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古城!带你穿越邢台3500年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古风今仍在,繁华犹可追”河北邢台保护修复邢州古城赓续文脉( 2024-08-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古色古香的商铺、交错

古风今仍在,繁华犹可追”

河北邢台保护修复邢州古城赓续文脉

( 2024-08-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 class="pgc-img">


古色古香的商铺、交错铺砌的石板路、过往的车辆、涌动的人流……夏日的邢州古城,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交融,重现“五朝古都”繁华。

河北邢台拥有3500年建城史,商祖乙迁邢,隋唐设邢州,元明清称顺德府,历史上四次建国、五次定都,被誉为“燕赵第一城”。岁月变迁,太多的古建筑消失在时间长河里,多年来人们只能在清风楼、布袋院等散落的古建筑中寻找古都的历史痕迹。

如何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2023年以来,邢台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启动邢州古城修复重大专项,通过保护修复、设施更新、业态植入、文旅融合等方式,重塑古城风貌,赓续城市文脉。随着工程推进,邢州古城火爆“出圈”。今年以来,节日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

历史韵

随着朝阳缓缓升起,邢州古城的轮廓渐次分明。一条贯穿南北的古官道上,市井民居错落有致,店铺鳞次栉比,巷道纵横罗列,生活景象生动而清晰。

邢州古城,曾被称为邢州城、顺德府城,位于今邢台市襄都区中心,以团结东大街、开元路、建设东大街、新华路为边界围合而成,其合成区域即原邢州古城城廓范围,占地面积4.17平方公里,以中兴大街为界,分为北边府城和南边关城两部分。

商朝君主祖乙迁都于邢,大兴土木建城,邢是有史以来首座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王朝城邑规模的城市。“在邢定都后,祖乙以这里为基地,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揭开了邢州古城的文明序幕。3500多年来,邢州古城城址呈现自西向东迁徙趋势,隋代之后最终定型,呈现较为严整的东西对称分布,且呈里坊制布局,‘里’和‘坊’为古代城市小区式功能单元,均为居民区。”邢台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主任季阳说。

在元代经过邢州大治后,邢州古城建设迅猛发展,成了中国北方经济、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城市。在府城中心,清风楼、府衙、县衙、仓储、兵营构成了宫殿官署建筑序列;城内大开元寺、净土寺、天宁寺、龙兴观等六十多座寺庙、宫观构成佛、道、地方信仰三大宗教建筑群。

登临清风楼,向南而望,便是象征曾经商业繁华的“好南关”。“南关,就是在府城南门外的聚居区,是当时邢州古城的商业原点。”邢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海毅介绍,邢州大治后,部分蒙古人、色目人迁居邢台城南,从事商品贸易。因他们擅长畜牧和畜产品加工业,南关逐渐形成了以屠宰和贩卖马、牛、驴等牲口为主的街道。

《邢台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南关外的靛市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东大街、西大街、牛市街、羊市街,阡陌纵横,八条大街已经形成,中心地带是北大街、西大街、花市街和东大街的衔接处。

那时,邢州古城已成为华北重要的商贸重镇。南关人口稠密,商号林立,车水马龙,皮毛、山货、棉布、药行和银钱五大行分布在南关各街道。每条街道经营的商品也特色鲜明: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为主;西大街和北大街主要是布庄、杂货商铺;花市街则以经营棉花及棉织品为主;最为出名的是羊市街的皮毛业。

历史给邢台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9处。2005年7月,邢台市被河北省政府列为河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邢州古城南关西大街,70岁的老市民化为公坐在胡同口,手中蒲扇轻摇,小木桌上放着刚沏好的茶水,解暑纳凉。“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看见过这条街的繁华,也感受过这条街的清冷。”化为公说,“20世纪90年代,我和媳妇在这条路上卖冰棍。当时人流量大,卖冰棍都够一家人开销。后来,周边商超陆续兴起,人们都往外走,这条街上的生意也不好做了。”

邢州古城承载着邢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全市人民的情感寄托。加快古城保护与修复,对延续城市文脉、培育经济增长点、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意义重大。去年以来,邢台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把古城保护修缮作为20项重大专项之一全面推进。今年,当地更是将其列入市级领导2024年滚动包联20项重点任务清单,加快保护修缮邢州古城,提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为做大做强做热中心城区提供有效支撑。

