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鱼儿
编辑 | 杨旭然
时至现在,A股公司三季报纷纷出炉。消费品类公司的表现不佳,其中尤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高端消费类的表现同样不行。
从相关消费品公司的财务情况来印证,例子比比皆是:
拿国内最大的免税品商家,被誉为“免税茅”的中国中免来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393.64亿元,同比下降20.47%;归母净利润46.28亿元,同比下降45.48%。
其中三季报数据表现更差,营业收入117.14亿元,同比下降16.17%;归母净利润6.9亿元,同比下降77.96%。
被称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今年三季度营业收入21.93亿元,同比下降3.0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下降17.64%,收入和利润罕见的双双下降。
其上一次其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还是2016年四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则是2014年三季度。上一次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滑,是2014年第三季度。
而高端消费的代表茅台,在业绩上并没有“暴雷”,但是在股价上暴了雷。经过一波大幅下跌之后,其最新总市值为1.8万亿元,与2022年年初相比,总市值缩水约超7000亿元。与2021年2月上旬历史高点时相比,市值缩水约14000亿元。
整个消费品行业都处在疫情等因素导致的挣扎之中,但高端消费的溃败仍令不少人始料未及。在此之前,这普遍被认为是消费领域的“避风港”。如今这个港湾却根本起不到避风的作用。
01 行行出寒气
种种迹象都表明,高端消费的客户,确实买不动了。
高端消费遭遇了寒秋,并非出现在个别公司,而是普遍出现在各个行业。
自带“高端气息”的黄金行业是其中典型。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269.987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产33.235吨,同比上升14.04%,若加上进口原料产金,全国共生产黄金356.349吨,同比增长12.95%。
产量增加了不少,消费增长却非常乏力。
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778.09吨,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4.36%。其中:黄金首饰522.15吨,同比下降1.31%;金条及金币191.73吨,同比下降10.46%;工业及其他用金64.21吨,同比下降8.79%。
< class="pgc-img">珠宝首饰消费出现了明显下滑
>总体疲软之下,相关珠宝首饰企业的业绩也一片惨淡。
迪阿股份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0.43亿元,同比减少10.79%;净利润7.73亿元,同比减少22.0%;
明牌珠宝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7.78亿元,同比下降3.16%;净利润6342.57万元,同比下降51.23%;
老凤祥前三季度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下滑9.49%。本年度以来,净利润持续下滑;
萃华珠宝于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5.6%;
周大生前三季度净利润降7.48%;
即便是中国黄金的净利润仍有近10%的增长,给行业撑起了一点“脸面”,但是对比去年的冲劲,2022年实则软绵无力。
< class="pgc-img">>另一个典型的高端消费品——欧美奢侈品大牌,今年在中国也频频遭遇“滑铁卢”。
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上半年销售额达99.3亿欧元,同比增长23%。但是受中国的影响,亚太地区上半年销售额下滑8%。在中国大陆平均有20%的门店在第二季度关闭,仅4月和5月就关闭了30%。
法国奢侈品巨头 LVMH 集团2022上半财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至367亿欧元,所有业务部门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在中国的营收出现了“严重的两位数下降”。
此外,Prada2022上半财年营业收入为19.01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2.5%。但受大中华区疫情管控的影响,亚太区(除日本)销售额同比减少6.7%;
今年以来在全球其他地区增长了16%的Burberry,在中国销售额跌了35%;
瑞士奢侈品巨头Richemont(历峰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中国内地销售额下降37%。
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今年4至7月的奢侈品消费额下降40%。
大件消费也是惨不忍睹。
高端汽车消费出现了罕见的下跌。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9月高端轿车(30万元以上)销量排行前十中,有六款车型同比销量下降,仅有三款同比上升。
< class="pgc-img">>房地产更是重灾区,除了上海北京等地的稀缺豪宅之外,几乎全国都在一片负数之下。今年1-9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14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99380亿元,下降26.3%。
属于绝对高端消费的别墅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国重点195个城市别墅成交套数达到40287套,相比较2021年上半年72186的成绩单来说,成交明显缩减。
种种迹象都表明,高端消费的客户,确实是买不动了。
如果我们再把具体对象明确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在高端消费方面真正溃败的,并不是那些身处财富金字塔顶端者,而是那些平时迷恋于越级消费的中产阶层。
02 人人囊羞涩
人们“想挣钱、怕花钱”情绪在蔓延。
高端消费乏力的原因,逃不开消费乏力的大环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支撑高端消费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38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再具体细分。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增长5.6%;人均居住消费增长5.3%;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2.2%;人均交通通信消费增长4.6%;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2.5%;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7.2%。
