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青年报
图集
想吃一碗臊子面,净宁波却端来了一口“鼎”——脸盆大的“鼎”下火苗低燃舔烧,鼎中热汤香翻味涌。“这是我们招待贵客的‘钟鸣鼎食臊子面’”,满脸笑容的他自豪地向来宾介绍。
净宁波是陕西秦忆浓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身为岐山人的他在当地打造了一个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钟鸣鼎食臊子面”是这个园区的招牌餐饮。
净宁波将周之礼器“鼎”和源于周的“臊子面”相结合,开发出了“钟鸣鼎食臊子面”。他说要把岐山丰厚的周文化和“岐山臊子面”融汇起来,打造更上档次、更具规模、更具文化品味的臊子面产业。
这也是目前岐山县正全县力推之事——做大做强“一碗面”经济。
强龙头,定标准,塑造大品牌
岐山臊子面虽名震三秦,但长期停留在街头巷尾的“农家乐”阶段,如何将其发扬光大,并拉动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岐山县提出了打造以臊子面为龙头的“一碗面经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推进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
净宁波的陕西秦忆浓食品公司就是该县大力扶持的龙头企业之一,企业的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集臊子面民俗体验、观光旅游、形象展示于一体。该公司生产的即食型臊子面以非油炸、面条直、味道纯等享誉市场。
目前,公司5家直营店的日销售额达3万元,开发的15种即食型、料理型岐山臊子面新品种,经电商平台销往北京、广东、云南等省市,正让“岐山乡味”变成“中国味道”。
为了做大做强“一碗面”,岐山县制定了“一碗面”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了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出台了扶持优惠政策。在全力推进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中,首先强调“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克服过去的散、乱、小,通过制定食材、加工、流程等的标准,引导臊子面向高品优质方向发展。岐山各个龙头企业率先响应并积极努力。在净宁波的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各种食材都有标准,且做面、调汤、制臊子、切底菜等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并按照标准量进行抽真空包装。
净宁波说,按照“原产地食材基地+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品牌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电商”的产销模式,他们有望在全国开设1000家岐山臊子面加盟店。
除了臊子面,岐山另一个特色小吃“擀面皮”也风靡三秦,被岐山县纳入到“一碗面”经济中。
岐山县委副书记张会亚说:“龙头起来了,标准有了,我们就可以从臊子面、擀面皮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入手,把相关产业链都做起来。”
建基地、强科研,拉动产业链
一碗岐山面,涉及多少食材?
岐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子敬掰着指头说:小麦、猪肉、香醋、秦椒、胡萝卜、木耳、豆腐、蒜苗等。要做出好面,这些食材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为此,岐山建立了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岐山优质小麦试验站,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全县发展20万亩特色优质小麦、10万亩蔬菜、5万亩油菜、5万亩辣椒、20万头生猪,初步形成了全程可追溯的“一碗面”优质原料供应基地。
益店镇是岐山重点打造的万亩富硒小麦基地,建设了优质小麦种植及精深加工基地、食醋酿造基地、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培育了“凤鸣仓”富硒小麦粉、“天诚食醋”等名优品牌,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看着满仓库金灿灿的小麦,周塬沃土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巨礼让很高兴:“依托西农大的有机小麦技术,亩产增加了近20%,产值800万元。年底日产30吨小麦加工生产线投产后,产值可达1600万元。”
在岐山,“一碗面”经济产业链,不仅促进了上游的小麦、蔬菜、辣椒和生猪产业发展,还带动了下游面粉、辣椒面、食醋、锅盔、臊子肉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一碗面”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农户致富的有力支柱。
