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一旦发生,生死就在分秒之间,但不少小区街巷通道狭窄,建筑繁多、楼栋难找等都给救援带来了一定阻碍。等待消防员的过程中,社区能做些什么?在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前铺社区和东南华城片区,居民有自己的应急救援站,不仅可以解决小火情,而且能在等待消防员救援的过程中实施社区自救,打通了救援最后一公里。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险情
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观音阁街道地处主城区东南部,面积9平方公里,社区13个,人口11.4万。辖区内有大量多层建筑的开放式老旧小区,人多、车多、商户多、小学幼儿园和教育培训机构多,小区内道路狭窄,配套救援设施建设滞后,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大型救援车辆进出困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20年6月,观音阁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指导,与市、区相关部门协调沟通,高标准完成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建设,成为我市首个投入使用的社区应急救援站。
在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记者第一感觉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消防战斗服、水枪、水带、灭火毯、消防斧、强光灯、防毒面具等装备器材有序摆放,应急救援队员值班表和管理制度张贴在墙上最明显的位置。在这里,救援队员们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处置险情,将险情消灭在初期,避免更大的损失。
“去年夏天,值班人员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银都花园小区中心街一辆电动三轮车在行驶中起火自燃。得知消息后,队员们1分钟就赶到事发现场,2分钟就将明火扑灭。”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队员魏帅告诉记者,2021年10月26日夜间,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再次接到居民的报警,称楼道内有烟雾和浓烈刺鼻气味。3分钟后应急救援队员赶到现场处置,及时找到着火点将火扑灭。“6名应急救援队员分2组24小时值班备勤,他们都接受了扑救初起火灾业务技能、防火巡查基本知识、自防自救等消防技能培训。”魏帅说。
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器材一应俱全
位于东南华城片区的华城应急救援站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在观音阁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主任、华城应急救援站负责人李鸿波看来,这里周边涵盖学校、小区、商业圈以及工业园区,所以日常的应急常识宣传、安全巡查、服务救助等工作更为重要,而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华城应急救援站就是处置突发事件的 “前沿指挥所”。
1月6日,记者在华城应急救援站内看到,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器材一应俱全,应急救援队伍24小时值班备勤。据华城应急救援队队长王哲介绍,该站配备了三吨、六吨、八吨应急救援车各一台,各类救援破拆工具、维稳防爆等专业工具600余件套。“华城应急救援站是一座集‘宣传教育、安全巡查、服务救助、抢险救援、前沿指挥、协调联动’六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站,也是街道应急救援的中心站、枢纽站。”王哲说。
华城应急救援站里有一支10人的应急救援队,平均年龄23岁。宫业群是华城应急救援站带队训练班班长,出生于1989年的他在队伍里年龄最大,队员们都喜欢叫他“老宫”。去年9月份他来到华城应急救援站,之前一直从事消防救援工作。谈起自己的工作,宫业群打开了话匣子。“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员,百姓的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大事。”据宫业群介绍,华城应急救援站成立之初,周边百姓还比较陌生,他就带着队员主动来到小区广场宣讲急救常识,来到沿街店铺义务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提醒商家及时更换燃气软管……和周边居民碰面的次数多了,关系也在这一次次的上门“服务”中建立了起来。
市民买菜将车钥匙不小心掉进下水道,救援人员帮其找到;深夜家里的门因故障打不开,居民向应急救援站求助,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将门打开……据宫业群介绍,这样的救助在救援工作中很常见,救猫抓狗、摘蜂窝、攀窗开门取钥匙,这些看似和应急救援没有关系的救助,他们都在做,并获得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家门口有这么一个应急救援站,感觉心里很踏实。”附近小区的居民黄先生说,华城应急救援站的成立让周边百姓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一点出险 多点调派 协同作战