得知邢台全面启动古城保护修缮工作,祖孙三代居住在南关的王少国非常激动:“修复后,可以让邢台百姓看到当年的盛景,也让下一代了解邢台曾经的辉煌。”

古城风

围绕“古风今仍在,繁华犹可追”的目标,邢台积极推进邢州古城顺德府衙、天宁寺、开元寺等重要片区的改造提升,对关城实施修复开发项目,打造“好南关”商业街,同时,推进古城非主体业态有序疏解,重塑古城风貌,让古城活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依据规划,邢州古城修复将实施“十大工程”,打造“一道、双城、六坊”:“一道”指古官道;“双城”指明清时期形成的府城和关城;“六坊”指开元寺街坊、清风楼街坊、天宁寺街坊、北大街街坊、马市街街坊、羊市道街坊。同时,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古城内划定了古官道、北大街、羊市道、天宁寺四片历史文化街区。

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邢州古城的中央区域,以“北长街—南长街”为纵线,以“东门里街—府前街”为横线,向周边扩展。其中,长达两公里的南北长街是该街区最长的主干道。日前,记者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给南北长街的便道铺设青砖。

“对于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老街巷,我们采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式,在保持原有格局和风格不变的基础上,整治环境卫生,规范商户、摊点经营秩序,对沿街房屋外墙进行重新设计和美化,让老街更加整洁亮丽。”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徐兴龙说。

今年以来,襄都区将“北长街—南长街”沿街的房屋外立面、便道、台阶、树池进行了修复更新,并且制作了邢台文化主题墙绘,统一装点商户招牌、遮阳伞棚等。同时,对古城及周边关联区域内的行政办公建筑、学校等进行全面梳理,释放出空间资源,用于补充餐饮、住宿、停车、公厕等文旅配套设施,以及承载演艺、会议、研学等新文旅场景功能。

在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南边,是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曾是邢台及周边地区的棉纺织品、染料、皮制品及杂货的加工贸易中心。

“明清至民国时期,北大街两旁都是林立的店铺。关于店铺门窗、拱门的样式、色彩,我们走访了很多民俗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确定了目前的‘民国风’建造风格。”邢台市古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宁说。

运石料、整理立面、安装排水管网……施工人员采用“微更新”“织补”“绣花”等方式,来保护和延续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在对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针对店铺门窗破损、样式老旧、屋面失修等问题,采用清除临时遮阳棚、屋顶检修、局部更换檐飞、更换门窗等手段进行轻度改造。

如今,走进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两侧的建筑墙体已按照“民国风”格调进行修复,青砖墁地、古树婆娑,两侧传统建筑高低错落,满眼皆是百年老街韵致。古色古香的老街风采和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活动,每天吸引着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七成店铺已经出租,街区‘十一’期间将正式对外开放,将百年历史文脉与现代商业模式巧妙融合,重现昔日繁华盛况。”邢台市古韵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旻说。

为赓续城市文脉,邢台近年来出台了《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邢台市古城更新复兴规划》《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以条例、政策、法规等形式完善了顶层设计。一幅幅古城修复保护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烟火气

“嘿,出锅,您的火烧,拿好!”每天清晨,南长街南口,马强的油酥火烧店前都会排起长队。在这儿买上两个火烧,再到斜对面的店里来上一碗豆腐脑,热腾腾的早餐下肚,十分舒服。

此时,南长街沿街的小店也热闹了起来,各类新鲜果蔬、零食糕点、日用百货让人目不暇接,不时有电动车、自行车穿行而过。缝纫机吱呀吱呀的声音、车轮轧在地上的声音、商贩们的吆喝声……多种声响交织在一起,老街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

“南长街街巷格局独特,历史上的特色就是市井文化活跃,烟火气十足。”徐兴龙说,保护用心,活化出新,邢州古城“活”了,昔日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据介绍,邢州古城的保护修复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更新模式,结合院落边界、街巷等因素详细划分街区内的最小更新单元,以保证建筑尺度、肌理与街区的整体风貌尺度相协调,经过一年多的保护修缮,目前可参观的点位除了南北长街外,还有羊市街、开元寺、光明街、清风楼、原北方大学旧址等。

在邢州古城清风楼前街的一家汉服出租店,游客徐燕雯身着一身嫩绿色汉服,妆容精致、配饰华丽。徐燕雯打量着镜中的自己,满意地说:“穿上古装在古城里游览,不但出片效果好,而且颇有几分古今‘穿越’的感觉!”

