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5日起,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指导的国家广电总局冬奥题材重点剧目《冰雪之名》,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每晚19:30开播,吉林卫视、河北卫视2月7日19:30播出,黑龙江卫视跟播,CCTV-8特别支持2月12日起22:00开播,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22:00同步更新。该剧由傅东育担任总监制,梁振华担任总编剧,舒楠担任音乐总监,虞怡担任总制片人,白涛执导。剧集分为上、下两篇,分别由不同的实力演员担纲主演:上篇《冰雪情缘》由陈若轩、彭小苒、刘天佐领衔主演,邵兵、毛俊杰特邀出演,王秀竹、黑泽、刘向京、郭家铭、林鹏等联袂主演。下篇《冬奥梦想》由欧豪、梁洁、伊丽媛领衔主演,蒋欣、高亚麟特邀出演,张峻鸣、李健、梁爱琪、刘显达、蔡子伦、周德华等联袂主演。
创新上下篇结构
以历史为据讲述逐梦冬奥故事
从1980年中国首次登上冬奥赛场,到2022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冬奥会,《冰雪之名》还原了中国冰雪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竞技体育奋斗史,更展现了中华儿女一代代奋勇拼搏的冬奥精神。该剧聚焦冬奥会重点赛事“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传统式越野滑雪”等冬奥竞技项目运动,创新采用上下篇的叙事结构,以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四十年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通过不同年代年轻冰雪健儿青春热血的冰上逐梦故事,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中,一代代冰雪人不忘初心、牢记“为祖国荣誉而战”的崇高信仰,以及砥砺奋进、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汇聚成一段荣耀和遗憾、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动人故事。
彭小苒饰李冰河。
据悉,《冰雪之名》已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开展的“我们的新时代”主题电视剧展播活动。
探索冰雪精神内核
品质好剧助力冬奥、致敬冰雪英雄
《冰雪之名》凭借实力傍身的阵容和制作班底,自筹备伊始便备受关注。主创团队表示这部剧的创作过程是充满了诗意的“拓荒”过程,为了挖掘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背后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内涵,展现中国冰雪健儿真正的精神风貌和特质,主创团队深入一线,辗转北京、长春、吉林、哈尔滨、黑河等多个与冰雪结缘的城市,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度考察并采访了众多我国第一代冬奥运动员、世界冠军和国家队教练等,融合地方历史人文发展,收集到大量鲜活的素材为创作蓄能。观众从剧中不仅能看到专业的冰雪竞技运动知识,还可以了解到从筹备到场馆修建、首钢搬迁等具有时代意义的故事背景,全面了解冰雪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因此,《冰雪之名》首播当日便得到广泛好评,丰富紧凑的剧情、演员们的真挚演绎、上世纪八十年代氛围的怀旧质感以及诚意满满的雪地乡村实景拍摄,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看点。
陈若轩饰严振华。
不仅展现我国冰雪项目的发展与进步,《冰雪之名》更响应国家“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带领观众感受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国冰雪人的精神风貌,悉心勾勒了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在我国一代代冰雪健儿之间的薪火传承。《冰雪之名》开播正值春节和北京2022冬奥会比赛期间,既给全国观众呈现了一部开年好剧,又在另一个“赛场”为中国冬奥健儿加油助威,以冰雪之名致敬每一位为国家荣耀而战的冰雪英雄。
新京报编辑 佟娜 校对 李立军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至闭幕,历时近20天,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项目、冬奥题材重点剧目《冰雪之名》的首轮播出也正式收官。结局中,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金莹在六国邀请赛上代表中国队第一个冲过决赛终点线,获得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两代人的冰雪之梦终于得以实现。
在冬奥会与冰雪运动的热潮之下,《冰雪之名》的播出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热议。日前,该剧导演白涛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冰雪运动相较其他运动,条件较严格,成本投入较高,因此,其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体育竞技层面思考,反而,它反映的是中国的时代进步和国力强盛。这也是为何,《冰雪之名》作为一部冬奥题材,却将更多视角聚焦于冰雪运动与中国四十年变迁间的关联,并采用群像方式,展现两代冰雪人截然不同的追梦步伐。“不管是我们还是当下的运动员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给了大家圆梦的机会。”
《冰雪之名》展现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导演曾与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是同桌
白涛与《冰雪之名》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
白涛是吉林长春人,土生土长于东北雪乡,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在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习自由式摔跤。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王春露、冯凯等,都曾是白涛的师兄妹,其中杨阳还曾是他的“同桌”。
