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半到一点,午高峰一过,外卖单一下子变得零星了,团队骑手们开始撤下战场吃饭休息了。
确实好比打了一场大仗,午高峰单子压的喘不过气,新手的数据惨不忍睹,尽管没送几单,但超时率接近百分之百,不用想,各种差评、投诉、索赔……会如约而至。
午高峰过分压单是“万恶之源”,如果不过分压单,每个人的配送质量都是百分之百,或者接近百分之百。
(因为过分压单,所以有了逆行、闯红灯……此篇不絮叨,下篇专栏讲解。)
过分压单,没有谁能不超时!我当初是因“月薪上万”四个字加入的骑手,入职以后才发现骑手一个比一个穷,有些人不在早上九点以前或者晚上十点以后跑几个小时的众包,第二天都没钱吃饭。
(团队骑手的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每个月20-25号之间发工资,入职第一个月可申请预支不超过30%的工资,一个月后不允许预支。众包骑手的工钱一天一结,今天跑的钱,明天随时可提现,随提随到。)
午高峰赚的不如罚的多,能不穷吗?所以对一个骑手来说,必须学会怎样避免、减少超时。
超时并不可怕(一个超时罚2元—20元),但超时的连锁反应是差评、投诉、索赔等等,这些很可怕(一个罚50—500元),不超时能避免多种罚款。
生气没有用,抱怨没有用,求助没有用,急没有用,哭没有用,骂也没有用,单子派给你,你就得想办法在考核时间里送到顾客手里,你想赚到钱,就得做一个强者。
强者不惧酷热严寒,不惧狂风暴雨,不惧车水马龙,不惧压单如山……不怕任何困难,最关键的能是吞下所有委屈完成任务。
强者把午高峰当做玩心跳,尤其是把餐送到顾客手里,离超时只有一秒点送达的时候最是刺激。
刺激!
把压力当做游戏,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刺激!
其实午高峰扫尾还能来一波,别人休息我不休息,不休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午饭后两个多小时喝下午茶的多,别人去休息了,没人竞争了,优质单纷纷而来,基本上是奶茶、咖啡,拿餐近送餐还近,是增单、上量、赚钱的最佳时间段。
这不,来单了,四单,驴肉火烧送到汉峪金谷A2-2,张亮麻辣烫送到A3-5,炸鸡汉堡送到A3-5,三可水饺送到龙园一区8号楼9楼,除了三可水饺送餐时间是十八分钟,其余三个都是二十八分钟。
没问题。
四个店离我都不到三百米,立马点了到店(其实横空不到三百米,这边修路,得绕,绕过去差不多一千米),刚要骑过去,又来一单,这一单不对啊!
coco奶茶送到德润天玺西区九号楼,coco在汉峪金谷A4地下商场,直来直去,离德润天玺没有一千米,进小区南门左手边第一个就是九号楼,好单,优质好单,只是时间不对,还有五分钟超时!
后台打电话来了,秒接。
“你手里的单过一会再送,先送coco奶茶,别超时了!”
我立马挂了电话,秒懂。
coco奶茶不知是哪个骑手的,他赶不过来,连到店都不能点,我离得近,后台调度转给我了,怕我拒绝救这么危险的一单(这单不是我的,人工转单给我的时候只剩五分钟,app上有记录,我完全可以拒绝,甚至投诉,不送超时了跟我半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先给我四单,那四单有三单确实是优质好单!
拨通顾客电话。
“你好,我是饿了么骑手,我现在在德润天玺西门大路上赶往coco奶茶店,刚刚接到您的订单,还有五分钟超时,我请求您准许我提前点送达,我保证十分钟内把奶茶送到您手里。”
我一口气说这么多,相信他能听明白,他在饿了么app上能看到他的订单刚刚换了人,能看到那个骑手和我所在的位置,清楚换人的原因。
“我不急,你也不要急,安全第一,提前点送达没有关系。”
这位顾客很包容,我欣慰,有你这句话就行了,一手飞车,一手刷新订单,离coco还有四百米……三百五十米……三百米……二百九十九米,点到店,紧接着点确认取货!还有三分钟三十九秒超时!
