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中国古人如何抗疫?|10本有温度的书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重大瘟疫的流行和防治,不仅仅是一个疾病和医学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需要国家建立一个长期的、有效的疫病救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

重大瘟疫的流行和防治,不仅仅是一个疾病和医学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需要国家建立一个长期的、有效的疫病救治体系,将各级政府、医学家和社会力量等联合起来,疫病的防治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宋代有关瘟疫防治的政策、措施以及新出现的防疫理论、防疫著作和防疫药物,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一定成效的。

这是宋代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加以总结和借鉴。




宋代社会防治瘟疫的历史借鉴

深入地探讨宋代疫病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的变化与特点,以及疫病流行对宋代社会带来的影响,积极而又科学地开展宋代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社会民众等对疫病的认识及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之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的重大医学问题和技术难关,揭示宋代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规律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宋代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疫病频发的时期,也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宋代形成了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从而将政府、医家、宗教人士、地方乡绅和普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宋代确立了“既病防染”和“未病先防”的原则,其采取的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住了疫病的传播,而且也宣扬了儒家“仁政”,加强了国家统治。从疾病的内容来看,有普通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其中传染病包括疾疫、伤寒、痢疾、疟疾、痘疮、癞疾、腮病、天行温疫和牲畜疫病等,是政府防治的重点。从救治的对象来看,国家医学优先关注的是统治阶级,如帝、军队和各级官吏等;其次是被统治阶级,如农民、坊郭户和商人等。从救消的地区来看,政府首先关注的是京城和军营驻地,其次是经济发达地区,再次是其他地区。从救治的效果来看,北宋政府取得的成效较南宋显著。


二、宋代不同社会阶级尤其是国家在疫病救治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宋代不同社会阶级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级政府,在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核心力量的作用。其在医学方面采取的措施,如让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御药院、尚药局等研制各类防治疫病的药物,令翰林医官院定期向各级官吏、军营、河堤、学校等地发放夏药、腊药、瘴药和疫药,将官修医学方书和运气学说纳人疫病救治,重视掩埋尸体以阻断传染源,建立临时医院以隔离病人等,丰富了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的内容。

国家的重视促进了防疫理论和防疫实践的发展,地方官吏、医学家、僧人和道士等极为关注瘟疫的流行和防治。其奏议、文集、诗词和笔记中,不仅保存了大量有关疾病的资料和医案病案,而且出现了新的解释疾病的理论和大量治疗急性传染病的病案,这些都较大地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临床诊断学和中医临床方剂学的内容。

宋代地方官吏首先认识到官府救灾聚居于一处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病,主张分散治疗,以防大规模的传染。后宋政府采纳了贾昌朝、富弼、苏轼、吴居厚等地方官吏的建议,建立安济坊,实行隔离治疗措施。如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己卯,宋神宗诏:“闻河东路赈济饥民,多聚一处,太原府舍以空营,约及人,方春虑生疫疠,其令察访。转运司谕:州县据人所授粮计日并给,遣归本贯。即自它州县流至,而未能自归者,分散处之。”崇宁元年(1102年)八月二十日,宋徽宗下诏诸路州县建立“安济坊”,标志着瘟疫防治方面有关隔离治疗措施的发展。


三、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防疫的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宋代官仅强调疫病类要性而且也强调“辨证论治”的疗特色,说明中医提倡的“病”、“症”在防疫方面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政府医官和民间医学家对各种疫病的病因、病机、病症和治法治则的探索,促进了本草学、方书学、伤寒学、运气学、温病学、脉学等医学理论、教育和实践的发展。这些知识在防治疫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疫病防治理论方面,宋代社会普遍认识到疫病、伤寒病、瘴疫是病因病症不同的传染病,并首次将“气学说”用于指导疫病防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解释疾病成因的理论“五运六气说”,反映了在医学理论方面巨大的创新。同时,传统的伤寒学、温病学理论也获得重要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注解张仲景《伤寒论》的著作,如高若讷《伤寒类要》、孙兆《伤寒方》、通真子《伤寒括要》、钱乙《伤寒指微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王实《伤寒证治》、杨介《四时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百证歌》、《翼伤寒论》、《伤寒发微论》、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等,辨析了伤寒病中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的病因、症状和主治,指出伤寒病中之温病和瘟疫在病因、病症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外感热病,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温病范围较广,但不一定都有传染性,其发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瘟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且呈现大流行特征、病死率高的一种疾病,由“戾气”、“疫疠”、“疫毒”、“瘟毒”、“毒气”、“瘴气”、“六气”等引起,四季均可发生。

