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得酥烂的叫化鸡,手撕可以获得极大的快感。图/截取自《风味人间》
-风物君语-
不吃不熟,
一吃就熟,
常吃常熟。
在江南,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地方不少,出镜《风味人间》的常熟恐怕是最能担得起这个名头的城市之一。常熟地处长江边,境内河港交叉,又有浩渺大湖,水产资源丰富自不用说;而有着“岁岁多收常熟田”之称的开阔平原,从古至今都是优质大米的产地。
< class="pgc-img">>
▲ 唐宋后,江南水利快速发展,让常熟很早就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摄影/ 陈福宝
常熟地属苏州,常熟菜也属于苏菜体系,两地人民在吃的品味上一脉相连,菜式选料广博而不在珍奇,以撷采时新见长。非要说不同的话,常熟菜更重乡土情怀,风味在民间。
< class="pgc-img">>▲常熟有鱼,常熟人善吃鱼,民间食谚有“菜花黄,塘鳢肥”、“桃花流水鳜鱼肥”等。摄影/ 陆明星
< class="pgc-img">>一只叫化鸡,换一套降龙十八掌
今日常熟菜里最有名的“网红”得数叫化鸡。叫化,常熟人所谓“告化子”,是乞丐的意思。叫化鸡,传说便是乞丐发明的吃鸡法门。
< class="pgc-img">>
▲ 叫化祖宗洪七公吃了都说好。图/截取自2017版《射雕英雄传》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写得明白:“黄蓉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于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黄蓉凭借这道菜为郭靖骗得叫化祖宗洪七公的生平绝学——降龙十八掌,可说是天下最珍贵的菜肴。
< class="pgc-img">>
▲ 常熟人都是老撕鸡。摄影/吴学文
传说归传说,1863年,常熟长华菜馆的名厨黄培璋挖掘出这道民间菜肴,加以改进并推出,叫化鸡得以正式列入菜谱。民国时,常熟老字号山景园与王四酒家继续改良调味方法和膛料种类,使叫化鸡终成常熟一大招牌。
< class="pgc-img">>
▲ 膛料种类多样,荤有火腿、干贝、鸡胗等,素有香菇、栗子、冬笋等,都是极鲜的辅料。图/截取自《风味人间》
现在叫花鸡的做法,取鸡一羽,杀净,腹内填入炒制的膛料,外裹荷叶再裹黄泥,入烤炉烤。流程看似简单,掌控全凭师傅手艺。包裹物一般采用荷叶,不只是起包裹、隔离的作用,是要食材得其清香;封泥也有讲究,以砻糠掺入黄泥、稻草屑、酒脚等揉透,可保证烤制过程中不易开裂,且有酒香;煨烤的燃料则以常熟虞山上的马尾松松枝、松针为佳,燃烧产生的松烟能赋予叫化鸡特殊的松柏香气。
< class="pgc-img">>
▲ 封泥有讲究,以砻糠掺入黄泥、稻草屑、酒脚等,毫不怠慢。图/截取自《风味人间》
其实,叫化鸡不止常熟独有,如杭州“叫化童鸡”便与常熟叫化鸡的制作方法相类。只是常熟叫化鸡多以鹿苑草鸡或本地三黄鸡为原料,杭州叫化童鸡则多采用萧山鸡、越鸡,且鸡腹内膛料选料、调味灵活多变,虽同名叫化鸡,口味实不相同。此外,长沙又有“泥缸烤鸡”等,不知黄蓉做给洪七公的叫化鸡,口味更像哪一种。
< class="pgc-img">>▲ 吃前破碎封泥,香味炸出,极具仪式感。图/截取自《风味人间》
< class="pgc-img">>只有想不到,没有常熟人蒸不了
