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日9时25分,在吉安县万福街道某奶茶店,一名女子进入店内点单一杯4元钱的金桔柠檬水后使出一套“丝滑”的小连招,将店员放置在收银台的手机“顺走”,动作相当熟练。
半小时后,奶茶店老板来到吉安县公安局万福派出所报警,称其放在店内的手机被盗。手机是今年1月份以4500元购买的。
“刚才调制奶茶时还听到手机响铃,手机就放在收银台上,等接待完顾客准备回电话时,发现手机竟不翼而飞。”
< class="pgc-img">>随后,万福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至该奶茶店,通过调取奶茶店监控视频发现,当日上午9:25分店内一名黑衣女子有重大作案嫌疑。
< class="pgc-img">>该女子点单时发现收银台附近有一台手机,随即将自己手中的物品覆盖在手机上,同时与店员沟通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待店员转身后,迅速将手机盗走。
从她出手到得手,整个过程不超过五秒钟。
< class="pgc-img">>这名女子盗走手机后迅速逃离现场,但让她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切被店内的监控摄像头逮个正着。尽管摄像头并没有将女子的容貌拍下来,但细心地民警经过调查走访和比对分析,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发现嫌疑人盗窃手机后藏匿在万福镇江边村某农户家中。
民警迅速出击,于当日中午12时35分在江边村将犯罪嫌疑人黄某抓获,当场查获奶茶店老板被盗手机,嫌疑人黄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吉安县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经调查,民警发现这名犯罪嫌疑人有盗窃前科,属于惯偷。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在此也提醒广大市民,贵重物品看管好,手机充电时放在陌生人拿不到的地方。
内容来源:吉安公安
月8日,杭州的最高气温再次冲到40℃以上。入夏以来,杭州已有7天出现过40℃以上的酷暑,创下了41.9℃的观测新纪录。
有当地网友爆料,自己家附近的东北饭店老板贴出告示:“老铁们:杭州天气太热,给自己放个暑假,回东北避暑”,甩甩手走了。
但是,在几乎与新疆吐鲁番“同此凉热”的酷暑下,有更多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游客络绎赶来。他们为何来西湖?在西湖边玩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痛并快乐”?连日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湖边探访。
曲院风荷:“很热,但很美”
“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在北山街上,相传南宋时这里的湖面就种养荷花,如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已闻名遐迩。
5日下午,来自成都、在杭州工作的张巍(化名)带着妻子和一儿一女在这里漫步。妻儿平时在成都生活,孩子放暑假来杭州玩,第一站就到了这里。“这几天特别热,但西湖是打卡必到的点,夏天么,来看看荷花。”张巍说。他妻子一边抹着汗,一边抱怨“实在是太热了!”
曲院风荷 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杨佳吟 图
几名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游客坐在凉亭里休息,镜头对着满池盛放的荷花。女生萝拉告诉记者,她们一周前来中国,因为可以免签,决定在中国待两周,已经去过北京、广州、南京、上海,“杭州离上海很近,所以我们来了,之前不知道杭州这么热”。被问及40℃高温下在西湖玩是何种体验,萝拉说:“Horrible,but beautiful(很热,但很美)。这里的植物(荷花)、建筑、寺庙都非常独特,有东方韵味。”
