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之后内参君发现,承认雇人排队、官方道歉、又上热搜的“鲍师傅”,并不是在上海一炮而红的那个“鲍师傅”。
◎ 餐饮老板内参 白刘阳
1
承认雇人排队、微博道歉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鲍师傅”?
▼
5月22日上午,长江日报刊登题为《工头带队 暗号接头 买后退钱 “日薪”90元 两家网红店排队者中好多“托”》的调查文章,点名指出汉口江汉路一家挂着“鲍师傅”招牌的糕点店存在雇人排队现象。
5月22日中午12:20分,一家微博名为“鲍师傅总部”,署名为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微博账号发出道歉声明,表示公司对雇人排队一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声明:只是这一家店的行为,不代表其他店。
当天14:19分,另一家微博名为“鲍师傅糕点Pastry”,署名为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微博账号发出声明,指出报道中店面为“充场者(假冒者)”,并表示“如有证据表明正宗鲍师傅有雇人排队现象,公司将全国所有门店送于此人。”
△ 一边是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道歉”,一边是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声明”
随后,武汉市江汉区工商质监局介入,并派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展开调查。
最终的调查结果是:涉事门店办有工商营业执照,但法定企业名称中并没有“鲍师傅”字样。为了提高店铺知名度,涉事门店采用“代办排队”模式,雇佣排队购买人员,误导消费者购买。
江汉区工商质监局已责令店家停止目前的销售行为模式,并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第四款的规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同时,武汉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已同时介入调查。
然而,事件至此还没有结束。
5月23日,经武汉晚报、中国日报、人民网、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转发,排队门事件再次发酵,最终“鲍师傅道歉”登上微博热搜榜。
与此同时,多家自媒体和微博账号均开始发布文章,一时间网络上各种声音和舆论纷纷涌现。“打脸了吧,还是排队了吧”、“真假鲍师傅傻傻分不清楚”……
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涉事门店到底是不是网红“鲍师傅”?到底是谁在雇人排队?为了摸清真相,内参君进行了调查。
2
鲍才胜独家回应:
被爆排队的不是我们的店!
▼
据内参君了解,目前市场上的“鲍师傅”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鲍师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门店,为直营店,也就是在北京以肉松小贝起家、去年在上海人民广场走红的“鲍师傅糕点”;一种是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门店,多为加盟店,招牌上也有“鲍师傅”字样;还有一种为零散的山寨个体户。其中,对“真假鲍师傅”的争议主要在前两者对商标的争夺上。
“很难受,我这两天气得都睡不着觉。就像自己的儿子被人抢走了,还被骂我儿子不好!”鲍才胜对内参君说,“网上爆出来(排队)的门店是‘假的’!”
据鲍才胜所说,他所创的鲍师傅糕点,也就是去年在上海一炮而红的“鲍师傅”,在武汉只有两家店,汉口水塔店和俊华广场店。新闻里提到的江汉路“鲍师傅”,是“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放的加盟店。
△ 5月23日,鲍才胜给内参君发来他们武汉店的图片
“我们的鲍师傅是没有加盟店的,都是直营。目前全国正在营业的有27家,还有几家正在装修。”鲍才胜说。
其实,鲍师傅糕点走红以后,“山寨店”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涌现,甚至出现了“有组织有规模的专业侵权团队”。从2017年年中开始,鲍才胜就开始了打假维权之路。(详情请见:鲍师傅“泣血”打假:300多个体户,集体加盟了另一个鲍师傅!)
