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来解锁一个“茶饮新物种”:
它叫胶囊茶语,2020年底上线,定位“女生茶”,把茶卖到了美妆集合店、便利店,2021年10月份同比销售额增长约10倍。
2021年,他们销售额数千万,今年的目标是超过1个亿。
茶饮的下一个增长点,会从线上渠道崛起吗?我采访了胶囊茶语的创始人邸伟。
入驻7-11、全家、便利蜂
还把茶卖到了美妆集合店
这个元旦假期,如果你有去调色师或KKV,买过美妆产品,大概率会遇到胶囊茶语。
在琳琅满目的口红眼影中,有一个摆满了彩虹色系的胶囊茶的柜台,有彩虹胶囊茶、有水果味的汉方茶,有早安晚安茶,有点意外,却也并不违和。
“我们目前已经入驻全国300家调色师、KKV门店,因为客群精准,销量一直在稳步增长。” 邸伟表示。
胶囊茶语入驻调色师门店
>邸伟透露,胶囊茶语除了在天猫、京东、小红书等线上渠道有布局外,在KKV、7-11、全家、便利蜂、永辉超市等线下渠道均有入驻。
我了解到,胶囊茶语于2020年年底上线,以胶囊形式为创意包装,定位“女生茶”,主要针对18~35岁年轻女性用户在多种场景下的茶饮需求。
目前,胶囊茶语已经推出了“花式小甜茶”、“彩虹胶囊茶”、“每日小茶方”“早安晚安茶”4大系列20个SKU。
其中“彩虹胶囊茶”在KKV、全家渠道上架后,已成为该渠道茶饮类目月销冠军,而“彩虹胶囊茶”系列中的“蜜桃乌龙”在小红书好评率达98%。
每日小茶方、早安晚安茶
>作为一个新品牌,2021年胶囊茶语在线上线下的销售突破千万,整体复购超20%,明星单品彩虹胶囊茶复购高达40%,并于去年7月份完成数千万融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差异化第一步:做“新式即饮茶”
区别于袋泡茶、冻干茶的呈现形式,胶囊茶语给自己的品类定义为“新式即饮茶”,为什么要做一个全新的品类,重新去做消费者教育?
在邸伟看来,“既有的产品形态很难满足年轻消费者对茶的需求,比如冻干茶粉,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咖啡是要磨粉萃取的,但茶叶是冲泡的,要看到原叶的舒展才有价值感。”
“袋泡茶是一个存在多年的品类,但问题在于产品壁垒低,在国外的一些百年茶企里,已经有上万种袋泡茶配方,新品牌很难做出差异化。”
“而传统的原叶茶,因为渠道、形式和口味相对单一,便捷性有限,很难俘获年轻人的心智。”
因此胶囊茶语采用了“4+1”的产品理念:冻干茶粉(提供稳定性)+原叶茶(提供香气和价值感)+花瓣+冻干果粒(提升口感的丰富性),同时链接现制水果茶的体验,最后再加上一种”妆食同源“的超级食材,比如胶原蛋白肽、库拉索芦荟等,提供辅助的功能性。
胶囊茶语采用“4+1”的产品理念
>“4+1”的产品理念,因为要多种食材复配,所以在研发上有极高的门槛,邸伟告诉我,2019年,他就带着研发团队开始做产品配方的研发,每一个单品口味 会调试700~800次,差不多花了近2年的时间,才在2020年年底上架首批产品。
“让我们的产品经受了7-11、全家等的严苛审核,也让别人很难模仿我们的口感。”
目前,袋泡茶和冻干茶都是冲调茶饮品类中的热门。但是,胶囊茶语以冻干+原茶/花瓣的新组合,在冲饮品类中实现了品类的突破。
差异化第二步:定位“女生茶”
胶囊茶语的第二个特色,在于“女生茶”定位。
虽然很多现制茶饮品牌、袋泡茶品牌,都是以女性为目标客群,但打出鲜明“女生茶”定位的还不常见。胶囊茶语是如果做的?