在疫病治疗实践方面,除官修医书外,还出现了大量临床指导医书,如苏轼、沈括《苏沈良方》、陈尧叟《陈氏集验方》、陈孔硕《伤寒泄痢要方》、屠鹏《四时治要方》、罗适《伤寒救俗方》、李璆《岭南卫生方》、陈文中《陈氏小儿痘疹方论》等,“专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之类”,或专治瘴疟,或专治斑疮痘疹等。


四、疫病流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革新

宋代政府对瘟疫的认识、态度和防治措施,对于营造整个社会重视医学起了政策性的导向作用。在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德宗和宋高宗统治时期,有相当兴医的风气,无论是官方医学还是民间医学,均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校正前代医学文献编撰新医学方书、铸造腧穴针灸铜人、发展太医局教育、改巫医面,政府不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而且也取得显著的成效,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宋代政府主导的医学分类分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耳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疮肿科、折伤科、金镞科和书禁科等,均是实践性较强的、与疾病治疗有关的临床医学领域。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有关各类疾病的防治始终是政府政策关注的核心,因而推动了中医疾病分类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药物学和中医方剂学等学科的发展。

北宋徽宗年间,政府推行“天运政治”,以一种较为积极的姿态防治各种疾病,因而推动了中医“运气学说”的发展。宋徽宗等撰《政和圣济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详细地阐述了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孕育胎教、察色诊脉、脏腑经络、病机治法、五运六气、食疗养生、药性方义等中医学理论问题。政和七年(1117年)十月一日,宋徽宗发布以来年岁运历数颁告天下诏:“昔我先后,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其岁月日时无易,民用平康。今朕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天地、日月、星辰、气运之数敷锡庶民,以待来岁之宜。惟尔万邦,率兹常典,奉若天道,钦阙时宪,保于有极,外薄四海,罔或不抵。”

正式颁行《政和七年十月月令》和《政和八年戊戌岁运》,从理论上预防每月、每年可能发生的疾病和瘟疫。“月令”、“岁运”的颁布,一直持续到宣和四年(1122年),不过其内容多效法《周礼》,礼法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运气学说虽被政府应用到医学教育和医学考试之中,但宋政府并未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独立的“运气科”。“运气”学说进一步激励了医学家对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视和探讨,出现了大量注解《内经》理论的著作,宋徽宗等撰《政和圣济总录》就成功地应用了这一理论。南宋时期,政府“缺乏对医学理论有突破意义的发展”,此方面的著作较少。

总之,经过宋代300余年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了“有病视药”“依方治病”的新风尚。历史时期成功防治疫病的措施、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在当前的情形下,无从是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来说,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深具意义的。

以上文字摘自《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1.《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韩毅 著
认识古代传染病防治体系中
官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宋代社会的反应机制
防治措施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和教训等
以宋代发生的293次疫病为研究对象
首次系统研究宋代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2.《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涂丰恩 著
医生和病人共同谱写的故事
展现三百年前复杂而多样的医疗情境
尝试捕捉当时医生与病人的活动与互动
为当下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历史镜鉴

中医的世界里,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体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头部出现了某种病症,脚底就有“心电感应”。而在西医领域,医学分成若干门类,牙医无法判断肺部的病情,骨科医生对于肾病完全是外行。而古代的中国医者,几乎都是全科医生,凭靠“望、闻、问、切”的方法,敢于接手治疗男女老幼的各种疾病,有时,甚至还一并给动物治病。在医者眼里,无论是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是底层贫苦的农人,都是平等的。