“老街的旅游发展起来了,古装旅拍深受青睐,店里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老板刘华川一边整理着新上架的汉服,一边说,“每天差不多能出租20来套,节假日、双休日更多,有时候衣服和饰品还供不应求呢。现在,正合计着再增加些汉服款式,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做准备。”

承古赋新,咖啡店、奶茶店、文创店等一间间精致小店出现在年代感厚重的北长街,成为撬动古城消费的“流量密码”。“在古街道碰到咖啡店,感觉到了惊喜,坐下来品尝咖啡,感受古街的幽静,很惬意。”在北长街北口,市民王晓樱被浓郁的咖啡香所吸引。

咖啡店店主梁诗雯是北京人,对老街巷充满了热爱。大学毕业后,她便跟着邢台籍的丈夫回到邢台,在北长街开了第一家咖啡店。梁诗雯说:“古城有历史感,也有时尚气息,咖啡店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

此外,随着古城保护修缮工作的推进,古城光影秀、实景剧《瓷都赋》、户外舞台剧《邢州密宝》等一场场大型表演不断登场,进一步推动清风楼、北大街、布袋院、北方大学旧址等网红打卡地陆续火爆“出圈”。

今年以来,“游太行泉城、逛邢州古街”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新选择。春节期间,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的游客,在邢游玩停留时间超过12小时,游玩地及周边街区“零售经济”飞速发展。内翟记茶汤等非遗小吃摊位前,始终都有排队的长龙,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日日售罄,诸多业主发出“现在一晚生意顶过去半月”的感叹。

城以文兴,成就邢台的过往;以文兴城,开创邢台的明天。据悉,邢台将继续践行“以城塑形、以文塑魂、以业塑神”理念,在重塑古城风貌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市肌理,赓续城市文脉,将古老韵味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确保留人留形留神韵,见人见物见生活,守护人间烟火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岳文婷 刘桃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京六里桥下,一名等活儿的农民工正在打盹。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数亿人走出农村,奔赴城市南下、北上、东进,奔向珠海、深圳、广州、北京、上海……从事着建筑、环卫、绿化、餐饮、工业生产等诸多最基础的劳动工作,他们是第一代农民工。

30多年中,他们走过最长的路,干过最累的活,吃过最多的苦。如今,他们老了,渐渐干不动活儿了,有人留在城市,有人回归乡土,却终究有人留不下也回不去。城市与家乡,又将如何对待他们?

他们是最早的打工者,如今老了

一间藏在居民楼中间的平房,周志云沏了一壶茶,和新京报记者讲述30年前他南下时的情景。

“我是衡阳人,从衡阳到深圳,每天只有一趟火车,火车站上,人根本上不去,车门被大铁链子锁上了,人们从窗户里爬进去,里面的人拉,外面的人推。车里面根本没处下脚,过了韶关,脚才能落地”。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无数来自田野的年轻人,离开故土,奔向城市,寻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周志云所经历的,只是当年席卷全国“打工潮”的小小一角。数千万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和土地告别,涌入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珠海……都是他们的目标。

30多年过去,第一代农民工已经老了,许多人已经超过了60岁法定退休的年龄,还有很多人,正在逼近这个年龄。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8亿人,其中老一代农民工占48.5%,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21.3%,接近6000万人。

事实上,从2009年以来,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与总量一直在升高,且从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尤以建筑业为重。

另一份数据显示,在建筑等重体力劳动领域,四五十岁的农民工仍是中坚力量。一位建筑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建筑工地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55岁以上的人不要。理由很简单,55岁以上,体力下降,劳动能力也在下降,而且受伤风险会增大”。

但事实上,不论是打工者,还是包工头,都有办法绕过这个“潜规则”,有人把头发染黑,有人低报年龄,而包工头们,则依靠良好的伙食,保证农民工的体力,“现在工地上的伙食大多数都特别好,每顿有肉是基本的,肉还得多,还得做得好。好多工人年纪都不小了,不吃肉没力气”,一位包工头说。

