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加盟的水很深,很多餐饮小白不了解清楚品牌的加盟方式就盲目的去投资开店,结果没几个有就关门歇业,还剩了一堆原材料,投资了几十上百万没有挣回来一毛钱,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很多搞加盟的餐饮企业只是为了挣取加盟而已,后期的很多经营管理的支持几乎没有,而对于没有任何餐饮经验的投资者来说,这是最大的空缺也是导致后期经营不善关门停业的重要因素。
第二,许多投资者到外地出差一趟发现几家餐饮店生意非常火爆,认为在当地老家搞一家也肯定火爆,殊不知中国很大,餐饮品类很多,各地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因此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加盟店售卖的核心产品当地人不认可,顾客过了新鲜感后就再也没有兴趣了,导致生意一落千丈。
第三,很多搞餐饮品牌加盟商家,会自己搞几家店,通过各种营销活动价格战,让店内生意好起来,吸引加盟商。而店面的真实经营很差,就是生意好不盈利,没钱赚。因为钱都拿去做活动吸引客流量了。这样的餐饮品牌本身就没有一套好的盈利模式,加盟商接手后更没有希望盈利。
第四,很多搞加盟的企业,不是为了赚加盟费,而是为了赚后期品牌使用费和原材料供应的钱。而作为这一类的品牌加盟,如果加盟投资者没有经验的话,只会跟着总部更新产品采购原料,而总部又不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导致有货卖不掉或卖的不好,几个月下来自然就业关门大吉了。
第五,加盟的模式有很多种,有传授技术为主的,有供应原料为主的,有只做一锤子买卖的,有做长期经营管理的,还有招投资者而投资者不参与管理的等,在你选择加盟前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品牌的盈利模式,了解清楚后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再去决定要不要搞,不然脑子一热就去投资,最红只能以失败告终。
不是说加盟都不行,我身边就有很多加盟挣到第一桶金的,后期逐渐发展壮大的餐饮老板。当然也有更多因为加盟不善经营不行而失败的投资者,在这里只想跟大家提一个醒:做餐饮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不要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有了经营的能力才能长久生存发展下去。
<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昨天(12月7日),优化防疫“新十条”发布,吹响了中国走出新冠疫情阴霾的决定性号角!
眼瞅着要过年了,赶着政策回暖的春风,许多餐饮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但不得不说,在行业迈向复苏的过程中,也许不会那么一帆风顺,还需要短则几个月、长达一年的过渡期和缓冲期。
当下,有餐饮老板开业3天后被感染了不得不关门;有人则面临着开业与不开业“进退两难”的抉择……
随着全面放开堂食,餐企未来还将面临五大难关,一场场硬仗摆在我们餐饮人面前!
难关一:政策过渡关
“堂食已经放开,但北京却还需48小时核酸”
政策过渡期带来的不确定和摇摆,是第一关。
昨天刚公布了“新十条”,国家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其中规定:跨区域流动的人员,不再查核酸和健康码了,落地检取消;明确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要求除养老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其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特别是对餐饮堂食不要求扫码和核酸的这点,让不少餐饮人拍手叫好。
然而,在昨天北京市召开的发布会中,则声明:进入网吧、酒吧、棋牌室、KTV、剧本杀、桑拿洗浴等密闭场所以及餐饮(堂食)、室内健身等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北京今年以来备受疫情冲击,不少餐厅被封控停业了好几拨,损失惨重。眼看马上要过年了,年末新年档与春节档是餐饮的高峰期,不少餐饮人想趁机回回血。
而“查验48小时核酸”无疑往他们头上浇了一盆凉水。
因为,一方面,新十条要求进一步缩小核酸范围,意味着核酸点势必会减少,做一次核酸要一两个小时,而且核酸时效大幅降低,第二天甚至第三天都出不了结果;另一方面,随着感染人数越来越多,核酸点成了最容易被感染的地方,加上现在的核酸都是十混一,太容易混阳了。
谁会为了吃一顿饭,甘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不惜排队一两个小时呢?这代价太大了。
因此,有北京餐饮人疾呼:“核酸就十混一,也没有地方做核酸,那么多员工,一天就到处去找做核酸的地方,不开放堂食对餐厅就是死路一条。强烈呼吁,北京堂食开放,取消48小时核酸!”
