是一位耄耋之年将近九十岁的老年人,看到不少地方开设了“老年餐厅”,我对这样关爱老年人的做法,非常赞成,表示感谢。不过也常听到有些老年人还有一些想法,不太理想。就此想给老年餐厅提点建议,仅供参考:
1.既然是“老年餐厅”就要多为老年人着想,想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有的少牙缺齿,有的走路不太方便,有的耳聋眼花,有的脑子迟钝,有的动作缓慢,……
2.老年餐厅进出门口,要尽量平坦,适当安置扶手,还要为残疾人考虑盲道抓手等设施;地面要防滑,照明需明亮;
3.菜谱要提前公布,字体要明显,能让老年人看得清楚明白,便于选择;
4.老年人需求不同,饭食除了大锅饭菜以外,要能根据不同需求,小炒、单炒、各种花样都有;
5.主食要多样、菜品咸淡要适中,也要考虑个人需求,尽量满足每个人的不同要求;
6.主食、菜品,单位数量不宜太大,可根据个体需求增减,以免浪费;
7.要有送餐到家业务,满足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需要;
8.服务要热心、细心、耐心、诚心,让老年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9.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老年人座谈会,征求老年人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年人患慢性病,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如何在饭菜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满足更多老人个性化需求,是当下老年餐厅面临的普遍难题。
在顺义石园东社区,有一家经营了8年的老年餐厅,找到了破题的答案——收集老人身体情况信息,制订老龄餐谱,通过智能点餐系统,让老人吃出健康。餐厅不仅深受老人们的喜爱,还成了周边居民的“私家厨房”。
调研样本
“红绿灯”下有门道
走进颐福源老年餐厅,香味立刻就钻进了鼻子,刚出锅的家常豆腐、四喜丸子、地三鲜、青椒炒蛋等多种菜品摆在橱窗中。刚到10点半,餐厅里已经非常热闹了,老人们都是掐着饭点儿来排队点餐。
“您来啦,张大爷!”家住港馨家园东区的张金德刚一进门,服务员就热情地打招呼。张大爷是这儿的常客,自打餐厅2015年底开始营业,他基本每天准点儿出现。
在餐厅门口,摆放着一台“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电子大屏。张大爷拿出一张录有个人身体健康情况信息的卡,往大屏下方的刷卡处一放,80多种炒菜、炖菜、凉菜、汤菜、主食就出现在屏幕上,每道菜显示的背景颜色不一样。
“您瞧!这显示绿色背景的家常豆腐、尖椒肉丝、八珍菌汤,都是我适合吃的;显示黄色背景的熘肉片、红烧带鱼是建议少吃的;像珍珠红薯、京酱肉丝这些甜口的菜就是红色的。”张大爷介绍说,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含糖量高、油大和口重的菜都不能吃——系统直接用“红绿灯”把自己的食谱标了出来。
过了11点,源源不断的食客结伴而来。150平方米的餐厅里,十多张桌子已经坐满了,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也有不少人带着餐盒,打包饭菜回家。这几乎是这家老年餐厅每天的常态。长长的队伍中,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餐厅负责人刘金兰介绍,午、晚餐平均每天有400多人前来用餐,早餐也有200人左右。周边小区的居民、附近办公楼的年轻人,不少人都爱来这儿吃。
给老人建“健康档案”
“我们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喜爱口味、口感等数据信息进行了收集,经过智能分析,系统为每一位进入系统的老年人提供科学健康的饮食建议。但如果老人一定要点不建议吃的菜,我们也可以做,只是得提前告知老人对健康有不利影响。”刘金兰说。
研发这套系统的契机,来源于6年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是重阳节,餐厅为独居老人送餐慰问,菜品里有清蒸鱼、虾和牛肉。结果一位老人却说:“你们送的餐再好我也不能吃。”原来,老人痛风病严重,很多东西吃不得。
于是,团队利用两年时间深入石园街道的15个社区,对1784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展开健康状况调查。 “这份调查结果,改变了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为老助餐服务中餐品以‘软、烂、淡和营养全面’的认知,而是还要以科学用餐、营养配餐、个性化服务为前提。”
随后,团队组织11名烹饪行业专家对所有菜品进行主料、配料、调料的标准化定量分析归纳,并从烹调方法、口味、口感、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形成菜品标准化数据库。又请来营养师、配餐师、疾控慢病预防和控制科专家,将老年人慢性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的健康数据和菜点标准化数据结合,得出“能吃”“少吃”或“不能吃”的结论。经过几轮研究调试,这才有了“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
从统计数据来看,以往热销的菜品多为糖醋里脊、酱爆鸡丁等高油、高盐、高糖等偏重口味的菜。随着系统应用后,这些偏重口味的热销菜品销量逐渐下降,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青菜、口感清淡的菜品销量明显增长,这说明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潜移默化地改变。
13位老人当上监督员
“操作台、烙饼锅、打餐区……饭菜是咋做的都能看得到的,这一点让我们吃得挺放心。以前,这些都是在后厨操作的。没想到我提的一句建议,就被餐厅采纳了。”75岁的老顾客王玉芝说。
老人们提出的意见,餐厅都一一做了改变。原先餐厅用的是塑料小圆凳,一些腿脚不利索的老人都得扶着凳子坐,生怕没坐稳摔一跤。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们的意见后,没多久就将桌椅全换成了结实稳当的大餐桌和带靠背的木椅子。
在刘金兰眼里,老年餐厅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果腹之所,更应该重视他们的要求、理解他们的难处,给他们关爱和照顾。很多老人在这里不止想口味上吃得舒坦,而是心里面觉得舒坦。
为此,餐厅聘请13位老年人做义务监督员,他们随时可以对餐厅环境、餐品质量等进行监督和提建议。
家住石园北区76岁的吴明水大爷,退休前从事了50多年的食品检验工作,还当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食品安全顾问。家门口有了老年餐厅后,他就成了这儿的“食品安全监督员”,每周来餐厅抽检食品安全。
吴大爷走进后厨,随机对菜品采样后,就直接拿到化验室里进行检测。“餐厅有没有把住食品安全这一关,用检测数据说话,这也是对老年人的健康安全作保障。”
调研手记
“应需而生”才能受欢迎
石园东社区老年餐厅为啥如此受欢迎?