(实际上没到店,没取货呢,三百米里点了取货就不怕了,取货后隔三分钟才能点送达,不隔三分钟强点了罚五十块,我还有三分钟三十九秒的时间,足够了,要是赶不到德润天玺三百米范围内就修改顾客地址拉定位点送达,这单救回来了)
停下车,三步化作两步奔下楼梯,再下一层电梯,地下商场第一家就是coco,直接取走餐返回去,健步如飞,把奶茶放进餐箱,骑上车,点燃一支烟压压惊,还有一分钟五十一秒超时。
这时不用再飞车了,汉峪金谷的人多,这几百米就有两个红绿灯十字路口,还要横穿一个不带红绿灯的大路口,顾客说了安全第一。(其实是不那么紧张了,心跳没那么剧烈了,刚才来的时候完全无视了大路口和两个红绿灯)
还有一分钟超时……五十秒……三十秒……十秒……五秒……三秒,刷新一下,离德润天玺只有二百八十米了,点送达,提交成功!
给这位顾客送完餐出来,过去八分钟了,赶紧取餐,四家店全在德润天玺商业街上,餐都做好了,到了就取,取餐用了三分钟。
A3-5和A2-2两座办公楼的电梯不刷卡上不去,也不允许上,把餐放在一楼外卖架上给顾客打个电话说一声就行了,完全无视这三单,只是龙园那一单,2.1公里,19楼,得过经十路,要是赶上红灯挡道,可能被挡三分钟,这一单还有七分钟超时。
只能对不起了三可水饺了,点遇到问题——商户出餐慢——拍门头照片上传,报备成功,于是我得到权益,给延长了五分钟时间。
(顾客下单,商家不可能秒做出来,午高峰时订单多,商家也像在打仗,忙的要命,紧张的要命,出货慢很正常,等商家出餐对骑手来说是非常痛苦又无奈的,眼睁睁看着时间白白浪费,但是没有一点办法!报备一次商户出餐慢给骑手延长五分钟时间,报备三次仍不出餐可投诉商家,申请取消订单。报备的前提条件是骑手到店起码五分钟了,目前还在商家附近,拍商家的门头照片上传举证。如果虚假报备或者照片拍不清晰,五十块起价罚款。我在十一分钟前就点到店了,拍照片报备出餐慢合情合理。这种情况,顾客在app上看到骑手一直在商家等餐,而实际上呢,骑手三百米点到店,根本没进店,在忙别的单呢!话说回来了,进店也是等,等不起,只有新人才会老老实实等着,等得焦心,甚至等到崩溃。之所以对不起三可水饺了,因为这家出餐算快的,报备出餐慢对商家肯定有坏影响,顾客会想,你出餐这么慢,下次不买你家的了!说穿了都是超量压单惹的祸,有一次我点过到店后,顾客看到我在店里等了一个多小时还在等,真让人纳闷,饿着肚子猜想,这家出餐怎么这样慢啊?是生意太火爆了,还是做菜工序复杂到超级离谱了?那次送餐对我印象非常深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会在另一篇文章里写出来。)
报备完,刚要走,一下子又来四单。
重庆鸡公煲送到汉峪新苑北区四号楼23层,鸡公煲在汉峪新苑北区门面房,离我三百米,跟顾客属于楼下楼上的距离,立马点了到店,但是,对不起了顾客,尽管你离商家这么近,但是我现在得先送龙园,只能迟一点给你送了。
吉野家送到汉峪新苑北区一号楼五楼,吉野家在汉峪金谷,路过,从龙园回来顺路带来了,时间够用。
另外两单是汉峪金谷的沪上阿姨、牛肉烧饼送到互联网大厦29和30层,互联网大厦在汉峪金谷,很近,午高峰一过,电梯不再那么紧张,没问题,送得过来。
三分钟到汉峪金谷,点吉野家、牛肉烧饼、沪上阿姨到店,把A3-5和A2-2的三单送过去用了两分钟,直奔龙园一区,离超时还有七分钟。
两分钟飞驰到经十路口,果然,红灯挡道,熬了将近三分钟,绿灯一亮,直接逆行三百米进龙园一区,如果不逆行,得上凤凰大道经一个红绿灯横穿马路过来,不超时才怪!