1. 彩虹配色+创意包装,抓住颜控
胶囊茶语的彩虹胶囊茶,透明包装、胶囊形态、7彩配色,可以说,“拿捏”了一大批颜控。
彩虹胶囊茶
>在小红书上,胶囊茶语的高频评价是“一眼就爱上”、“七彩彩虹茶、仙女喝它超美”等。
而在高颜值的背后有很多实力支撑,比如,“我们的包装设计,获得过‘德国iF奖’(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 邸伟表示
胶囊形态的包装,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可以阻光阻湿,阻氧抗压,同时自研产线设备,在生产上实现精准称量、标准投放。
2. 多功能多口味,满足女生的每一个饮茶场景
正如邸伟所说,女性喜欢复合多元化的口感,产品的口味一定要丰富。
以胶囊茶语的彩虹胶囊茶举例,一盒7颗,7种不同配方,从蜜桃乌龙、玫瑰红茶、到菠萝白茶、陈皮普洱等,一天一颗,一周不重样。
还根据女性消费者的多场景饮茶需求,开发了小茶方系列,有纤扬干爽、悦容俪颜茶,满足美容瘦身辅助需求,也有在熬夜、用嗓过度场景下喝的“熬夜神气茶”、“清润沁醒茶”。
还有根据早晚场景划分的,早安茶、晚安茶,早安茶选用的是麦香龙井提神醒脑,晚安茶选用白木香叶,还特别添加了有助眠功效的酸枣仁粉,晚上也可以放心喝。
在口味、场景、功能性上,胶囊茶语从女性消费者的切身需求对号入座,“总有一款适合你。”
3. 汤色清亮,1颗能反复冲泡
在产品的使用体验上,胶囊茶语也与袋泡茶和冻干茶粉有明显的区隔。
比如茶汤的颜色,冻干粉的颜色一般相对浑厚,但胶囊茶语的茶,用玻璃杯泡出来,汤色轻亮且香气馥郁,成图率很高。
汤色清亮且香气馥郁
>与袋泡茶相比,茉莉花、玫瑰花、水果果粒等复配呈现,让一杯茶口味丰富,且杯中颜值大大提升。
“还有一个核心,冻干茶粉一颗只能冲泡一杯,但我们的产品可以冲泡多次,且经过特殊工艺的处理,我们可以保障每次的口感相对统一。” 邸伟告诉我。
“明年我们会入驻更多的线上和线下渠道,同时开展广告投放把品牌知名度打出去,在销售上争取实现过亿的小目标。”邸伟表示。
真正好的品类,是心智中有、市场中无。
胶囊茶语这一“新式即饮茶”品类,也必然要面对一些行业的争议。集合了多种茶叶形态的“4+1”复配形式,到底能不能解决年轻人喝茶的真需求,我们且走且看。
月9日至12日,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本届茶博会”)在成都召开。宜宾茶业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亮点之一,以“上游上品·共饮共享”为主题,在3号馆设立了面积达1326平方米的展区,吸引了6个重点产茶县(区)的39家茶企携“宜宾早茶”和“川红工夫”两大区域公共品牌亮相。
茶山风光美如画。宜宾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宜宾突出差异发展,以科技赋能茶领域,做优茶品质、做响茶品牌、做大茶市场、做深茶融合,奔赴产业新赛道,让“老茶”绽发“新芽”。
“早优”双绝 “红绿”争辉
春夏之交,雨水绵密,平均海拔千米、常年云雾缭绕的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连绵的茶山被雨洗得苍翠欲滴。作为宜宾市龙头茶企,屏山县金岷雪芽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打造了万亩高山富硒、有机、绿色茶叶基地。
5月8日,刚从第五届“工匠杯”宜宾早茶手工制作技能竞赛夺冠归来的厂长邓刚,正抓紧时间传授工人屏山炒青的制作技艺,在他娴熟的翻、炒、抖、抛间,茶香在车间内缕缕弥漫开来。
“我们的早茶引领全国春茶之先,在1月下旬已开始采摘,现在产出干茶6万斤左右,预估产值18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黄军介绍。该企业出产的早茶紧细油润、汤绿明亮、入口鲜爽回甘,是春茶市场的抢手货。他们也带着“金岷雪芽”“金岷红”等产品参加了本届茶博会,希望能够“出川出海”,向全国乃至全球茶客展示宜宾茶的魅力。
早白尖茶叶基地工人采茶忙。王春艳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仲华表示,“早、优”双绝是宜宾茶显著的特色。
“早”,既指有3000多年的种茶史,更源自宜宾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季回暖较早,加之降水量大、日照充足,茶树春季萌发早,1月下旬至2月上旬即可开园采摘、批量上市,比同纬度全国其他茶区早1个月以上。
