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
>为了照顾一下不熟悉历史背景的读者朋友们,故事开始之前,作者要先科普一下相关资料。
晚唐时期,节度使和藩镇作乱,纷纷谋求自立。
在这风云际会的乱世之际,有两位仁兄率先站了出来。
第一位,是河南朱温,第二位,是河东李克用。
朱温篡唐自立,建立了后梁。
而李克用则默默耕耘,把自己的基业都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存勖。
李存勖也不含糊,接了父亲的班之后也开国称帝,建立了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勖堪称五代十国第一狠人,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很快就灭亡了后梁,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庄宗前期英明,后期散漫,很快激起兵变,身死于乱军之中。
庄宗一死,庄宗的弟弟李嗣源顺势登基,称为后唐明宗。
明宗传位其子李从厚,即后唐闵帝。
唐闵帝李从厚性格懦弱,优柔寡断,皇位很快又被自己的弟弟李从珂抢走了。
李从珂,即后唐末帝。
< class="pgc-img">(后唐末帝李从珂 形象)
>作为后唐王朝的最后一位领导,唐末帝李从珂可以说是个严重的偏科生。
这位皇帝论打仗,可以说是笑傲沙场,一个顶俩,但论治国,就算是十个李从珂加起来,也是白给。
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用这句话来形容李从珂,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
当然了,非但是皇帝能力有问题,和帝王本身的气运似乎也有一些关系。
当年顺风顺水的时候,李从珂曾经一人一骑跑到敌方的军营里,砍下下敌将的头颅,然后再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自己却毫发无损。
而如今时运不济,就算是皇帝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也很难干出什么成效来。
我们知道,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东临海滨,西抵陇右,北至长城,南达江汉。
史书中说“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足可见后唐曾经是一个多么强大的王朝。
现在,情况却大不相同了。
政治腐败黑暗,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剧烈,边防涣散,曾经的庞大王朝到如今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李从珂的运气散尽,但另外一个人的好运却来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石敬瑭。
< class="pgc-img">(后晋高祖石敬瑭 画像)
>石敬瑭,沙陀族,太原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武将。
当然了,石敬瑭的身份,不仅仅是普通武将那么简单。
他早年间拜在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麾下,作战勇猛,深得皇帝喜爱,皇帝尤为器重,乃至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石敬瑭。
这么一来,石敬瑭就成了后唐王朝的驸马爷,成为了皇帝的女婿。
到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的时候,石敬瑭已经官拜河东节度使,雄踞一方,势力可以说是十分庞大。
李从珂虽然治国无能,脑子不太好使,但脑子不好使,不代表他是个傻子。
皇帝明白,自己想要坐稳这个皇位,必须先把石敬瑭这个手握大权的节度使给收拾了。
经验显而易见,当年闵帝李从厚初登帝位的时候,不也是火急火燎的就要收拾身为凤翔节度使的自己么?
要不是自己福大命大,打了几场翻身仗,夺得了帝位,如今早就是那凤翔城中的刀下亡魂了。
我不是当年的李从厚,你石敬瑭也休想做当年的李从珂!
< class="pgc-img">(后唐闵帝李从厚 形象)
>皇帝想要收拾权臣,方式方法有很多。
毕竟皇帝是老板,权臣是员工,主动权始终是掌握在老板手里的。
如果不想耽误时间,大可以给大臣安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把大臣一撸到底,让他进京述罪,认罪服法,交出所有权力,最好来请罪之前,直接把自己给绑了。
这个办法和想法实在是太好了,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岳飞?
如果不能一招制敌,那么就需要钝刀割肉,分阶段分步骤的瓦解权臣的势力。
李从珂不敢弄险,石敬瑭也算家大业大,又是先帝女婿,手里有粮有兵,真要一下子给他惹毛了,到时候他举兵反叛,那还真有点不好对付。
所以很快,皇帝就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层层递进,一点点地消磨掉石敬瑭的势力。
而消磨石敬瑭势力的第一步,就是将他调离河东,改任它处。
你石敬瑭同志在河东树大根深,党羽密布,你在当地很有威望,想要起事,必然一呼百应,河东就是你的大本营。
现在,我把你从大本营调到穷乡僻壤,我看你还有什么资本跟我叫板?