只有两项消费数据下降:分别是人均衣着消费下降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下降4.2%。
基本可以看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花到衣服首饰等方面的闲钱越来越少。
< class="pgc-img">目前中高档服饰消费的下滑较快
>这直接打击了人们的消费热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 50 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仅占 22.8%,比上季减少 1.0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 58.1%;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 19.1%。
人们“想挣钱、怕花钱”情绪在蔓延,这在中产阶层人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以往,中产阶层一直是高端消费的中坚力量。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与天猫共同发布的《天猫奢品策略人群白皮书》显示,从最新奢侈品消费来看,品质精英、雅致居家等高购买力人群贡献了最多的“钱包份额”;时尚引领型消费者作为奢侈品消费核心人群增长最快;追求潮流的新世代女性、小城成熟青年与数字科技青年,都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奢侈品消费人群。
每一种画像,都是中产阶层的模样。
但是如今,他们却越来越吝于尝试高端消费了。
< class="pgc-img">中产阶层的高端消费活力正在下降
>根据要客研究院《2022中国高净值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拥有超过1000万元净资产的高净值消费者,在2019年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比为73%,但是疫情后的2020和2021年,分别为77%和80%,预计2022年达到82%左右。
富人在奢侈品消费占比的提升,对应的就是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的下降。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据优奢易拍《2022年上半年闲置奢侈品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闲置奢侈品交易量同比上涨14.3%,鉴定单量同比上涨21.67%。
据上海和杭州的奢侈品零售商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出售他们的奢侈品,以快速筹集资金。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数据表明二手奢侈品的来源主要是中产阶级,但是凭我们的常理推测,几件二手奢侈品,大概率解决不了富人的巨量资金需求,但对于中产阶层解除燃眉之急来说可能更有帮助。
我们再看几组有明确支持的数据。
以中产们最爱的咖啡为例。
据红餐网近期出版的《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547亿元。2022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近1700亿元。
咖啡总的盘子继续增加的同时,中产最爱的高端标配星巴克却降了。
< class="pgc-img">星巴克中国的销售今年出现明显下滑
>8月3日,星巴克公布了2022财年Q3财报,在中国营收为15.8亿美元,同比下滑6%,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4%,以及交易量下滑15%,使得同店销售额同比萎缩18%。
旅游消费也是中产阶层的标配——这甚至是很多人的刚需,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支出,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同样疲软。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2年国庆节假期7天,中产们更为青睐的长途游降温明显,跨省游和省内跨市游的游客比例分别下降了14.4%和9.5%。
高端消费品没有了大基数的中产阶层消费力的支撑,各类数据出现了全面的下滑。
除了中产们人人囊中羞涩之外,这也非常直接地展示出了一个问题:仅靠高净值人群的消费能力,对于整个消费市场的贡献非常微薄,支撑不起消费品行业的繁荣,也支撑不起一个大国经济的发展。
03 写在最后
中产阶层高端消费的低迷,主要体现出两个层面的根源:
一方面,中产阶层不愿消费,属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应激反应。而经济形势通常被认为与疫情困扰、产业衰退、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关,这是外因;
另一方面,中产阶层不愿高消费,其实是一种在消费理念方面被迫的“理性回归”,属于内因。
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一些有明显欧美日韩印记生活方式、消费品的刻意追求,在过去几年乃至几十年间,让中国的中产阶层消耗掉了大量财富。
而这些财富的支出,除了让欧美品牌商、奢侈品商赚得盘满钵满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除了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了一些诸如“我过的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我是一个有品位懂得欣赏的人”的虚幻光环之外——如果这能称得上是价值的话。
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已经彻底离开了曾经的高速发展期、爆发期,经济社会的造富能力正在极速下降。对于很多人来说,未来预期不乐观的局面仍将延续。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在消费上感到紧张焦虑的中产阶层,是否会怀念曾经被自己肆意花掉、贡献给了星巴克和LV们的真金白银呢。
<>据显示,在全国餐饮业总营收中,大众化餐饮占据80%左右。而在欧洲一些国家,高端餐饮业态仅占比5%,剩余95%左右都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业态。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也曾指出,从组织特点来看,餐饮业进入“小微时代”,企业更加专业化、特色化、大众化,餐饮业表现出了新的大众化发展特点。
大众餐饮正在迅速崛起,那么,对于餐饮人来说,又该如何看清大众餐饮的发展趋势,在大众餐饮的风潮中乘风而起呢?
