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38元一个中药冰淇淋卖断货”引热议。有消费者称:一边止咳化痰一边冰到咳嗽 ?当奶茶和冰淇淋融入中药材,真的就能“养生”了吗?
有医生表示,这类产品往往噱头大于其功效本身,建议消费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品。
来源: 封面新闻
日,上海一家冰淇淋店吸引年轻人大排场长队,原因是该店推出多种药膳冰激凌,例如,薄荷西瓜霜、野菊开心果、烟熏乌梅、竹香茉莉、山楂佛手柑、川贝枇杷膏等,还有东北长白山人参、冬虫夏草作为加料。
有的消费者表示,体会到了“一边吃冰淇淋一边养生”的快乐,精准贴合年轻人“朋克养生”的真谛。但是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质疑,中医不是不让吃冷饮吗,吃中药冰淇淋的意义是什么?
中药冰激凌适合养生吗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寒凉食品因性质属寒,易导致人体内阳气受损,会影响脾胃功能。
冰淇淋属于寒凉食物,容易对肠胃造成刺激,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食用,还可能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或与药性发生冲突,影响药效发挥。
有的中药冰激凌是将具有药食同源特性的中药材成分添加到冰淇淋中,以提供额外的营养价值或健康效益。但是,中药冰淇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们多是作为一种风味独特、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甜品而存在。有临床营养科医生表示,中药冰淇淋并无养生功效。
“中药+食品”成新潮流
除了冰激凌,中药还被应用于其他食品。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国内首款中医雪糕;重庆一家医院将中药材做成奶茶、糕点、棒棒糖;广州一家中医养生咖啡馆推出多种中药咖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了“药食坊”烘焙店,提供麦冬清润吐司、阿胶软欧包、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当归罗汉果吐司等多款养生系列面包……
“中药+食品”意味着具备养生功效的中药材可与年轻人喜爱的各种美食相融合,不论是受追捧的中药茶饮、面包、咖啡,还是冰淇淋、雪糕,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食品,正在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药食两用有相关规定
根据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我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目前已有上100种,包括人参、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这些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吃的是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
由于有中药背景加持,很多消费者在心理惯性作用下会认为药膳食品多少会对身体有一定好处。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一些年轻人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年轻人群体对相关“周边”的需求。
不过,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中药餐饮仍持有清醒态度,不相信偶尔吃一次中药面包、喝一杯中药咖啡,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们只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养生态度,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抽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药膳食品并非适合所有人
中药首先是药材,除了药食同源的食材外,任何其他药材都不能加入普通食品中。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临床营养学主任医师江涛表示,药膳所用药材必须是国家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物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中的物质(食药同源物质),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
只要从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中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制作药膳都是安全的。如果使用超过范围的药材,需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辨证用药,且不能对外销售。在施膳时,也要遵循传统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禁忌,包括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疾病的食物禁忌、孕产妇的配伍禁忌等。
专业人士提醒,“中药+食品”相关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前,须经过严苛的科学验证和审视。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市场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对这类产品“要求严格一些”。对消费者而言,也要保持理性认知,在了解个人体质的基础上享受美味,真正收获健康。
聚 焦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是旧观念
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肝炎通常由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一般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乙肝与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
乙肝在我国仍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肝炎类型。很多乙肝患者曾被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被告知“不需要治疗”,这是之前陈旧的观念,早已被摒弃。大量研究证明,只要身体内有乙肝病毒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各项指标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是治不好的,只能终身携带病毒”也是错误的认识。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乙肝患者能够实现乙肝临床治愈,即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因此,乙肝患者一定要树立信心、定期检查、科学治疗。
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很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甚至转氨酶都可能是正常的,但丙肝病毒却在悄悄地损伤肝脏。我们呼吁丙肝高危人群,一定要去做丙肝抗体筛查。一旦确诊就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如何预防腺病毒感染
反复高热,还伴有喉咙痛......最近,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相继“中招”,感染了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经飞沫、接触和粪口途径传播。
腺病毒传染性强,各年龄段人群均易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感染风险较高。人感染腺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21天,平均为3~8天。患儿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反复高烧、咳嗽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咽结膜热、角膜结膜炎、胃肠炎和腹泻等疾病。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心慌、气促等症状,要及时带去医院就诊。大部分腺病毒疾病为自限性,轻症患儿一般5~7天左右发热可退,伴随症状随之改善。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人腺病毒疫苗。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人腺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综合来源:劳动午报、极目新闻、光明日报、上海新闻广播、市场监管管理、南国早报、健康中国、合肥疾控等)
来源: 工人日报
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 韦香惠)年轻人的“朋克养生”又出了新花样——中药+冰淇淋组合,一冷一热的搭配引起社交媒体热议不断。“李时珍看了都坐不住了。”有网友说道。
38元一份的中药冰淇淋走红
最先出圈的是上海的一家网红冰淇淋品牌,其推出的中药草本口味的冰淇淋,带动“中药冰激凌卖断货”等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从某团购平台的菜单来看, 店内的冰淇淋口味有16种,每种冰淇淋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并标注出草本功效,如“桂圆红枣米浆”能安心宁神、“八仙果”能止痰化咳、“龙参茉莉青柠茶”能大补元气等。
价格方面,双拼(120g)、三拼(150g)、家庭装(500g)价格分别为38元、45元、150元。此外,店内还售有“苦行僧甘梨水”等中药茶饮,均价在20元左右。据店员介绍,门店的产品以冰淇淋为原料,只是混入一点草本增添风味,强调新中式草本、药食同源的概念。
截图自社交平台,网友分享的冰淇淋
多家药企入局“中药+”
今年以来,多家中医药企业开始走精细养生、即刻滋补路线,将三七、藿香、柴葛等中药材与眼罩、茶饮、酸奶、冰淇淋、咖啡等结合,推出特色产品,“中药+”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
比如,有媒体报道,在最近某个行业展会上,扬子江药业展台展示了龙凤堂黄芪咖啡,将其明星产品黄芪精与咖啡相结合,黄芪精有健脾补气功效。
8月9日消息,长药控股在互动平台答复投资者提问称,“公司下属子公司宁夏长药良生已推出多种茶饮及药食同源产品,包括以道地枸杞、黄芪为配方养肝茶15种,祛湿茶20种,八宝茶9种以及压片糖果等药食同源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个品牌专注于提供这类产品,包括“陆藜·开了个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风”“知嘛健康”和“百草间”等。其中,“陆藜·开了个方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一百多家门店,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和四川等20多个省份。而“青楠五味茶”也在全国多个省份开设了数十家门店。
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中药+”赛道走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典》中的物质只有纳入了食药物质目录,才能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原卫生部在2002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并附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又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要求“产品标签标识和经营中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医师王一战向中新健康表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体质的人适宜的中药配方不同。虽然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中药加食品是否符合这一理念,以及能否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其药用价值,有待考证。
“尽管中药咖啡、中药冰淇淋以及奶茶雪糕等形式,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养生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合吃,吃完这些食品以后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王一战提醒,中药成分的安全性特别重要,包括是否有毒副作用,是否适合长期食用,以及是否适合特定的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都需要评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