张会亚说,“一碗面”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经济,通过打造直供原粮基地、万亩花椒产业带、生猪养殖聚集区、直供蔬菜基地、优质水果种植园等产业园区,已形成“‘一碗面’前品味周文化,‘一碗面’中品鉴一桌菜,‘一碗面’后品尝一盘果”的发展格局,带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岐山县“一碗面”经济的市场总产值已达125亿元,其中一产的原料种养,年总产值32亿元;二产的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年总产值58亿元;三产的餐饮、旅游、物流、电商、线下销售等行业,年总产值35亿元。
岐山县委书记苏少敏介绍,“一碗面”经济前承种养业,中载加工业,后连餐饮业、文化旅游业。下一步将按照“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两轮驱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做大一产,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做强二产,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做靓三产,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一碗面”经济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责任编辑: 张欣烁
辑导语:品牌商家离不开一定的营销推广,因此,若想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商家便需要思考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并利用一定的营销套路,让消费者对品牌留下更深的印象。而“蜂麻燕雀瓷,金评皮彩挂”这旧时的江湖套路与当下的营销有相通之处,不妨来看一下,作者所阐述的古今套路的相通之处。
蜂麻燕雀瓷,金评皮彩挂,这是旧社会的十大江湖骗术,属捞偏门的旁门左道。
天下学问,都有共通之处,骗术玩的是心理,营销同样玩的是心理。江湖伎俩,虽说是旁门左道,但包罗万象却又细致入微。
现今的营销,不管你是玩的黑的、白的,还是灰的,套路也离不开“蜂麻燕雀瓷,金评皮彩挂”这十个字。
我们用这江湖伎俩,映射到营销,聊一聊营销圈里的玩法套路。
一、蜂
群蜂蜇人,团伙作案,一只蜂不可怕,一窝蜂才可怕,重点在“量”上。
比如品牌建设三步法,细分定位,重复记忆,占据心智。如果不能使劲曝光,重复记忆,再怎么定位也没法占据客户心智。
比如江南春老师讲得饱和打击,广告频次需要达到客户心理阈值,密度太低的曝光等于无用功。做不到大范围就缩小范围,雨露均沾不如力出一孔。
比如开个新店不敢刷单刷销量的,也得想方设法搞点漂亮的买家秀。
比如开个奶茶店,先雇人排队把人气造起来;比如搞场直播带货,自己人得先刷数据;弄个微商,你加的群里除了你自己其他可能全部都是托。
二、麻
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因为一个人力量有限,所以经常伪装成僧道番尼。神仙即是权威,群众是盲从权威的,冒充权威,就能狐假虎威。
比如现在卖课的,都喜欢给自己加上各种各样的头衔,如果曾经就职过大厂,哪怕只是个P5P6,也得嚷嚷自己是大厂出身的专家。
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蔑视权威,他们所蔑视的是传统的权威,他们依然会追捧新的偶像,新的权威。
“麻”还有的说法是“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比如某些专门做小餐饮加盟的公司,没什么核心资产,就是培养了一群能说的销售员,哄人加盟骗加盟费,等把一个牌子做臭了,换个牌子改头换面继续重来。
三、燕
又称颜,顾名思义,以美貌行骗。
广告之父奥格威曾经提出过广告视觉三要素,即宝宝,美女,野兽。一个广告中如果出现美女,小宝宝,或者野兽,那么广告被人关注的几率会更高。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能让客户更容易关注到,就是这三种元素,美女是天然的流量洼地,有多少美女都不嫌多,所有人对帅哥美女都有天然的好感。
小宝宝,则是唤起人们的爱心,代表人们的情感共鸣,如此更容易让人放松戒备,快速接受。
而野兽,对应的是大自然的魅力,更容易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当下,除了这三种元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让人意料之外的创意,比如韩后整版面广告“天下无三”,网易云音乐地铁等等,广告突出的元素和主题很显眼,一眼就能看到,而且有趣,容易激发客户对品牌的好感。
除了广告元素,还有品牌视觉元素,即我们常说的视觉锤,包括LOGO、包装、颜色、产品本身、符号等元素。你的产品怎么样先不说,把颜值先提起来,一定会更好卖,即便是卖肉夹馍,也要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互联网产品在视觉上喜欢占据一个色号,更容易让人记住,比如小黄车、小棕瓶、小蓝杯等等。
好看是产品的第二要素,第一要素是好用。
四、雀
在故事里是古代骗子团伙利用官缺,引人上钩做官,大肆敛财后让人顶包。
比如某咖啡品牌财务造假,被曝光后扯个刘某出来顶缸,刘某虽是高管但不是股东,既然不是股东自己还带头造假有点说不过去。
比如搞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一整个团队,但是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就那一个或几个人,卖货敛财赚了钱背后的人都能分,但是一旦出了事,矛头的指向也只会是镜头前的那个人。