诚然,放开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但在完全落实“二十条”和“新十条”精准防控要求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会因为执政水平的差异和其他因素的考量,还会存在阶段性的适应和调整,各地还需要一点时间去慢慢落实到位。
比如,昨天还要求堂食要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的上海,今天就通知不再查了。
难关二:感染关
“刚营业3天又关门了,因为餐厅老板‘阳’了……”
封控有封控的痛苦,而放开也有放开的苦恼。
餐厅员工感染,将是未来不可避免的难题。
在河北保定开面馆的梅姐,一直苦苦等待放开,如今好不容易迎来放开,刚刚营业三天,自己却被顾客感染阳了,不得不再次关店:
“解封后,欢天喜地来开门,刚营3天,你猜,为啥我又关门啦。我被店里来的阳性顾客感染啦,我中标啦,我也阳啦,我现在又在隔离吃药阶段……
等我恢复后再营业,再被阳性顾客感染怎么办,我想了想,打算在门口帖张纸:如果您阳啦,就别进店啦,店主实在惶恐不安。
大家觉得怎么样?给出出主意,各位开实体店的大神们,我面临的问题,也是你们要面临的问题,因为国家放开,谁也逃不了。”
的确,这不仅仅是梅姐一个人的担忧,特别是全部放开之后,万一有员工阳性了,怎么办?宿舍员工全部阳了怎么办?
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随着毒性的减弱在增加,原始毒株的R0是2.5~3,意味着一个新冠病人可以传播2.5~3个病人;德尔塔变异株可以传播5个病人,直接翻倍;奥密克戎阳性可以传播10个病人……
这意味着,在奥密克戎超强传播力下,未来所有人都会被感染,无论你在哪,无论你采用什么手段,都避免不了被感染的宿命。
因此,每个员工都会被感染,这是摆在餐企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特别是,餐饮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员工基本吃、住、工作、开会都在一块,万一一个员工得了,可能整个宿舍都会被感染。
到时候,一下子就没有人可用了,人手不足,是不是餐厅就不得不自己主动停业了?
每家餐企都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难关三:成本关
“开业亏本,不开业流失顾客,老板进退两难”
最近,豪虾传创始人发现一个特别“怪异”的现象:全国各地都在放松疫情管控,但很多餐饮老板不仅没有高兴,而且还十分纠结错乱,甚至不少人还表现出不要解封意愿。
“他们觉得如果管控,有‘很好’的理由为现实的困难打掩护,关在家里虽然痛苦,但也相当于临时解脱,一旦放开了,他们就必须正面面对问题,无法再‘躲’在家里,也没法用疫情管控来作为托辞和借口,所以,想到即将面对的各类问题,他们现在的真实感受是‘前进看不到希望,后退找不到借口’。”蒋毅解释。
的确,如今到底是开业还是不开业?这都让餐饮老板进退两难:
若是开业,那可能更亏本,因为复工后客流量少,营业额锐减,但成本却在节节攀升,房租要交,工资要发,水电要交,资金压力骤增;
若是不开业,餐厅最重要的就是要人气,而人气需要一点点聚集,所有餐厅最怕停业,一停业,可能顾客就流失了,于是,现在很多餐厅不惜赔钱打折都在攒人气。
这意味着,能不能扛过后疫情时代的过渡期,需要的不仅是信心,更要的是财力。
“然而,今年的疫情断断续续持续了一整年,很多老板其实已经在负债经营了,可能撑不过这个过渡期了,所以大量餐厅都在倒闭和转让。”蒋毅直言。
因为餐饮是一个现金流的生意,绝大多数老板其实没有留够备用金,一般不会为第二年做全年资金预算,基本都是上个月赚的钱下个月用,下个月赚的钱下下个月,没有疫情的时候,这很正常的。
但是疫情让餐厅连连续续的关门歇业,不允许堂食,甚至不允许外卖,这就导致餐厅的现金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要是不想现在关门大吉,就只能硬着头皮上,要上就得要花真金白银,而绝大多数老板的家底都已经被掏空了。
眼下,缺钱——是摆在大多数餐饮老板最最最大的难关。
难关四:恐慌关
“带疫解封,人们感动却不‘敢动’,餐厅客流下滑严重”
除去上面的内部难关,外部市场更是困难重重。
“带疫解封”下,人们感动却不“敢动”,餐厅客流量下滑严重。
据知名餐饮专家孙旭观察,最近深圳市彻底开放了,商场和写字楼都不需要扫码进入,但是餐厅却没有迎来报复性消费,业绩普遍掉了大概三成,甚至到四成。