北京六里桥,农民工在等待开工。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工资必须日结,超过一星期的活不接

2019年4月16日中午,67岁的陈孟景骑着环卫车,在林荫道上缓缓而行,他已经干了一上午,正准备回去吃午饭。

陈孟景是河北邯郸人,十多年前,他和妻子双双来到北京,进入了一家清洁公司,陈孟景被公司安排做街道环卫,妻子则被安排在一家医院做保洁,每人每个月2500元,住在公司搭的工棚里,自己做饭吃。

来北京之前,陈孟景夫妻一直在当地打工,家里的地,早就不种了。两个孩子也都在外面打工,孙子也都长大了,不需要他们帮忙了。孩子们不愿意让他们出来,希望他们呆在老家,但两个老人呆不住,“在外面打了半辈子工,回家干什么呢?种地,种不动了,也不会种。打工,在老家也没人要了”。

在北京六里桥,每天早晨,都会有上百农民工在这里等活儿。六里桥有长途车站,又临近西客站,曾是一个著名的非法劳务市场,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的治理,大部分农民工搬到其他地方去了,留在这里的,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极少有年轻人。

他们只接工资日结的活儿,不接受月付的工资,也不愿意接受长期雇佣,“怕了呗,以前老被扣工资、拖欠工资,现在超过一个礼拜的,基本上没人干,就算要干,也是每天结账”,已经57岁的江海潮说,江海潮是安徽人,在外打工已经近三十年,现在只打零工,每天结账才干,长期的活儿不接,“现在不怎么扣钱,也不怎么拖欠了,但早就怕了,万一拖欠呢”,他说。

人少了,招工的人也就少了。尽管只剩下一百多人,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活儿干,从早晨到中午,一部分人跟着招工的人走了,一部分找不到活儿,回家吃午饭了,还有一部分只身在京的,不愿意回到出租房,在附近吃过了便宜的午饭,就又回到这里,打牌、聊天。

“回那个出租房也没意思,除了睡觉,什么事儿也没有,还不如在这儿,还有人一起聊天”,49岁的刘浩然说。刘浩然是河南周口人,20岁出门打工,已经打了29年工,因为没什么手艺,一直在工地上当小工,以前一天能赚10块钱就算不错了,还要被包工头拖欠,拖个几年都是常事。现在每天可以赚150—180元,日结,挺好的。但并不是每天都有活儿。一个月能干20天就算非常不错了。他租住在附近的平房里,一个月300块房租,再加上吃喝,一个月能剩下2000块左右。

做装修的李国才手里拎着一柄大锤。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年轻人不愿意干重体力活儿了

下午两点,太阳照到了六里桥的立交桥下面,有人在路边的树荫下打盹儿,有人独自坐在马路牙子上发呆。几个打牌的人挪了个地方继续,其中有两个已经白发苍苍。

这里还有十多个人,但今天不会有人来招工了,他们只是不想回去。

“留下的,都是没手艺的,我们这些人,只能干些装修、绿化之类的体力活儿,这些活儿,年轻人不愿意干,又累又脏,收入还低,他们更愿意去干快递”,刘浩然说。

告别刘浩然,在回去的57路公交车上,记者遇到了51岁的李国才。他背着一个帆布包、手里拎着一柄大锤,像是春晚小品《装修》里的黄宏。

李国才确实是干装修的,他是内蒙古人,1993年就出门打工,一直在干装修,去过牡丹江、去过兰州,在北京已经十多年,他有点儿手艺,所以不用去劳务市场等活儿,老板每天会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在哪儿干活。

李国才的家人都在内蒙古,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正在上中学,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他一个人打工,“我是村里第一个出来打工的,家里的地少,收入很少。现在也不让养羊养牛了,其实就算让养,也不值钱,在北京,一斤羊肉卖几十块钱,但在我们当地,整只羊才卖七八百”。

李国才的工资也是日结,每天260元,不管吃住,他租住在朝阳双桥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那里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打工者。房租不贵,每个月600元,平均每天20元,加上吃饭、坐车,每天花60元,剩下200,每个月能剩5000多元。“挺好的,一个人出来打工,一年差不多能赚五六万,一家人生活都过得去。要是在老家,一年下来,连孩子的学费都赚不出来”。

