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显示,小南国餐饮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寿东表示,受内地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2015年小南国将不会拓展太多新店,今年将主要进行门店数量调整及引入大众消费品牌工作。
王寿东同时表示,因为出现负现金流的店铺数量不多,今年将关闭的店铺数量大约为3家,和去年数量差不多。
转型大众消费市场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高端餐饮哀鸿遍野,大众餐饮市场却日益崛起。一些高端餐饮企业选择转型,将大众化视为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在2015年的股东大会上,小南国董事长王慧明确表示,公司将由高档餐饮转为主力发展大众化市场。
小南国旗下的高端餐饮品牌主要包括同名品牌小南国和慧公馆。小南国人均消费189元,慧公馆人均消费500元,是小南国旗下最高端的品牌。
为迎合更多的消费人群,小南国自2013年开始实施了多品牌经营战略。先后推出了南小馆和小小南国两个大众品牌。南小馆人均消费76元,是小南国旗下大陆首个针对个人的消费品牌,也是小南国人均消费最低的品牌。小小南国人均价位91元,以家庭大众消费为定位。
除自创的大众品牌外,小南国还通过品牌经营管理和与海外餐饮品牌合作的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多品牌战略。小南国通过管理方式经营了徹思叔叔、米芝莲休闲餐饮,引入了国外餐饮品牌Oreno、Boat House、Wolfgang Puck及香港Pokka Café等。
截至到目前,小南国旗下已经拥有13个餐饮品牌,200家门店,覆盖中餐、西餐、大众餐饮、授权经营等多餐饮类别。如今寻找更多海外餐饮品牌与之合作并引入中国正是小南国的转型方向。
主营品牌边缘化
据小南国2014年财报显示,2014年小南国集团全年营收15.44亿元,同比增长11.4%,但是同名品牌小南国营收增长率仅达0.4%。
截至去年2014年12月31日,小南国旗下共有81家小南国门店、4家慧公馆、17家南小馆及一家小小南国。特许经营的米之莲门店为32家、提供管理服务的徹思叔叔门店为16家。旗下主打大众消费的南小馆品牌去年销售收入占全公司销售收入的8.3%。从截至2014年底开业已满一年的成熟门店来看,南小馆的平均翻台率高达4.3次,营业利润率达到13.1%。
小南国董事长王慧曾表示,集团未来重点将不会放在小南国品牌的拓展上面,小南国在集团中的比例也将越来越低。
小南国财报中也曾提到,2015年小南国将加快南小馆品牌发展,今年计划新开15家南小馆。相比之下,老牌小南国餐厅不会开太多数量,预计将少于5家门店。
目前小南国集团已经在着手缩减小南国的规模,从去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南国已经关闭了2家门店,暂停了4家亏损门店。以后还会有门店数量的调整,不过公司也表示,会保留小南国这个品牌。
此外,公司还将增加西餐业态的比重,思维从“多品牌经营”的理念向“品牌经营”转换,将从原来的单一品牌,变成了经营品牌的公司,从原来仅为小南国而设计做经营品牌的公司,提升到为在行业做经营品牌的公司。
日,南国早报携手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权威发布了2019年度“口碑江湖封神榜”,南宁共45家市井老店入选(此前报道)。
与此同时,饿了么口碑还发起南宁“市井老店改造计划”,从中选取10家老店进行免费改造——本土设计师在为期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走访、沟通、设计和改造,让往日老旧小店焕发出新的“烟火气”,为消费者守住经典老味道。
兰婷牛杂店(改造前),杨天雄摄。
兰婷牛杂店(改造后),杨天雄摄。
缘起:大部分美食老店环境老旧
总有一些老味道深植在我们的记忆和生活里,而在南宁,这些老味道大多藏在深巷内。这次被选中改造的10家老店,大多经营了十几年,凭口味被众人认可。
南铁的覃记生榨米粉店是典型的夫妻店,生榨手艺是家族传承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从早上8时开始,到下午2时,客人就没断过,排队是常态。
“我们店在这条街上已经开了快二十年,因为是小本经营,招牌就是文印店里简单打印的几个字,这么多年过去了,都没变过。”老板覃哥说。
开在华兴里的梁阿婆廿年糯米饭,也参与了本次老店改造计划。平时来这里光顾的老顾客深爱她家的扣肉饭,但大多也和她提过意见:环境太差,雨篷破旧。能够参与免费改造,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个新雨篷。
“我们只会埋头做生意,不懂得设计,当初的招牌和价格牌制作得都很简单。”建政路南一里的黄氏烧卤店老板称,虽然有心想把招牌做得更吸引人,却不懂从何下手。
黄氏烧卤(改造前),尹志斌摄。
黄氏烧卤(改造后),尹志斌摄。
过程:仔细打磨改造设计稿