老人们的回答是:“这儿的服务人员热情,一进门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知道我爱吃老豆腐,他们会给我留一份。”
可见要想在老年餐市场中站稳脚跟,“应需而生”是关键。不仅要确保老人吃得健康、营养、可口,更重要的是注重老年人的就餐体验,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和精神情感需求。
耳朵不好使、走道慢、订餐慢,这是老年人的特性,老年餐厅的经营势必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为老服务,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人工贵、盈利低、收支难平衡是目前很多老年餐厅面临的经营难题。如何保证餐厅运营得更长久、更健康?
石园东社区老年餐厅经营8年得出的经验是,“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把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将公共福利的政府行为与经济领域的市场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老年餐厅可以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同时发展“市场客户”,针对其他的多元群体提供三餐供应。老年人用餐打折,其他群体按照市场价消费,平衡补贴利润。
此外,除了基础的老年套餐外,也可以在常规菜单的基础上开展“点菜式服务”,让有条件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点餐、加餐,用市场化手段为整体运营做增量,为老年餐厅的可持续性经营带来保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褚英硕
流程编辑:u00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是什么?
关于这个定义,它似乎模糊又清晰,记忆中却拥有着鲜明的标识,而味道便是最具承载家的回忆之一,当记忆中熟悉的风味飘出,餐盘里就有家,有想念的人,有幸福与完满。
因而,餐厅不止是简单的室内分区,更是一种情感与安全感的承载空间。但随着私人时间的推移,会多出些细碎的“不方便”。
我们便可以选择更贴生理与精神需求的适老化改造,将这些“不方便”隔绝于爱之外。
同时,适老化改造也具有更现实的积极意义。熟悉的居住缓解同时亦有益于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进展,一个适老的环境让老人感受到关爱和自我价值,提高生活满意度。
秉持上述理念,本期的适老化改造八大空间,我们选择了情感与记忆的室内分区——餐厅空间。
01
Point
去繁就简的动线设计
餐厅在老人年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除了备餐、就餐外,老年人往往会利用餐桌来进行一些家务、娱乐活动如择菜、打牌等。餐厅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特别是需要考虑到轮椅老人在餐厅活动的基本尺寸。
餐厅设计以功能型动线的便利为主,避免设计过程中追求装饰的繁琐。一般来说中国人的平均视线高度为1.5m左右,使用轮椅的老年人视线高度约在1.2m左右,所以视范围高度在1.15m~1.5m之间。(如图A)
02
Point
简单中拥有更多可能
关于家具的选择中,在秉持空间舒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辅助老年人生活的小细节,当热汤倾洒等意外发生,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危机。
我们可以选配备扶手的适老化餐桌,可以在长者用餐结束时或者轮椅长者移动时方便借力。
适老化餐桌桌面四边向里凹,让老人更加靠近桌子;桌面有导水槽镂线,能防止洒落的水流到地面造成隐患;大圆角设计,安全,保护老人不易受伤;实木框架结构,经久耐用。
餐桌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桌角是垂直于地面的,不建议够买外八字桌角,这种有时候在桌角边易拌到脚儿导致摔倒。
如果选用轮椅老人使用的餐桌同时应考虑到桌脚之间的宽度必须满足轮椅的宽度能伸到桌脚之间,以便于轮椅老人能灵活自行用餐。
适老化椅子采用实木材质,周边圆角处理,防止磕碰;坐高为450mm高,适合长者起身,坐深偏浅,可加大长者背部支撑,扶手高度提高,起身时作为支撑。
适老化改造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福祉与生活品质,改造后的无障碍空间将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
也许,父母需要的只是一张承载着记忆与温度的餐桌。在熟悉的空间中,待一家人团聚时,因这些微小的改变,爱意在此刻更显绵长。
下个空间系列你最期待哪个部分?快快评论区留言吧~
文字知识科普、图片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
金牌康小金
金牌厨柜旗下适老家居品牌,作为专业适老家居产品服务提供商,康小金致力于用“安全、便捷、健康、简智能”的适老家居产品,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体验美好的晚年生活。
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