苏堤:湖水都“开了”,游客防暑各显神通
苏堤上,两个女孩边走边用手掌扇着风,她们从浙江金华来。“放暑假来省城玩一下,没想到这么热,小摊有扇子卖,但要25元一把。”小梅(化名)对记者开玩笑:“你能不能跟他们建议一下,卖得便宜点?真的太热了!”她们打算沿着苏堤随便走,“反正西湖哪里都是景点”。
一辆播放着《梁祝》的观光车驶过,带来一阵凉风。小梅开心道:“这风凉快,我想去坐车。”看见车上有乘客额头贴着退烧贴,她忍俊不禁,“哈哈哈,他热得都贴了降温贴,刚才真该拍下来”。
烈日下的西湖,游客的避暑方式五花八门,除了用退烧贴“强行驱热”,有人戴了脖挂式小风扇,有人把湿毛巾摊在头上,还有人拿着冰袋敷额头、脸。
手划船驶入树荫下
记者在码头登上手划船,桨声欸乃,逶迤而行。记者将手伸进湖水试了试,在树荫少、阳光强烈的地方,湖水是热的,像冬天洗澡的温水,水中还有一条疑似被“热死”的鱼。同船游客说,西湖的荷花开了,水也“开了”。船工不时拎起大容量水壶仰脖喝水,衣襟已被汗湿透,“早上坐船的最多,中午少点,下午人也挺多的”。船上真热,记者擦汗赶不上流汗,湿了半件衣服。
沿着“金沙港线”,手划船穿过一个个桥洞,驶入桥洞时,穿堂风终于带来一丝凉爽。到两岸都是绿树、靠近杨公堤的水域时,湖水终于“冷却”,变成了正常水温。
博物馆:集萃文化精华,也是避暑胜地
孤山南麓伫立着由单体建筑和长廊组成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边的博物馆,成了游客的“避暑胜地”。
6日下午,在孤山馆区主楼,沈阳的李女士正给上小学的儿子读龙泉青瓷的介绍。“我们第一次来杭州,带孩子领略一下江南文化,但没想到这么热,好几次差点中暑,还好带了防暑药。”她说,沈阳白天的温度要比杭州低五六度,晚上明显凉快,而杭州的晚上依然很热。她和儿子早上九点出门,顶着高温逛完断桥、曲院风荷到孤山,“再也受不了了”,一头钻进有空调的博物馆。
浙江西湖美术馆内,广东阳江的自由职业者梁达柚正在观看2023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5月15日从阳江开车出发,一路游历潮州、汕头、漳州、厦门、泉州、福州、温州、宁波等地,4日晚抵达杭州。
浙江西湖美术馆内
“中午11时到下午3时这段时间是最热的,我就刷博物馆、名人故居,已经去过杭州博物馆、胡庆余堂。”他说,“下午五点多,热气散了一些,夕阳下的光线非常好,我会去摄影,落日熔金的西湖很适合拍照。”到一个地方旅游,他会先逛博物馆,尤其像杭州这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处处是景点,根本看不完,虽然热,但我觉得在杭州至少要玩8天”。
除了博物馆,西湖边的一些室内场所也被游客占领了。傍晚,龙翔桥地铁站出口处的Apple西湖店熙熙攘攘,都是一张张年轻的脸。河南鹤壁的大学生王小达(化名)在用店里的iPad玩游戏,“本来想去看音乐喷泉,但看最新通知说因为高温暂停,就来Apple店‘纳凉’了,顺便看看新产品,玩玩游戏。”
清河坊街区:茶饮试喝火爆
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附近的定安路上,奶茶饮品店次第排开,门外停满外卖小哥的电动车。
清河坊街区的游客
“这种天气,奶茶的外卖单子肯定最多。”来自江西上饶的19岁小哥陈健告诉澎湃新闻,今年没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决定复读一年,暑假里来杭州做兼职,体验一下外卖业。说到高温,他笑笑:“这对我不算什么。”
“我本来是练田径的,经常在高温天训练。”陈健说,外卖员排早中晚三班,自己是中班,中间可以休息,公司在休息点准备了防暑药品,说着拿出几支藿香正气水。“我习惯高温了,所以不会中暑,但一天要喝好多水,买好几瓶饮料,还会向奶茶店要冰块吃,他们都会给。”他的电动车上挂着一瓶1.5升的矿泉水,还塞了个带盖的纸杯,装着冰块。
商铺“茶饮试喝区”
街区内,商铺的“茶饮试喝区”堆满了塑料杯。“遇见白娘子”店里,店员将加了冰块的花果茶倒在小塑料杯中供试喝,路过的游客往往会拿上一杯,既试喝又解渴。“我们泡了两大桶供试喝,可以续杯。”店员说。除了饮品店,一些本来卖雪花膏、藕粉等伴手礼的商铺也辟出摊位卖饮料,一家茶叶店开出冰粉铺,一家雪花膏店在门口摆了个冰柜。