来到八号楼下,还剩五秒。
暗叹一声,关手机数据,点了送达。
(关了数据就没有网了,这叫离线送达,比如大部分电梯里没信号,只能离线点送达,出了电梯信号来了,提交送达的时间为在电梯里点的时间,没网点离线送达,顾客不会看到送达了,看到的状态是配送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遇到难沟通的客户节外生枝。)
进电梯,来到门口打电话,双方都是虚拟号,顾客没点确认收餐,电话还是能打通的。之所以打电话,因为顾客备注了:来到请打电话,敲门可能听不到。
通了。
“您好,蜂鸟配送,您的外卖到了,祝您用餐愉快,请开下门。”
开门,收餐,这一单圆满收工。
打开数据,回到汉峪金谷取餐,把互联网大厦的两单送了,赶到鸡公煲门口的时候,4号楼这单只剩下5分钟了,首先拍照,报备商户出餐慢,争取了五分钟。
有了这五分钟,毫无疑问,这单又没有超时。
每天压单时都是这样,报备商户出餐慢延长送餐时间、沟通客户提前点送达、离线点送达,做好了顺利过关,做不好越弄越乱,一天天白干。
哪家出餐慢,哪家出餐快,后台不清楚,骑手心里雪亮,真为那些出餐快的商家报冤,如此长久下去,那些商家非得被骑手玩死。
尴尬。
如果压单更多,派单更不合理,用完这些招都不够,那么,还有一个大招!
究竟是什么大招?且看下一篇分解。
外面下雨了,得去赶晚高峰了,让我们下一篇不见不散!
一篇又一篇,外卖点滴连载。
求关注!求评论!求转发!
><>店的顾客停留时间很短,大多只是逛一圈就走了;并且很多导购还反应,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处理的结果仍然很不理想。
是的,不能留住顾客是目前家居建材销售终端普遍的问题,也是影响终端销售业绩提升的关键环节,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喉咙”的作用。
顾客在进店之前,公司会花去很大的成本来吸引顾客进店,从品牌推广,到店面建设,再到市场拦截,可以说目前的品牌营销费用大多都花在了这些环节上。
顾客进店之后3分钟之内,导购如果不能同顾客之间建立基础关系,也就是顾客不愿意听导购的介绍。
那么,接下来的产品介绍将是事倍功半,甚至招来顾客的反感,要么是“我随便看看”,要么是转悠一圈走掉。
为什么顾客不愿意听导购的介绍?
为什么不管导购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
为什么顾客只是逛了一圈?
为什么顾客总是应付我们“只是随便看看”?
答案是:顾客同导购之间有一层“冰带”,它的存在是障碍,更是冷漠!
那么作为导购要想让顾客留下来,并且能够愿意听我们的讲解,愿意同我们沟通,就必须进行“破冰”,也就是如何融化这层“冰带”。
先来分析一下顾客进店时的心理状态,以利于我能够客观的理解顾客的行为。
顾客进店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通常表现为不愿意回答导购的问题,更不愿意多说话,因为担心一旦开口,就有可能被导购缠住不放。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不说话,或者少说话。这种情况在家居耐用品方面尤为突出。
根据多年的终端研究,结合上述顾客进店时的心里分析,对“冰带”的原因进行如下总结与分析,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1、迎宾的错误状态,让顾客产生距离感
前不久去一个建材家具广场做调研,突然前面传来节奏很强的“咚……恰”的声音,于是就顺着声音往前走,发现四个阿姨正在XX专卖店里听音乐,“咚……恰”的声音是电脑里播放出来的。
当时的场面大家可以去想象,是相当的热火。可是却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我在店里转了一圈,快要走了。
其中一个阿姨随口说了一句“你自己先看看啊!”然后我就随口应付了一句“我就随便看看”,于是,便扬长而去。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刚进店的顾客,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其实,那个瓷砖品牌的知名度很高的,还是中国名牌呢!
可是,面对眼前的情景,你还敢相信他们的品牌吗?至少你会开始怀疑起这个专卖店的服务问题了!
而至于什么品牌之类的冠称,那可是千里之外公司的事情,山高皇帝远啊!
万一出现什么售后问题,毕竟还是需要这个专卖店来负责的,所以,接下来不管导购怎样强调自己的服务如何如何好,都是事倍功半!