在冰雪运动的氛围下长大,白涛比非专业人士更能体会此类项目的专业性之高,拍摄难度之大,以及普及性之局限。“夏季奥运会有很多对抗性竞技,比如摔跤、柔道、拳击,群体覆盖面也更广一点。但冰雪运动很多都是技巧性的,比如高台滑雪、U型池。而且受地域局限性也比较大,北方(观众)相对会比南方(观众)接受程度更高一点。”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白涛首先注重冰雪运动的专业性展现。《冰雪之名》上篇“冰雪情缘”聚焦花样滑冰双人滑,下篇“冬奥梦想”讲述短道速滑,白涛第一时间便把剧本发给从事这些项目的老同学,请他们担任技术顾问,在人物关系、训练过程、器材设施等诸多专业方面提建议,纠错误。同时,白涛也根据对方提供的训练视频、训练计划、技术编排图解等资料,与演员、摄影、美术、造型等主创团队及时探讨、调整剧本,让《冰雪之名》尽可能和专业运动员靠近。
《冰雪之名》上篇“冰雪情缘”聚焦花样滑冰。
此外,白涛也力争规避专业局限,从细枝末节展现冰雪运动员的真实质感。冰雪运动并不像跑步、游泳等全民运动,普通人经过短期训练就可模仿大概。尤其是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其专业运动员都是从几岁开始不断训练、沉淀十几年,才能实现对冰雪的驾驭,“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冰上跑步。”但事实上,剧中大部分演员只有屈指可数的滑冰经验,甚至有的人在拍摄前都没有上过冰。
因此,在主演们经过十余天突击训练的基础上,白涛也并未要求他们在冰上驾轻就熟地跑起来,而是更多从“人物塑造”角度“破题”——在生活细节上做足功课。比如,演员们必须熟练掌握冰刀怎么穿,护目镜怎么戴,头盔怎么戴;充分了解花滑和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形态、表现、情绪、表情。而挑战花样滑冰的演员们,还要利用自身舞蹈动作和表演上的细节,与专业运动员的气质实现完美贴合。
剧中大量花滑、短道速滑的高难度全景镜头,大多是邀请专业替身拍摄。但剧组也应用了辅助器材,例如在冰上、雪上架设的特殊轨道,帮助演员也能在冰上实现快速滑动效果。“我们希望通过强化赛场上、训练中的运动员的质感,让人物状态更加自如、真实,提高冰雪运动展现的完成度。”白涛说。
梁洁饰演短道速滑选手金莹。
以冰雪展现时代变迁,从冬奥讲述追梦故事
过往冬奥题材大多聚焦冰雪项目、运动员成长,但《冰雪之名》却另辟蹊径,将故事分为上、下两篇,以上世纪80年代到2022北京冬奥会之前,一家人为了冰雪梦想不懈奋斗的故事,串联起中国与冬奥结缘的40余年发展历程。
其中,上篇故事“冰雪情缘”围绕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严振华与李冰河展开,以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雪乡发展困境为大背景,构建了早期冰雪运动员想要走向大城市,追求冬奥梦想的坎坷与艰苦。相较剧中大量花滑技巧的展现,白涛印象更深刻的是伴随冰雪梦想,严振华与李冰河,以及与各自的家庭之间,由亲密关系、时代发展带来的成长阵痛。尤其在最后的结局中,严振华为了照顾家乡的父亲,放弃了花样滑冰梦想和朦胧的爱情;李冰河也背负着对梦想的渴望和分离的感伤。两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严振华与李冰河。
“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那个年代的价值体系和认知,让我们除了梦想,还背负了太多东西。自己的选择总是需要考虑别人。冰雪运动是美好的,但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撕裂与伤感。”白涛说。
如果说“冰雪情缘”兼具美感与力量,下篇“冬奥梦想”则更强调速度与激情。下篇延续上篇的故事,讲述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运动员的圆梦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渥。严振华的儿子严阳带着父辈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不顾父亲反对,入选短道速滑青训营,却因种种原因成为女队陪练。但经过刻苦训练,最终一路打拼为正式队员,他通过冰雪运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完成父辈未完成的冬奥梦想。
“当下这个年代,年轻的孩子们已经不需要为别人活着。这与上篇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时代的发展。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追逐。”白涛表示,严阳最后通过自己的拼搏,感动了父亲。两代人之间通过冰雪运动,实现了和解与成长,也是下篇想要表达的另一层情感主题。
两个时代的故事循序渐进,暗含中国四十年的时代发展,这些都让《冰雪之名》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在上、下篇的视听语言上,白涛进行了明确的时代划分。例如,上篇整体颜色偏油画质感,从初升的太阳到渐落的夕阳,都打造了强烈的逆光效果。美术、影像、镜头语言、人物整体造型上,也明显刻画了怀旧基调,以细节堆砌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现状。而下篇的整体光线则由复古变成明亮,颜色更加鲜艳,更加接近现代生活审美。
《冰雪之名》下篇剧照。
情感戏只是辅助,花滑给“爱情”自由空间
《冰雪之名》编剧梁振华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一个竞技题材都在谈赛场、谈输赢,那势必变得单薄。真正吸引人的还是运动员们走上赛场前的故事。这也是为何《冰雪之名》塑造了严振华与李冰河因花滑结缘、相恋,最终却因家庭等种种原因分道扬镳的情感线索。
对于《冰雪之名》的感情戏,白涛坦言,开拍前主创曾深入探讨是否要加入爱情线。最后他们还是认为,《冰雪之名》更偏向于写实。相比纯粹的竞技比赛,团队更希望聚焦冰雪运动之外,运动员为梦想拼搏、奋斗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情感和生活上的成长。
陈若轩和彭小苒饰演一对花滑搭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并不发达,物质生活也不富足,每个人都背负着极大的生活压力。恰恰,爱情是那个年代最弥足珍贵,也是最奢侈的精神食粮之一。那个年代,人们在情感表达上也是含蓄的,所以在两人为花滑梦想共同奋斗的状态下,更显得这种朦胧的、默契的感情难能可贵。
主创团队也为此走访了专业运动员。据悉,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花样滑冰的教练员通常不会反对队内恋爱。因为双人滑大多是从“青梅竹马”便开始搭档,要一起度过十几年的时光。两人不仅要共同完成高难度动作的挑战,同时也要从表演中寻找情感表达。很多双人滑的比赛曲目,都是以爱情作为主题,这更需要两人之间具备绝佳的羁绊与默契,不需要语言沟通,只需要一个眼神、动作,就能意识到彼此之间高强度的信任,辅助两人完成一套高难度和漂亮的动作。例如,冬奥会花样滑冰冠军申雪、赵宏博便是真实的“冰上情侣”。
“这是花滑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真实情况。”白涛坦言。