叫化鸡名头大,但还不能彰显常熟鱼米乡的特质。从这一点上讲,或许蒸菜最能代表常熟。不仅在于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可蒸,更在于它上得宴席、接得地气,承接着苏菜的清雅传统,把常熟人的精致带入日常,体现了常熟菜的价值所在。
< class="pgc-img">>
▲ 选料优、刀工精、汤头鲜,方能上得宴席、接得地气。摄影/ 吴学文
常熟蒸菜起源于东乡的蒸菜老八样,通常认定有蒸爆鱼、蒸走油肉、蒸蹄髈、蒸鸭、蒸草鸡、蒸油泡、蒸蛋饺、扣三丝等。常熟物产丰饶,因此蒸菜的取材用料极为广泛,将江湖之鲜与山珍野味等本地物产悉数囊括其中。
< class="pgc-img">>
▲ 蒸爆鱼是常熟传统的“蒸菜老八样”之一。制作原料大都采用淡水鱼的青、草、鲤、鲢等,尤以鲜活青鱼或草鱼为最佳。摄影/ 陈彬
水资源丰富之处,餐桌上少不了水鳞介族。清蒸最能体现食材本身的鲜味,因此也最普遍,包括清蒸刀鱼、鲥鱼、鲈鱼、带鱼、黄鳝、白鱼等。清蒸简单,却也最挑食材,食材若不新鲜,清蒸便有腥臭味,无从下箸。此外还有汤蒸、粉蒸、扣蒸、干蒸、包蒸等多种“蒸功夫”。
< class="pgc-img">>
▲ 常熟背靠大江,“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是常熟人极珍视的美味。供图/ 视觉中国
蒸菜对精妙刀工的运用近于苛刻,扣蒸里头的扣三丝最为经典,“三”是个约数,通常有火腿丝、肉丝、肉皮丝、鸡胸丝、冬笋丝、香菇丝等。原料切成丝后码放整齐,力求大小、厚薄、粗细均匀,铺排整齐划一,再反扣入蒸碗内蒸制即成,兼具美感与食兴。
< class="pgc-img">>
▲ 常熟蒸菜传承人张建中秀刀工。图/截取自《风味人间》
每日和江河湖海鲜打交道,让常熟人对“鲜”这种只可意会的滋味有独到的见解。常熟每一家蒸菜馆都有熬制高汤的独门秘技,主要选料大多为猪大骨、整鸡、鳝骨之类,考究者还会不计成本投入火腿。汤头需要经过六小时以上的慢火熬制,各种材料之味方得融合,谓之“出鲜”。俗语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一勺好汤为蒸菜增色不少。
< class="pgc-img">>吃一碗面,再炒一本菜谱
常熟出产的粮食虽以大米为主,但也没有出现米线、河粉之类的饮食元素,相反面食极为发达,可见当地人对面食的情有独钟。常熟人的一天,便是从一碗面、一杯茶开始。
< class="pgc-img">>
▲ 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鲜美异常。摄影/ 吴学文
茶是虞山绿茶,面里头最有名的是虞山兴福寺的蕈油面。蕈,乃菌类,被称作“素中之王”。春秋两季,阴郁潮润天气里松林中出蕈,称“松树蕈”。新鲜的蕈自是鲜美,采得多了,一晌头吃不完,做成“蕈油”久存,就像苏州人用蟹黄、蟹膏做“秃黄油”。蕈油乃一碗面的灵魂所系,蕈肉滑嫩,不柴不木,油汁鲜美,带着山林的气息,教人惦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奢侈的秃黄油。常熟是大闸蟹的产地之一,并拥有部分阳澄湖水域。图/截取自《风味人间》
每天都要吃面的常熟人,自然不会满足于蕈油面一个招牌。对大众而言,吃面已成“假头”,主要是吃浇头。浇头是一道佐面的微型小菜。如果把浇头品种罗列起来,那就是一部常熟菜谱。浇头品种繁多,食客任选其一,抑或“双浇”,甚至“三浇”。
< class="pgc-img">>
▲ 常熟面店里提供的浇头,荤的素的总有二三十种,连吃一个月都不会重样。摄影/ 吴学文