所以,迎宾是我们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让进店的顾客感觉舒服,不要让顾客一下子就和我们产生陌生感,疑惑感和距离感。
2、接近顾客的时机不佳
我就经常就此问题问导购员们“顾客一进店就立即接待吗?”
70%的导购给出的都是肯定的答案。我又问“那你们接待的第一句话又是怎么说的呢? ”汇总下来大概有这几种:
“先生,需要我帮忙吗?”
“小姐,请问您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先生,请问您需要什么价位的?”
“先生,您先随便看看,有需要随时喊我!”
诸如此类的发问都是在“找打”!我又问现场的导购,如果你们是顾客,面对如此的问话,又该如何回答?
答案往往是“我先随便看看!”或者装作没有听到。
然后,导购和顾客之间便产生一层沟通“冰带”,接下来再去上前介绍,就会显得很生硬,甚至于尴尬,当然,难度也随之增加。
其实,顾客进店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他们还没有找到目标之前,或者没有发现让自己稍有兴趣的产品之前,导购就提前进入顾客的思考范围,甚至是喋喋不休的介绍产品,往往会受到他们当下心理的排斥。
也就是说,导购接待顾客的时机不能过早,那样会招来拒绝;但也不能太晚,这样也会让人感受怠慢,服务不周到。
那么,正确的时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呢?
一般情况下,进店的顾客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顾客,一进店就急迫的寻找目标,或者直接问导购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产品;第二类是沉默型顾客,进店后不说话,有些斯文,节奏较慢。
当然,这两类顾客除了给出的一些判断参考外,更多的还要靠导购的经验来判断,相信这也是一个合格导购的基本功。
主动型顾客相对来说较好接待,比如,一位顾客进门就东张西望,显得有些急迫,这时你就可以快速上前:“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
这类顾客往往会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就可以继续下面的导购流程。
至于第二类是让大家最头疼的,对于沉默型顾客一定要给予一定的选择空间,包括时间空间和物理空间。
如果此时你再说“先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那就给顾客带来一定压力,致使顾客“先随便看下”。
在迎宾之后,导购可以给顾客10-20秒的独立浏览空间,而这段时间就是导购的寻机阶段。
一般情况下,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沉默型顾客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用手触摸商品看标签,
一直注视同一商品或同类产品,
仰起脸来想什么,
看完商品看导购,
走着走着停下脚步,
与导购目光相碰,
想往里走又有些徘徊,
浏览速度很快,无明显目标物。
这时,导购就要快速上前,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开始接近顾客。
那么,在上前接待之前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导购到底该做些什么呢?也就是如何正确寻机呢?
首先,导购要同顾客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紧跟;
第二,千万不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聊天、上网、吃东西、看书等都是这段时间最为禁忌的,因为这些行为很难让顾客相信你是一个规范的品牌;
导购的行为必须与工作有关,并且最好是动态的,这样你才便于观察顾客的状态,方便寻机,比如可以调换样板,擦擦某个角落,与同事之间讨论某个问题等等。
3、给顾客的压力太大:行为压力,错误的话术
何谓压力?压力就是让顾客感觉不舒服!不舒服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摆脱不舒服!
对于进店顾客不舒服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顾客最敏感的部位,那就是让他掏钱,或者说钱掏的太快;
第二是不要侵犯他的私人空间,不要纠缠不放,因为现在的顾客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讲究私人空间的自由。
然而,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分析,现在的终端导购要么把话说错,要么肢体行为不当,让沉默型顾客本来就戒备的心理变得更加封闭。
以致于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不能理会导购,自己要快速寻找喜欢的产品,没有的话就赶快“转移”!
所以,压力较大的接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临门一脚”,不过是在把顾客往外“踢”,并且自己浑然不知。
剩下的要么是怪怨顾客太难对付,要么开始寻找自己产品没特色,要么责怪品牌知名度有问题,总之,会找出一大堆的问题来抱怨,并以此来原谅自己的过错。
那么怎样接近顾客是没有压力的呢?或者说把这种压力减少到最小?
第一,上面已经讲过,不要紧跟,与顾客至少要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不要阻挡顾客前行的通道,要管住自己的脚,不要给顾客制造任何障碍。
第二,要说对话,管好自己的嘴巴。观察客户眼神和举止,主动提问,接近顾客。
比如:
“你好,您需要我们的XX产品吗?”
