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反对浪费,倡导“光盘”,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生活了近20年的上海人徐宇波告诉记者,巴西盛行“公斤菜”餐馆,“多吃多付,少吃少花”“各取所需、各索其好”,能够很好地制止餐饮浪费。
他说,“公斤菜”餐馆,葡萄牙语叫做“a kilo”,它属于自助餐一种,但不是随便吃,而是拿多少付多少钱。进店时,门口有一名服务员,向每一位客人发一张单子,凭这个单子记录各人所取食物的重量,如果点咖啡或其它饮料,价格另算。吃饭时,顾客拿一个已知重量的盘子去取食物,取完后称重,食物计价是以克为单位的,称出多少克,交多少钱。
里约热内卢市一家中档的“公斤菜”餐馆内(每公斤菜售价51.9雷亚尔),有巴西传统的美食——烤肉供应。
在“公斤菜”餐馆里,食品品种丰富,起码有几十种,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随意选择。在里约热内卢,“公斤菜”餐馆的价格从30雷亚尔到80雷亚尔不等,比较贵的“公斤菜”餐馆,有鱼有虾,每公斤菜的价格一般为七八十雷亚尔,相当于八九十元人民币。一般的“公斤菜”餐馆里,每公斤菜的价格为三四十雷亚尔,相当于四五十元人民币。
这家“公斤菜”餐馆里,调料就有几十种。
巴西人一般一顿的食量是500克上下,这意味在“公斤菜”餐馆,最低二三十元人民币就能搞定,非常实惠。在“公斤菜”餐馆里,饮料是额外收费的,但是鲜榨果汁绝对纯正,纯度高,不加水,大约3雷亚尔一杯。称重后的食物价格,饮料价格都会一一记在进门时领取的那张单子上,结账时一目了然。
结账的时候,拿多少称多少,饮料价格另外算。
在里约热内卢,“公斤菜”餐馆一般开在商务区附近,当地的公司一般没有食堂,上班族就把“公斤菜”餐馆当作食堂。当地的高档餐馆,一般只做夜市,午市也只提供商务套餐,选择面还没有“公斤菜”餐馆广,所以“公斤菜”餐厅是上班族解决午饭问题的首选。
“公斤菜”餐馆诞生之后,迅速风靡巴西,一下子就压倒了按人头收费的快餐馆,在里约热内卢,至少有七八万家“公斤菜”餐馆,闹市区的商业街上,五六家“公斤菜”餐馆“对对碰”竞争也并不罕见。在当地,如今不仅是西餐,中餐馆也加入到了“公斤餐”的大军里。
徐宇波介绍,巴西还流行另一种自助餐厅——巴西烤肉,这与国内的自助餐厅比较相似,定一个总价后任顾客自取。不过这里的巴西烤肉店一般有一个“规矩”,盘子中如果剩下的食物超过一定的量,顾客就要交罚款。在里约热内卢,巴西烤肉店的消费一般是每人100雷亚尔,如果盘里剩下的食物超过一定量,罚款一般为100雷亚尔/公斤。不过,他说他在巴西生活多年,也去过无数趟巴西烤肉店,所看到的顾客都比较自觉,没有见到过一次因为剩菜过多而被罚款的情况。
闯荡海外多年的徐宇波,如今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还向记者补充道,巴西人在教育下一代时,也非常注重教育他们反对浪费。父母对孩子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你盘子里的饭菜吃光,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地方的一些人正在挨饿吗?”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吴卫群
题图和文中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吴卫群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食物份量的换算知识!大量有用数据集中发布!