3.《美国的痼疾:一位历史学家对疫情的反思》
[美]蒂莫西·斯奈德 著;陈博 译

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病中沉思录,笔锋直指美国医疗系统之痼疾顽瘴。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全省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全方位进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改革先锋”称号,“莫高精神”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省考古所荣获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先进集体。


< class="pgc-img">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获“时代楷模”称号


创新实践,引领时代的文物保护利用“甘肃方案”

出台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等5份重要政策文件;颁布长城保护条例、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以及行业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62项,将文物政绩纳入省州县三级地方政府考核;


< class="pgc-img">

嘉峪关城楼



将省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780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5000万元,10多年累计投入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资金71亿多元;

……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文物遗存富集独特,是历史文化的富集地,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地,现代文化的创新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面发力,凝聚共识,以新发展理念全面构建保护利用新格局,以创新实践,写就引领时代的文物保护利用“甘肃方案”,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喜人成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石窟寺专项调查全面完成,文物家底基本厘清,“四有”基础工作更加夯实,文物资产实现科学管理。


< class="pgc-img">

莫高窟九层楼



累计实施各类文物综合保护利用项目1800余个,嘉峪关、拉卜楞寺、武威文庙等一批标志性文保单位保护利用水平产生质的提升,1.7万余件(套)馆藏和出土珍贵文物得到抢救修复,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

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国家标准,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与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三园一廊”建设有声有色。大地湾、大堡子山、锁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和马家窑、辛店、齐家遗址等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昌马石窟环境整治、马蹄寺石窟数字化等重要石窟寺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加快建设,聚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制高点和彰显中华文化的“甘肃符号”。


< class="pgc-img">

文物修复现场



实施革命文物基础提升、片区建设、保护利用、展览展示、铸魂育人“五大工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

特别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砥砺前行,成果喜人——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土遗址物理仿真实验室、敦煌学国际研修中心等平台或建成投入使用,或有序加快建设;


< class="pgc-img">

多场耦合实验室



《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和六大石窟壁画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等55项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本体迁移保护工程”等50多项省外石窟寺、壁画及土遗址保护项目持续推进;

加快推进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课题60余项,2023年编印《樊锦诗文集》等著作3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二卷)、《麦积山石窟内容总目录》正式出版,4项成果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数字敦煌”中英文版全球上线,建成“敦煌遗书数据库”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录入信息5万余条,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运行。高质量办好敦煌论坛和《敦煌研究》《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在珍贵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理想日益成为现实的同时,牢牢占领敦煌学研究话语权。


< class="pgc-img">

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



攻坚突破,鼎力添彩“考古中国”的“甘肃力量”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区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其独特多样的文化资源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奠定了甘肃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 class="pgc-img">

简牍:元致子方书



人类起源与演化、农业起源与扩散、文明起源与传播、国家起源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核心力量,我省文物工作者不断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依托甘肃独特的历史演进轨迹和文化资源禀赋,以周秦文化、史前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简牍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专题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工作,打造了“八千年大地湾文化”“两千年敦煌文化”等一批甘肃文化标识,全面展示甘肃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彰显了甘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丰硕的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彰显了甘肃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考古中国”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甘肃力量”——

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丹尼索瓦人考古研究,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上推到19万年前;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彩陶证明,8000年前陇原大地上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庆阳南佐遗址大型宫殿式建筑显示,当时陇东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礼县四角坪遗址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标志着秦从王国到帝国阶段的转型;天祝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见证了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 class="pgc-img">

庆阳南佐遗址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庆阳南佐遗址出土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累计完成主动性考古发掘60多项。其中,夏河白石崖古人类遗址入选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敦煌旱峡玉矿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庆阳南佐遗址、礼县四角坪遗址等列入“考古中国”项目。

此外,还完成90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保障西气东输、平庆铁路等重大基本建设。


活化利用,焕发文化遗产时代活力的“甘肃路径”