这次,他向内参君说:我们肯定会还击的!打假肯定要持续进行下去!但是方式和方法要改变。
近一年的经历,鲍才胜悟出,法律途径肯定要走,但是不能只靠这一个途径。因为法律途径不仅耗费人力和物力,最主要的是时间周期太长。
鲍才胜说,以前对媒体和互联网了解少,自己一直以来都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连媒体的采访以前也经常忽略。
“以后这方面的工作一定会加强,会不断地向外界去讲事情的真相,只埋头做产品已经不行了。”鲍才胜说。内参君注意到,今年1月29号,他们才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鲍师傅糕点Pastry。
而这次热点事件“躺枪”以后,他也已经赶到了武汉,而且“一直在开会。”
除了互联网和媒体,鲍才胜表示会向相关行政部门求助,最大限度的降低山寨行为对自己品牌的影响。
3
从这件事上
餐饮人可以吸取3个经验
▼
在餐饮业,李逵与李鬼的纷争从来都不鲜见,此前已有无数案例,内参君不再赘述。
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品牌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作为品牌的载体,商标当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从鲍师傅身上,内参君总结了了三个经验:
● 商标注册不仅要早,还要全
这些年,随着产业升级和餐饮从业者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餐饮行业的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已经得到很大增强。
不少老板都明白了“市场未动,商标先行”的道理。但是,内参君今天要提醒的是,除了早,注册时还要“全”。
以鲍师傅为例,虽然鲍才胜也申请了蛋糕类的商标“鲍师傅”,但是另一家公司却注册了“饮料类鲍师傅”,照样可以“扯虎皮,拉大旗”。
与之相反的是,内参君此前接触过的一位“快招公司”内部人士却表示,在注册商标时,他们会将与品牌相关的所有相似商标都进行注册,用不着还可以把商标卖给别人。这样一来,山寨行为就失去了法律基础。没有了商标的保护,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抄袭和模仿。(延伸阅读:《和一个专开“山寨店”的餐饮老板聊了聊,我不禁肃然起敬》)
● 不可忽视互联网和自媒体渠道
内参君见过不少餐饮老板,认为“产品好就可以天下无敌”,对自媒体和互联网工具始终持怀疑态度。其实,这些渠道相当于餐饮企业的“喉舌”。
俗话说,“光练不说傻把式”。产品好,更要让消费者了解。仔细观察会发现,凡是做得好的品牌,都非常重视互联网和自媒体渠道。
比如,肯德基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和粉丝活跃度一直在餐饮企业中排名前列;西贝甚至专门设置了“首席内容官”,专门研究互联网品牌传播;海底捞在抖音吃法火爆以后,第一时间就将这个传播方式推广到了各个门店。
● 被山寨也可能是因为你跑得不够快
仍然以鲍师傅为例。内参君搜集资料发现,全国的可查到的名为“鲍师傅”的店面已经多达300多个,是鲍才胜他们直营店数的近十倍!
对餐饮企业来说,店面开到哪里,消费者的认知才会到达哪里。如果消费者吃到的都是假的,天长日久之后,假的也变成了真的,真佛反而会被人误以为是假冒的。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它从一家夫妻档,做成现在名声大噪的网红店,每开一处新店排的长队足以让你怀疑人生,甚至有单店日流水能达六位数;
< class="pgc-img">>?
苦心经营16年,它却只开了40家直营店,而市面上居然有高达1000家山寨,真金试炼,在质疑和被山寨中成长,如今估值数10亿。
它就是中国第一网红面包店——鲍师傅!
壹
人红是非多!
相信网红糕点品牌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是最感同身受的。
成为一家网红店,应该是当下这个所谓“消费升级”的时代,几乎所有店老板都梦寐以求的。
而鲍才胜凭借着第一家小店,用5年时间在北京挣了一套房。但如今火了以后反而痛苦了,因为市面上假的鲍师傅太多了。
据统计,鲍师傅因为坚持只做直营不做加盟,所以目前全国直营店也就堪堪40家,但全国山寨店数量居然一度高达1000多家!
< class="pgc-img">>?
“十个鲍师傅九个假”。鲍才胜苦心经营16年,本想“闷声发大财”,做成百年老店,没想到山寨愈演愈烈,抢了生意不成还要吞了招牌。
根据中国商标网数据,截至目前,与“鲍师傅”有关的商标共有171件。
而鲍师傅品牌方名下共有52件“鲍师傅”相关商标,也就是说,其余的119件“鲍师傅”相关商标在多家企业或者个人名下,且已有部分商标已经注册成功。
< class="pgc-img">>?