苏常地区的浇头大抵分两类:一类是干坯,如排骨、焖肉、爆鱼、熏鱼等。苏州人吃面交关细腻,干坯浇头要单独盛在一只精致的酱油碟里,谓之“过桥”。常熟人爽快点,没这么多花样经,直接铺盖在面上即可。
< class="pgc-img">>
▲ 一碗现做的白汤虾仁猪腰面,变化多端的食材和滋味中,可以看出常熟人骨子里的乡情和精致。摄影/ 吴学文
另一类是炒浇,如炒鱼片、炒虾仁、炒鳝糊等。炒浇的常熟特色旗帜鲜明,类似于炒菜,饱含原料的鲜美汤汁,浇在面碗里,面汤和菜汤混合产生更鲜美的味觉组合,是吃炒浇的神韵所在。常熟面馆遍布城乡,炒浇师傅早已把他们的口味调教得极为情绪化了。
因为一碗面,做个常熟人是幸福的。
< class="pgc-img">>甜又糯的点心,是初恋的感觉
再来说说鱼米之乡的米。常熟水稻、小麦种植历史悠久,以糯米、粳米、小麦面粉为主料制作的各类小吃也是五花八门,口味纷呈。这也使得常熟人吃起小食来,讲究“少吃多滋味”。
< class="pgc-img">>
▲ 血糯,谷粒皮壳呈浅紫色,脱皮精碾后,米粒殷红如鸭血,实际上是一种红粳稻米,图/图虫·创意
血糯是常熟最具代表的物产之一,又名鸭血糯、红莲稻,紫中带红,色如鸭血,故名。血糯曾经是清朝贡品,产量很低,得人珍视。1946年黄裳游常熟,就曾在王四酒家品尝过血糯。
< class="pgc-img">>
▲ 炒血糯,一看便是只有原产地才会发展出来的烹调方法。摄影/吴学文
血糯可做八宝饭,但在老常熟的宴席上,最受追捧的还是炒血糯。血糯与糯米三七之比混合,浸泡之后上屉蒸或煮成硬饭,以猪油、白糖、糖桂花炒成粥状,盛在深且广的圆盘子里,撒松子仁或红、绿丝上桌。炒血糯非用猪油不可,猪油绵稠,可使原本粳硬的血糯变得香滑软润;若用菜油炒,金灿灿油汪汪一片,是不入老吃客的法眼的。
“冰葫芦”是另一道备受赞誉的筵席名点,最早由常熟的百年老店山景园创制,后在城乡席面上流传开来。制作时先将猪板油去膜,切丁,斩泥,和入绵白糖揉透,搓成带柄葫芦形。面粉、蛋清调糊,入熟猪油中煎炸,至牙黄色捞起置盆,撒砂糖而成。
< class="pgc-img">>
▲ “冰葫芦”,一道原料简单但极看制作者功力的功夫菜。摄影/吴学文
经油一炸,冰葫芦表面的面糊形成一层极薄的脆皮,食客形象地称之为“灯笼壳子”。灯笼纸糊,其薄可知。内里的板油遇热而化,看似外表无丝毫热气,实则烫嘴,所以冰葫芦其实是个“烫葫芦”。炸制冰葫芦对火候的要求严苛至极,全凭经验掌控油温的精准,厨子没有几年上炉子的硬功夫是做不来的。油温一高,坯子即炸穿,糖油漏了一锅,那锅油也就废了;油温软了,板油馅则未全部溶化,吃口会像“荤油瘪头”,毫无甜腴滑爽的风味。
< class="pgc-img">>▲ 清明时节,常熟人都会去李市买青团,乡下做的青团最有老味道。摄影/陆明星
常熟小吃应时当令,讲究色香味形,滋味迥异。其余青团子、松花糕、酒酿饼、萝卜丝饼等,与名声在外的苏式点心同出一系,便不赘言了。
- END -
文丨王鸣江
文图编辑 | Face
封图摄影 |
本文及部分图片取自《风物中国志·常熟》(即将出版)
原文有增减、改动
>//
如果说,
人生的意义在于看不同的风景、遇不同的人,
那么吃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认同。
“不时不食”在江南得到真正的体现。
常熟得地理之便,物产丰富,
四时流转,美食不断,
春天吃“椿”夏食藕,
秋有蟹脚痒,冬有羊汤节……
一年四季美食不断,匠心风味最是人间。
常熟
不时不食 当季必食
『水红菱』