干装修不比干建筑轻松,而且没有停工期,长年无休。有时候家里人也会劝李国才休息一段时间,但李国才并不觉得累,“现在干活比以前好多了,最起码工资日结,不会拖欠,干一天就有一天的钱”,他说。

下午6点,北京朝阳区双树村的村口,一辆面包车停下,钻出了十多个农民工,他们迅速围成一圈,中间的一个中年人,掏出一叠红色的人民币,给周围的人“发钱”,每个人150元,这是他们一天的工资,因为全是100元的纸币,有人还为了找零争执起来。一位来自河北邢台的老人,已经白发苍苍了,但拿到一天的工钱,笑得像孩子。

双树村是北京最大的农民工居住地,在以前,附近还有别的村子可以租住,但这几年拆迁,只剩下这个村子了。人们都聚集在这里,房租也在上涨,以前三五百元的房子,基本上都涨到600元到1000元之间。住在这里的,许多都是中老年的农民工,他们从事着传统的重体力工作,每天早晨从这里出发,散向北京城区,傍晚回来。

北京朝阳双树村,农民工领到一天的工资。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养老,还得靠自己

2019年1月30日,春节前夕,河北阜平一个贫困山村里,62岁的龚新庆背着手,在自家刚刚改造完的房子前散步。

龚新庆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每一粒扣子都扣得严丝合缝,和村里的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

实际上,他不是村干部,也不是回乡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农民工,两年前的春节回家后,就不再出去打工了。

太阳刚刚出来,山里的空气清新却很冷冽,村里没什么人出来活动,龚新庆有些不适应。

“我还是喜欢城里的生活,这里就空气好,其他一切都不如城里方便。但回不去了,我是干建筑的,老了就没人要了”,他说。

龚新庆是第一批打工潮中出去的,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去过珠海,去过深圳,也去过北京, “我盖过北京的亚运村”,他说。

那时候,龚新庆只是个小工,跟着建筑队到处干活儿,他所在的建筑队,曾经承接过运动员公寓的建设,“刚出来打工,高楼见过了,但盖高楼还是第一次,兴奋,也有些害怕,那么高,光站在上面就腿软”,龚新庆说。

盖了一辈子楼,回乡的时候,老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都快成危房了,本来打算自己修一下,但后来听说政府要改造,就放下了”。

2018年,龚新庆所在的村里,启动民居改造工程,龚新庆的三间屋子,都被改造了,“一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自己交840元”,他说。

龚新庆所在的村还没有脱贫,很多人还欠着改造的钱,但龚新庆已经交完了。“以前打工攒的,现在回家了,就靠这点儿积蓄生活。我没有养老金,打工几十年,从来没人给我上过保险,虽然现在有100多块钱的养老补助,但不种粮食也不种菜,这点儿养老补助根本不够,只能靠自己。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也会补贴一点儿,但他也是一家子人要生活,补贴不了多少”,他说。

在山东泰安,张淑良也有同样的困惑,他所在的村子,几十年来,年轻人基本上都会出去打工,65岁的张淑良1982年出门,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大部分时间在广州。60岁以后,就回家养老了,他同样没有养老保险,靠积蓄和100多元的养老补贴生活,他的两个孩子,都已经考上大学,在城里安家落户,每个月都会补贴他一点儿,但也不多,“现在基本上都上保险,但我们那时候打工的,没哪个老板会给你上保险,还得靠自己”,他说。

打工者背着行李来到城市。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有人不肯回去,老家的人都不认识了

龚新庆留恋着城市的生活,却不得不回去。但也有人宁愿住在逼仄而脏乱的出租房里,宁愿摆个小摊每天赚几十块钱,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回到故乡。

在接近北京四环的地方,记者找到了一个城中村,这个村子被高墙包围,只有很少的几个出口,墙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如果不注意,只是从墙边经过,甚至都不会发现,墙后是一个城中村。