就在4月26日,大众期待已久的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终于发布了。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很多健康自媒体也做了详尽的解读。
< class="pgc-img">>其中的主要内容,很多朋友已经耳熟能详了。新版膳食指南有8条核心准则,它们是:
1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2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4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7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8 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 class="pgc-img">>其中增加了“规律进餐、足量饮水”和“会烹会选、会看标签”这两条,明确了公筷分餐的重要性,还把“谷类为主”改成了“合理搭配”。
对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也在膳食宝塔中重新做了标注。
- 粮食类每天要吃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要有50~150克;另外,薯类食物要吃50~100克。
- 蔬菜是300~500克,水果是200~350克,和以前的推荐是完全一样的。
- 动物性食品,包括鱼、禽、蛋类和瘦肉,平均每天总量要吃120~200克。按鸡蛋50克1个算,就是鱼+肉的总量=70~150克。
- 蛋每天吃1个,鱼每周吃至少2次;畜禽瘦肉每周300~500克,平均每天43~72克。总之,不必顿顿吃鱼和肉,但也不要长时间不吃。最好是少量多次地吃,总量要控制。
- 把奶的推荐量从300克变成了300~500克,因为近年来的研究肯定了酸奶和牛奶的健康益处。在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摄入1-2杯奶类有益降低肥胖风险,有益降低全因死亡率,对心血管健康、糖尿病预防和骨质健康也没有害处。
- 喝水的量是1500~1700毫升,相当于7~8杯水。记得主要是喝没油没盐没糖的水。比如白开水、矿泉水、无糖柠檬水、淡茶水等。尽量远离奶茶和甜饮料。
- 盐的限量从6克改成了5克,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保持一致。
- 酒的限量,男女一致下调到15克酒精。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每天十几克酒精那种少量喝酒也有害无益。(从水果或醪糟汤里吃进去两三克酒精那种,实在太少了,就不在讨论范围里了)
感觉说得挺清楚的了。然而,还是有一些朋友举手提出疑问:我还是不太明白......
膳食宝塔中推荐的各种食物的重量是生重还是熟重?生熟怎么换算呢?骨头、皮核之类怎么算?
这里就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回答。
膳食宝塔中所说的各种食物重量,都是生重、生重、生重!
这是因为,食物在烹调之后,重量和体积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煮饭时加水多一点、少一点,熟饭的体积就会变化。如果煮成粥、煮成糊糊,那重量变化就更大了。生肉变成熟肉,体积和重量会有大幅度的“缩水”。绿叶蔬菜炒熟之后的“收缩”就更明显了,一斤生菠菜看似一大盆,变成熟菜就一盘而已。
所以,如果推荐熟重,误差实在太大了,指导意义会大打折扣。除非特殊注明,所有营养师推荐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
而且,所说的食物重量都是“可食部”的重量。凡是扔进垃圾桶的部分,比如鸡蛋壳啊,苹果核啊,鸡骨头啊,鱼刺啊,都不算。
但也有的朋友说:可是我自己不做饭,买的都是熟饭、熟肉啊?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些食物生熟换算的常用数据和理解要点(是不是很贴心啊......)。
< class="pgc-img">>1 大米和米饭
按标准烹调程序(食堂、餐馆的常用烹调方案)烹调的时候,生熟比例误差较小。
- 100克籼米(长粒米如泰国米)蒸出来的熟米饭大约是250克。
- 100克粳米(短粒米如东北米)蒸出来的熟米饭大约是230克。
- 100克粳糯米(短粒的糯米)蒸出来的熟米饭大约是200克。
一般来说,越是支链淀粉含量高、黏性大的米,蒸熟之后越“不出数”。每种米的品种不同,淀粉类型不一样,同样加水量、同样烹调方法时,熟饭产量也会略有差异,不过差不太大。
- 100克糙米/荞麦/小米/燕麦粒,先浸泡吸水,再用电饭锅煮,出来的熟米饭约200克。
因为杂粮是带着种皮烹调的,种皮的致密结构限制了米粒的吸水膨胀。
不过,杂粮煮成饭后的数量,和品种有关,加水量有关,也与浸泡和烹调时间有关。提前浸泡之后,吸水充分,则煮出来的数量略多一些。烹调时间长,或者用压力烹调,也能使更多的水进入到杂粮籽粒的内部,从而让熟饭吸水量多而重量增加。
粮食煮成粥之后的数量,则要看你加多少水了。100克大米可以煮成400克的稠粥,再多加水的话,甚至可以煮成1000克的稀粥......