覆盖基层的应急网络,离不开统一指挥的“智慧大脑”。近年来,我市依托“119调度指挥系统”、公网集群对讲等平台,将基层应急救援站纳入市县应急救援统一指挥体系,运用“一键联通”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一体化指挥调度,实现“一点出险、多点调派、协同作战”。市县指挥中心接警后,即刻下达指令,基层应急救援站就近调派、多站联动,确保做到“1分钟响应、3分钟到达、5分钟开展施救”,边远村庄“10分钟到达、15分钟内开展施救”。
“这是我们的应急指挥系统,它可以联通市、区两级应急指挥网络,实时进行视频指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可以对辖区内救援站统一指挥调度,实施联动救援。”在华城应急救援站一楼的观音阁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内,观音阁应急办工作人员孙绪进一边向记者演示一边介绍道。
华城应急救援站是观音阁街道应急指挥中心,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沿指挥所,承担着市、区两级在辖区开设现场指挥部的服务保障任务,具有“一网多能、功能集约、便利高效”优势。其中,宣传教育系统通过广电网络连接济宁市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平台,包含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识险、避险、排险常识,不仅能够对救援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还能够向周边群众普及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安全监控系统则是实时监控辖区内重点路口和重点场所。预警预报系统通过在重点场所等安装烟感、气感、电感报警装置,实现了预警报警装置与业主手机、应急站指挥中心互联互通。
记者手记
把应急救援 延伸到基层
应急救援站建设是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是减少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根本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破解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不足、体系不全、响应不快的问题,是当前加强基层治理的重大课题。任城区观音阁街道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统筹推进应急救援枢纽站、社区站建设,为建立健全联调联战工作机制、推动应急救援力量互联互通提供了新路径。
近年来,我市科学布局基层应急救援站,打造群众身边的应急救援队,建立一体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2020年以来,我市立足“全灾种、大应急”抢险救援实战需要,启动实施“安全济宁”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构建起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与基层应急救援力量“梯次搭配、协同响应、无缝衔接”的立体化应急救援大格局。
本报记者 苏茜茜
本报见习记者 孙晓旻
春节将至,正是天干物燥时。近日,住在闵行区银都路2688弄的顾小姐致电解放热线,反映其住所底楼堆放了大量板材,存在严重火灾隐患。“这里每幢楼底楼都是商铺,二楼至五楼住人。去年10月开始,周围多幢楼的底楼商铺,开始敲墙装修,又陆续运进了大量板材。近来,板材越堆越多,住户们忧心忡忡,万一这些易燃品着火,楼上居民怎么办?”
易燃板材大量堆放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发现,38号至41号一排四幢楼底楼的商铺内,的确都堆放了不少板材。堆得多的,直顶到门口和天花板;堆得少的,则有运输车频繁来回,运进更多板材。楼与楼之间的指路牌上,已经标明此处为“板材区”;不远处24号楼底楼商铺的门上,则已挂出“板材馆”字样。记者在现场多次听到切割机声,而环顾四周,有些商铺连基本的灭火器都未配备。
顾小姐告诉记者,2014年下半年,38号至41号楼北面紧邻的一排违建仓库曾发生过火灾。听说起因是“电路老化”,进而引燃了仓库内的易燃品。而记者观察到,楼与楼之间狭窄的消防通道上,仍有几辆面包车在往违建仓库内卸货,货物大多用纸盒包装。“违建仓库的火灾隐患还没解决,楼下又开始堆放易燃的板材,听说以后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作业,怎么能不让人揪心?”
居民赵先生告诉记者,这里本应是金盛国际家居城,因开发商承诺二楼以上商住两用,所以住了不少人,底楼仍作商铺用。他给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每幢楼二楼至五楼有64户,四幢楼就有250多户。记者看到,许多窗口晾晒着衣物,楼梯间也不断有人进出。
今年将一揽子解决
这些安全隐患,有关部门是否已关注到?