是可忍孰不可忍,饱受山寨困扰的鲍才胜迫不得已开始了维权之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掩盖黑暗!
终于,“鲍师傅”商标之争落下帷幕:
日前,鲍师傅就在一起商标维权案中胜诉,一审获赔6.5万元。
另长江日报获悉,北京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最终成为第30类(糕点类)鲍师傅商标的持有人。
而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第32类(饮料类)、第43类(餐饮服务类)鲍师傅Bao Shi Fu及图商标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定无效。
那么正宗鲍师傅商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 class="pgc-img">>?
白底金字,无图像,注明汉字“鲍师傅”,“糕点”中英文,且标有“鲍才胜原创”字样。
正宗鲍师傅门头是这样的,简约大气的白底金字,无任何图像,鲍师傅标有注册商标,且标有“鲍才胜原创”字样。
< class="pgc-img">>?
贰
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
去伪存真,留到最后的往往才知道真相。
数据显示:国内的烘焙饼店实际估量达到8万-10万家,每年市场容量增长率近30%。近年来行业相继涌现出众多的网红品牌,鲍师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鲍才胜的老家是江西资溪县,这里素有“中国面包之乡”的称号。
而鲍才胜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糕点,上世纪80年代,他在江苏、河南、安徽等多地开过面包坊。
< class="pgc-img">>?
期间由于太年轻,对于行业还不是十分熟悉,再加上管理问题。第一次创业,最终以亏损100万元告终。
不过鲍才胜并没有就此气馁,他在河南信阳开了家面包店。起早贪黑地工作,花了五年时间终于把债务还清。
按理说可以靠着这家店过上安稳日子,可他却主动选择了关店,并坚定地认为要想将生意做大,就得去大城市。
跟所有的北漂一样,鲍才胜认定大城市更有发展潜力,于是在2003年冬季鲍才胜带着妻子来到了北京。
也许当时北漂的他,估计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自己的品牌会红遍全国。
鲍师傅第一次亮相是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当时十分不起眼,店面只有五六十平米,卖面包、西点。
彼时的北京城,味多美、好利来等面包品牌已经风靡,鲍师傅想要出头谈何容易。
多年的创业经验告诉鲍才胜,店铺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改头换面”、“走特色路线”。
叁
最终,鲍才胜选择了避开味多美、好利来等精品面包的线路,定位在传统中式蛋糕零食化和零售化。
< class="pgc-img">>?
首先,取自己的姓氏“鲍”字创立了“鲍师傅”品牌,算得上早期的个人IP。而且“师傅”这个词,听起来显得既专业又亲切,能降低顾客的购买压力。
其次,从铺店转向“窗口式销售”,取消一般烘焙品类的堂食区,这与目前市面上普遍的大店模式有所区别。它通过传统的零售方式,将坪效做到极致。
最后就是产品方面。
鲍才胜先是砍掉原先店里的生日蛋糕类产品,留下深受学生群体喜爱的肉松类小糕点。随后又逐步推出海苔、蟹黄等口味,并将其统一命名为“肉松小贝”,成为其拳头产品。
2005年研发出了鲍师傅的拳头产品肉松小贝问世,这一下就火了。
2008年,开始在雍和宫、长椿街、阜成门开了3家小店。
到2013年,鲍才胜逐渐开始对门店进行扩张,每年开业至少3家左右,并且据称鲍师傅有一个门店的日流水能达到六位数,十万以上日销售额。
不过真正让鲍师傅成为全国网红店,还是2017年。
那时,上海店首家分店开业,一时间在沪上人气爆棚,一则“上海人民广场鲍师傅糕点店排队7小时,黄牛高价倒卖排号”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 class="pgc-img">>?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鲍师傅火了,压力就来了,是非也就多了。
肆
2017年,鲍师傅接受了曾投资周黑鸭、奈雪的茶等品牌的天图资本上亿元人民币融资,品牌估值因此达到10亿元人民币。
按理说,有了资本的加持,鲍师傅应该是“风口上的猪”了!可是并没有。
鲍师傅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傻:不加盟、不快速开店,放着大把的加盟费不要,上亿的投资放银行里不用,一定要苦了吧唧地自己一个个开店,假店都一千多家了ta们才40家,而且还开得特别慢,根本没有一点快速复制的样子。
终于,在真假“鲍师傅”的较量中,冲突不出意料地爆发了。
2018年5月一篇“黄牛排队”的文章火爆网络,其中提及“鲍师傅”有雇人排队嫌疑,随后,“鲍师傅”发出对雇人排队的道歉声明。
但此事件中的“鲍师傅”是一家名为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非鲍才胜所创立的鲍师傅品牌。很显然,这次的雇人排队事件再次让鲍才胜和他的鲍师傅躺枪。
< class="pgc-img">>?