而下篇的故事则完全聚焦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拼搏,极大减弱了情感的展现。“在长时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状态下,下篇的男、女主角也只是滋生了一点点(感情的)苗头。下篇我们想留空间让观众去品味和解读。”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赫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
过50天,北京冬奥会将拉开大幕。世界各国人民将迎来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世界各国的盛会,是全球运动员公平竞技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多次强调这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要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2021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冒着严寒考察冬奥会三大赛区,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
看到广大建设者、管理者和运动员、教练员克服各种困难特别是疫情的影响,保持了工作不断、力度不减,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总书记很欣慰。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他指出,“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我对我们的“冬奥之约”十分期待。”习近平主席12月15日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时说。
普京表示:“我充分相信,中方完全有能力办成一届最高水平、精彩的冬奥会。”
希望之光,穿破疫情的阴霾。
“中方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成功举行充满信心。”
“中方正在积极筹备北京冬奥会,祝愿芬兰在北京冬奥会创造佳绩。”
“欢迎乌兹别克斯坦奥运健儿来华参加北京冬奥会。”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云外交”中表明中国克服疫情影响,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奥运盛会的决心、信心及能力。
话语掷地有声,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预祝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北京冬奥会取得成功”……多国政要点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热切期待这场奥运盛会的到来。
在世界动荡变革之际,北京冬奥会将以全球共通的体育语言和体育精神,为人类携手抗击疫情照亮前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恰如其分的舞台。
“这两天,我看了北京市区、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体育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1月19日,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看台,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我体会,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科技冬奥”的最新成果是重点展示之一。包括国内首台双人碳纤维雪车在内,许多科技成果亮相。
冬奥梦交汇中国梦。
“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一批批新技术成果应用有力支撑冬奥会筹办。
水冰场地转换配套技术、5G“云转播”技术、“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新技术为科学办赛、智慧观赛、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提供了有效助力。
诸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后,也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相继建成,激活了冬奥会配套建设中的一条“中枢动脉”,将张家口、崇礼、延庆和北京城区串成一线。
“大家都在为办好一届成功的冬奥盛会而努力,运动员在刻苦训练,建设单位和建设者、保障团队兢兢业业,成功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大家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令人感奋。”在牛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广大运动员和建设者时亲切地说。
我们要办一届绿色、节约、廉洁的冬奥会,其重要意义在哪里呢?就在于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把我国冰雪运动特别是雪上运动搞上去,在3亿人中更好推广冰雪运动,推动建设体育强国。
10月25日,在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的贺信中,总书记寄语:“希望你们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关注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为推进中华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这几天,在四川阿坝州、湖北恩施、辽宁丹东,雪上运动爱好者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尽享冰雪运动的快乐;在河南沁阳,当地的小学购置冰雪项目装备,成立校级社团;在革命老区陕西照金,中小学的体育课被搬进滑雪场,学生可以参与和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指引下,北京冬奥会申办时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冬奥将临,一幅幅全民冰雪运动的“火热”盛景,正在徐徐展开。
北京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
2022年2月4日,当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点燃,五环旗下将汇聚起全球冰雪健儿。让我们为他们加油喝彩,一起向未来!
总监制丨钱蔚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张亚楠
视觉丨杨丽璇
校对丨杨彩云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