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网-人民日报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刻认识到爱惜粮食就是尊重劳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生动描述。粮食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需要农民、购销人员、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烹饪人员等众多劳动者参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爱惜食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我们大家都是劳动者,都应像期待别人尊重自己的劳动一样尊重其他劳动者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小小餐桌,承载着中华民族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价值观念。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国计民生、千家万户的大事。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除了消费者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餐馆、食堂、超市等各方都要积极参与,在多环节全链条系统解决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环节的粮食浪费问题,合力把好节约关。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每一粒粮食、爱惜每一片蔬菜、节约每一滴油料,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敬仰、对大自然的敬畏。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节俭消费的实践者、传播者、监督者,就一定能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4日 09 版)
杜绝餐饮浪费”可以说是最近这段时间的全社会热词之一了。习主席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人人从小就会背的古诗就一直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觉中我们却忘记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多少付出举手之劳就能实现的节约行为,却被我们忽视了?明知吃不完,却要做一大堆;明明可以打包,却要剩下;明明可以妥善保存,却因为不注重保鲜手段而让食物坏掉……
其实,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没有那么难。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节约方法呢?
吃多少买多少 冷冻食物宜分成小份储存
在购买食物前做好计划、列好清单;在超市和菜市场购物时,尽量减少冲动消费。比如,可以根据当天家庭的就餐人数确定购买的食材量,既保证新鲜又避免浪费;也可以留意家庭每个人的喜好,避免出现买了又没人吃的情况;另外,要根据不同食物的保鲜期长短做好统筹,保质期短的食物可以少买一些。
对于需要冷冻的食物,可以先分成小份再储存进冰箱。比如肉类,如果一次性买得比较多,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冷冻储存,吃的时候取一袋就行,避免了大块冻肉每次做饭前的反复解冻,延长了肉类的保鲜期,减少食物浪费,也控制了食物的摄入量,实现合理膳食。
除了肉类,面条这类买来可以冷冻的食物也可以分成小包装进行保存,一次吃一份。
吃多少做多少 家庭饮食中尝试小份菜和分餐制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每人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在家庭日常饮食中,我们就可以合理借鉴这些数据,将食物做成小份菜,多备几种,既可以实现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摄入,又能减少浪费。
如果上班族工作比较忙,做到每顿饭精准计量食物的重量确实有困难,但不要紧,我们也可以从简单推行家庭内部的分餐制开始,每个人保证吃完自己的这份食物,长此以往,就可以对自己的饭量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控制,实现“吃多少做多少”。
其实,倡导合理膳食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了食物的浪费,这种生活方式还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健康,从膳食层面就大大减少了因为不合理饮食而造成的相关慢性病,打好全家健康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充分利用剩余饭菜 保存食物有妙招
实现节约,充分利用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加工、储藏食物得当,就能减少产生食物“垃圾”。家庭饮食中存在剩饭剩菜是在所难免的,全部扔掉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浪费,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处理一下就能做出一顿美味佳肴。
不过,剩菜剩饭的储存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吃不完的肉类要加盖冷藏保存,而叶类蔬菜则不提倡再储存了,最好一次性吃掉。在蔬菜中,根茎类蔬菜才适合再次加热。
需要注意的是,剩余的食物要用干净器皿盛放,并在短时间内尽快吃完,一定注意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食用,即使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要太久。
在外用餐常打包 点餐注意“量力而行”
在近期许多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不少人的消费心理存在“爱面子”的成分,一不小心就点多了。有时候自己做东请客吃饭,觉得要多点菜以示热情大方,结果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外吃自助餐时,也有部分顾客抱着“宁浪费不吃亏”的消费心理,过度取餐,使得自助餐成了餐饮浪费的重灾区。这些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行为过度,就必须警惕了。
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应摆阔气,乱点一通;如果饭菜实在吃不完,也要尽量打包带走。做到按需选取,人走桌净,剩菜打包,拒绝铺张,不讲排场。
在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指导下,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近期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其中的内容除了以上提到的“按需选购,加工、储藏食物得当,减少产生食物‘垃圾’;促进合理膳食,落实‘光盘’行动,适量点餐等内容外,还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推进食育,培育节约习惯。
倡议书中写道:加强对学生“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和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小手拉大手,全家齐动员。
与身边亲友互相监督,培养家庭成员的“食育”理念,是一种会让人获益深远的意识。这一点,在我国的膳食“宝典”、《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早就说明白了: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节约粮食是一种时尚,是新的生活潮流。如果您是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孩子的“饮食教育”,言传身教培养他们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比如,日常要经常告诉孩子,吃饭要定量,不能贪多。在食物上给孩子一种观念:不要攀比,以节约为荣。
要知道,无论我们怎么富余,节约粮食永不过时。珍惜食物、反对浪费是一种美德,也是尊重劳动的体现,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文/记者 雷若彤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出明确要求。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他强调,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每一个人共同行动,珍惜每一箪食、每一瓢饮。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的农民在田间劳作(2021年4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景区附近一家餐厅的服务人员端着餐厅推出的小份菜(2020年8月19日摄)。
↑宁夏银川市宁味楼饭店服务员为顾客提供餐后打包服务(2020年8月15日摄)。
↑在某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工作人员监督提示就餐员工落实“光盘行动”(2020年10月26日摄)。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幼儿园小朋友在午餐时比赛谁吃得最干净(2021年10月14日摄)。
监制:孙承斌 陈二厚
策划:刘洁 郑卫 兰红光 赖向东 王建华
统筹:鱼澜 毕晓洋
编辑:陈海通 徐亮 戚文娟 王化娟 黄晓勇
摄影:鞠鹏 刘彬 郭程 张博文 冯开华 郭斌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