主题陈列展览、青少年特色社教研学、“专家讲文物”系列宣传视频展播、夜游博物馆、文物公益鉴定……2024年春节假期,我省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馆内室外互动等多种方式,精心组织策划了1000多项主题活动,邀约广大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度过一个彰显文化自信、富有历史内涵、体现甘肃特色的“文化中国年”。

博物馆里过大年,是我省致力于焕发文化遗产时代活力的一个缩影。


< class="pgc-img">

2024年春节假日,甘肃简牍博物馆《乐动敦煌》大型实景沉浸式体验剧受热捧。



近年来,我省文博工作者推陈出新,围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目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活化利用、传承发展,以独具特色的多样“甘肃路径”,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焕发时代活力。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殿堂,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近年来,全省博物馆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放,省博物馆扩建工程主体即将完工,新建成陇南市、定西市、甘谷县等35个博物馆,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248个,每10.08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第二。


< class="pgc-img">

甘肃简牍博物馆



与此同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持续提质增效。在全国率先推广策展人制度,每年新推出陈列展览200个以上,累计开展社教、研学等活动1.5万多场次,推出“云”逛博物馆、云展览等新业态,赴省外举办敦煌艺术、丝绸之路、彩陶文化等精品展览230多场次,累计接待观众近3亿人次,“博物馆热”“纪念馆热”空前高涨。


< class="pgc-img">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一角



我省文物资源丰富,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国有收藏单位藏品51.2万件(套),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全省境内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总长度1738千米,居全国第一……

莫高窟、万里长城等国宝文物主题元素融入高雅艺术创作和实用产品开发;铜奔马、驿使图等珍贵文物登上《国家宝藏》等央视舞台;《云赏敦煌》《简述中国?牍懂丝路》等代表性节目好评如潮,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深受大众喜爱,“云游敦煌”等10余个小程序访客覆盖120国家(地区)6亿多人次……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我省全面盘活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效喜人。


< class="pgc-img">

铜奔马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我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放大文旅融合综合效应:莫高窟、麦积山、嘉峪关等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会宁、南梁、哈达铺等成为知名红色旅游品牌,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 class="pgc-img">

游客在莫高窟窟区参观,领略千年敦煌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文物新优势,多元发力,促进文物交流互鉴迈上新台阶。

一方面,积极融入国家外交大局,在10多个国家举办敦煌艺术和丝路特色精品展览30多场,开展“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等文化传播活动27场次,以“甘肃创意”“国际表达”精彩讲述中国故事。

一方面,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先后高规格举办六届敦煌文博会,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敦煌文化、石窟艺术等主题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220多场次,文物保护修复、联合考古、人员培训等国际合作更加务实,文物这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愈来愈熠熠生辉。


< class="pgc-img">

第六届敦煌文博会开幕式现场



同时,打造敦煌艺术、丝路文化、黄河文明、简牍基因等一批甘肃文物外宣品牌,向世界展现有厚度、有气度、有温度的如意甘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肩负使命,守正创新,未来可期。陇原儿女必将饱蘸浓墨,接力谱写甘肃文物事业蓬勃发展新篇章,让星罗棋布在陇原大地上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彩。

(作者:施秀萍)

(来源:甘肃日报)

面新闻记者 曾洁

国庆长假七天乐,你为自己安排了什么行程?哪怕留在四川就地过节,朋友圈晒图大赛也不能输!避开拥挤的热门景点,来博物馆里逛一场展览、听一场讲座都是不错的选择。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备案的博物馆超过5788家,其中,四川拥有292座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6000万人次以上;而过半数的博物馆坐落在成都,110家非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全国城市第一。

坐拥“博物馆之城”,各大博物馆当然都卯足了劲,策划了精彩纷呈的展览和社教活动,邀请你走进博物馆,过一个文艺范儿的潮节。不用去热门景区挤成“人从众”,国庆7天乐,大展不重样。大家可以带上这份“文化地图”,来博物馆里头和文物对话,聆听历史的回响,碰撞现代的火花。

1、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时间:2021年09月28日至2022年01月03日09:00—17:00

地点:四川博物院(成都青羊区浣花南路251号)