蒋毅所在的成都目前也完全放开堂食了,没有做任何限制,但是客流量非常少,成都整体来说,可能现在连恢复40%左右,“甚至都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突然放开,消费者的恐慌心理难解。
当下,每天全国几万例的新增,而公众场所取消了扫码和核酸,突然的放开,人们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慌,很担心自己被感染。
虽然说新冠的毒性已经下降得和流行感冒一样,年轻人抗一抗就过去了,但谁家没有孩子和老人呢?“不得总比得了好”,这让人们极大降低外出意愿。
另一方面,为了避开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大家会更加谨慎出行以及聚集。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称:“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再参考那些曾积极防疫并效果良好,但最终共存的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所有这类型的国家在开放的初期都会有一波感染高峰和死亡高峰,其医疗系统会受到严重冲击,医院一片混乱。
每个人都会慢慢接受总有一天会被感染的命运,但大家为了防止成为医疗资源挤兑的受害者,都会选择避开第一波感染高峰,把自己被感染的时间点向后拖一拖。
由此可见,不管人们是出于恐惧还是自保,都会减少外出和聚集,客流下滑是餐企未来几个月都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难关五:复苏关
“顾客口袋都没钱了,购买力下滑,餐厅业绩难回到从前”
而,餐厅营业额下滑,更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兜里没钱了, 这几年,“穷”成了大多数人挂在嘴上的自嘲词。
“如果说客流下降是短痛的话,消费力下滑所带来的过渡期则相对是一场长痛。餐厅要想恢复到从前,一年半载内都不是太乐观。”孙旭说。
特别是写字楼和商场餐饮受冲击最明显,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人头量减少了,很多公司裁员、搬迁转移,很多一线的写字楼区,空置率增加了很多,大概空置率可能得百分之二十五;
二是消费力明显下降,因为从2020到现在整整三年,很多行业都受损了,消费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消费力一旦下降,餐厅业绩增长则陷入停滞,可能到80%就涨不上去了,很难恢复到100%。
总而言之,餐饮实现复苏,那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
空空荡荡的商场
客流和消费力会回升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呢?我们可以参考日本的数据。
日本在经历过2波奥密克戎的洗礼后,在8月9月比较混乱的时间过去后,而11月第八波前兆还没来,日本10月餐饮营业的客流,应当是在一个“无干扰”的时间段。
可以看出,22年10月对比21年同期,总体客流上涨106.3%。但基数低,所以对比疫情前19年的客流量,只有94%,其中快餐恢复最快,达到了98%,普通餐厅只有91%,居酒屋酒吧只有61%……
从客单价来看,对比19年。这些业态总体上涨了114%,其中快餐最快,涨了近120%。
所以,从日本餐饮业基本可以评判出1年后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尤其是客流量,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职业餐饮网小结:
三年疫情把餐饮人折腾得伤痕累累,如今有序放开的信号枪已经打响,曙光就在眼前,复苏就在眼前。
与此同时,过渡期的种种难关也同样摆在眼前,后疫情时代的餐企还需要度过这段化雪期,那或将是一场彻骨寒。
“昨天很残酷,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愿各位餐饮人,关关难过关关过!熬过寒冬,相聚暖春!
闹的城市综合体,繁荣的城市商业街……这些都是我市的“黄金地段”。然而,近两年来,不少市民发现,出现在这些“黄金地段”上的商铺频频易主。有些店铺开业仅仅几周便关门大吉了。其中,饮食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市民们不禁产生疑问,真的是如今生意难做吗?难在哪里?新兴餐厅的路又在何方?