所以,如果你告诉营养师“喝了两碗粥”,她/他可能会茫然,因为不知道这个粥是多稠,你到底吃进去了多少干货。
各种糊、浆也是一样。要看往豆浆机、破壁机里面加了多少米,而不能问最后打出来多少毫升的糊糊。糊糊的体积和重量是多少。同样的干货,加水多则糊糊体积大。
最后要强调一个常识:食堂、餐馆所说的“二两饭”,就是100克生大米煮的饭,而不是100克熟米饭!否则就是变相涨价,抢你的钱。没有厨师会随便扔一些米下锅,然后再去称熟米饭的。都是在下锅之前称好生米,然后按生米重量来加水煮饭的!
< class="pgc-img">>2 面粉和面食
面粉和大米、小米等,都是可以等量替换的。但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品,水分含量差异很大,没法等量替换。
挂面是干燥之后制成的,含水量与面粉相当,所以100g面粉 ≈ 100g 干挂面。但如果其中加入了盐、碱等其他配料,挂面的重量会略高于面粉,但误差在10%以内。
100克的面粉,加大约50%的水之后,可以制成面团,做成馒头、花卷、面包、面条、烙饼等面食品。
100克的面粉,可以制成大约150克的馒头、饺子皮、湿面条、饼坯等。
当然,具体的数量,根据面团的软硬度,根据添加油脂的量,根据烤制时的水分蒸发量,还会有一些误差。此外,面团中还可以添加盐、酵母等配料,又会带来几克的误差范围。
对面条来说,煮制的软硬度也有影响。面条煮得软烂一些,则含水量会增加一些。
面包经过烤制,水分含量约35%,低于馒头和烙饼。如果脂肪含量高,则水分含量会进一步下降。
如果加了糖,额外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就不能直接用面粉来换算了,还要把加糖的量考虑进去。从碳水化合物的量来换算,100克糖 ≈ 133克面粉。
< class="pgc-img">>3 土豆、甘薯、山药等薯类
薯类食物的水分含量在70%~80%之间,淀粉高的品种水分少,淀粉少的品种水分含量高。
蒸和烤的重量差异较大。
蒸熟的土豆、甘薯、山药等,由于不存在水分损失,也不会增加水分,所以生熟重量变化很小。煮熟的时候,如果是切碎的,会吸入部分水分,重量略有增加。
烤熟的时候,因为表面有蒸发失水,重量有所下降。例如,100克生的红薯可以制成70~80克的烤红薯。
< class="pgc-img">>4 瘦肉类和鱼虾类
按清炖、酱卤和快炒程序来考虑,干煸、油炸之类不计入内,那么
100克瘦牛肉煮成酱牛肉后,重量大约为60克。
100克瘦猪肉做成熟肉之后,重量也大约是60克。
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叫做“成品率”。成品率=(熟肉重/原料生肉重)×100%。
具体出多少熟肉,还与肉的老嫩程度、烹调时间、烹调方法、加盐量、加调料量、是否加碱处理、是否加磷酸盐处理等情况有关。
脂肪多的肉,在长时间烹调之后,脂肪会溶出到水里,使熟肉的重量下降。
烹调温度低一些,在沸腾温度以下,小火慢炖,肉的水分蒸发比较少,蛋白质聚合失水也少,瘦肉的重量损失会小一点。
加淀粉上浆、勾芡,有利于减少肉类蛋白质的水分损失,在炒肉时,也会让熟肉的重量损失少一点。
多加盐、加碱处理、添加磷酸盐等措施,都可以提升蛋白质的水合性质,在煮熟之后能“保留”更多的水分,所以能提升熟肉的重量,升高“成品率”。
对鱼虾类而言,鱼片的“成品率”要看具体的鱼种,水分含量,烹调方法,没法一概而论。
- 比如说,含水量超级高的巴沙鱼,蛋白质含量只有约10%,烹调之后收缩非常严重。而如果用的是蛋白质含量约18%的鲈鱼,鱼肉的收缩就没有那么严重。
- 又比如说,烤鱼时因为有水分蒸发,体积和重量的收缩比较严重;而清蒸鱼因为水分几乎不损失,所以重量损失就比较小。
此外,添加成分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加碱处理、加磷酸盐,都会提升鱼肉重量的保存率。
最后要强调一个常识:肥肉不算是肉的数量,而算是油脂的数量!