秋分已至,鸡头米接近尾声,采菱人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跟一般的菱角相比,水红菱个头小,颜色鲜艳,透着股机灵劲,也是常熟人喜欢的“水八仙”之一。轻轻用手指划拉一下就可以破开口子,露出里面嫩白的果肉来,这种美味当然是直接生吃最好。
『桂花糖藕』
9月金桂飘香,鲜藕正当上市,两者完美的组成CP。桂花糖藕是以莲藕、糯米和桂花为料制作。藕的香脆,糯米的软糯,再加上浓郁的桂花味,甜丝丝的,特别好吃。
『桂花糕』
洁白如玉、清甜爽口、桂香浓郁,浓郁的桂花“花香袭人”。细细咀嚼,滑软油润、软糯甘饴,又甜而不腻,清香可口。其实,所有“桂花”系列美食都让人赞不绝口~
『鲜肉月饼』
中秋将至,街头巷尾开始飘着苏式月饼的香气了,其中,最令人嘴馋的还是那鲜肉月饼。
要刚出炉的,要热腾腾的,要酥皮的,要悉里索罗地掉,要肥瘦3:7的,一口下去,酥脆的外皮和紧实的肉馅随着卤汁一齐嚼开,才会有深深的满足感。
『柿子』
“七月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柿子全身都是宝,难怪《长安十二时辰》如此轻易地就将“火晶柿子”带火了~
柿子分为甜柿和涩柿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默认软柿子会更甜一些,但柿子其实不分软硬,只论甜涩。这个秋天,一定要柿柿如意啊!
常熟
这三道美食里
住着一个老常熟
『阳澄湖大闸蟹』
常熟沙家浜与阳澄湖相近,有着螃蟹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的大闸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蟹黄油肥,肉白鲜嫩,推为螃蟹美味之首。
吃蟹脚,切勿乱嚼,那叫“牛吃蟹”,不上台面!要用门齿咬断蟹脚,然后用筷子,或者啜起嘴将当中的肉段完整挑(吸)出来。吃到那一丝丝甜之后,一边揭蟹斗,一边吹着烫着的手,奔着金灿灿的蟹黄,白乎乎的蟹膏而去。哎哟,吃蟹的高潮就此到来!
『叫化鸡』
常熟的叫化鸡传说是乞丐发明的吃鸡法门,《射雕英雄传》里说得很清楚:
“黄蓉用峨嵋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到湿泥干透,剥去淤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
黄蓉凭借这道菜为郭靖骗得叫化祖宗洪七公的平生绝学——降龙十八掌,可说是天下最珍贵的菜了。
不过,传说归传说,1863年,常熟长华菜馆的名厨黄培璋挖掘出这道民间菜肴,加以改进并推出,叫化鸡得以正式列入菜谱。民国时,常熟老字号山景园与王四酒家继续改良调味方法和膛料种类,使叫化鸡终成常熟一大招牌。
『徐市羊汤』
徐市羊汤始于明代,盛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地道的徐市羊汤,选用的都是农家饲养的湖羊或小山羊,以新鲜蔬菜、草料为食,还原羊肉本身真正的味道。
羊汤出炉,撒上一把碧绿的葱花、淡黄的姜丝和新鲜的香菜,浇上辣椒油,那香喷喷、扑面而来红润的羊肉香醇味,一个劲地直往鼻孔窜,一碗徐市羊汤,一碗老黄酒,常熟人的慢生活,就是这样滴水不漏的幸福。
常熟
茶馆里的另一个常熟
常熟人把“喝茶去”叫做“吃茶去”,吃的是茶,看的是风景。
兴福寺庙周围多家露天的茶社饭庄,十月的桂花香气浓郁,空气中夹裹着香火味,山上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茶客手中一盏清茶,市井的闹腾劲儿自顾泛滥着……
