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苏泽猷
后陇山即是粤东莲花山余脉,位于潮州凤塘镇境内,以前山田以种甘蔗为主。
>后陇是官方地名“鹤陇”的古俗名和惯称,在潮州古城西部约12公里处,现是市新风路尾,市新凤绿地公园就在后陇西北边。
旧时,潮州府大和都治所曾设在后陇。后陇是特大自然村,现分为东和、西和、盛户、新和及和安5个行政村。至今,行政村名称仍有大和都的痕迹!
仅以解放前夕为例,潮安县归仁都、大和都一度合并为大和乡,乡公所就设在后陇甲一公祠内。当时后陇管辖包括今潮安区凤塘、古巷两个镇近百个村。后来也曾是政社合一的“鹤陇公社”所在地。公社辖区除后陇外,还包括其他乡村二三十个。鹤陇公社后并入凤塘公社(今凤塘镇)。
后陇现时是潮州著名卫瓷工业区,只有种植少量的名优番薯“后陇红”等农作物。但在传统上,后陇是纯农经济,水田主种水稻,旱地{山园}主种甘蔗及“后陇红”等品种的番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陇全乡村糖寮多达25座{包括少数水田蔗园寮},糖寮制作的乌糖(红糖)、“糖漏白” {类似赤沙糖,现代的机制白糖原俗称“火车白”},远销国内外,可谓闻粤东。因此,旧时潮州乞食僻语,“后陇”是甘蔗和蔗糖的代名词!
糖寮是甘蔗榨季在蔗园就近建立的临时制糖作坊,由蔗场{堆放甘蔗}、前寮{“车公车嫲”榨蔗}、后寮{煮糖}三部分组成。蔗场和前寮一般都是露天的,后寮则搭建长方形人字顶的双泻水竹篷寮,并设有启闭天窗,便于排煮糖蒸气。这种人字顶篷寮,除结构合理外,后陇民俗中认为可避邪。
< class="pgc-img">>旧时用过的“车公车嫲”(石磙,或称石绞)。
前寮的正中央,有两块厚重的长方形上、下绞盘,上盘为厚木板;下盘为石板。两盘中间安装着两个巨大的圆柱状“车公车嫲”。
< class="pgc-img">>可安牛轭的横杆。
“车公”上面的长筒{木轴}连接着一根横杆。横杆上安有三四个牛轭,套上三头水牛(或四头黄牛)。因“车公”上端凿的洞眼安着硬木齿,牛拉动横杆,“车公”转动,硬木齿嵌入“车嫲”的洞眼相互衔接,“她”就被带动啦!
牛拉动车公车嫲榨蔗。(上、下)。
< class="pgc-img">>“车公车嫲”转动过程中,站在地坑内的师傅便不停地把甘蔗送进“车公车嫲”中间,甘蔗被压榨后自动传送到另一面。榨出的蔗汁淌流在石绞盘槽沟上,流进了汁桶里。甘蔗经反复三次压榨就成为蔗粕,榨糖率可达9.6%左右{仍有约4%没榨尽}。后陇过去有条谜语:“脐堵脐,眉堵眉,胶仓堵下胲,硬硬剁入去,软软拔出来”,谜底就是“车公车嫲”榨蔗。
< class="pgc-img">>煮糖的“孔明灶”。
煮糖的长列孔明灶安有大深鼎(大铁锅)一个、二深鼎和口六鼎各两个。蔗汁在大深鼎煮的时候上面会浮出一层杂质涂沫,捞起沥干后就成下脚料“糖涂”。
蔗汁煮开后,要放两勺子石灰,使蔗汁更好地澄清或凝固成浆。旧时,后陇有情话:“珠娘无打埔二滴粉生不了孥仔”典出于此。
< class="pgc-img">>口六鼎和大深鼎。
搅匀后,舀到滤桶里,澄清后转入两个二深鼎里,熬至有糖色后又转入两个口六鼎里直至火候适当即可准备起鼎。经师傅用蔗枝浣糖浆进行观看火候,“试糖”认可后即舀起糖浆倒到糖槽里,再由做糖工捩好糖。然后,把成品红糖装入箩筐里。
< class="pgc-img">>糖工在捩糖。
成品红糖待分装。
“糖漏白”的制作则是煮糖火候略欠,糖较嫩,起鼎后稍待蔗汁凝固成浆即倒入“嘀禾”{喇叭}形陶漏斗,在将近凝固的糖浆上面糊上泥浆。由于泥浆的压力,赤色的“三甘水”就从漏斗下方的小孔流到承放漏斗的“糖漏埚”里。约过半个月,泥浆干后自行脱裂,除去后就可先刮顶层的糖,刮到见赤色糖再糊上泥浆重沥去“三甘水”。 刮出的糖打碎晒干即可。
因制作“糖漏白”白糖是一批接一批的,为了记住顺序,掌握出糖时间,每一个糖漏都要做记号,最普遍的是使用一种在潮州称为“糖漏码”(即苏叫码子)的数字来标序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糖漏码是:〡〢〣〤〥〦〧 〨〩十。另外,20为两个汉字“十”组成“廿”;30则为三个汉字“十”组成“卅”;40则为四个汉字“十”组成“卌”……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底,作者家族章荣公二十岁那年,挑“三甘水”到府城卖给酱醋作坊,刚好潮州光复,目睹革命军占领府城,大清潮州知府陈兆棠被枪杀后吊在竹梯上,立于城门或府衙前示众。 开榨后,糖寮一般都是日夜不停地生产,人分日夜两班,牛则要三替{九牛轮换}。每列灶一日夜可产乌糖24槽共约2400斤。鼎盛时期后陇25座糖寮,日产乌糖及“糖漏白”约6万斤。 旧时,潮州乞食僻语,把甘蔗和蔗糖都称为“后陇”。因为,后陇在潮州府辖区种甘蔗和榨糖最有名!