就好像寒窗苦读十年,最后却被别人走后门了,你就说这些良心企业心塞不心塞?
另外,鲍才胜还算了一笔账,北京易尚对鲍师傅的加盟费9.8万,区域加盟商费用近80万。
“300多家店,至少获利几千万。要不去制止我们这些搞实业的还要不要做了,辛苦做起来的牌子就要被砸了。”
迫于无奈之下,鲍才胜走上了打假维权之路。
< class="pgc-img">>?
截至目前,鲍才胜公司对北京易尚加盟店进行证据保全的有162家,立案了147家,涉及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南通、西安等多个城市。现判决和调解结案的已达61家,鲍才胜公司全部胜诉,全部由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伍
身处互联网之中,但鲍师傅又似乎游离在互联网之外,比如从来不做用户调研,从不做营销和推广。但鲍才胜强调自己是吃货,认为自己离消费者最近。
那么,鲍师傅火爆的原因在哪?
1、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只做直营,手工优先,品质优先;
2、迎合时下消费者对于糕点新鲜度的追求:现做现卖;
3、价格亲民,做到极致性价比;
4、准确把握女性消费者心理:女性购买力即强,又很有传播性。
近年来,通过餐品“实力”走红的“网红”品牌层出不穷,而在“网红光环”的照应下,不少品牌或因经营不善、品牌意识薄弱、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最终被市场淘汰。
< class="pgc-img">>?
所以鲍师傅这一事件,也给我们敲了一席警钟:一直深耕实体商业的人,甚至是正在创业的实体商业人,注册商标要趁早,对于山寨模仿,要尽快扼杀在摇篮里。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品牌更需要通过提升自身供应链、外包装、门店装潢等方式,进一步拉开与山寨店的差距,最终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人无信不立,产品也是如此,一个没有信任状支撑的产品,就无法支撑价格,也就更别谈基业长青了。
最后再提醒一句:创业有风险,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对于那些没有烘焙经验想加盟一个品牌特别是网红品牌的创业者,三思而行!
参考资料:
零售商业评论《鲍师傅:估值超10亿的网红店“打造记”!》、
中国企业家杂志《真假鲍师傅大作战:创始人曾遭死亡威胁,被山寨店逼宫》、
赢商网《10多年一直在排队 直营33家店 山寨店高达1000多家 鲍师傅忍无可忍!》、
新电商研习社《鲍师傅:排队7小时,莫名成为网红店!其实我们已经开了13年!》
无论单身还是已婚,这条队伍里,人人都只有一个平等的身份,一个纯粹的吃货。」
如何判断一家店的东西好不好吃?