比如搞品牌公关,碰见有借维权闹事的,你正面硬刚有损形象,低头道歉又咽不下这口气。怎么办呢,推个高管出来骂街,说那闹事的是背后有人指使,然后再由公司出面处理掉这个高管。这样你想说的话也说了,你该道的歉也道了。
五、瓷
容易理解,就是碰瓷,在营销中很常见,利用对方的知名度给自己造势。
这行为给钱叫联动,跨界,合作,不给钱就是碰瓷。
比如数年前东哥喜欢碰瓷马老师,卢总执掌某米后喜欢碰瓷某耀,简直是反向营销的典范,不禁使人怀疑卢总是对手派去的卧底。
真正的碰瓷怎么玩,比如《天道》中丁元英把不知名的格律诗音响,跟几大国际名牌放一起做评测,然后找专业杂志发文报道,即便你是倒第一,那也跟国际品牌并列了。
六、金
算命的。算命的套路,跟搞营销简直太像了。
一嘴专业术语,搞得人一头雾水,你听不懂就对了,反正就是故作高深,自建逼格,比如奶粉添加一堆ABCDEFG,你根本不知道他说的啥。
虚张声势,要么说点好的勾引你,要么说点坏的吓唬你。比如用了我的化妆品,你就能像大明星,不报我的学习班,你的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
天机不能泄露太多,一天只算三挂,简直是搞饥饿营销的先行者。
七、评
说评书的。 说评书本不算偏门,但是有人为了吸引眼球,添油加醋,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以达到自己某种目的。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就是古代的舆论阵地。
毛主席说,舆论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目前几大顶流互联网公司,哪个手里不掌握着大量的媒体资源和水军,以随时控制着舆论风向。
要么是黑公关给对手泼脏水,要么是白公关给自己洗地,要么假装客观给自己颁奖,要么假装正义跟对手骂街。
八、皮
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重点在托儿和故事。
营销圈都说,做好一个产品是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的。卖大力丸的可谓把这招发挥到极致,他们卖的大力丸,张三吃了能打虎,李四吃了能治绝症,跟你讲的都是一套一套的故事。
现在同样也有卖“大力丸”的:
- 比如宣扬成功学的大师,某人听了他的课年入千万;
- 比如做减肥药化妆品的微商,某人加入了团队喜提保时捷;
- 比如世代家传的养生大师,某人坚持吃一样食物八十岁眼不花耳不聋。
正所谓“人欲即天理”,抓住了人的欲望,再编造几个故事大肆渲染,把情绪利用好了,客户的心理防御很容易就能打破。
九、彩
变戏法是有真本事的,不但得有个好脑子,创造出新戏法,还得眼疾手快,能把好戏法表现出来。
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做营销策划,你得有做方案的能力,还得有做执行的能力,其中方案的分数不能高于执行力的分数,再好的方案,没有能力执行出来,也是白搭。
但是变戏法的,需要经常更新迭代,同一个戏法玩的次数太多,就没人愿意再看了,营销也是如此,顾客越来越聪明,同一种套路用的太多就不灵了,这也是很多人说营销越来越难做的原因。
另外,和托儿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做好戏法的要素之一。你以为的互不相干的人,其实人家是一拨的。
比如圈内大V评车评手机,对着产品一通夸,然后找几个无关痛痒的小毛病提出来批,还表示自己挺客观。
比如文化圈,你写个东西画个画,得找一帮文人来夸你,甚至还得研究你,等别人做了新作品,你也得去夸别人。
比如某老铁主播,两个大主播开骂战打得火热,引来一大帮人围观,殊不知人家还坐在一起喝茶讨论下次的剧情。
十、挂
跑江湖打把势卖艺的。跑江湖卖艺,最要紧的不是打把势,而是打感情牌。
- 比如卖保健品的,又送东西又装孙子,看你好不好意思不买;
- 比如老铁主播,拿你当家人还什么都跟你讲,你再不打赏还有良心吗;
- 比如郭德纲,在早期总说自己木秀于林被主流圈摧残,你不得声援下这位孤胆英雄。
但凡是搞一线销售业务的,除了垄断行业,哪个不把客情关系放在第一位。
总之,只要能从您那搞来流量,搞来销量,别说打打感情牌,装装孙子也未尝不可。
营销这东西,像是一把刀,拿在好人手里和拿在坏人手里是不一样的效果,我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能变成害人的工具,但是从骗子的套路中,也能找出其中别具匠心的技巧。
这也是做营销好玩的地方,识别套路,了解套路,在套路别人和被人套路之间来回切换,总能看到别人难以看到的有趣之处。
作者:弦发泽,公众号:弦发泽(ID:xianfaze),聊聊接地气的营销
本文由 @弦发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class="pgc-img">>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三水
编辑丨海腰
题图丨图虫创意
只剪发、不推销、不办卡、不废话……
尤其是“不废话”,简直是社恐人士的福音。
这种形式的店通常被称作快剪店。凭借不洗头、十分钟剪发、十块钱剪发的理念,快剪店在中国曾经炙手可热,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经纬中国、今日投资、创新工场、国金投资等投资机构都曾先后入局。
然而,近两年,快剪赛道却有熄火的迹象。在日本已经被时间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是否能走通?