也有好“孵茶馆”的,老常熟人毛德新说:
“吃茶,有几等。有的到南门坛上的茶馆喝茶,里面有以前粮食帮、百货帮,各色各样的人都去。石梅的茶馆一般比较高档,主要是知识分子。”
常熟人自有其独有的茶馆文化,清静、幽雅、舒适。品一杯香茗,期间与身边友人细语几番,听着吴侬软语的说拉弹唱,在起承转合中享受着一段悠闲时光。
常熟
常熟一碗面
能吃出多少花样
早上一碗面是常熟人的标配。
各种浇头:鳝糊、焖肉、肥肠、生煎大排、雪菜黄鱼……常熟人吃面延伸出多种术语:宽汤、紧汤、拌、免青、重青、重面(加量)、轻面(减量)、硬点、软点……不一而足。跑堂喊:“本色划水一碗加量宽汤重青带硬哉……”这“一口清”已经不容易,还要讲究抑扬顿挫喊出味道、喊出艺术来,难。
兴福寺蕈(xùn)油面最是常熟特色。有言:“尝过松树蕈,三日不思肉味”。
有趣的是,常熟人不叫采蕈,叫“捉薰”,一个“捉”字,活泼泼把蕈的灵性表达了出来。只有每年五六月的黄梅季节,八九月的夏秋之交,虞山上的蕈才会生长。过了这个时节,蕈就不见踪影。
捉到的新鲜的蕈,只需用菜籽油加以炼制,再加以简单的佐料,菜油、酱油、盐、糖包裹着蕈中的精气,既有烈火油烹般的热烈,又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妥帖。
常熟
常熟之味,在山野乡间,
在池塘湖畔,在老街深巷
『桂花栗子』
“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园霜。”几阵秋雨后,常熟的桂花毛栗子又成了食客们的念想。
常熟的栗子自宋元以来就有盛名,据史载,南朝梁代,虞山的支峰顶山建寺院时,僧人在寺内外首植板栗。出名了一千五百年的栗子,吃的还是栗子吗?是文化...
『鸡头米』
丑丑的鸡头米,硬壳之下是温润如珍珠的美好风物。鸡头米并无甚出彩的味道,但偏偏就那么一点点清甜加上独特的口感,便让无数人魂牵梦绕。
一锅沸水,一把鸡头米,几块冰糖,几朵桂花,人生足矣~
『梅花糕』
在这样的秋日里,带着一点点不那么急迫的饥饿感,全程观赏梅花糕如何盛放出她的香味,应该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了。
自然发酵的面粉倒入梅花形的模子里,加了豆沙的馅子,表面衬着星星点点的红绿丝、瓜子仁和红枣……梅花清丽,桂香隐隐,原本笨拙的肉丸子瞬间也骨骼清奇起来,一定要现做现吃哦~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
那些风物气息
皆凝聚着过往的岁月与记忆,
食欲之秋,不如去常熟,
享受一场时间与空间的馈赠。
(图文来自常熟)
微信编辑:王思涵
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北方和南方的饮食文化还是有差距的。大家都知道,北方的炒鸡和南方的炒鸡,在口感上还是有不同的,南方的炒鸡偏麻辣,北方的炒鸡偏咸香,因为各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自然也是有区分的。
< class="pgc-img">>除了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差不同外,具体到每个口感,烹饪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全国各地的炒鸡也特别多,这其中8个地方特色炒鸡,从口感、肉质、味道也是比较符合大众胃口的。
接下来,就和大家说一说这8种炒鸡,它们都是哪里的,这些地方的炒鸡有啥特点?看看有你们家乡的吗?