大众餐饮崛起的三大表现消费升级在无时无刻地上演,行业洗牌一轮接着一轮,餐饮业已进入快速的更新迭代期。其中,大众餐饮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餐饮业的“绝对主角”。
1、公众外出就餐日常化六七年前,外出就餐还主要集中在公务就餐与亲友聚会两大群体,而如今,家庭消费已远远超越公务就餐成为餐饮业的主要需求。在这个背景下,一批以家庭消费为主体定位的餐饮品牌成长起来。
以孝心作为品牌文化的李家小馆,中式快餐品牌老娘舅,以及定位于家庭消费的外婆家等等,他们的主要目标受众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群体。
2、高端餐饮市场份额一再缩水2012年之前,高端餐饮也曾风生水起;2012年之后,一纸“国八条”让高端餐饮品牌集体陷入困境。在这几年间,随着高端餐饮品牌的没落或转型,属于高端餐饮的市场份额持续缩水。金钱豹、俏江南、湘鄂情……当一个又一个高端餐饮代表品牌风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攻城略地的大众餐饮。
3、社区餐饮的盛行曾经,社区餐饮是餐饮业的“低端项目”,如今,社区餐饮依然“亲民”,却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的“第二餐厅”。星巴克、麦当劳早早地在选址上继购物中心与商业综合体后瞄准社区,包括金百万、湘鄂情在内的餐企开始尝试转战社区餐饮。
大众餐饮崛起的三大背景针对2019年的年夜饭市场,多地地方政府对餐厅提出了大众化要求。其中,河北省商务厅联合省饭店烹饪餐饮行协会等组织机构就发出“菜品向大众化需求调整”的倡议。从政策风向到消费变化,整体客观环境也在趋动着大众餐饮持续发展。
1、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近两年,街头巷尾以及购物中心多了一批小而美的餐厅,茶饮、甜点、中式点心,甚至是诸如馄饨、煎饼这一类的传统品类也以全新的形象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简单的一款或几款爆品、时尚的空间设计,加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与售卖渠道,这些“年轻化”的餐饮品牌“撩”的就是年轻人的心。
当新生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人们发现,传统的餐饮业开始变得新奇、有趣、潮流,以数以亿计且拥有稳定且强大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为潜在消费群体,“小而美”的大众餐饮一度成为创业风口。
2、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继美团、饿了么、微信等O2O平台与社交软件后,这两年,抖音等短视频对餐饮业的影响也愈发明显。
一间蛋糕店利用几个微信群“管理”着数以千计的会员,一个冰淇淋品牌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数万粉丝;一间炸鸡店40%左右的营收来源于外卖,街头夫妻店也通过小程序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小微商户提供营销解决方案、会员管理工具、增加营收的渠道,以及优化效率的解决方案等等,互联网平台与技术的运用,也加速了大众餐饮的发展。
3、国人理性消费意识的提升从在朋友圈里晒品牌logo、餐厅门头到晒茶饮、摆盘,甚至是桌花,人们对餐饮的消费焦点已经从吃“好”转向吃“精”。
如今,虽然餐饮业的品牌化与连锁化趋势明显,然而,公众所谓的“品牌忠诚度”却越来越低,人们的消费焦点开始转向餐品与服务本身,相对而言,品牌的附加价值在公众眼中则越来越低。
大众却并不普通数据显示,近十年来,餐饮业的房租成本上涨5倍以上,食材与人工成本增长2-3倍左右,“四高一低”表现明显,餐饮业整体进入微利时代,竞争愈发激烈,倒逼餐饮行业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创新。
上一秒是乏人问津的蓝海领域,下一秒就已是万人抢滩的红海品类,在餐饮业,大众从不意味着普通!