记者联系到该地所属颛桥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这一情况他们其实早已知晓,去年组织过多部门对部分突出问题进行联合整治,但间断式、个案性的整治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颛桥镇政府表示,未来一年,他们将联合多部门进行区域整治,力求补上这块“短板”。在闵行区“2016年各街镇重点整治项目申报表”上,记者看到,颛桥镇已将“金盛国际家居(春申汽配城)周边综合整治项目”作为重点整治项目列在首位,并上报闵行区。目前已排摸出近3万平方米的违建和近30家无证经营户,针对违法建筑仓库内存放板材等易燃物、消防设施不完善、群租现象严重、私拉电线等安全隐患,综治办、拆违办、安监所、房管办、派出所等多部门将联手,限于“2016年底前完成综合整治”。
目前,颛桥镇仍在梳理综合整治的参与部门和人员,拟定具体计划方案。春节前,颛桥镇还将再摸排这一重点监控区域的安全隐患,并加强管理。
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易雪 通讯员 张伟
发生火灾后,如果初期能够扑救及时,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尤其针对消防设施并不完善的老旧小区来说,如何救早、灭小、三分钟到场更为关键。为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米”,推进“安全济宁”微型应急救援站的建设纳入了2020年济宁市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而在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前铺应急救援站、华城应急救援站逐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了市民的“社区安全守护者”,真正实现了“灭早打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事故灾害。
“灭早打小”,
救援最快1分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0月20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看到,在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消防战斗服、水枪、水带、灭火毯、消防斧、强光灯、防毒面具等装备器材有序地摆放着,应急救援队员值班表和管理制度更是张贴在墙上最明显的位置。而在办公桌上,应急救援站值班记录、巡逻检查、防灾减灾宣传和灭火救援等台账详细记录了小站的成长经历。
“6月7日下午,我们值班人员接到群众报警电话,说在银都花园小区中心街一三轮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起火自燃,得知消息后,队员们1分钟后就赶到事发现场。”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队员王福忠介绍,由于事发现场位于路边,围观群众比较多,他们立即迅速疏散人员,以2分钟的速度将明火扑灭,为防止意外发生,队员们立即对现场进行了秩序维护,等待消防救援人员进行后续处置。
而像这样的救援,对于前铺社区应急救援站的队员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作为济宁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应急救援站,坐落于前埔社区中心位置,而前铺社区是任城区观音阁街道面积最大的社区,也是开放式老旧小区最集中的社区,存在空间有限,设施先天不足、配套不完善、通道狭窄等消防隐患。“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救援队员们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处置险情。上岗之前,站内7名应急救援队员都接受了系统的扑救初起火灾业务技能、防火巡查基本知识、自防自救等消防技能培训。”王福忠介绍,为保证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处置险情,救援站人员分2组进行24小时值班备勤,并定期开展演练,以增强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
装备设施齐全
救援力量体系完善
“这是我们的应急指挥系统,它可以联通市、区两级应急指挥网络,实时进行视频指挥,联动110、119指挥中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可以对辖区内二、三级救援站统一指挥调度,实施联动救援。”在华城应急救援站一楼的观音阁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内,观音阁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主任、华城应急救援站负责人李鸿波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道,除了应急指挥系统,宣传教育培训功能、安全监控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分别具有培训普及专业知识、实时监控、及时预警等功能,从而提升了基层应急救援站的救早救小救初期的基本能力。
除了观音阁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华城应急救援站还制定了应急救援站值班值守、安全巡查、教育培训等18项制度,配套建设了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学习娱乐等设施,记者看到,1辆8吨泡沫消防车、1辆6吨城市主战消防车、1辆抢险救援车有序地停放在应急救援站的车库内。“同时我们还配有有灭火类、防汛类、防暴类、救灾类、医疗类5大类485件套应急救援装备、10人组成的华城应急救援站救援队伍以及由志愿者组成蓝天、闪电2支社会救援队伍。”李鸿波介绍,该站同时还负责街道其他3个应急救援站的日常管理、队伍训练工作。
“这里周边涵盖学校、小区、商业圈以及工业园区,所以日常的应急常识宣传、安全巡查、服务救助等工作更为重要,而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这里就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沿指挥所’。”李鸿波说,华城应急救援站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是集“宣传教育、安全巡查、服务救助、抢险救援、前沿指挥、协调联动”六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站,也是街道应急救援的中心站、枢纽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