一家公益服务站前放着一桶白开水、一桶茶水,有游客向志愿者确认是免费的,感叹“还有这种免费喝水的地方,杭州真热情!”志愿者婷婷(化名)告诉澎湃新闻,开水、茶水免费供应,而且一年四季泡的茶各不相同,现在泡的是福鼎白茶,大热天来喝水的游客很多,一天大概要6桶开水、2桶茶水。
三潭印月:“来的都是真爱吧”
6日下午,十几个游客在孤山码头排着队,准备坐游船去三潭印月的小瀛洲岛。
三潭印月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就是这里。小瀛洲南岸,许多游客对着湖中的三座石塔拍照。
来自江西吉安的大学新生小萍(化名)打算录个“人民币背景图转场”的视频,特意带了张一元纸币。“刚高考完,来杭州是因为高中地理课常讲到杭州,知道这里景色秀美、人才辈出。”小萍说,出发前看过天气预报,还是决定40℃逛西湖,“我们是痛并快乐着,热并快乐着”。
小萍拿着一元纸币对着“三潭印月”拍照
“我心相印亭”附近,五六个男孩边拍照,边用粤语互相打趣。凯晴(化名)说,他们是香港沙田区的高二学生,这次用8天周游华东地区,去过上海、苏州、乌镇,杭州是最后一站。“订机票前没看天气预报,订完看到40℃时已经晚了——这里的最低温是香港的最高温。”嘉辉(化名)开玩笑说,就是因为杭州非常“热”,所以才来。凯晴知道“三潭印月”,也是因为它出现在一元纸币上,“我们还打算去雷峰塔、花港观鱼,再去下苏堤、断桥残雪,晚上看看音乐喷泉”。
凯晴应该没看成西湖音乐喷泉。当天,西湖水域管理处发布公告: 8月以来杭州遭遇第三波高温,电力保供形势更加严峻,为做好极端高温天气的电力保供工作,西湖音乐喷泉6日至9日暂停喷放。
小瀛洲岛
来自墨西哥城的米格尔被高温炙烤得浑身是汗。他带着妻子、父母和女儿到中国,先去上海,在网上搜索发现杭州很近,西湖很有名,便赶了过来。米格尔指着对岸的雷峰塔说,杭州比热带的墨西哥城还热,但湖、寺庙、塔都特别漂亮,回国后会向朋友推荐。
“谁会在40℃高温下来西湖?都是我们这些真爱吧。”一名黑龙江游客告诉记者。
心阅读
合作社内,能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生产线上,笋农成了上班族,收入稳定有保障;产业园里,职工之家同步落成,乐享一站式生活服务……
江西老区群众正越来越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夕阳斜映霞满天,罗霄深处有人家。循着袅袅炊烟,步入江西省井冈山市马源民宿,小院中食客满座,老板娘陈爱玲在厨房里,柴火“噼里啪啦”烧得旺;彼时,宜春铜鼓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钟国奕在生产线上忙活,切笋声清脆作响;同样没下班的还有吉安高新区工人廖春燕,无法抽身接儿子放学,不过小朋友已被专人专车护送至园区的四点半课堂。
江西各地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老区面貌日新月异,困难群众稳步增收,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成立合作社——
返乡,带领村民一起赚
黄洋界脚下,茅坪河淌,一座青苔斑驳的古桥枕水而卧。这里曾是秋收起义部队走过的地方,如今成为红色旅游的打卡点,游客纷至沓来,为井冈山市马源村村民架起一条脱贫增收的致富路。
几年前,马源还是个山深路隘、田少地薄的省定贫困村,土坯房灌风漏雨,烂泥路坑洼不平。
脱贫攻坚战打响,柏油路铺进大山,幢幢客家新居拔地而起。谢小民是土生土长的马源人,也是红军烈士后代,南下广东打工10余年,村里的这些变化他看在眼里。2017年,他说服妻子陈爱玲一起回到马源,把自家小楼改造成拥有68个床位的红色主题民宿,还发起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
装修统一风格、设施统一配置、客源统一安排,合作社短短几年吸收70多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龙鸡月,“老伴患癌,治病掏空了积蓄,日子过得挺难。”谢小民主动找上门来,邀她入股合作社,龙鸡月心里没底,“搞民宿投入大,拿不出本钱咋办?”谢小民说:“别担心,合作社出大头,各家各户把游客招待好就成。”