100克肥肉 ≈ 90克脂肪。
所以,膳食指南所说的“瘦肉”里,是不包括肥肉部分的!当然,也不包括骨头和皮的重量。
< class="pgc-img">>5 奶类
奶类的量是按全脂巴氏牛奶的量来算的。
250毫升巴氏奶=250毫升盒装纯牛奶。
原味酸奶比牛奶增加了大约7%的糖,其他变化不到1%(比如加了百分之零点几的增稠剂)。但毕竟只有7%,所以原味酸奶和牛奶基本上可以等量替换。
风味酸奶和调制奶可以加入不超过20%的其他配料,蛋白质和钙的含量略有降低,所以可以按80%来折算。
- 250克水果酸奶 ≈ 200克原味酸奶
- 250克早餐奶 ≈ 200克纯牛奶
奶粉和牛奶的换算,则要看牛奶的类型和蛋白质含量了。
纯的奶粉,正规名称为“乳粉”,除了牛奶之外,其他什么配料都不能有。
一般来说,7~8公斤全脂牛奶能加工出1公斤纯的全脂奶粉。
- 反过来说,就是大致40克奶粉 ≈ 300克牛奶。
但奶粉中还有“调制乳粉”这个系列,也就是可以调整成分、可以添加不超过30%其他配料的奶粉,它们就比较复杂了。买的时候,要仔细看看外包装背面的“产品类别”,再仔细看看“营养成分表”。
- 比如说,100克某款调制乳粉含有蛋白质18.6克,而100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3.1克,那么18.6÷3.1=6,也就是说,40克奶粉 ≈ 240克牛奶。
6 蔬果
水果没有生熟比例的问题,只要按照可食部重量来算就可以了。
不过,每一种水果的可食部比例差异很大。食物成分表中的比例,都是多年前测定值,而且并没有涵盖现在市场上的所有品种,所以和实际情况可能有点差距。
- 比如说,有些西瓜皮厚,有些西瓜皮薄,皮的厚度差距非常大。又比如说,荔枝和龙眼有大核的,有小核的。吃苹果有人去皮,有人不去皮。
这些虽然会带来误差,但由于水果的摄入范围是200~350克,宽容度很大,这点皮核带来的小误差就可以忽略了。总体而言,可以打25%左右的富裕,来弥补皮核的重量,以及因为磕碰等造成的局部损失。
也就是说,你打算吃320克的水果肉,那么平均而言,购买400克的水果就可以了。
蔬菜的可食部也同样差异很大,因为每个人扔的量不一样。比如我洗菜的时候扔得很少,每一片叶子都想充分利用,而换成家人就扔得比较狠......