于是,皇帝一封诏书,送到河东,要求石敬瑭赶紧收拾收拾行李,改任郓州节度使。
郓州地狭民寡,物资匮乏,兵力孱弱,自己到了郓州,那就是案板上的小绵羊,只剩下被人宰割的命运。
所以皇帝的诏书一到,石敬瑭立刻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表示自己就在河东,哪儿也不去。
石敬瑭同志不仅抗命不遵,还反咬了李从珂一口。
< class="pgc-img">(许王李从益 形象)
>他散播出消息,指责李从珂得位不正,应该把皇位禅让给李从益,即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小儿子。
这事儿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李从珂并非明宗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养子,所谓皇位,乃是李从珂以武力征服的方式抢过来的。
这句话可算是把李从珂的心窝子给捅了,皇帝一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说自己得位不正。
于是,皇帝恼羞成怒,也顾不上循序渐进地收拾石敬瑭了,立刻发兵数万,要将其彻底剿灭。
朋友们,这对石敬瑭来说,简直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李从珂虽然是后唐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他并不能算是个昏君,此时的后唐就算是国力不如从前,那也是五代十国时期霸主级别的存在,既然如此,收拾个小小的石敬瑭那基本上就是个分分钟的事儿。
得知后唐大军已经出征,马上就要抵达河东把自己按在地上捶的消息之后,石敬瑭慌了。
都说天无绝人之路,但李从珂人多势众,到时候精兵合围,自己这点兵力,连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
如此险境之下,石敬瑭可就动了歪脑筋。
他火速派人联系上了北方平原上的辽朝皇帝,耶律德光请求耶律德光发兵来援。
< class="pgc-img">(辽太宗耶律德光 形象)
>李从珂不是傻子,石敬瑭比他更精明。
石敬瑭虽然精明,但辽太宗耶律德光更是个狡黠的生意人。
大军一来一回,舟车劳顿,伙食费,磨损费,过路过桥费,油费,这些你都得给我报销,并且,我耶律德光是个生意人,不是做公益的,帮你可以,我有什么好处?
石敬瑭是个粗人,不会谈生意,他给耶律德光的好处只有区区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却让耶律德光一口应允,并且很快派出大军,支援石敬瑭。
这五个字,即“燕云十六州”。
“燕云”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史·地理志》,代指中国北方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十六个州郡。
这个范围大概是在今天的北京北部,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意义十分重要,他是中原政权和游牧民族的缓冲地带,是富饶和繁荣的经济发展区,又因其地形上崇山峻岭,高谷斜坡的特点,成为了大自然送给中原政权最好的屏障。
如果燕云十六州有失,那么中原地区将会再也无险可守,中原政权将会毫无遮挡地坦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后的两宋总是被塞北三朝追来打去的原因——因为燕云十六州掌握在人家的手里,人家随时想收拾你就收拾你。
不过退一万步讲,就算燕云十六州不是战略要地,不是什么重要的地盘,你石敬瑭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就给割让出去啊。
您不嫌屈身事贼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 class="pgc-img">(燕云十六州)
>但石敬瑭不管那个,当下的处境,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要能活下来,别说割地,就是割他自己的腰子,他也乐意。
面对石敬瑭选手打不过叫外援的无赖行为,原本胜券在握的李从珂又开始慌了。
其实李从珂的慌乱,恰恰是导致他落败的原因。
作者不止一次地提过一个论点,那就是,李从珂虽然是后唐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但他治下的后唐王朝却并没有太多的亡国之象。
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都算得上是明君,这么一代代人攒下来的老本,不是谁轻易都能撼动的。
如果硬碰硬,就算是大辽铁骑,也不一定能在李从珂的手里占到什么便宜。
但作者还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李从珂的好运,已经结束了。
当年和闵帝李从厚的争权夺利已经消磨尽了皇帝锐意进取的心,而如今石敬瑭的作乱更是让帝王对未来的前景报以一片灰暗。
所以,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李从珂选择了封闭自己。
在最后的岁月里,他任由石敬瑭联合辽王朝的铁骑攻城略地,自己则整夜沉迷享乐,饮酒悲歌,坐等灭亡的命运。