文/ 马骏
近两年来,不少市民都切身体会到丹阳这座城市的变化。随着金鹰和新城吾悦两个综合体的相继开业,丹阳人在饮食上从捉襟见肘变成选择困难,从传统的家常菜到各具特色的港式餐饮、西餐甚至泰国菜纷纷亮相。然而,看似繁荣的饮食市场背后却是不正常的快速“改换门庭”。新店刚刚开业没多久就歇业了,接下来便是“叮叮当当”的装修,很快新的店又开业了……这样的变化充斥了每一个综合体以及城市的商业街。
“内忧”:
自身信誉受多方面考验
多年从事饮食业的饭店店主虞伟涛表示,眼下,新兴餐厅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所谓“万事开头难”,而很多店铺刚开张便遭遇“寒冬”,它们没能挺过去,所以成了饮食业“群众演员”的角色。“眼下的消费者都比较挑剔,‘下馆子’再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吃饱肚子。尤其是面对一个新的饭店,他们对其更为苛刻。这种苛刻体现在对于饭店菜品质量的考量,分量的多少,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口味,其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是否到位……这些都成为一个消费者对于一个新饭店评价的基础。一旦哪一方面出现问题,要知道,丹阳毕竟是个小城市,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对饭店造成影响。况且现在全民微信,吃什么玩什么都会拍一张发到朋友圈里晒一下。一个人说不好,一百个人都会产生顾虑。”虞伟涛说道,“更为可怕的是,如今的新饭店为了自身宣传,纷纷上了‘美团’,这在给自己做宣传的同时也将监督的权力交给了消费者,消费者在消费过后不少都会在美团上进行评价,而负面的评论则会对饭店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陈小姐表示,自己就曾经在金鹰的“吴家粥铺”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用餐经历。“当时我丈夫有些感冒发烧,所以带他去喝点粥。因为是去喝粥,怕吃不饱,所以点了不少。临走的时候还剩了一些菜。我和丈夫都不是浪费的人,所以要求服务员为我们打包。没想到我们站起来还没走到门口,就听见几个服务员在那里嘀咕,对我们这种在外面吃饭还打包的冷嘲热讽。我一下子就不高兴了,但碍于那些服务员年纪都比较大,我就没上前去理论。用美团买完单后,我立马将这件事写在评论上。”陈小姐说道。
“外患”:
竞争不断,租金较高
虞伟涛表示,除了内部原因,新店还会受到同行的强力竞争。“在丹阳的很多老店都做了差不多一代人的时间了,他们掌握着固定的客户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主顾’。虽然眼下“环境”不好,老店大多不会选择盲目扩张,走的是偏保守的路线。但他们对于新店的优势显而易见。另外,如今的新店大多选择去迎合消费力强的年轻人,而中老年人则对这些新店的‘新噱头’没什么兴趣,所以,在城市周边兴起的很多土菜馆纷纷受益,他们利用自身有特色、分量足、现场挑选等优势笼络住了这部分人,留给新店的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虞伟涛说道,“另外,这些地处‘黄金地段’的新店还要面临高额的店铺租金。”虞伟涛表示,近年来,我市较为繁荣的几条街道,其店铺租金不断上涨,而老百姓更是用“天价”来形容综合体内的店铺租金。处于这些地盘的商铺必须将顾客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才可以盈利,不然,即使饭店里坐着三分之一的用餐者,但达不到水平,饭店还是会面临亏损。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一旦出师不利,受大环境影响,很多新店店主都会信心不足,于是匆匆关门以止损。”虞伟涛说道,“民以食为天,消费者对于饮食的苛刻无可厚非,如果你满足不了市民们的要求,那出局只是时间问题。”
新兴餐厅路在何方?
实际上,虽然面临着各种压力,但近两年来,新兴的餐厅的确受到了很多市民的欢迎。其中,坚持走“亲民”与“特色”路线的吾悦“八分饱”和金鹰“一汤一煲”便收获了成功。在其他门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同时,他们的门前却总是排着长龙,商家为此甚至要在门外安排座椅给等候中的消费者。为什么他们能在新兴餐厅中脱颖而出呢?对此,虞伟涛表示,“亲民”是眼下很多老店的招牌,饭菜实惠、价格公道,而“特色”则是新店的主打,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怎么会不成功呢?
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眼下有一些餐厅乍看之下高大上,不管是装修还是布局都很有“范儿”。但说到底,一间出色的餐厅是要靠菜品取胜的,如果东西一般,分量又少,只是走旁门左道,用些非主流的菜名之类的,顾客往往不会经常去。而那些实惠又具有特色的餐厅才是更多的市民选择的对象。不管是家常菜、火锅、还是烤肉,只有以品质为核心,以特色为亮点,少一些欺客噱头,才是长久之计,不然无疑是一锤子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