“优”,则指品质优。据刘仲华介绍,宜宾茶具有鲜、嫩、香、醇、爽的品质特征。以“川红工夫”为代表的红茶,色泽乌润、香高味醇、汤色红艳,与“祁红”“滇红”并称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早、优”特色也引来全国茶商在宜宾每年举办早茶节时纷至沓来。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干茶产量达4.5万吨;一季度,全市茶叶网络零售额达2.23亿元,同比增加18.76%。
凭借出色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宜宾茶赢得了国际茶叶委员会的认可,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著名茶乡”,“宜宾早茶”更是被评为“世界名优绿茶”,川红工夫、宜宾早茶成功入选2022年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品牌,进一步擦亮了宜宾茶的金字招牌。
据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23年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30余万亩,干茶产量达10.58万吨,综合产值达340.5亿元。
循“新”出发 向“质”而行
循“新”出发,向“质”而行。近年来,宜宾以二三产协同带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筠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成的11000平方米筠连精制茶叶(红茶)标准化生产车间正式投入运营。“精制红茶车间内工人不到10人,却能年产精制茶4000吨,新中式茶饮原料生产线预计能日加工鲜叶15万斤。”该公司董事长陈蓉介绍,为了适应当前茶产业发展新趋势,企业在现有2条绿茶生产线和1条红茶生产线基础上,购置安装初加工机器设备155台(套)、精加工机器设备90台(套)等先进设备,打造了集贮青间、茶叶初制样板及精制一体化加工车间、成品仓库。
“除了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引进先进茶叶加工技术,更新茶叶加工设备,促进了茶叶精制加工水平稳步提升。”陈蓉表示。
发挥科研优势,强化创新赋能,培育更多茶领域新质生产力方面,宜宾成立了茶产业研究院,持续深化与中、省科研所合作,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力量不断提升宜宾茶叶品质,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能级。各大茶企也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链核心价值升级。
据介绍,宜宾还实施了四川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项目,在良种繁育推广、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茶园机械化水平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宜宾茶提质增效。
除了传统“一红一绿”,宜宾茶也不断研发新产品,丰富消费场景,开拓消费市场。“五一”期间,位于宜宾网红打卡点冠英街的“川言茶语”新中式茶饮店着实火了一把。谁能想到,传统川茶也能制成桂花酒酿冰奶、牛奶味茉莉花茶蔓越莓软心酥等备受年轻人青睐的茶饮、茶果。
川茶集团茶叶生产车间。人民网 赵祖乐摄
“我们已经在成都、宜宾等地开了7家‘川言茶语’直营店,今年就会开放加盟渠道,目的就是助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助推川茶‘出圈’。”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锐介绍,“川言茶语”是川茶集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以及茶叶的品质特征,打造的“茶产业+”多元化发展新赛道。
“上游”“上品” 宜茶出川
本届茶博会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0余个省市、近千家中外企业参展,是全国范围规模最大的春季茶展。宜宾茶如何展示其特色优势,擦亮品牌,拓展市场?