烹调后的重量和烹调方法关系太大了,每个人的操作都不一样,所以蔬菜说熟重简直没有什么意义。
一般来说,蒸煮后和生重差异较小,而炒菜、烤制等处理后,由于蒸发作用,重量大幅度缩水。
< class="pgc-img">>7 油脂
各种清澈透明的烹调油,不论是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菜籽油.......几乎都含有99.9%的脂肪。所以,各种炒菜油之间,可以等量换算。
精炼猪油的脂肪含量也在99%以上,所以可以和炒菜油等量换算。
但是,黄油就不一样了。有各种类型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各不相同,所以要仔细看营养成分表。
- 比如说,一款抹面包用的黄油产品,100克产品的脂肪含量标注为88%,那么它和炒菜油的换算就是黄油重量×0.88。
8 盐
盐的量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控盐的目标是控制钠摄入量,所以各种含钠的调味品都要计算在内。按含钠量来计算的话,
- 1克味精≈0.3克食盐
- 1克鸡精≈0.5克食盐
- 1克小苏打(碳酸氢钠)≈ 0.8克食盐
- 1克纯碱(碳酸钠)≈ 1.1克食盐
酱油相当于多少食盐,要看它的钠含量。每个产品含钠量都不一样,能差出50%以上。
例如,一款酱油标注,1份(10毫升)中含有580毫克的钠
580毫克的钠=1460毫克的盐=1.46克食盐
10毫升大概是一汤匙的量。所以,1汤匙这种酱油≈ 1.5克食盐
但是也有些酱油标注的1份是15毫升,或者直接标注100毫升中的含钠量。这就要对不同产品进行换算了。
简单的方式就是:选择同类产品中含钠量最低的酱油。咸度低而鲜味浓,才是最理想的调味产品。
不过,含钠量下降了,抑制微生物的能力就要降低,需要稍微加一点防腐剂来帮忙,比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脱氢醋酸钠等。不用恐惧它们,因为与吃进去太多盐的危害相比相比,加少量防腐剂的健康风险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买到的酱油含钠量都很高,那就在使用的时候加水稀释一下。
好了,现在大家对食物数量的换算方式都比较清楚了吧。
膳食指南里学问大着呢!以后再撰文继续讨论其他相关知识,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年3月,有多人在台北市信义区一家名为“宝林茶室”的素食餐厅用餐后出现不适,送医后死亡。4月29日,台湾卫生福利部门相关负责人最新证实,在该餐厅用餐食物中毒事件再增1例死亡,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
< class="pgc-img">>该事件已造成4人死亡
仍有2人住院治疗
台湾卫生福利部门相关负责人4月29日证实,今年3月台北“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再增1例死亡,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仍有2人住院治疗中。
据介绍,新增的死亡案例今年3月中旬用餐返家后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抢救过程中病情一度好转,后因严重感染导致病情恶化,4月29日凌晨因多重器官衰竭逝世。
死者体内检出
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
3月28日晚,台湾卫生福利部门召开记者会,介绍台北市“宝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进展,称经过对第一例死亡案例的尸体解剖分析,确认采检到有毒物质“米酵菌酸”成分。为何死者体内会有“米酵菌酸”成分,还需由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4月2日,台北市政府宣布,3月24日卫生局于“宝林茶室”采检的相关检体,验出“米酵菌酸呈阳性”,采集的生物迹证包括厨师手部、2把刀具及1个砧板。
截至4月1日,该事件已累计通报29例。据介绍,该起疑似食物中毒案至少有18例通报案例。台北市相关部门调查后表示,3月17日至25日,“宝林茶室”共有91笔消费记录。
台卫生福利部门指出,所有案例都曾于3月19日至22日在信义区一家“宝林茶室”用餐,且食用了粿条、米粉等用同种食材制作的食物,都是在用餐后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其中重症者都会出现急性肝衰竭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器官衰竭。
“米酵菌酸”无色无味
1毫克即可致命
据介绍,“米酵菌酸” 由发酵的谷物、椰子及食用菌等受污染后产生,毒性强烈,无色无味,且在高温下稳定,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一两天。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重者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过50%。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专家建议,食用发酵食品前,要确保其存储、加工和烹饪方法正确,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食用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污染。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和温度控制,避免细菌滋生。
“一旦怀疑自身或家人发生“米酵菌酸”中毒,可第一时间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将刚吃进去的食物呕出。”如果怀疑误食“米酵菌酸”,专家建议尽快催吐,并将剩余食物保存好,以便就医时送检。明确诊断后,可结合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根据病情轻重对症治疗。
来源:北京日报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看台海、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