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了!北京,一餐厅服务员在配餐的时候,少给顾客3个鸡蛋。顾客上前找其理论,可是没想到,服务员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态度十分强硬:我就是少给你了,怎么样?爱咋咋地。随即,两人在餐厅发生争执。
#三颗茶叶蛋,引爆一场“文明”的拷问
“您点的外卖,少给您三个茶叶蛋,您看,您看,您看...”女顾客指着外卖盒里的空缺,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却又透着几分坚持。眼前的男服务员却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一下炸了毛,他指着顾客,满脸横肉,语气粗暴:“少三个怎么了?你爱咋咋地!”
这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场本该轻松愉快的用餐体验,变成了剑拔弩张的冲突。三颗茶叶蛋,变成了这场“文明”拷问的导火索。
事情发生在一间看似寻常的餐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起事件却像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
在社交媒体上,这场“茶叶蛋风波”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公审大会”。网友们纷纷化身“键盘侠”,义愤填膺地谴责服务员的粗鲁无礼,声讨餐厅管理的漏洞,甚至有人呼吁“抵制”这家餐厅。
“这服务员简直是素质低下,简直是给服务行业丢脸!”
“餐厅管理太差劲了,这样的人还留着?简直是纵容!”
“以后再也不去这家餐厅吃了,太恶心了!”
网友们的愤怒和不满可以理解,谁都不想遇到这样糟糕的服务体验。在一片声讨声中,却也有一些冷静的声音在思考,这起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问题?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服务行业“态度事件”频频发生。从“外卖小哥摔餐”到“酒店服务员辱骂顾客”,再到“快递员暴力分拣”,服务行业似乎越来越容易成为公众怒火的“靶子”。
究其原因,或许是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这仅仅是问题的表面。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我们对“服务”的定义和理解。
在许多人的眼中,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仅仅是“服务员”,他们的职责就是完成简单的机械动作,送餐、收银、打扫卫生等等。而他们自身,往往被忽视,甚至被轻视。
真正的“服务”,绝不仅仅是机械的动作,更是一种真诚的态度,一种用心付出的精神。
“服务”是将心比心,是将顾客放在首位,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尽善尽美,是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保持微笑和耐心。
在“茶叶蛋风波”中,服务员的粗暴无礼,不仅伤害了顾客,也伤害了餐厅的声誉,更伤害了整个服务行业的形象。
而这起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警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服务行业的价值,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服务”。
服务行业需要提升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但这仅仅是“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服务行业的认知,尊重服务人员,理解他们的付出,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茶叶蛋风波”的最终结果,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道歉,但它留下的思考却远不止于此。
这三颗茶叶蛋,不仅是一份食材,更是一份尊重,一份信任,一份对“文明”的拷问。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服务者,也做一个“懂尊重”的消费者,让“文明”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村失能、独居老人不方便做饭怎么办?高龄老人想换换口味吃点新鲜花样,谁来满足?这一切,有了新的可能。日前,北京首家农村老年配餐中心在怀柔区桥梓镇正式运营。为当地每个村的老年人,尤其是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日前投入运营的桥梓镇老年配餐中心
“我儿子儿媳妇都70来岁了,他们年纪也不小,每顿送饭也挺折腾,还不如订餐来得省心。”桥梓镇北宅村91岁的魏福久说。“这个饭挺好,我就订了中午一顿饭。”65岁的独居老人程桂明笑着说,自己常年腿脚不利索,过去还能凑合着做点饭菜,现在年纪大了就很不方便。“刚开始我就订了一个月,过几天期满后还要续费!”