据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品牌部部长郑宗明介绍,宜宾茶将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宣传方式,还有精心策划的产品展陈和品鉴活动,动静结合,以期淋漓尽致展现各县(区)的产业特色。
翠屏区金秋湖镇茶园里,茶叶节水雾灌系统。王宇供图
“本届茶博会将着力突出展现了宜宾茶的区域公共品牌。”郑宗明表示,宜宾馆巧妙地将茶叶的“上游”之美与“上品”之道相结合,向观众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宜宾茶产业所拥有的优良生态环境、优势产业发展、悠久的茶史文化和优质的茶叶产品。
除了本届茶博会,宜宾茶还积极“走出去”,组织茶企组团走进济南、哈尔滨、乌鲁木齐等主销区,甚至“出海”至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通过精准对接当地市场,持续扩大宜宾茶的市场影响力和“朋友圈”。
目前,宜宾有规上加工企业41户、限上服务性企业29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省级14家、国家级4家,已建成筠连县川南国际茶城和高县长江源国际茶贸城2个茶叶综合交易市场。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宜宾将继续向“新”发力,发挥宜宾科研优势,强化创新赋能,培育更多茶领域新质生产力;向“高”攀登,做强龙头企业、产业园区、重点基地,提升茶产业集聚力,培育宜宾“硬核实力”,勇闯更大市场,谋求更大发展。(赵祖乐、张新)
川县七佛乡盘窑村茶叶基地。
俯瞰泸州市纳溪区梅岭村万亩茶园。
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茶园。
峨眉山茶园。
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的茶园节水灌溉项目建成投用后,当地茶产量和产值均呈现增长势头。
乐山市五通桥区辉山镇争鸣村茶山路网。
岁末时节,四川数百万亩茶园正在酝酿明年春天新一季萌芽。
12月15日,在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川茶集团科技园,国家级茶产业电商直播基地正式揭牌。作为四川最早上市的春茶之一,2024年宜宾早茶预售信息全网同步发布。
2023年,川茶成绩喜人: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实现综合产值1200亿元。这是川茶年产值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昂扬姿态。
高标准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精深加工不断突破、“川茶出川”跑出“加速度”……2023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川茶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高标准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12月底,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碧绿。三管村是夹江县最大的出口茶备案基地,几个月前刚结束今年夏秋茶的采摘。推进标准化种植、机采夏秋茶、产品供应海外市场,三管村早在几年前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建成“亿元村”的背后,是三管村对茶叶基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不懈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川茶一度面临面积广但种植散、茶农多但规模化经营少的困境,将小规模、分散种植的茶园建设成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的高标准茶叶基地,是实现现代化经营、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一步。
如今的三管村,成片的标准化茶园随处可见,规模化茶园已经成型,带动全县茶产业发展,夹江茶产业基地建设更具规模,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出口茶备案基地10万亩,2022年夹江县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省第一。
在四川,这样的茶叶基地正在成倍增长。
今年以来,四川以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部(省)级项目为抓手,加强与院士团队以及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广机采、机耕、机防等技术,全面应用“两个替代”绿色生产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技术。同时,在适宜区推行水肥一体化设施,大力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建设。
一片片高标准茶园快速成型。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524.49万亩,比上年增加11.06万亩;全省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达170万亩、机采茶园面积达276.37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461.5万亩。
一批批示范基地加速成势。今年,自贡市荣县、绵阳市平武县茶叶基地入选全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创建名单,峨眉山市双福镇、崇州市街子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雅安市荥经县新添镇、巴中市南江县云顶镇、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和甘孜州九龙县魁多镇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茶叶精深加工不断突破
临近岁末,四川一大批农业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纳溪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茶叶加工厂)加快进行装饰装修、设备安装,计划年底前投入运营。园区投入运营后,年加工能力将达5000吨,有效解决当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问题,进一步提升纳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纳溪茶叶交易市场规模。
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纳溪区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地区。近年来,纳溪区将茶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立足于“特早、有机”发展思路,培育精制川茶,打造百亿茶产业。
针对川茶面临的茶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较低、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等问题,提升精制川茶加工水平,被列为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件要事。今年,四川深入推进茶企清洁化、标准化建设,推动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能力,提升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加工水平。围绕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指导就近规范布局加工车间,改造优化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中高端名优茶比重持续提高。今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25.8万吨,产值达354.9亿元,清洁化加工率达75%以上,机制率达92%,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更完善。黄茶、白茶和紫茶等特色工艺茶产量继续增加。今年,广元黄茶产量达到70吨、紫茶达1.2吨,产值分别达10亿元和0.2亿元。