快剪店祖师爷
70后张远是快剪的忠实用户。
2014年,张远正在中国台北出差,在一个小区附近发现了一家理发店,门口写着:100块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0元)。
看到没有人排队,张远抱着探索的心理推门而入。店里并不宽敞,两把理发椅、两个发型师。与之前体验过的理发店不同,店内不提供洗发服务。发型师甚至没有问过张远的剪发需求,便开始了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操作:系围布、喷水、剪发……
看着飞速掉落的碎发,张远忍不住问道:
“碎头发怎么处理?”
“我们会用这个给您处理干净。”
顺着理发师手指的方向,一台酷似吸尘器的机器悬在张远座椅的右上方。发型师解释,这是从日本专门定制的强力吸发神器,能很好地处理碎发,吸完不会有残留。
很快,理发便进入了清理碎发的环节。随着吸发器在耳边嗡鸣的声音停止,理发也结束了。
直到从理发店出来,张远还有些意犹未尽:“快极了,我觉得也就剪了3分钟吧。”
后来,张远又去体验了一次。
一开始,张远觉得不洗头发的理发方式有些别扭,不过后来一想,自己只有剪短的诉求,这种不推销、不办卡、不聊天的理发店,简直可以看作“理发乌托邦”了。
“要是家附近也有家这样的店该多好。”张远想。
让张远心心念念的理发店其实属于快剪店,将这种形式发扬光大的是邻国日本,这其中QB House近乎是祖师爷级别的品牌。
1995年,小西国芳成立了一家名为QB House的公司(下文简称“QB”)。次年,QB理发店正式在东京千代田区开业,后来扩展到日本各地。
其商业模式特点非常明晰,首先是低成本配合高订单量的打法。
店内客单价非常低,价格最初为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49元),后逐渐提高至1200日元(约合人民币59元)。店内只提供剪发服务,洗头、刮脸、吹发等常规理发店会涉及的业务统统没有。
为了节约人力成本,QB House直接在门店放置了一台自动售票机,顾客自行排队买票即可。
其次是走量的打法。通常情况下,一家QB理发店剪发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QB理发店的门口还设有一个霓虹灯,灯上面有红色、黄色、绿色三种颜色,分别表示不同的忙碌程度:绿色表示马上可以剪发,黄色表示需要等待5-10分钟;绿色表示要等15分钟以上。
< class="pgc-img">>来源:QB House官网
很明显,这种价格便宜、服务迅速、操作简单、没有推销办卡的理发形式在日本有着不小的市场。
QB House的官方数据显示,一般理发店的日均理发人数为8人,QB House的日均理发人数为30人,平均理发时间为12分15秒。理发师的人数超过3000人。
截至2014年1月,QB House在日本已经经营了471家门店,同时还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开设了店铺。
2014年后,QB仍延续了扩张之势。从官网的最新数据来看,目前其在日本的门店数量增至565家,在新加坡的门店数量为34家,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门店数量分别为66家和31家。
除了开店,QB House还开创了一套独有的理发师培养模式:无论是刚从美容学校毕业还是没有相关经验的人,都可以参与。被聘为发型师后,可以在其内部从基本的理发开始培训,学习各种风格的理发技术和客户服务技术,六个月内就能毕业,培训期间获得全员职工的薪水。从第七个月开始,学员就可以作为成熟的发型师在门店接单。
据《日经MJ》第48次服务业调查的结果,QB House在日本理发市场的收益排名第一,在整体美容美发市场的收益排名第二。
中国门徒众多
80后王浩是个不折不扣的社恐,对精装修、发型师等级繁多的时尚理发店,他一向敬而远之,因为这样的理发店往往免不了推销办卡的操作。如果再叠加理发师爱聊天的属性,理发体验直接变为负数。
为了能舒心地剪个头发,王浩总是在不同的理发店中穿梭、体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终于,在2016年北京望京SOHO的底商里,他等来了“梦中情店”。
店铺的环境不差,大约放置了10张理发椅,配备了4名发型师,每个人剪发的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手机预约剪发即可。由于店铺正处于市场拓展期,价格只要15元。
< class="pgc-img">>进店后依旧是系围布、头发喷水、剪发、吸碎发的操作,和发型师的对话也仅限于“头发剪短一些,两侧不要剃光”。
自此以后,王浩便开始打卡各种形式的快剪,价格从15元到50元不等。