< class="pgc-img">(后唐灭亡)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洛阳城破,李从珂自焚于洛阳城玄武楼,时年五十二岁。
后唐灭了,在这一场滔天的烈火之中,化为了历史的尘埃和灰烬。
看来,在这残酷的历史面前,李从珂还不能算作强大。
即使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拥有数以百万的军队,也不能证明他是强大的。
因为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弱者和强者唯一的区别,就只在于心智是否坚定。
强者生,弱者死,这是万物最基本的,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期概述
安史之乱,一场由多种矛盾聚集所产生的混战,搅闹了大唐帝国半个多世纪,致使辉煌无限的唐王朝走向了下坡路。人们对安史之乱的看法不一,有人说是权力的洗牌,有人说是制度的失衡,还有人说是玄宗的昏庸,但无论如何,这场战乱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太原之战,一场名不见经传的战役,却意外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太原之战的结局更是直接影响着这场叛乱的历史走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大唐帝国生死存亡,很大程度都系在了这场战役之上,而安史之乱的终结,也由此次战役而提上日程,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战役的指挥者――李光弼和战役自身的无限震撼。本期文章将从太原之战切入,从战争的角度去解析安史之乱终结的必然性和大唐再统与一蹶不振的可预见性。
太原大战的前奏:嘉山之战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大败史思明,史思明仓皇逃窜,郭子仪李光弼紧追不舍,随后史思明引兵反击,郭李二人又被穷追不舍。
郭子仪边逃边诱敌深入,三日后再次大败史思明,形式一变又成了史思明逃,郭子仪追击,眼见史思明连战连败,作为盟友的安禄山自然不会坐视不理,而嘉山之战也由此爆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首先,安禄山调集离史思明最近的河北大将蔡希德率兵两万支援,紧接着又调临近的范阳守将牛廷玠发兵万余人支援眼见两路兵马前来支援,史思明又鼓足了勇气,立即整顿兵马收整散卒,旋即汇集了五万精兵。
重整旗鼓的史思明兵强马壮,大军锐气正盛,郭子仪自然知道不能和敌军硬拼,于是打起了游击战。依托有利地形,郭子仪下令全军是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搅扰的史思明大军渐渐疲劳。
紧接着,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展开突击战,史思明阵脚大乱,五万精兵损失惨重,嘉山之战以郭子仪大军获胜而告终。
这场战役,对太原之战有着很深的启发意义,首先是领军人物,嘉山之战以郭子仪为首,这位力挽狂澜的大将是指挥官,而李光弼则是帐下大将。郭子仪的战术,战局的分析,一切都在李光弼的眼中,给这位军事天才掀开了一闪指挥战争的窗户,为其指挥太原之战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战争形式,史思明的溃败和安禄山的失利,导致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安禄山与部众上下离心,而安禄山和其子安庆绪也矛盾重重,史思明与部众的关系也几近微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最后是战局,因为数次溃败,给这场战乱带来了精神上的灭顶之灾,史思明需要赢一把鼓舞军心,安禄山需要大胜来壮声势,安定叛军的精气神,于是长安沦陷,玄宗逃亡蜀地。至于史思明,则陷入了太原之战的风波。
太原之战:是生是死一战间
公元756年七月,肃宗继位,于灵武召见郭子仪、李光弼,加封李光弼为使相、节度使,太原留守。
新官上任的李光弼,率领五千兵马星野赶往太原,次年,准备大胜一场的史思明会同蔡希德率军十万围攻太原,史思明打得一手好算盘,他清楚攻克太原便能振奋军心,而后便可直取灵武,刚继位的肃宗便可成为囊中之物。
然而,敲了一手如意算盘的史思明失算了,因为他没有料到,此次太原之战的对手,是同郭子仪一样老辣而且更狠辣的李光弼,李光弼的作战风格就三个字:稳、准、狠。很快,李光弼到任太原,与史思明展开了对峙,不过史思明似乎并没有把李光弼放在眼里,而且已经将太原视为囊中之物了。
骄兵必败,但史思明显然不相信绝对的优势下自己还能失败,而且他相信没有了郭子仪的李光弼,就是一头待人宰割的小绵羊。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史思明的傲娇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太原城内没有精兵,即便是老弱病残也不足一万,这样的军队拿什么和他这位手握十万精兵的人争呢?城内军心涣散,此外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城墙年久失修,已经无法抵御大规模的进攻了,史思明实在想不出能够让他失败的理由。
理由千篇一律,真相却是唯一,史思明失算了的,能够让他输的,是李光弼!