1、特色依然是核心价值从2017年至2018年,贴着网红标签的新茶饮一路高歌成为热门创业项目,获得资本青睐,包括喜茶、奈雪的茶在内的新茶饮品牌均完成了数亿元融资。然而,新茶饮行业迅速成长的背后,却是新茶饮品牌“组团”进入市场后的一片狼藉。
按照美团点评在《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中给出的数据,截止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其中,上海是现制饮品门店数最多的城市,然而,其数量却从2017年的2.12万家减少到了2.085万家。
关店数几乎与开店数持平,新茶饮在这两年一直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这意味着,遭遇新品牌前赴后继的新茶饮行业留存的依然是少数的优秀品牌,更多的品牌在竞争中被无情淘汰。
而纵观新茶饮行业便不难发现,支撑喜茶与奈雪的茶能够稳坐头部品牌地位的根本,是其清晰的品牌定位与其围绕特色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的发展路径。如今,无特色,不餐饮。
2、消费从产品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海底捞的“变态服务”之所以能够成为最耀眼的品牌标签,其背景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诉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服务质量、用餐场景,甚至消费流程等板块都成为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图片来源微博
所以,餐厅开始打出情怀牌、文化牌,目的就是为了在产品之余形成品牌特色,迎合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
3、主要目标受众聚焦“中产”艾瑞的一项调研数据中显示,64.6%的新中产每周外出就餐超3次;近7成新中产消费者表示就餐金额会超过100元。
高频次、高消费形成新中产餐饮消费的“两高”特征。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曾表示:“中国未来十年最主要的主题就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
所以,餐饮的大众化核心并非是餐饮的“亲民化”,而是在特色化基础上的“去高端化”,性价比高的特色餐饮以及新奇餐饮模式才是大众餐饮的主要组成部分。
4、竞争催生新餐饮形式当下,“餐饮+”正流行,包括餐饮在内的两个或N个商业基因被重组后,形成新的餐饮经营模式,这样的“新物种”往往能够避开不断升级的同质化竞争,另辟蹊径脱颖而出。
比较典型的D5厨房,便以“餐饮+生活方式”的模式横空出世,集“轻食、家居、阅读、设计”于一体,创新的模式吸引众多年轻人关注。
与此同时,“餐饮+零售”、“餐饮+艺术”、“餐饮+主题文化”等餐饮形式也顺势而起,让餐饮业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参某说以“大众、高频、刚需”三大特征为基础,大众餐饮有着庞大的潜在消费人群;同时,这三大特征也注定了大众餐饮的“红海”之战。
无论是传统的餐饮形式,抑或是创新的餐饮模式,竞争都是不变的发展主题。所以,优秀的大众餐饮品牌,大多价格亲民却不会低级,迎合大众消费却又特色鲜明,在它们看似按部就班的发展步调中亦不缺少创新举措。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大筝,由餐饮界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canyinj.com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class="pgc-img">>- 发|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轮番关店、接连退场,高端餐饮跌入凡尘了?