性质:公益、免费(持有效证件)

简介:展览汇聚10省48家文博单位珍藏的青铜器、金器、玉器、漆器518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209件,以长江文化中极具开放、繁荣景象的青铜文明为背景,集中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圈波澜壮阔的独特魅力和文明气象。期间将开设长江主题系列学术讲座、科普性趣味性系列社教研学活动,以及文创走廊、文创专列和“触梦巴蜀沉浸式文创嘉年华”活动。

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2、发现中医之美——中医传统医药文化展

时间:2021年9月15日至12月12日09:00-17:00

地点:成都博物馆

性质:公益,免费

简介:展览汇集300余件(套)珍贵展品,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柄水晶五珠太平车、指挥街遗址出土的骨牙刷等珍贵文物。展览还设置了“敦煌美容方书”“一展一问”互动环节,不仅可以为参观者揭示古人的“养护秘方”,还能深入浅出地科普中药医学,让观众体验到千古医药学与现代传播方式的美妙结合。

发现中医之美——中医传统医药文化展

3、翰墨北海——北海公园园藏书画珍品展

时间:2021年09月26日至11月25日09:00—18:00

地点: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简介:展览集中北海公园所藏明代至现代精品书画作品34件,分为瑶屿引珍、漪澜承光、琼华烟云3个部分,着力展现名园望迹盛世风华,推动川、京两地文化在互动过程中交流碰撞,架起两地区域互鉴、协同发展的桥梁。

4、花重锦官城——谭昌镕画展

时间:2021年09月28日至10月10日09:00—18:00

地点: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青羊区青华路37号)

简介:展览展出四川中国画研究会会长谭昌镕先生所创作的花鸟类国画作品120余幅,通过作者独到的眼光、独特的大写兼勾勒技法发现美好,展现出天府之国、锦城之春的盎然生机。

花重锦官城——谭昌镕画展

5、西班牙——欧洲遗产保护奖

时间:2021年09月24日至10月24日全天

地点: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区(成都青羊区东胜街40号)

性质:公益,免费(持有效证件)

简介:展览汇集1976至2020年在西班牙获得“我们的欧洲”遗产保护奖的206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城市、工厂、民用、军事或宗教建筑的保护为主要内容,展现欧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与成果。

6、踏浪迎潮——袁吉中艺术文献展

时间:2021年09月26日至10月24日09:00—17:00

地点:成都市美术馆(成都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

性质:公益,免费(持有效证件)

简介:展览展出袁吉中先生创作的版画、油画、彩墨画、连环画和珍贵文献手稿等200余件,以袁吉中先生的视角和感悟作为线索加以串联,集中体现了巴蜀地区老一辈艺术家的卓越才情和“刻”在生命中的艺术追求。

7、2021四川省文旅大会主题展

时间:2021年09月28日至10月09日09:00—18:00

地点:九寨沟鲁能美丽汇小镇(阿坝九寨沟县漳扎镇)

性质:公益,免费(持有效证件)

简介:展览分为四川文化和旅游主题展、阿坝文化和旅游主题展两部分,集中展现四川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和阿坝九大文旅品牌。同期,现场还将展示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

8、我住长江头——宜宾历史文化陈列

时间:2021年09月29日至长期09:00—17:00

地点:宜宾市博物院(宜宾三江新区长翠路)

性质:公益、免费(持有效证件)

简介:展览展出宜宾各个时期珍贵文物700件,以原始先民的繁衍生息、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汉唐盛世的安逸闲适、宋人生活的闲情逸趣、明清商贸的繁荣兴盛,以及近代以来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斗等篇章,集中展现宜宾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10.酒都酒风——宜宾酒文化专题陈列

时间:2021年09月29日至长期09:00—17:00

地点:宜宾市博物院(宜宾三江新区长翠路)

性质:公益、免费(持有效证件)

简介:展览通过古代文物与现代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直观而形象地讲述“中国白酒之都”——宜宾悠久的酿酒历史、独特的酒风酒俗和蓬勃发展的现代酒产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