李光弼到任,立即研究部署听取意见,手下将领哪还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研究了一番,李光弼确定了纲领:只守不攻必然是自取灭亡。怎么防守,还要进攻,拿什么进攻,他手底下拢共不到一万的残兵。笔者已经交代了,李光弼用兵只有三个字:稳、准、狠。
第一步当然是稳,即稳定军心,李光弼战前动员,鼓动将士们准备守城的器械,其中格外注重石炮――投石器。注意,这东西是攻守两用型的利器,显然,李光弼是真不打算死守。
第二步是准,即看准时机,算准战时,瞅准目标发动进攻,李光弼瞅准的是史思明的大营。
第三步是狠,李光弼狠起来自己都怕,他下令用有限的人力去凿地道,把地道从城内一路打到史思明大营。
用意显而易见,他是一面死守,另一面开始发动进攻,这种打法史思明如何能够预料,他还沉浸在绝对优势的喜悦当中,没有发动总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这一切,都给予了李光弼绝好的机会,很快,一支奇兵自史思明大营地下涌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史思明大军阵脚大乱,被斩首一万余,同时在投石器底下死伤的将士无数,史思明慌了,但已经迟了。
还没有缓过神来,史思明大营又传来了惊天消息:安禄山被杀,安庆绪称帝。
什么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史思明神奇的做到了二者兼备,李光弼这个神一样的对手刚给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安氏夫子这猪队友就自乱阵脚了。无奈之下,史思明只得撤军,但李光弼哪是好惹的,想打完就走,没那么容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李光弼发起狠来,确实是自己都怕,史思明刚退军,李光弼就开始组建训练敢死队,不到一个月时间训练完成,星夜兼程追击史思明,斩首七万!要知道,敢死队中人拢共都不到上万之众。
神奇的太原之战,以李光弼率军一万大破敌军十万而告终。
战后风云录
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原大战,以李光弼斩杀七万敌军而宣告结束,但其巨大的战争影响远没有终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太原之战,就直接意义而言,其保住了战略要地太原,拱卫住了行宫所在地灵武,将史思明的阴谋扼杀在了摇篮当中。在历经玄宗迁宫、避难蜀地又驾崩于灵武后,皇室统治声望摇摇欲坠,史思明如若攻克太原,灵武便是会战的关键,唐军能否取胜就需另当别论了。
皇帝外逃,叛军声势浩大,这些都是大唐帝国平叛的不利要素,即便是一对一唐军都对叛军有几分胆怯,这种心理直接影响着平叛进程,然而李光弼的太原大胜,彻底鼓舞了大唐帝国的军心,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成为了大唐将兵的精神支柱。
太原会战中史思明的傲娇与溃败,彻底激化了内部矛盾,安禄山内部的矛盾已然爆发,而安庆绪处置矛盾的方式,也为史思明阵营提供了借鉴,随后不久,史思明被杀。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相继陨落,叛军败亡已成定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handler">< class="pgc-img-button editor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setImageCover fix-android">>< class="pgc-img-button deleteImage fix-android">>>< class="pgc-img-border ">>>还有一方面值得注意,在太原会战之后,大唐帝国迎来了两位军神,郭子仪和李光弼。李光弼被皇帝封检校司徒,拜为司空,加侍中,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兵部尚书,爵魏国公改郑国公,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等等。
二人地位的提高,标志着大唐王朝平叛进程的快速化和高效化。经此一役,大唐帝国转危为安,安史之乱逐渐平息,叛乱走向了下坡路。
年假还有好多好多天
< class="pgc-img">>很难受
最近超想出去玩
但是距离假期还有很多天
只能用花样的美食来满足自己
让自己的味蕾去度个假
今天又探寻到一家湘菜馆
< class="pgc-img">>湘辣小厨