又一家高端餐饮店倒闭了。
谁也想不到这家被明星和网红追捧的高端餐饮,看着时髦又敞亮,把一份普通薯条卖到68元价格的店,竟然也会倒下。
繁荣背后多有泡沫,当市场贪婪之时,正是应当恐惧之刻。
营业不足5年,曾被明星和富二代追捧
4月22日,KOR SHANGHAI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歇业通知。
同时,KOR SHANGHAI也发布了一则内部信称,投资人在最后期间再度投入了上百万的资金,期待市场好转并力挽狂澜,可惜结果依然不尽人意。在此非常遗憾地告知各位,公司即将进入解散清算的阶段。
此外KOR SHANGHAI还表示会按照法律程序处理清算,并将公司资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权人,而且优先清偿对各位员工所欠下的工资和相关费用。
想当年,这家开在静安寺的高端餐厅可谓是红极一时,2019年年底刚开业的时候一座难求,还要提前很久预约,那个时候在上海,如果没来过KOR SHANGHA,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潮人。
这家叫KOR SHANGHAI的店来头不小,是由台湾领先的夜生活娱乐和活动制作公司theLOOP集团和Muse集团联合打造,其股东据说是富二代和星二代参与的。
KOR SHANGHA还号称是亚洲首家Super Lounge,位于南京西路上的会德丰国际广场的南院,门店面积1000余㎡,集餐厅、酒吧、酒廊、Club于一身。
经营模式是“日餐夜酒”,也就是白天餐厅、晚上酒吧,这种多元化业态可以说赚足了追求新鲜感和独特体验的年轻人关注,KOR SHANGHA逐渐成为她们新的网红打卡点。
罗志祥的前女友周扬青,以及男明星王嘉尔都曾多次打卡推荐,王嘉尔其中一首歌的MV取景地就是在KOR SHANGHA,可见对它有多爱了。
室内设计以黑金为主要基调,剧场式的设计更是让其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德国工业设计IF奖的超级夜店。
吧台大立柱是KOR SHANGHA的标志性“网红景点”。配置方面,有米其林星级料理、世界级调酒工艺,还有全球最前卫的音响系统。
不得不说,刚开始听到这个破产的消息还是挺意外的,但是仔细想一想,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高端餐饮作为门槛最低的奢侈品类,具有较强的需求韧性。很多商家也普遍认为随着疫情的结束,消费市场会出现强劲的复苏态势,餐厅因此迎来业绩修复。
但是千算万算,都不如老天一算。
多少餐厅熬过了疫情,却倒在了疫情后的复苏时期。
2020年疫情的冲击,让餐饮市场发生了改变,一批主打“质价比”的品质餐厅和主打“性价比”的大众餐厅开始颇受消费者追捧,留下了靠概念包装出来的模糊溢价的餐厅面临被洗牌的命运。
主打“质价比”的品质餐厅,比如新荣记实现了逆势扩张,在全国有15家店左右,并且还在日本开设了海外门店。
主打“性价比”的大众餐厅,比如米村拌饭迎来了规模化扩张,门店数在全国范围内突破了1000家。
曾经那些靠装修场景、溢价服务和菜品、靠网红噱头吸引流量的餐厅,逐渐被洗牌出局。
餐饮的分层是由消费需求来决定的。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口腹之欲上,消费者最在意的莫过于食物的品质了,紧接着就是由钱包和消费场景共同决定的价格。
在行业泡沫化阶段,市场迎来了非理性的增长,不断飙升的高客单价餐厅,让很多人望尘莫及,行业也走向了无序混浊。
而在行业去泡沫的阶段,市场则会回归理性,秩序也会重构,没有特色以及相匹配的服务和品质,那么消费者就会教“做人”,中产也不惯着。
在社交平台上,从消费者的评价来看,显然KOR SHANGHA不得人心。
“贵得要命,还要预约,毛病多得很。”
“白天做餐厅,菜不好吃,晚上做酒吧,酒也不好喝,倒闭也是正常的。”
有曾经在KOR SHANGHA消费过的顾客还表示,这家店的安保团队十分流氓,暴力拖拽女顾客致其走光。
可以说,KOR SHANGHA的退出,也是自作自受的结果。
源自沈康康同学 视频截图
>高端餐饮集体“下凡”
全国多家“贵价餐厅”闭店
在大环境不好和消费理性下,近期也有和KOR SHANGHA一样,沦落到闭店局面的高端餐厅。
比如在京城时尚之地侨福芳草地上的米其林级意大利餐厅Opera BOMBANA,由米其林三星世界名厨 Umberto Bombana创立的,这家开业11年的店,连续7年入选黑珍珠餐厅指南荣誉。