承接本次改造计划设计的,是南宁本土设计师沙奇。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南宁本土文化与前沿观念的深度碰撞,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地道的吃货。
本次改造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与老店店主进行设计沟通。
“我感觉自己的头发都变白了……”沙奇苦恼地说,这些餐饮老店,主要分布在南宁老城区。经过数十年岁月,墙体斑驳老旧,招牌残旧掉色,改造难度不小。
但令沙奇没想到的是,真正的难点来自店主们,在沟通设计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以前从没想到过的难题。
在南铁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光头佬”饺子店,店老板潘叔是个爽朗的大叔,设计师帮“光头佬”重新进行了logo设计升级,整个标识更形象生动。但看到第一版设计稿,潘叔却“皱”起了眉头:新招牌主色调是蓝色,他认为蓝字读音同“难”,坚持要改色,最终主色调改用了黄色。
同样对颜色执着的,还有开了三十年的南国街兰婷牛杂店主。兰婷牛杂原名“兰姐”牛杂,店主兰姐近年逐渐把店交给了独女兰婷打理。
设计师沙奇(左一)和同事在讨论兰婷牛杂的改造方案。南国早报记者/黄春荔摄。
学策划出身的兰婷对logo设计很有想法,建议将“兰”的设计融入牛角元素,也契合牛杂这一美食品类。但对主色调,她一直犹豫不决。
经过设计师三易其稿,做出招牌挂上店门,母亲兰姐却不同意:因为女儿定的主色调是淡黄色,虽淡雅耐看,但却不够醒目。考虑到母亲的意见,兰婷继续和设计师讨论,一再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将主色调改用亮眼的橙色。
成果:老店华丽转身,让人暖心
为期四十多天的“市井老店改造计划”进入尾声,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和设计师逐一回访了十家改造后的老店。原来不起眼的街头小店进行了招牌、价格牌、引导牌,甚至桌布的改造后,充满创意的设计,让这些老店所处的老街小巷也变得美好有趣起来。
“阿婆,满不满意?”“满意啊,样样都好,满意!”面对提问,梁阿婆廿年糯米饭的店主梁阿婆迫不及待地回答。她还特地展示了印有自家logo的新围裙,开心地合不拢嘴。
在改造之前,梁阿婆的店在十家老店里是最破旧的:破旧低矮的雨篷、一个糯米饭桶、两张小餐桌,一张专门用来放置凉茶却早已看不出原貌的高桌,还有一张被阿婆坐到发亮的椅子……简单的几个物件,就是这家店的所有家当。严格来说,这里连店铺都算不上。
梁阿婆廿年糯米饭店(改造前),尹志斌摄。
梁阿婆廿年糯米饭店(改造后),尹志斌摄。
出于环境考虑,设计师在改造时,使用更宽大结实的绿色雨篷,让原本窄小的店显得更宽敞;将梁阿婆的照片印到价目表上,仿佛是在告诉街坊们,虽然这里大变样,但还是原来的老店。
蓝绿色桌布让吃扣肉糯米饭这件事,变得小清新起来。厚实舒适的绿灰色坐垫,其实本不在设计方案里,只是设计师个人的暖心之举,它可以让阿婆在休息时坐得更舒服。
梁阿婆看着改造后的小店,高兴得合不拢嘴。南国早报记者李靖云/摄。
同样开在华兴里的卢姐粉饺,20多年里一直没有招牌,不是熟客就很轻易会略过。
改造中,设计师将卢姐的照片与价目表合二为一,招牌logo巧妙设计了8颗卡通粉饺,看起来活泼又吸睛。大红色的主色调更让原本不起眼的小小门店亮眼起来。卢姐说,再也不用担心客人找不到店。
“生榨米粉的工艺竟做到了招牌上,真是好有创意!”覃记生榨米粉店老板娘谢姐对设计师赞不绝口。招牌上,“覃记生榨”每个字的旁边,都配上一个生榨米粉的步骤卡通图,直接体现了榨粉工艺。
这些美食老店,是城市发展最好的印证,用几十年的坚守温暖一代又一代南宁人的心和胃。而改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饿了么口碑南宁老店公益改造项目10家老店名单:
1.梁阿婆廿年糯米饭
2.卢姐粉饺
3.兰婷牛杂
4.芳姐玉林云吞水饺
5.黄氏烧卤
6.覃记生榨米粉
7.光头佬水晶饺子店
8.珍敏生料瓦煲粉
9.霞姐瓦煲饭
10.泉姐老友
编辑丨褚瑞懿 实习生 庞力凤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点没准可以带来好运。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会遇到几个重要拐点,你挑选的专业、你的第一份工作、做出第一次创业的决定、转行到另外一个行业……或许是下意识的选择,也有可能是无意间的抉择改变了你。但无论如何,人生就是一个个抉择,而一些重要的时刻形成了人生的拐点。
品牌也是一样,从出生到成长、发展、成熟需要经历太多事情。从给店选址,再到设计 LOGO、提炼什么样的价格、渠道,后来还需要制定品牌战略,与消费者互动……重要的决策成为了品牌的拐点。
沃尔玛曾经将全球的实体店连接起来,完成了零售业连锁的革命,但在亚马逊崛起的时刻,它没有随之而变,最终将神坛上的位置让给了亚马逊。保持内功,很重要。但如果不顺着时代与消费环境进行改变的话,很可能马上就会被抛下。
▲亚马逊与沃尔玛的股价对比