这里居住的,都是附近打工的人,在菜市场卖菜的、商场里卖衣服的、在饭店里当服务员的、送快递的……

在村子里,还有很多年老的打工者,他们大多打工多年,随着年纪的增长,多数工作已经不要他们了,但他们不愿意回家,只能聚集在这里,每天早晚出去摆个地摊,赚点儿生活费。

65岁的韩承山夫妇,就租住在其中一间平房里,房子很矮,站在里面,几乎可以碰到房顶,面积很小,不到10平方米,一张床、做饭的灶具占据了大半空间,房子没有窗户,光线极暗,如果不开灯,白天基本都不能做饭。

韩承山是河南新乡人,夫妻两人出门打工已经30多年,去过山东、到过天津,后来在广州干了十多年建筑,韩承山干小工,妻子在工地做饭。55岁以后,工地不要了,他也干不动了。就到北京租了个摊位卖菜。前两年,菜市场撤了,他们没有找到新的摊位,只能蹬个三轮车,每天在路边卖一会儿。儿子儿媳妇原本也在外面打工,前两年孙子要上学,只能回老家了。韩承山老两口不愿意回去,留在了北京,不求赚钱,只要把自己的房租和生活费赚出来就好,“年纪轻轻就出来打工了,老家的人都不认识了,回去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而且习惯了城市生活,还是在这儿自在。”韩承山说。

59岁的李兴隆也不愿意回家,他儿子在广州打工,老家已经没什么人了,回去也是一个人,还不如呆在北京,虽然城中村生活条件并不好,但至少便宜,而且,这也是他习惯的生活。

朱常红在深圳开出租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有人不喜欢城市,但再也离不开

1988年,初中还没毕业的朱常红离开故乡,只身南下,到深圳打工。没文凭也没技术的他,请客送礼才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保安公司做保安,每个月180元。在河南老家,这几乎是他们全家一年的现金收入。第二年的时候,他换到了一家纸箱厂工作,工资涨到了500多元,对他来说,这就是最满意的工作了。

但朱常红从来没想过要留在城市,“一直都不想在深圳,就想赚了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深圳不是我的地方”。

朱常红最终也没能实现他的愿望,在深圳打工四年后,他认识了同样来打工的妻子,两人请了10多天假,回老家办了个婚礼,接着又都回到深圳打工。但朱常红并没有放弃回家的想法,哪怕在深圳买了房子之后,依然如此。

2016年,深圳的房子已经成了天价,朱常红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卖了大城市的房子,回老家生活,他心动了。“当时也有客观条件,我们之前在深圳买的房子很小,后来有了孩子,父母也过来了,住不下,想要换个大点儿的,但根本换不起,所以我就想回老家了”。

就在那一年,朱常红辞了工作,一个人先回去“探路”。老家的房子不贵,一平方米才1000多元,但问题是,没有适合他的工作,在老家呆了一年,妻子跟他说,“回来吧”,他就又回到了深圳。

后来他还是把房子卖了,在深圳郊区买了一套大一点儿的小产权房,解决了一家人住不下的问题,“我不喜欢深圳,但确实已经离不开了”,他说。

从贵州湄潭县出来打工的严福英,也曾经打道回府。严福英18岁就出门打工,19岁到了深圳,在DVD工厂焊过激光头,干过电话营销,也在超市打过零工,最艰难的时候,住铁皮房,每天只吃“东莞米粉”,其实就是白水煮米粉,撒一把盐就开吃了,很多在深圳打工的人,都曾吃过它,因为这是最便宜的食物。

严福英在老家买了房子,她一直都想回家,在老家做点儿小生意,她觉得也能过得不错。刚生完孩子的时候,她也确实带着孩子回去过,但老家的生活节奏很慢,卖出去的货,有时候半年才能回款,每天就是打麻将、聊天,半年之后,严福英带着孩子回到了深圳,跟丈夫说,“这回只能死在深圳了”。现在严福英还会回老家,但只是回家探亲,哪怕依旧在深圳租房子,哪怕老家的房子空着,她也绝不会再回去工作了。

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展出农民工参与亚运安保工作证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他们不该被忘却

广州白云区黄园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一个“农民工博物馆”的招牌。博物馆门前,是一组农民工的雕塑。