优剪、星客多、快发、靓剪、人人剪等,这些快剪店或多或少都有着QB House的影子。
以星客多为例,其创始人庄威出生于中国台湾的美发世家,亲眼见证了QB House在当地的发展;靓剪创始人则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现了商机;快发直接把名字定为了QC House,颇有致敬的意味。此外,国内大部分的快剪品牌都把QB House当作自己对标的对象。
当然,国内快剪品牌并非全部照葫芦画瓢,在发展过程中不少品牌在日式快剪的基础上进化出了新的打法。
一是各品牌定位发生了变化。
星客多属于比较典型的服务导向型快剪,其门店地址集中在购物中心、写字楼、园区附近,平均面积为50平米,一般有4-6张理发椅。除了剪发区域,还设有零售陈列区。发型师在服务期间可以针对用户情况提出产品的使用建议,但禁止推销。
剪发时间由最初的15分钟发展为不规定时间。不仅如此,因门店位置、发型师级别不同,星客多不同门店的客单价也不一样,平均在50元左右。
优剪的门店选址则本着人流量越大越好的原则,将门店开在大型商超、商业街附近,店铺面积固定在30平方米,通常配备3名发型师。其他方面最初依旧延续了快剪的传统,十分钟剪发、不废话。
2021年,优剪推出了新一代门店——优剪Plus,这个门店开拓了健康智能染发的业务,将传统染发时间控制在了40分钟。这一阶段,优剪的剪发时间也不再强调10分钟,而是变成了不限时。
快发(QC House)则奉行了10分钟10块钱的原则,选址紧盯欧尚、三江、华润万家等各大商超,门店面积在10-15平方米左右。后续快发玩得更花哨,做起了新美业智慧门店和个人形体数字化移动门店,说白了是从发型、脸型、身形、足型各方面做个人定制。不仅如此,快发还做起了移动门店,把店铺放进了车里。
当然,也有简单做快剪的品牌,物美旗下的十分有型就是代表。十分有型创立于2015底,主要布局在物美超市的主动线甚至出入口,一般门店面积较小,只容得下2张理发椅,配备2名发型师,价格始终是10块钱。
< class="pgc-img">>快剪是不是门好生意?
快剪在中国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每年都有人在问这个问题。2015年,国内快剪品牌飞速扩张之时,资本也先后涌入这一赛道。
优剪的投资方包括经纬中国、国金投资、今日资本。
星客多也先后拿到创新工场李开复、明势资本黄明明和天使汇的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弘道资本领投的3000万元A轮融资,以及顺为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8年更是融到了1亿元人民币,中金浦成、顺为资本、弘道资本、明势资本均参与其中。
不止如此,快发、Q发屋等快剪品牌也传出获得融资的消息。
但最近几年,快剪店的发展并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预期。
不少曾经在行业风光一时的快剪品牌仿佛都走上了下坡路:门店关闭、预约程序失灵,有甚者连品牌官网也不复存在。
投资机构对此三缄其口,有相关人士一语道破:“大概率是亏钱了”。
不喜推销办卡、剪发是刚需的男性消费者也救不了快剪吗?
著名消费投资人王岑的观点或许可以解释一二,王岑在某社交平台上的看法大致如下:
其一,快剪是过去几年一直未被突破的业态,当前还没有理想的模式,如果模式有创新,快剪是可以走出来的;
其二,快剪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频低客单价,好的生意应该是高频低客单价或者低频中客单价;
其三,美发行业对于理发师的依赖程度较高,而现有的快剪培训制度下,理发师的可复制性依然不高。
当然,比起快剪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能否持续从快剪店里获得原有的体验。
以快剪忠实用户张远为例,时隔多年,他终于在工作单位附近偶遇了心心念念的快剪店。
“应该是去年的事情,我逛商场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家理发店的标语‘纯剪发、不废话’,一下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有预感是快剪店,进门一看果然是。从此以后,我就成了常客,差不多两周去一次。”张远解释。
不过最近,张远有了一些不好的体验:网上预约好的理发师,到店不见人影,只能换人上;最夸张的是,有几次他按约定的时间去,理发师却告知需要再等一会儿……
“虽然也没有等太久,但感觉确实不太好。”张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