< class="pgc-img">>林声友先生的著作《潮俗花絮》里《潮汕乞食僻语初探》有谈此事。 所谓僻语,是潮州乞丐、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在元明清至民国使用的暗语。
少年时,在后陇山牵牛的作者。
当今,后陇著名的“大糖狮”,原先是参与糖寮的蔗农才有入股制作的“感天大帝”庙会供品。图为作者在庙会“神前”。
———— 糖寮设备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即删除。
者苏泽猷
后陇山即是粤东莲花山余脉,位于潮州凤塘镇境内,以前山田以种甘蔗为主。
>后陇是官方地名“鹤陇”的古俗名和惯称,在潮州古城西部约12公里处,现是市新风路尾,市新凤绿地公园就在后陇西北边。
旧时,潮州府大和都治所曾设在后陇。后陇是特大自然村,现分为东和、西和、盛户、新和及和安5个行政村。至今,行政村名称仍有大和都的痕迹!
仅以解放前夕为例,潮安县归仁都、大和都一度合并为大和乡,乡公所就设在后陇甲一公祠内。当时后陇管辖包括今潮安区凤塘、古巷两个镇近百个村。后来也曾是政社合一的“鹤陇公社”所在地。公社辖区除后陇外,还包括其他乡村二三十个。鹤陇公社后并入凤塘公社(今凤塘镇)。
后陇现时是潮州著名卫瓷工业区,只有种植少量的名优番薯“后陇红”等农作物。但在传统上,后陇是纯农经济,水田主种水稻,旱地{山园}主种甘蔗及“后陇红”等品种的番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陇全乡村糖寮多达25座{包括少数水田蔗园寮},糖寮制作的乌糖(红糖)、“糖漏白” {类似赤沙糖,现代的机制白糖原俗称“火车白”},远销国内外,可谓闻粤东。因此,旧时潮州乞食僻语,“后陇”是甘蔗和蔗糖的代名词!
糖寮是甘蔗榨季在蔗园就近建立的临时制糖作坊,由蔗场{堆放甘蔗}、前寮{“车公车嫲”榨蔗}、后寮{煮糖}三部分组成。蔗场和前寮一般都是露天的,后寮则搭建长方形人字顶的双泻水竹篷寮,并设有启闭天窗,便于排煮糖蒸气。这种人字顶篷寮,除结构合理外,后陇民俗中认为可避邪。
< class="pgc-img">>旧时用过的“车公车嫲”(石磙,或称石绞)。
前寮的正中央,有两块厚重的长方形上、下绞盘,上盘为厚木板;下盘为石板。两盘中间安装着两个巨大的圆柱状“车公车嫲”。
< class="pgc-img">>可安牛轭的横杆。
“车公”上面的长筒{木轴}连接着一根横杆。横杆上安有三四个牛轭,套上三头水牛(或四头黄牛)。因“车公”上端凿的洞眼安着硬木齿,牛拉动横杆,“车公”转动,硬木齿嵌入“车嫲”的洞眼相互衔接,“她”就被带动啦!