延链产品开发持续加快。今年,广元市引进国医大师刘敏如团队,开发品牌茶叶价值,雅安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研究藏茶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强价值链。
“川茶出川”跑出“加速度”
11月15日,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印有“天府龙芽 品质川茶”的广告牌格外显眼。
“这是川茶时隔四年再闯‘关东’!”一个川茶参展情况的对比,让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副秘书长江泞杉感到欣喜——四年前,在第七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上,200平方米的展区,全省只有4家茶企参展。本次活动,288平方米的展区,产品陈列就占据三分之二,剩下的空间里挤进了10家茶企。
不只是展览。今年,在哈尔滨大发国际茶城,作为川茶在东北区域的首个“驻点”,“四川天府龙芽品质川茶”哈尔滨营销推广中心正式开业,将在川茶文化传播、川茶品牌营销、市场开发、区域招商加盟等领域发力,形成完整立体的服务体系。此外,11月底,天府龙芽米仓山茶乌鲁木齐推介活动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举行,川茶出川脚步更密集。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四川建立川茶品牌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运行机制,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同时,坚持以“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协同推进“三山一早一红”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建立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加大贯标和用标力度,对产品进行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社会监督。
“川茶出川”跑出“加速度”。今年,持续加大品牌川茶、品质川茶宣传推广力度,陆续举办了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等茶事活动,参加了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在成都大运会期间,广元黄茶举办“携手大运玩转广元”推介活动,宜宾、广元、雅安等地到北京、乌鲁木齐等主销区举办推介活动,进一步促进“川茶出川”。
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今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选中,“天府龙芽”取得43.21亿元的优异成绩,“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名列前茅。在2023年发布的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名单中,29个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入选。
新赛道助推川茶“出圈”。今年4月,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新茶饮品牌“茶茶师”在成都太古里开业;9月,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新中式茶饮店“川言茶语”在宜宾同时开业4家店;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行期间,大竹县“大竹白茶”区域公用品牌旗下新式茶饮“冻干闪萃白茶咖啡”正式对外发布……
直播带货不断提升川茶影响力。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茶业电商直播基地”优势,通过电商直播高频次曝光,实现流量销量转化,加速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吸引外部资本、资源、人才要素集聚,打通茶产业链条内外循环,助力“川茶出川”和品牌突围。
推动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川茶年综合产值要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如今,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越来越近,加快推动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推进茶园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好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建设,指导具备基础的现代茶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推动低产低效茶园提升改造,建设一批名优茶机采示范片,建设出口茶备案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肥水一体、智慧茶园等装备的应用,提高茶园现代化水平。
提升精制川茶加工水平。支持初加工进基地,依托原料基地规范建设加工车间,全面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精加工进园区,完善仓储、保鲜设施设备,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等能力,提升精制川茶品质、质量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新茶饮”开发,拓展茶叶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延伸产业链。支持发展黄化茶、白化茶、紫色茶等特色产品。
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围绕茶叶初级、精制、深加工产品以及上下游关联产业开展密切协同、抱团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机制,发展一批乡村振兴带动力强的茶叶重点标杆企业。支持龙头茶企积极参与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动“川茶兴千村”行动。
打造茶产业知名品牌。持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打造战略,支持“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在主销区举办推介活动,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销售额。支持“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
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建立健全川茶市场营销体系,探索川茶营销推广中心市场化、长效化运营机制。把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成全国知名茶业展会。组织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万企出国门等重大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川茶市场占有率。打通直播带货等直连消费者的销售通道,引导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持续推动茶旅融合。推进茶园景区化打造,发展集茶园观光、制茶体验、茶艺欣赏、休闲养生为一体的“茶旅”经济。将茶产业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统一,配套完善服务设施,以茶赋能,推动产村、产城融合互促。深入挖掘弘扬川茶文化,讲好川茶故事。
放眼未来,站在新起点的川茶瞄准全新目标,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夏绿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