“请问需要我帮忙吗?”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用手摸摸,感受一下”
“请问你喜欢什么风格的?”
我们中国人面对抬头不见低头间的同事或朋友时,因为无话可说,就会用一句口头禅来招呼对方“吃过饭了吗?”这种区别于西方“您好”“早上好”等方式的招呼,是咱们几千年农业村落生活方式的遗留。
然而,很多导购却把这些日常习惯带到了终端来应付顾客:“您是看床上用品的吗?”“您是买家具的吗?”等等诸如此类。
这样接近顾客的话术是典型的不够职业,以至于给我们的销售带来很大的障碍。
正确接近顾客的开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先生,您很有眼光,这是我们的。。。产品,这个款式风格很独特。。。。” (采用赞美的方式接近顾客)
“小姐,我们这款产品现在卖的非常的好,我来帮您介绍一下。”(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小姐,您好,这款是我们目前刚刚上货的最新款式,款式优雅、与众不同,我帮您打开看看!”
“小姐,您好,这款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不但彰显品味,而且它的做工还非常细腻,这边请!我为您详细介绍。”(突出新款的特点)
“先生,您眼光真好,这款产品是公司最新推出的,非常适合您这样的高级人士,您不防细微感受一下”
“并且,你还可以借势探寻需求“请问先生/小姐,您是喜欢浅一些颜色的还是深一些的呢?”
然后就可以深入的了解顾客需求,并进一步针对顾客需求进行介绍。进行到这里,基本上就实现了第一次“破冰”。
这是终端导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第一步,也是考验导购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4、沉默型顾客和购买习惯的障碍
是的,以上几点只能规避“冰带”的产生,毕竟,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总会有一部分顾客说“随便看看”,或者一直沉默,我们又该怎么处理?
要知道,顾客不开口,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因为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当然,你更不知道你又该做什么!这时,就要进行第二次“破冰”。
先来看看我们平时都是怎么应付的吧:
应对错误1“没关系,您先随便看看!”
应对错误2“好的,您先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有需要随时喊我!”
应对错误3“……”(无语)
前两种应对都属于消极性语言,暗示顾客随便看看,关键是一旦导购这样应对,再上前接近顾客就会增加难度,是属于快速败下阵来的自然性销售行为,自己主动放弃;
而至于第三种的无声应对,不但甘拜下风,还会显得有些尴尬,顾客也会感到不舒服。
正确的应对策略是:
第一,不要太在意顾客的“随便看看”
因为它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购买时的随便应付,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的购买习惯,不要在意这些顾客随口说说的话,更不要纠缠问题本身。
第二、要尽快想办法减轻顾客的心理压力
巧妙借顾客的话题转变成接近顾客的理由,然后向顾客提一些他们比较关心而又易于回答的话题,从而实现朝着有利于积极销售过程的方向前进。
如果导购能够把这种方法熟练运用,可以起到以柔克刚借势发力的效果。
先认同顾客,来缓解顾客的心理压力,然后用兴奋的语气话锋一转,导向强调某款产品的介绍上来,并且同时使用专业的手势作以引导前往。
大多数顾客会感到盛情难却,便进入到产品介绍的下一步流程,在引导顾客前往某款产品的同时,你也可以顺势探寻需求,以更有目的性的进行产品推介。
此时,顾客基本纳入到了你的频道之内,开始愿意听你说话,留店时间开始延长也就实现了第二次“破冰”的目标。
其实还没有结束,有的导购问:“尽管使用了这种方法,还是会受到客户的拒绝,该怎么办?”再给大家提供一套方法。
首先,面对这样的顾客,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要抱怨,甚至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要知道顾客作出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只要他还没有离开店面,你就还有机会。
其次,可以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但要让你和顾客双方都有面子,既不要显示出你的无礼而伤害顾客,赶顾客走;也不能显得自己很没趣,很尴尬。
此时,你可以这样说:“没关系,先生!您再挑选一下自己喜欢的产品,有需要请您立即喊我!”记住:说话的时候,一定要面带微笑,体现你的真诚。
然后,进入第二次寻机状态,再按照上面的流程进行第三次“破冰”,当然,第三次“破冰”的时候,如果你前面还没有给顾客倒水,那就要献上你的“好茶”喽!