1.新疆大盘鸡
新疆大盘鸡是新疆地区名菜,也是全国比较出名的,起源于80年代后期,主要用料为鸡块和土豆烹饪而成再搭配皮带面,这才是新疆大盘鸡的标准。成菜色彩鲜艳,鸡块麻辣爽滑,土豆清香软糯,辣中有甜,粗中带细,最主要的是经济实惠,也是亲朋好友聚会的食用佳品。
< class="pgc-img">>2.枣庄辣子鸡
枣庄辣子鸡是鲁南地区的名吃,也是鲁南人的必点菜,深受广大朋友的喜爱。传统枣庄辣子鸡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烹醋,不但可以去除鸡肉的腥味,也能起到增香、保嫩的功效,其口味咸香,汤汁浓郁,香辣适宜,老少皆宜。辣子鸡多以公鸡烹饪,因为公鸡更具有“阳刚”之气,吃起来更鲜嫩可口。
< class="pgc-img">>3.临沂炒鸡
临沂炒鸡是临沂地方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临沂炒鸡风味独特,历史悠久。临沂炒鸡也是有讲究的,选用各种香料,再搭配葱姜蒜、红辣椒、青椒等辅料用老式炒鸡的方法烹饪而成。做出来的炒鸡,汤汁浓郁,肉质细嫩劲道,味道鲜美,真是看着都流口水,有句话叫:世界炒鸡看中国,中国炒鸡看临沂,临沂炒鸡甲天下。
< class="pgc-img">>4.广州白切鸡
白切鸡又叫白斩鸡,是粤菜系鸡肴中的一种,起于清代的民间酒店。白切鸡最多选用三黄鸡做主料,同时做法也简单,与沙姜、蒜茸、葱等食材,慢火煮浸后,晾干切块。白切鸡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加配料保持原味,皮爽肉滑、色洁白带油黄,具有葱油香味,清淡鲜美,深受广大朋友们的喜欢。
< class="pgc-img">>5.四川口水鸡
口水鸡是四川省的一道传统名菜,同样也是一道凉菜。做口水鸡时用佐料丰富,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口水鸡之所以叫口水鸡,是因为在烹饪时会用到大量麻椒,吃了会麻到嘴巴瘫痪不由自主流口水。肉质鲜嫩滑口,味道麻辣鲜香,还有“名驰巴蜀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的美陈。
< class="pgc-img">>6.常熟叫花鸡
叫花鸡又称常熟叫花鸡、煨鸡,是苏州省常熟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其烹饪简单,先给处理好的鸡刷上料汁,再用荷叶、猪网油以及黄泥土层层包裹,最后扔进柴火堆中煨熟。只要看着《射雕英雄传》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这道菜。其口感咸鲜味美,色泽红润明亮,肉质滑嫩,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 class="pgc-img">>7.成都麻椒鸡
麻椒鸡是四川成都的特产,几乎每家川菜都可以吃到麻椒鸡,由花椒、麻椒和鸡肉炒制而成,口感鲜香麻辣,肉质细腻,受到很多美食爱好者的欢迎。随着美食文化的传播,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麻椒鸡的身影,但口味还是有所差别,想要吃到正宗的麻椒鸡还是要去成都啦。
< class="pgc-img">>8.四川干锅鸡
干锅鸡是一道四川的特色传统名菜,以鸡肉为主要食材,搭配赤豆、辣椒、芹菜为辅料烹饪而成,当然在家常菜中也有它的身影,酸辣香脆,色彩鲜艳,既能促进食欲又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现在干锅鸡已作为各个饭店的招牌菜,也是被点的次数最高,菜的味道被大多数人接受。
< class="pgc-img">>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每个地区在炒鸡时都会根据当地的特色来烹饪,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口感上也会有所不同,不过都有各自的特点。
好了,上面说到的8个地方的特色炒鸡,有你们喜欢吃的吗?还有哪些地方特色炒鸡是你们喜欢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