如果是开在繁华的旅游区里,有很多漂亮女孩子很多,客人都在开心交谈的店铺,通常都不会很好吃。
开在旅游区,决定了来者大都是新客,没有足够的重复博弈,自然也就没有动力不断改良产品。漂亮女生很多,又在很开心地在交流,决定了社交高于美食,食物的颜值高于味道。
那反过来想,开在重复人流多的地方,客人都在苦着脸排队的,应该是好吃到飞起没跑了。
即使是情人节的晚上,在深圳海岸城中心,为了吃上一口肉松小贝/土凤梨酥/提子酥/蛋黄酥,鲍师傅糕点的门外还是排上了一条长龙。
无论单身还是已婚,这条队伍里,人人都只有一个平等的身份,一个纯粹的吃货。队伍里的人多数在低头玩着手机,有同伴的相互交谈着,不时舔舔嘴唇,留下一层晶亮亮的口水——啊,队伍怎么挪得这么慢。
店铺的招牌其貌不扬,白底、黄字,写着“鲍师傅糕点、鲍才胜原创”十个字,没有大门,只有一个被柜台挤占了空间的窗口。如果不是门口的排队把一条步行街都截断了,你很难从这家其貌不扬的店看出一丝“网红店”的痕迹。
没错,它真的是一家“网红店”。据测算,鲍师傅深圳门店的平均排队时间在两小时左右。当年首家天津分店开业时,排队需要4小时;首家上海分店开业时,大概需要6到7小时,一路排进了地铁站里,引来了更多的吃货。
而让吃货们前胸贴后背地在全国36家鲍师傅门口排这么久的队,很多媒体猜测是因为“窗口收银”的设置——在一个窗口点单、打包、收银,当然比所有人都进店选购要慢得多,队伍当然会长。
然而,格隆汇在专访了创始人鲍才胜后发现,排队的原因却是产能跟不上——所有的产品都靠糕点师傅手工制作,一个店能容纳的操作台、设备又有限。新店尽管是越开越大,点心仍然是供不应求。
最夸张的是在杭州分店,你在柜台里是看不到提子酥的——因为一出炉就被买光了。
鲍师傅糕点倒底为什么能成为“网红店”?格隆汇对鲍才胜的专访里就有答案。
有“贝”而“红”
01
格隆汇:在鲍师傅刚开到二三十家店的时候,有的山寨品牌已经有了两三百家加盟店,你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进行维权。现在维权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了,那你当下最操心的是什么?
2018年上半年,因为打假维权,我的生活基本上是乱套的,没有时间在一线盯着生产研发,每天都是在工商局、法院奔走。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一睁开眼就去收集证据。以前我喜欢锻炼,别人都看我觉得只有二三十岁,现在我看起来跟我的岁数(四十多岁)一样老。
到了下半年以后,因为国家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山寨品牌的商标也被判无效了,工商局的查处也很严厉,维权的事情我是轻松了很多。
现在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所有门店外都有一个大屏幕展示店里所有的操作流程,让客人的监督倒逼我们做得更好。餐饮行当里,像我们这种规模,没有几家店敢这样完全透明的。食品安全做好了,我们才会加快发展。
“网红店”都是昙花一现,我的思路是把“鲍师傅糕点”做成一个百年老店,哪怕慢一点都没关系,高标准才重要。
02
格隆汇:鲍师傅糕点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2005年的时候,我只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开了第一家店,就发现有很多人成箱成箱地买肉松小蛋糕,有的人还是从西城区开车专程过来的。这款产品你也知道,就是现在的肉松小贝,于是我去掉了奶茶、蛋糕的产品线,开始主打酥松类的中式点心。
生意更好之后,我就用多出来的现金流在北京开新店,来产生更多的现金流,这样滚动开店。在北京越来越有人气,等到去天津开新店,头一天排队就要4小时才能买到,去上海开新店,要6个小时,这些客人很多都是在北京旅游的时候吃过鲍师傅的糕点。
03
格隆汇:您怎么看别人评价鲍师傅糕点是“网红店”?这种热度能持续多长时间?
红是必然的,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糕点,在红之前,肉松蛋糕已经做了十几年了。红了之后,很多人误会说我炒作,可我要是炒作,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呢?
其实我不希望红,“网红店”的标签是一把双刃剑,别人会觉得你是昙花一现,踏踏实实做企业的人听了这种评价都会觉得不是滋味。从只有一家店的时候,就有人说这个店半年一年肯定就不行了,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这么说。
顶着这些评价压力也大,我以前开一间普通的糕点店,日子过得很舒服,业余时间还能跑跑步、炒炒股,现在太辛苦了。最难熬的是打假那段时间,因为侵犯了一些加盟商的利益,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
04
格隆汇:做点心的企业有不少,但选择的细分都不一样。比如做中式糕点的稻香村,走高端路线的于小菓,专做和菓子的摩提工房,只做泡芙的西树泡芙。您怎么定位鲍师傅所处的细分领域?当前的主要竞争者有哪些?