牛拉动车公车嫲榨蔗。(上、下)。
< class="pgc-img">>“车公车嫲”转动过程中,站在地坑内的师傅便不停地把甘蔗送进“车公车嫲”中间,甘蔗被压榨后自动传送到另一面。榨出的蔗汁淌流在石绞盘槽沟上,流进了汁桶里。甘蔗经反复三次压榨就成为蔗粕,榨糖率可达9.6%左右{仍有约4%没榨尽}。后陇过去有条谜语:“脐堵脐,眉堵眉,胶仓堵下胲,硬硬剁入去,软软拔出来”,谜底就是“车公车嫲”榨蔗。
< class="pgc-img">>煮糖的“孔明灶”。
煮糖的长列孔明灶安有大深鼎(大铁锅)一个、二深鼎和口六鼎各两个。蔗汁在大深鼎煮的时候上面会浮出一层杂质涂沫,捞起沥干后就成下脚料“糖涂”。
蔗汁煮开后,要放两勺子石灰,使蔗汁更好地澄清或凝固成浆。旧时,后陇有情话:“珠娘无打埔二滴粉生不了孥仔”典出于此。
< class="pgc-img">>口六鼎和大深鼎。
搅匀后,舀到滤桶里,澄清后转入两个二深鼎里,熬至有糖色后又转入两个口六鼎里直至火候适当即可准备起鼎。经师傅用蔗枝浣糖浆进行观看火候,“试糖”认可后即舀起糖浆倒到糖槽里,再由做糖工捩好糖。然后,把成品红糖装入箩筐里。
< class="pgc-img">>糖工在捩糖。
成品红糖待分装。
“糖漏白”的制作则是煮糖火候略欠,糖较嫩,起鼎后稍待蔗汁凝固成浆即倒入“嘀禾”{喇叭}形陶漏斗,在将近凝固的糖浆上面糊上泥浆。由于泥浆的压力,赤色的“三甘水”就从漏斗下方的小孔流到承放漏斗的“糖漏埚”里。约过半个月,泥浆干后自行脱裂,除去后就可先刮顶层的糖,刮到见赤色糖再糊上泥浆重沥去“三甘水”。 刮出的糖打碎晒干即可。
因制作“糖漏白”白糖是一批接一批的,为了记住顺序,掌握出糖时间,每一个糖漏都要做记号,最普遍的是使用一种在潮州称为“糖漏码”(即苏叫码子)的数字来标序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糖漏码是:〡〢〣〤〥〦〧 〨〩十。另外,20为两个汉字“十”组成“廿”;30则为三个汉字“十”组成“卅”;40则为四个汉字“十”组成“卌”……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底,作者家族章荣公二十岁那年,挑“三甘水”到府城卖给酱醋作坊,刚好潮州光复,目睹革命军占领府城,大清潮州知府陈兆棠被枪杀后吊在竹梯上,立于城门或府衙前示众。 开榨后,糖寮一般都是日夜不停地生产,人分日夜两班,牛则要三替{九牛轮换}。每列灶一日夜可产乌糖24槽共约2400斤。鼎盛时期后陇25座糖寮,日产乌糖及“糖漏白”约6万斤。 旧时,潮州乞食僻语,把甘蔗和蔗糖都称为“后陇”。因为,后陇在潮州府辖区种甘蔗和榨糖最有名!
< class="pgc-img">>林声友先生的著作《潮俗花絮》里《潮汕乞食僻语初探》有谈此事。 所谓僻语,是潮州乞丐、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在元明清至民国使用的暗语。
少年时,在后陇山牵牛的作者。
当今,后陇著名的“大糖狮”,原先是参与糖寮的蔗农才有入股制作的“感天大帝”庙会供品。图为作者在庙会“神前”。
———— 糖寮设备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即删除。
者苏泽猷
后陇山即是粤东莲花山余脉,位于潮州凤塘镇境内,以前山田以种甘蔗为主。
>后陇是官方地名“鹤陇”的古俗名和惯称,在潮州古城西部约12公里处,现是市新风路尾,市新凤绿地公园就在后陇西北边。
旧时,潮州府大和都治所曾设在后陇。后陇是特大自然村,现分为东和、西和、盛户、新和及和安5个行政村。至今,行政村名称仍有大和都的痕迹!
仅以解放前夕为例,潮安县归仁都、大和都一度合并为大和乡,乡公所就设在后陇甲一公祠内。当时后陇管辖包括今潮安区凤塘、古巷两个镇近百个村。后来也曾是政社合一的“鹤陇公社”所在地。公社辖区除后陇外,还包括其他乡村二三十个。鹤陇公社后并入凤塘公社(今凤塘镇)。
后陇现时是潮州著名卫瓷工业区,只有种植少量的名优番薯“后陇红”等农作物。但在传统上,后陇是纯农经济,水田主种水稻,旱地{山园}主种甘蔗及“后陇红”等品种的番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陇全乡村糖寮多达25座{包括少数水田蔗园寮},糖寮制作的乌糖(红糖)、“糖漏白” {类似赤沙糖,现代的机制白糖原俗称“火车白”},远销国内外,可谓闻粤东。因此,旧时潮州乞食僻语,“后陇”是甘蔗和蔗糖的代名词!