并且,针对这种难以应对的顾客,要的是更好的茶,最好是一杯热咖啡,或者一杯冷饮,一杯花茶,用以撬开顾客的嘴巴,毕竟中国有句古话“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我们不是在诱利顾客,但却可以拉近你同他们的距离,最终来顺利实现第三次“破冰”。
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足够专业,只要你足够真诚,只要你的服务体现你的价值,你就一定能够实现“破冰”,因为:顾客是业余的,尤其是家居耐用品,顾客的认知度很低。
其实,他们也很希望得到你专业而又真诚的介绍!最后的总结,有人问了:“怎样才算是实现了“破冰”呢?”
答案是:你觉得顾客开始愿意听你介绍产品的时候,就基本实现“破冰”了。
“破冰”之后,要快速把顾客引到产品的体验上来,顾客只有通过参与到产品的体验当中来的时候,留店时间才会相应延长,我们才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同时,导购要在与顾客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地提问方法来探寻顾客需求,刺激购买欲望,引导顾客朝着购买的方向前进,自然地便进入了下面的成交过程。
>一个寒冷的冬日午餐时间,一位中年上班族来到了公司后面的快餐店,期待着一顿热腾腾的午餐。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蓄着一头整齐的短发,恬静的面容上带着一丝疲惫。
< class="pgc-img">>这位中年上班族名叫张军,每天都过着朝九晚五的机械生活。他的公司离家比较远,因此中午难以回家做饭。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选择附近的快餐店解决午餐。然而,只有周末他才能有机会回家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享受家的温暖。
这家位于公司后面的饭店已经成了张军的首选。一方面,饭店离公司不远,只需几步路就能到达;另一方面,这里的味道张军非常喜欢。他平时上班的时候都会到这家店换着口味,轮流品尝各种美食。店里的几个菜品都是现做现卖,味道鲜美,吸引了不少上班族前来就餐。
这天,张军像往常一样点了两个自己喜欢的菜。坐下后,他迫不及待地期待着菜的上桌。此时,店里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桌上摆满了各种座位,每个人都在享受自己的午餐。等待期间,张军拿出手机刷起了社交媒体,默默浏览着信息,不时瞥眼看着菜的状态。
终于,盘中的两道菜被端了上来。全新的香气飘散在周围,令人垂涎欲滴。张军小心地夹起一小口菜品,放到嘴里品尝。此时,他感到一股热浪袭来,急忙吐出一口烫人的热气。他瞥了一眼菜品,发现表面散发着热气,心想这回又太烫了。
< class="pgc-img">>冷静而沉稳的他,并没有急着大口吃饭,而是耐心地等待菜品冷却。渐渐地,时间过去了十几分钟,他一边细细品味着美食,一边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午餐时光。
与此同时,店家的眉头渐渐皱起。他忙碌地收拾着餐桌,不时朝着张军这边扫视过去。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店家忍不住开口说道:“要不你打包回去吃吧。看你吃饭的速度,别人都等好久了。”他的言语中透露着一股不耐烦。
张军听到这句话,有些吃惊,他认为自己一直以来的就餐速度都没有问题,而且他也经常光顾这家店,怎么这次店家突然发飙了呢?他觉得店家是不是赶顾客走呢?
就在他疑惑间,与他同时进店的一名顾客诧异地听到了店家的话,嘴角不禁勾起一抹酸涩的笑容:“这家伙连吃饭都要被责备,好吧,我算了,我也不吃了。”说完,他掉头离开了店门。
张军感到非常无奈,他本以为自己的细嚼慢咽不过分,毕竟店里的菜都是现做的,总要稍稍冷却一下才能享用。但如今店家的话让他感到受屈,在他的看法中,这并不公平。
< class="pgc-img">>故事后续:张军陷入了矛盾的思索中,他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吃得太慢了。他开始查询快餐店的规定,是否有关于用餐速度的要求。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他决定咨询一下相关的法律意见。
作为一名律师,我注意到这个中可能涉及到以下的法律条款:
1. 餐饮服务合同的履行义务:根据《合同法》,消费者有权要求合同相对方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并享受与合同约定相符的服务。
2. 售后服务: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店家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售后服务,包括退款、换货等。
3. 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者有义务确保所售食品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不得提供不合格、污染或过期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