合作社为龙鸡月配了16张高低床,床单被褥一应俱全,由专业公司定时更换清洁。办妥食品卫生健康证后,龙鸡月烧旺柴火灶、抡起大铁勺,下厨烹制红军餐,游客吃得津津有味,民宿人气越来越旺,龙鸡月的家庭收入由2014年的14688元跃升至2019年的41065元,脱贫摘了帽。
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住一宿红旅馆……2019年,马源村接待红色研学学员2.8万余人,乡村旅游合作社户均增收3.5万余元。
引入生产线——
进厂,稳定就业收入增
榨了40年笋的李纪明,今年不干了。走进他位于铜鼓县大塅镇双红村的家中一瞧,榨笋的木箱子挨着墙沿垒,已布满蛛丝。“笋虽然不再榨了,但收入却一点没少。”李纪明说,靠着给村里新建的竹笋厂供鲜笋,今年赚了两万多元,腾出时间外出打零工,又增收了一万余元。
双红村地处赣西北的大山深处,竹波万里、翠荫成海,毛竹林达4.5万亩,老乡们年年春天进山挖笋。随地搭个笋棚、支口大锅便煮,抓紧时间装入木箱手工压榨,入伏后还要摊匀晾晒,前前后后得忙活大半年。若是竹笋榨不好、晒不干、淋了雨,几个月的辛苦就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靠笋吃饭,双红村日子却过得并不红火。作为铜鼓县贫困人口最多的“十三五”省级深度贫困村,如何把双红竹笋做成产业,让靠山吃山换一个“吃”法?2018年底,对口帮扶的江铜集团投入293万元扶贫资金,为双红村建起现代化竹笋加工厂,引入了一条专业生产线。
榨笋用上了机械设备,传统的晒笋也被烘干机取代,竹农再也不必靠天吃饭。双红笋厂今年收购鲜笋超过100万公斤,为村民增加收入220余万元,并带动23名村民务工增收。
58岁的钟国奕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身患残疾,钟国奕没法出远门打工,这些年守着家里的十几亩竹林过日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笋厂投产后,村里给钟国奕安排了扶贫专岗,月工资3000多元。贫困户家的鲜笋卖给厂里,每公斤还能多得两毛钱奖励,今年钟国奕卖了8000多公斤,收入将近1万元。去年,钟国奕还住进了扶贫安置房。
如今,江铜集团又追加投资347万元,援建双红笋厂二期项目,预计可增加就业岗位30余个。
布局产业园——
安家,配套完善真方便
大卖场内琳琅满目、奶茶店里浓香四溢、电影院中银幕闪烁……步入吉安高新区职工之家,恍若置身城市中心的商住综合体。这里是座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2019年,吉安高新区生产耳机1875万套,生产各类数据线11.2亿米,可绕地球28圈。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外贸出口2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8.6%。
产品高精尖,园区暖人心。一座集吃穿住学娱为一体的职工之家与生产厂房同步落成,占地面积81362平方米,聚集大小商铺38家,为3万余名员工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工业园区也是生活社区,员工下班后走出车间,去健身房,去茶餐厅,去美容院。
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吉安县油田镇大园村村民廖春燕,如今已是管理着十几名员工的车间流水线线长。可就在几年前,她还没脱贫摘帽。母亲中风半瘫,婆婆心脏病严重,孩子年龄尚小。村干部介绍她到园区务工,廖春燕动了心却有顾虑:“园区离家远,在哪住?孩子放学早,谁接送?流水线工作强度大,适应不了咋办?”
这些问题进园之后迎刃而解。宿舍免费提供,直接拎包入住;四点半课堂设施齐全,有专人专车护送孩子放学;休闲娱乐设施遍布园区。为了方便员工周末回家探亲,园区开设了4条定制公交线路,只需两元钱,廖春燕就能回到80多公里外的大园村。现在,廖春燕的月工资超过7000元,还贷款在吉安县城买了套三居室的商品房。
如今,越来越多像廖春燕这样的老区普通群众,在点滴变化中收获满满幸福,在同步小康中共享美好生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本报记者 戴林峰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