餐饮也是一样,这是一个不创新、不开拓就会死的时代。消费者因为各种外部原因在不断变化,这导致了商业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餐饮潮流瞬息万变的现在,如果不能跟上节奏,那么终点也就清晰可见了。
如何判断拐点?除了自己,还要看消费者
要明白拐点是什么,可能要更深刻地理解商业是什么。在现代的消费语境下,品牌方、商业环境与顾客成为了影响消费环境的三个维度。
品牌方可以从技术、价格、模式等方面影响消费环境,例如苹果通过技术制造了手机的拐点,让智能手机成为今天的新标配;又或者是阿里巴巴通过平台思维,让网购成为了人们的默认购物模式。
但是所有的决定,都是基于消费者的。消费思维和消费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市场也随之在变化。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根据变化,创造品牌的拐点。
美团点评在 2016 年发布了《大数据里的小龙虾经济学》,这份白皮书里详细书写了小龙虾正如何成为一支正在凸起的异军。2017 年,小龙虾开始在线下大幅扩张,一年内增加了数万家店,去小龙虾专门店吃小龙虾,成为许多人夏日夜里的最爱。
到了 2018 年,小龙虾的火热依旧在蔓延。于是包括百胜、阿里在内的巨头纷纷下海,小龙虾月饼、小龙虾披萨、小龙虾锁鲜装……强热度产品为这些巨头带来了流量,也让他们进入了许多新消费者的视野中。
▲必胜客的麻辣小龙虾披萨
三公消费与商务宴请曾为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是在八项规定之后,许多高档餐饮迅速下落。这其中不乏品质与服务都十分出彩的品牌,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它们迅速陷入经营困境。许多原来重商务客的品牌,都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期以及转型期。
而小南国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后,迅速掉头执行了“多品牌策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发挥已有的标准化复制优势。在已有的品牌之外,他们还并购以及做了针对中产以及白领阶层消费的品牌。在产品结构上,推出针对上班族的午市套餐,以及针对家庭消费的生鲜产品。渠道上也开始放开,进驻了点评、美团、天猫等在当时对餐饮品牌来说新型的渠道。
▲针对白领的小小南国
2015 年的上半年财报中,小南国的纯利润率增加了 14 倍。南小馆、小小南国,这些副牌成了新的增长点,并成为帮助小南国开拓市场的主力军。
在市场资源开始整合的今天,品牌们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去迎合消费趋势。“以不变应万变”放在现在,更像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口号。不管产品做得如何好,要想不被淘汰,只有四个字:跟上趋势。越早应变,拐点的势能就越大。无论是大到像开出副牌这样的抉择,或者是小到像做小龙虾这样时髦产品的决定,都可能成为品牌突破的重要拐点。
拐点=机会,请抓住它
如果只能总结 2018 的一个趋势的话,“经济下行”可能是最为明显的趋势。
麦当劳、星巴克的业绩都在下跌。人们外出吃饭,考虑的更多的是性价比。在麦当劳,消费者会点 20 元以内的吉士汉堡套餐,而不是接近 40 元的星厨套餐。而人们正在用着拼多多以及看起来更省钱的社区团购,而不是购买那些“消费升级”品牌。
▲吉士汉堡套餐只要19
对于品牌来说,这是趋势,也会成为拐点。正确处理好这个时刻,品牌自然就能够从混沌中制造绝招,迎来向上的拐点。而放任不管的话,未来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你会看到许多品牌正在做人均价更低的副牌或者 SKU 更简单、更亲民的社区店,例如西贝的西贝 Express,或者是西北肉夹馍。
而新开的品牌,则更多是“便宜吃饱”的小吃或者快餐品牌。拿卤味品牌来举例,陈鹏鹏鹅肉饭店是当中的佼佼者,曾经创造过 58 平门店单日营业额最高营业额 6 万+、100 多人次排队,月流水 200 万元的记录。更多的品牌也在崛起:物知卤鹅、卤味研究所、鲜卤家……
▲陈鹏鹏的排队景象
这些卤味品牌的崛起,可能还是抓住了人们在经济下行时,理性消费的考虑:在支付同等价格的前提下,同样是花 3、40 块钱,他们能够买到一份好吃并且可以吃饱的卤味饭。而这时候,只能过过嘴瘾但是不能解馋的卤味品牌,是否也该推出相应的产品,迎来品牌的新拐点呢?
拐点并不只是在品牌上升期,或者经济最好的时刻才出现。当企业向前走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不停的问自己:下一个拐点在哪里?
商业竞争中,时间优势是底层优势。新技术可以被效仿,新模式可以被复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制胜的关键点,是在窗口期跑赢同行,让机会被放大。把握趋势,有时候比闭门造车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