人均上千元的米其林餐厅,吃得就是一个慵懒富足的情调,这家北京“西餐天花板”还为多位名人明星举办过例如回门宴、生日宴这样的重要宴会。
无独有偶,Tiago集团旗下的TIAGO HOME KITCHEN更是连米其林的体面都不愿意维持了,留下维权的顾客和茫然的商场,直接闭店跑路了。
标榜高端的餐饮理念,结果干出来的事情却那么掉价,一点担当也没有,跑路连打工人都没通知,也没结算工资,有的顾客甚至还预存了4万元的款项,虽然说有钱人也不差这点钱,但是有钱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就连年入千万的轻奢粤菜餐厅“那未大叔是大厨”也沦为“弃子”,背靠大树也难乘凉了。
4月19日,九毛九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最新营运表现》,公告显示,旗下轻奢粤菜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厨”将于4月停止运营,目前官网已删除了该品牌信息。
九毛九集团《2024年第一季度最新营运表现》
>这家轻奢粤菜品牌在2022年还首次入围了“黑珍珠餐厅指南”,其也曾被九毛九赋予厚望,企图通过开设副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只可惜,随着消费客群萎缩,高端餐饮面临艰难处境,九毛九只能狠心抛弃了。
除此之外,曾入围2020年黑珍珠餐饮的法餐厅TRB紫禁城,还有获得2023年黑珍珠二钻的北欧餐厅refer等,也均已闭店。
餐饮是一个高进入高退出的行业,它的门槛虽然低,但是淘汰率也很高,市场竞争太激烈,再加上现在的消费者口袋缩水了,变得更加务实了,餐饮也很难再继续用品牌溢价去收割消费者了。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餐饮企业新增数量达73.1万家,注销和吊销的餐饮企业达到45.9万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度的新增缩减23.4%,吊注销扩大232.6%。
不仅如此,根据美团发布的《精致餐饮报告》显示,精致餐饮的客单价也出现小幅下降,从2022年的584元下降至2023年的569元。
然而,高端餐饮相对应的成本却很高,包括要承担房租成本、人员成本、保持菜品高质量的成本等,客单价的下滑,固定的支出却没有减少,无疑是加重了门店的运营压力,最终只能无奈闭店。
实际上,米其林也早在大陆“祛魅”了。
去年8月21日,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连续8年蝉联米其林三星的“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餐厅因使用过期的酱油制作菜品,其母公司上海保保餐饮有限公司被罚款8万元。
而且这是这家餐厅第三次因为使用过期材料被罚了,屡教不改。
另外,这家餐厅也被曝出过有多位食客在店内用餐后,出现了上吐下泻的情况,被医生诊断为急性肠胃炎,本是享受米其林三星美食的,却没想到演变成了花钱找罪受。
一家人均消费约6700元的餐厅,却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也无法保障,所以即使入选了米其林指南又能够代表什么呢?
当韭菜久了,一部分被割疼的消费者,已经觉醒了。
可以卖高价,但是价格匹配不上品质和味道的话,那就是妥妥冤大头,消费者自然也就会回过神来——“高端”也就那么一回事。
中产口袋也缩水了
高端餐饮走向何方?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特殊场景、重要场合下,高端品质餐饮还是有需求的。
尽管荷包勒紧了,但并不意味着大家对于品质的要求也“勉强”了,更加理智的消费者反而更加注重“质价比”,大家的需求从“高端高逼格”转变成了“性价比式精致化”因此,高端餐饮转型迫在眉睫。
只不过在当下的大环境中,高端餐饮贸然转型恐怕难度比较大,运营成本包括折旧率、投入产出比等都是比较高的。
因此,对高端餐饮而言,未来需要找到价格和成本的平衡点,在无法靠高溢价来支撑人力、租金等成本后,不得不在业务上做出变化了。
或许高端餐饮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果这种个性化定制能够符合消费预期,同时利用了高端餐饮的高品质服务,菜品好,价格相对适中,服务又较好,消费者就会有延续消费的习惯。
您吃过米其林餐厅吗?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