一家地道的湖南菜
店家良心三大承诺
让你放心,给你家一样的感觉
< class="pgc-img">>“求精、创新、美味、服务”
是店家的原则
在承袭传统的湘菜风味上
新添了服务元素
更是将时尚、规模等概念
引入了自己的品牌之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整体采用暗色的木质地板铺设
让餐厅看起来古韵十足
此外,还有大容量的包间
能够容纳50以上,内设投影、KTV
满足你聚会的各种需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湘菜,即湖南菜
在长沙地区又被称为本味菜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
三种地方风味为主
制作精细,选料更是广泛
口感变化多端,品种繁多
1 双色剁椒鱼头
< class="pgc-img">>双色剁椒鱼头
剁椒鱼头是民间湘菜的代表之一
以鳙鱼鱼头和两种剁椒为主要原料
配备其调料蒸制而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鱼头的营养价值高、口感也好
辣椒开胃消食、暖胃驱寒
这道菜品价格鱼头的“鲜美”
和剁椒的“火辣”融为一体
两种不同色彩的剁椒
给鱼肉披上一层别样的外衣
蒸制之后
鱼头的鲜嫩被尽量保存
剁椒的味道有很好的融合到鱼肉的肌理之中
< class="pgc-img">>此外,这份菜品中还加入了
北方人最爱吃的饺子
饺子寓意团圆
北方人节日必备主食
独特的剁椒汤料
也让这份饺子变得很不一样
酸爽可口
< class="pgc-img">>小瓦斯炉的设计
不仅能让菜品时刻保持温度
还可以在里面煮一份宽面条
哇!剁椒的椒麻刺激让这份面条也独具魅力
2 湖南小炒肉
< class="pgc-img">>单看这个名字能并没有那么清晰
其实它就是,你们的爱豆
“小绵羊”张艺兴最爱吃的“辣椒炒肉呀!
< class="pgc-img">>这个辣椒可不简单
是湖南特色螺丝椒
皮质轻薄,口感脆爽,辣味更浓
加入肥瘦相间的猪五花
大火翻炒入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辣椒中带有一种特殊的物质
在与舌尖相遇的那一刻
便仿佛如触电一般
和着肥瘦相间还有嚼劲的肉片
这个感觉,真的是舒爽!
3 湘味鱼杂
< class="pgc-img">>“杂碎”在北方是十分常见的
多以羊杂为主
鱼杂是比较陌生的
< class="pgc-img">>以鱼鳔、鱼籽、鱼白为主要食材
青红椒也是必不可少的
表面覆着一层厚厚的鱼籽
看着就让能感受到它在舌尖
可以迸发出怎样的花火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用勺子翻起来
便可以清晰的看到底部乾坤
鱼鳔、鱼白满满的
搭配这鱼杂的汤汁
酸辣爽口
一大口下去,十分过瘾!
4 泉水养生丸子汤
< class="pgc-img">>精选上好的猪肉
混合配料
经过老师傅上百次的摔打
让肉质更有粘性
每颗丸子都搭配一颗枸杞
味道鲜美还营养丰富
< class="pgc-img">>表面一个煎蛋
让这道菜看起来尤为特别
< class="pgc-img">>上菜之后加入店家备有的农夫山泉
等待丸子成熟
还可以在汤中加入些许新鲜蔬菜
丸子随着煮制
内里粘连的更加紧密
并不会散掉
< class="pgc-img">>清甜的泉水和鲜美的丸子
在蔬菜的陪衬之下
味道清新中还带着浓浓的肉香
味道更加的立体
5 剁椒炒鸡蛋
< class="pgc-img">>炒鸡蛋是一道十分家常的菜品
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做法
湘菜对剁椒的情有多钟
让鸡蛋都粘连着剁椒
味道也十分的特别
< class="pgc-img">>6 野山椒牛肉
< class="pgc-img">>野山椒俗称天椒、朝天椒
在各种辣椒面前
所有的食材都变得超级百搭
软嫩轻薄的肉片
会在受热之后快速的收缩
野山椒的味道也会快速的沁入到牛肉里面
味道香浓,辣味十足
< class="pgc-img">>7 洋葱拌木耳
< class="pgc-img">>一道清新的开胃小凉菜
也是并不可少
经常吃木耳
可以清肺润肠、滋阴补血
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8 紫薯饭
< class="pgc-img">>进门便可以闻到香甜的饭香
精选上好的大米
直接在小电饭煲里焖煮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打开电饭煲的那一瞬间
真的有在家吃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