从大门进去,迎门是一幅农民工长卷,长卷下面,是一篇记录农民工博物馆建造过程的文章。旁边则是一组农民工在火车站等待的雕塑,后面的墙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218次,开往广州”,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车次。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广州站站台”的展区,站台上停靠着一节“广州到成都”的绿皮车厢。

博物馆一共四层,一楼和二楼是广州农民工的历史,陈列着数千件农民工曾经用过的文物,有生产车间的机器,也有各种生活物品、书信等。

三楼设置了多处多媒体和实物交互的场景,有建筑工人正在施工的印象,有农民工宿舍里的生活场景,还有农民工老家的农家院落……

四楼的最后,是一棵巨大的许愿树,挂着许许多多农民工的愿望。一位50岁的行李员写道,“再多干几年,就回老家,叶落归根”,一位48岁的装卸工写的是“知足常乐”,还有一位年轻的女生的愿望则是“想做个真正的城里人”……

农民工博物馆里展示的农民工愿望。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这不是国内唯一一家农民工博物馆,在深圳宝安区,有一个“劳务工博物馆”;在四川成都,有一个“中国农民工博物馆”,那是中国第一个农民工博物馆;在北京皮村,有“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但这些博物馆少有人所知,在广州农民工博物馆里,前台告诉记者,除了一些旅游团、机关单位的参观活动外,几乎没有散客来参观。而在深圳“劳务工博物馆”,记者参观时,馆里空无一人,只有几个工作人员,记者是唯一的一个参观者……

前几年,那首《春天里》,很多打工者都爱唱,歌词这样写道:“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今,只有那些博物馆留住了曾经的时光,而记者采访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不知道身边的什么“农民工博物馆”,他们只是在逐渐老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牵 校对 吴兴发

期,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抽检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冷冻饮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等21类食品407批次样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和判定:抽样检验合格393批次、不合格14批次(见附件)。不合格项目涉及食品添加剂超标、农兽药残留超标。具体情况通告如下:

一、食品添加剂超标

(一)宁波市路林市场三江副食经营部销售的标称杭州临安日明炒货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手剥山核桃(烘炒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宁波市纤维检验所)。杭州临安日明炒货食品有限公司对产品真实性提出异议,经核查,该产品系假冒杭州临安日明炒货食品有限公司产品。

(二)南浔胡国容水果店销售的高原杨梅,糖精钠(以糖精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宁波海关技术中心。

(三)吴兴织里郏继彬干货店销售的杨梅,糖精钠(以糖精计)、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宁波海关技术中心。

(四)海宁市硖石鑫旺水果店销售的高原杨梅,糖精钠(以糖精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宁波海关技术中心。

(五)松阳县田润水果超市销售的杨梅,糖精钠(以糖精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宁波海关技术中心。

(六)台州市黄岩唯唯餐饮店在饿了么(网店)销售的红糖馒头,糖精钠(以糖精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二、农兽药残留超标

(一)杭州萧山北干街道萧石蔬菜店销售的黄鳝,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二)台州经济开发区金潮排档店购进的黄鳝,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三)台州市椒江双喜大酒店有限公司购进的黄鳝,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四)江山市余卷水产经营部销售的黄鳝,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五)嘉兴市南湖区嘉城绿都农贸市场吴爱华摊位销售的鳊鱼,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六)杭州余杭身边生鲜店销售的鳊鱼,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七)温州市乐清市南门农贸市场曾伟杰摊位销售的鳊鱼,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八)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综合市场郑俊航摊位销售的鳊鱼,恩诺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我局已责成相关市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要求杭州、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要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以上市级市场监管部门自通告发布之日3个月内向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核查处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特此通告。

附件:1.关于部分不合格项目的说明

2.食品抽检不合格—20240717

3.食品抽检合格—20240717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7月17日

1.关于部分不合格项目的说明.doc

2.食品抽检不合格-20240717.xls

3.食品抽检合格-20240717.xls

食品监督抽检产品不合格信息
本次抽检的食品包括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冷冻饮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等21类食品407批次样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和判定:抽样检验合格393批次、不合格14批次。
抽检产品不合格信息见附表。
产品不合格信息
序号标称生产企业名称标称生产企业地址被抽样单位名称被抽样单位地址食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生产日期/批号不合格项目║检验结果║标准值检验机构备注
1/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