烘培行业的类别非常多,鲍师傅切入的是做佐餐类的中式糕点,吃一点不会饱,又不会腻,这个细分市场没有其他人在做。
我最早做肉松小贝,就是觉得人们吃甜食吃太多了,如果有一款产品,甜味和咸味能中和一下,就不会那么腻。店里很多产品都是我们独创的,现在可以说是一个竞争者都没有。
细水长“红”
05
格隆汇:一提起中式点心,人们总会想到容易掉渣,抗拒这种吃相不好的食物。但最近有一款网红产品叫“脏脏包”,因为吃完满嘴满手都是巧克力酱,反而成了一大特色。您怎么看当下餐饮消费者的心理?购买鲍师傅糕点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鲍师傅糕点的消费者,是一群有鉴别能力的“吃货”,年龄基本上在18到35岁左右。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吃东西的重点就是好吃,只要好吃,有没有吃相都是不用讲究的。
我自己也是个吃货,我太懂吃货的心理了。我到全国各地都会去找当地的民间小吃,听说哪家饭店好吃,哪怕人家是“网红店”,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我也得尝尝。
我们一款新产品上线之前,都是由几位资深糕点师傅组成的委员会牵头,在各地调研,然后提出概念,做出来之后也要反复盲测。必须要85%以上的委员通过,然后由我试吃,才能定价上架。已经上架的产品,也会不断更新迭代,所以肉松小贝才越来越好吃。
目前,我们储备了30多种新产品,正在找合适的机会上架,预计2019年会出4到6款新品,我估计里面至少会有一个爆款(销量占比超过店铺总销量的20%)。
06
格隆汇:鲍师傅只设置一个窗口来收银,以至于有时候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这让很多吃货望而却步,只留下了那些“有耐心的吃货”,这样的安排是否会让鲍师傅失去很多客人?
春节这两天算是我们的淡季了,排队的人不算多,春节前、元宵节后一直到天气变热之前,都是我们的旺季。很多爆款不早一点排队,几乎是买不到的。
的确有人说我们是故意让客人排队,但其实目前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的,不要看只有一个收银台,里面做点心的、打包的,至少三个人都在为一个客人服务。我们流程化了门店的操作,客人从下单到离开,最快的不到一分钟,普通糕点店即便再多几个窗口,也做不到这个速度。
所有店面我最关注的数据,就是复购率,一般来鲍师傅的有30%以上都是熟客,有的成熟地区,比如北京,熟客几乎要超过50%。我们会用数据系统记录这些信息,每个月我都要看一下才能安心。
有的面包房是让客人进店去挑选,我们做不到。原因一是我们需要很大的操作空间,二是下单速度再加快,会赶不上做。
像杭州分店的爆款提子酥,当地人特别爱吃,所以你几乎在柜台上都看不到,做出来就被买光了。
很多人不知道,鲍师傅糕点许多分店几乎要做到凌晨的,有的店是师傅们三班倒,24小时不停地做。因为我们一直坚持手工化制作。
要减少排队,就必须增加店铺的数量。但因为手工工艺,需要糕点师傅去带徒弟,会限制扩张的速度。现在我们有40家店,2019年我会增开16家。
07
格隆汇:手工制作的糕点和工业化制作的糕点,在口味上有很大差异吗?有一些自媒体买来多家模仿的“肉松小贝”做盲测对比,评价鲍师傅的口味并没有很大优势,您觉得顾客会买账吗?