< class="pgc-img">>程桂明老人正在吃午餐
据了解,老年餐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已覆盖桥梓镇每个村庄。从11月11日试运营至今,已有超过200位村民报名订餐,并享受到配餐送餐服务。饭菜价格也相对便宜,定价是普通老人午餐7元、晚餐5元;低保、残疾等老人午餐6元、晚餐4元。而从配餐中心到居民家门口,饭菜全程用保温盒配送,老人们吃过饭后也无需自己清洗餐具。每天,负责送餐的“小哥”都会将餐盒收好送回配送中心统一洗涮消毒。
< class="pgc-img">>配餐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涮洗
< class="pgc-img">>“送餐员”小王正在分拣餐盒准备送餐
这些“送餐小哥”哪里来?“订餐配餐方便老人,送餐也带动了本地人就业。”桥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入村入户的送餐员都是本地人。这样考虑的原因主要是,本地人对本地交通、道路和住户情况熟悉,能尽量保证配送安全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
记者在配餐中心现场看到,用餐区墙壁上的食谱宣传栏上贴满了“一周食谱”。配餐中心负责人介绍,配餐中心在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共为老人们准备了20余种菜谱。在平时,配餐中心也会每周提前征求老人们的意见,根据老人的喜好和要求制定菜谱。
< class="pgc-img">>配餐中心用餐区墙壁上贴满了每周食谱
采访中也有老人提出,可否调整送餐时间点。对此,桥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整个配餐还处于前期运营的阶段,不仅送餐时间,包括菜谱等,将在后期不断优化,保证配餐的时间、质量和效率。
如今,每一个“送餐小哥”的送餐时间和轨迹,都记录在了APP上。“送餐服务过程的监管,实现了大数据管理,保证政府补贴的准确性和养老服务的可追溯性,更保障了项目过程留有痕迹。”怀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怀柔区将在桥梓镇农村老年配餐中心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向其他镇乡、街道推广养老助餐服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松林
监制:辛宏、陈岩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洪园园
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程功 通讯员 刘源
9月12日,朝阳三间房双桥铁路社区老年餐厅正式营业。上午,记者走进餐厅,看到电视屏上播放着本周菜单,以4种套餐的形式供老人选择。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的菜品都不一样,每种套餐的价格从15元到22元不等,老人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荤一素、一荤两素、两荤一素或两荤两素。
中午11:30,餐台前已经排起队伍,来吃饭的大多数是本社区居住的老人,有老人使用餐厅提供的餐盘在餐厅内就餐,也有老人选择自带餐具盛回家吃。“对于社区内不方便出门的老人,社区党委会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将助老服务切切实实送到老人心坎上。”双桥铁路社区党委书记肖艳伶介绍。
据了解,双桥铁路小区居民以铁路系统退休职工为主,高龄老人居多。做饭难、就餐难成了老年人晚年生活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特别是对于高龄、孤寡、空巢和失能老人而言,如何能解决好一日三餐是他们面临的难题。
一直以来,双桥铁路社区党委以“孝和社区”为理念,致力于打造喘息式助老服务,社区老年餐厅正是其中重要一环。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服务“一老一小”,今年7月出台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也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自今年5月以来,在三间房地区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双桥路社区开始筹备老年餐厅项目,充分盘活辖区资源,将小区内产权单位空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历时4个月建成老年餐厅,切实解决辖区老人就餐难问题。除老年餐厅外,社区还同时建设了活动室,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求。
双桥铁路社区老年餐厅位于双桥铁路小区南2区21号楼南侧,处于较中心位置。为方便更多老人前往就餐,餐厅增设了无障碍设施,在门口设有坡道,餐厅内设有扶手,保障老人进出安全。餐厅支持多种支付方式,除现金、微信、支付宝外,还支持老年一卡通和助残卡。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老年餐厅专门设立了志愿者送餐团队,提供上门服务。“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我们专门建立了双桥铁路社区食堂微信群,有订餐需要的老年人可提前一天在群里订餐,配餐公司统计之后会统一安排配餐。针对微信订餐不便的老年人,我们还提供了订餐电话,实现‘一个电话,送餐到家’,使养老服务更加便捷。”肖艳伶介绍。
据了解,三间房地区民生保障办公室曾牵头组织辖区老人前往服务网点试吃,根据老人的反馈进行调整,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可口饭菜。
小饭碗装起大民生,老年人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下一步,三间房地区将继续聚焦百姓身边事儿,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提升“七有”“五性”保障水平,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