糖寮是甘蔗榨季在蔗园就近建立的临时制糖作坊,由蔗场{堆放甘蔗}、前寮{“车公车嫲”榨蔗}、后寮{煮糖}三部分组成。蔗场和前寮一般都是露天的,后寮则搭建长方形人字顶的双泻水竹篷寮,并设有启闭天窗,便于排煮糖蒸气。这种人字顶篷寮,除结构合理外,后陇民俗中认为可避邪。
< class="pgc-img">>旧时用过的“车公车嫲”(石磙,或称石绞)。
前寮的正中央,有两块厚重的长方形上、下绞盘,上盘为厚木板;下盘为石板。两盘中间安装着两个巨大的圆柱状“车公车嫲”。
< class="pgc-img">>可安牛轭的横杆。
“车公”上面的长筒{木轴}连接着一根横杆。横杆上安有三四个牛轭,套上三头水牛(或四头黄牛)。因“车公”上端凿的洞眼安着硬木齿,牛拉动横杆,“车公”转动,硬木齿嵌入“车嫲”的洞眼相互衔接,“她”就被带动啦!
牛拉动车公车嫲榨蔗。(上、下)。
< class="pgc-img">>“车公车嫲”转动过程中,站在地坑内的师傅便不停地把甘蔗送进“车公车嫲”中间,甘蔗被压榨后自动传送到另一面。榨出的蔗汁淌流在石绞盘槽沟上,流进了汁桶里。甘蔗经反复三次压榨就成为蔗粕,榨糖率可达9.6%左右{仍有约4%没榨尽}。后陇过去有条谜语:“脐堵脐,眉堵眉,胶仓堵下胲,硬硬剁入去,软软拔出来”,谜底就是“车公车嫲”榨蔗。
< class="pgc-img">>煮糖的“孔明灶”。
煮糖的长列孔明灶安有大深鼎(大铁锅)一个、二深鼎和口六鼎各两个。蔗汁在大深鼎煮的时候上面会浮出一层杂质涂沫,捞起沥干后就成下脚料“糖涂”。
蔗汁煮开后,要放两勺子石灰,使蔗汁更好地澄清或凝固成浆。旧时,后陇有情话:“珠娘无打埔二滴粉生不了孥仔”典出于此。
< class="pgc-img">>口六鼎和大深鼎。
搅匀后,舀到滤桶里,澄清后转入两个二深鼎里,熬至有糖色后又转入两个口六鼎里直至火候适当即可准备起鼎。经师傅用蔗枝浣糖浆进行观看火候,“试糖”认可后即舀起糖浆倒到糖槽里,再由做糖工捩好糖。然后,把成品红糖装入箩筐里。
< class="pgc-img">>糖工在捩糖。
成品红糖待分装。
“糖漏白”的制作则是煮糖火候略欠,糖较嫩,起鼎后稍待蔗汁凝固成浆即倒入“嘀禾”{喇叭}形陶漏斗,在将近凝固的糖浆上面糊上泥浆。由于泥浆的压力,赤色的“三甘水”就从漏斗下方的小孔流到承放漏斗的“糖漏埚”里。约过半个月,泥浆干后自行脱裂,除去后就可先刮顶层的糖,刮到见赤色糖再糊上泥浆重沥去“三甘水”。 刮出的糖打碎晒干即可。
因制作“糖漏白”白糖是一批接一批的,为了记住顺序,掌握出糖时间,每一个糖漏都要做记号,最普遍的是使用一种在潮州称为“糖漏码”(即苏叫码子)的数字来标序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糖漏码是:〡〢〣〤〥〦〧 〨〩十。另外,20为两个汉字“十”组成“廿”;30则为三个汉字“十”组成“卅”;40则为四个汉字“十”组成“卌”……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底,作者家族章荣公二十岁那年,挑“三甘水”到府城卖给酱醋作坊,刚好潮州光复,目睹革命军占领府城,大清潮州知府陈兆棠被枪杀后吊在竹梯上,立于城门或府衙前示众。 开榨后,糖寮一般都是日夜不停地生产,人分日夜两班,牛则要三替{九牛轮换}。每列灶一日夜可产乌糖24槽共约2400斤。鼎盛时期后陇25座糖寮,日产乌糖及“糖漏白”约6万斤。 旧时,潮州乞食僻语,把甘蔗和蔗糖都称为“后陇”。因为,后陇在潮州府辖区种甘蔗和榨糖最有名!
< class="pgc-img">>林声友先生的著作《潮俗花絮》里《潮汕乞食僻语初探》有谈此事。 所谓僻语,是潮州乞丐、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在元明清至民国使用的暗语。
少年时,在后陇山牵牛的作者。
当今,后陇著名的“大糖狮”,原先是参与糖寮的蔗农才有入股制作的“感天大帝”庙会供品。图为作者在庙会“神前”。
———— 糖寮设备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