为什么包子一定是手工的好吃?因为有些工序就得靠手工把控,相对而言,手工糕点的口感和把控度会比较好。
打蛋、搅拌这些体力活可以让机器做,但关系到口感的事情就要糕点师傅自己把握。每个烤箱都有微妙的差异,同样的温度,差几秒钟,口感都会不一样,这只能靠经验传承。
给一款产品选用合适的材料,我们会把所有材料的版本都试做出来,反复试吃之后再决定用哪一种。糖这么一个简单配料,肉松小贝我们用的是韩国幼砂糖,绿豆冰糕用的却是海藻糖。就连肉松小贝的肉松,都是我向供应商专门定制的,如果用市场上那些肉松产品,口感是不够好的。
我的老家江西资溪县是“面包之乡”,很多老乡都是烘培行业的,很多产业链、新消息,都是互通的。这里头的资源,圈外人是想象不到的。
08
格隆汇:坚持精选用料和手工作业,那意味着材料投入、培训投入都会很大,利润率也会被压缩。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开加盟店,找加盟、赚快钱的人能把产品做到这份儿上么?店里的鸡蛋都是国内最好的,价格是普通鸡蛋的两倍还多,加盟的人舍得不要这些利润吗?
现在店里的糕点师傅,都是最早跟着我一起做糕点的十几个人带起来的。材料贵,那培训就会更贵,在一个师傅完全掌握好蛋饼的打发程度、烤制温度、保存条件之前,他做的产品都是不会放到货架上的。
创业最难是坚持
09
格隆汇:鲍师傅的销量是主要靠爆款产品拉动吗?前店后厂的模式,扩张速度慢,成本又高,类似企业大都在不断增加新产品、提升客单价。您为什么会一直把店里的SKU控制在20个以内?未来是否会考虑像稻香村和好利来一样,做一些短保食品?
其实店里的销量相对是比较平均的,因为各地区门店的爆款产品其实都不太一样,我们也会做出区域性的改良。比如,在杭州最受欢迎的是提子酥,在深圳最受欢迎的是土凤梨酥。那在深圳地区,我们就会给多开发几种口味的土凤梨酥。
正常我们门店里上架产品数量在12到18种,再多类别,实在是人手有限,做不出来。
我正在资溪老家建一间中央工厂,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到时候会生产一部分对手工要求不高的点心,也会做一些半成品,送到店里加工。这样提高产能之后,新产品研发也会加快,也能做短保点心比如饼干,就能在电商平台出售。
10
格隆汇:不少点心店都是在成立五年左右开始迅速扩张,鲍师傅什么时候会迎来拐点增长的时期?成立以来,鲍师傅只在2017年拿了天图的一笔投资,扩张阶段是否还会有进一步的融资计划?
预计2021年会加快开店的步伐,开店主要还是会依靠自有资金。
其实餐饮企业大都是不太需要融资的,因为这个行业现金流很好,所以除非是投资方有很好的资源,我应该都不会再融资了。
天图和我沟通了很久,当时又特别巧,其中一位研究员和我在机场、高铁上偶遇了三次。真的是很有缘分,后来我就接受了这笔投资,也算是给自己一些压力,请天图帮我们加快规范化。
天图投资对我们也很信任,投资合同的页数很少,限制不多。这一笔钱足够我们发展了。
到现在,还是有很多投资机构在找我,但因为年轻时候的教训,我是很不愿意拿别人钱的。虽然融资和负债不一样,但终究是一种责任,投资方给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一样要善待。
11
格隆汇:您现在的心态是怎样的,危机感更多还是满足感更多?
危机感更多,因为年轻时候失败过,所以我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
80年代的时候,我第一次创业,是做食品添加剂的供应商,为创业借了很大一笔钱。因为管理不善,一两年就亏光了。公司倒闭、负债,一下子连生存都成问题。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整个人瘦得不到100斤。
做鲍师傅,我只希望能稳扎稳打,该防范的危机都防范好。
12
格隆汇:您觉得创业最难的是什么?
创业最难的是学会坚持,失败之后还要有重新开始坚持的勇气。35岁以前失败是一种财富,年轻时候经历一次失败,带来的更多是教训和体悟。我很感谢年轻时候的失败,如果没有它,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鲍师傅也就不是现在的鲍师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