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炒)茅台一样”。
玩了一年多的大益茶,罗浩所在的微信群里,不时能看到一些大益茶的需求信息。“22000急找一件旺世”、“52000出几提益友会原封老鼠散桶”、“34300找熟牛10天期”。
以上的这几个信息,“旺世”、“老鼠”、“熟牛”都是对应不同的大益茶产品型号,“22000”、“52000”、“34300”指预期的交易价格,不同的产品价格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
大益茶,即云南的勐海茶厂生产的普洱茶产品。在越来越火热的炒作下,有的出厂价一万多的某款大益茶产品,一年后的价格就涨到十几万。目前,一款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青饼”在业内价格达到了6500万元/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早在2007年,大益茶炒作就曾经历过一轮泡沫破裂,无数人顷刻间倾家荡产。2021年3月,市场出现因大益茶价格暴涨,期货炒客无法支付货款被判赔4000万元的案件。在众多投资客、经销商、交易平台的推动下,大益茶正上演又一轮的“茶市也疯狂”。
“财富”:
“存茶3年能换套房”
有的产品“有价无市,一茶难求”
3月底,罗浩手上握着的一款2021年新上市的“7542”价格上涨了4.08%。这箱罗浩用4.8万“建仓”的“7542”是大益茶的一款经典茶产品,每一件有6提,每提有7片茶饼。到4月14日,这款茶的建议价格已经涨到5.95万元。
“20款(即指2020年生产上市)的7542发行价9000块,现在9万多”,罗浩对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投资逻辑,这个系列的茶叶每年都会有新的出现,发行后市场价变动迅速。
已经投资大益茶一年多的罗浩,曾在2020年下半年买了大益茶“1901高山韵香”。在最高点14.5万元/件时卖了出去,一下子赚了几万块。
罗浩告诉记者,去年投资的大益茶属于线下交易。自己在“圈子”里找到货后,先将钱打到对方账户上,卖家再发实体货给自己。如果卖家属于一些茶行或者中间商,还可以将货直接存在卖家手中,保证茶叶有一定的储藏环境不被破坏,等到一定价格了再出手。
“跟茅台一样”,罗浩认为,茶叶越放越值钱,虽然有风险,但长期持有就能赚钱。
罗浩展示给记者看的是一款“1701轩辕号”的生茶:截至3月30日的市场报价为165万/件,而这款茶2017年发售时出厂价为3万元/件。
“你存到现在,不是一套房么?”罗浩问记者。
这样上百万的高价茶在大益茶的交易平台十分常见。3月底,贝壳财经记者在微信的一款名为“找找茶”的小程序看到,一款2003年的“班章四星孔雀青饼”价格为2950万元/件。在半个多月前,这款茶的价格达到了3000万元。
再比如另一款2000年的“班章珍藏青饼”,显示价格为3900万/件。一款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青饼”显示价格为6500万元/件。这类产品,被市场上称为“有价无市,一茶难求”。
推手:
炒茶就像炒股
提前预热、会员购政策推价
“为什么不炒作别的茶叶?”——“为什么茅台可以炒,其它酒不可以炒,它高端(且)市场认可啊。”广东芳村一位许姓的茶商向贝壳财经记者解释炒作大益茶的原因。
罗浩也多次用贵州茅台的出厂价和市场炒作售价来类比,“高价茶不是说不喝,而是喝得慢,市场越来越少,价值越来越高。”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资料发现,芳村炒茶早已有之,且在2007年,就曾经历过一轮泡沫破裂,无数人顷刻间倾家荡产。据了解内情人士透露,当时那轮炒作行情里,最早站在风口的“高端普洱茶”就是大益茶。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大益茶名字取自大益集团,茶叶全部出产自云南勐海茶厂。1989年,勐海茶厂正式注册并启用“大益”商标。2004年,勐海茶厂完成民营化体制改革。2007年,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企查查信息显示,吴远之、李明芝二人分别持有大益集团90%和10%股份。业内普遍认为,吴远之善于营销,其曾先后任职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海南清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海信投资有限公司。2003年,吴远之成为上市公司博闻科技的董事。
2005年,仿照“马帮进京”的活动,大益集团发起了“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活动;2008年奥运会前后,吴远之斥巨资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2009年,大益茶又开始打造授权专营店体系。目前全国已经有2000多家专营店。
在完成一系列布局后,大益茶开始靠“稀缺+高端”概念推广“茶中茅台”。
对于买卖大益茶的投资者来说,炒期货前一定会关注的是大益茶的新货发布预热。
记者自罗浩处获得的一份“汉宫月”2001批次认购政策的图片海报显示,这款茶4月7日在“益友会app”上发售,并只对“完成实名认证,提交收货信息并完成预约的尊享会员可参与申购”,发售价格为8000元/提。4月10日还有“大益膳房会员申购专场”。
那么,这样一个预热活动是谁发起?记者识别活动图片海报对应的二维码后,出现“大益膳房”微信公众号。
此外,申购新茶,有时候比申购新股都难。去年充值两千多元成为益友会app尊享会员后,罗浩多次参与新茶的秒杀,都没有成功,“很多人用十几个账号来抢”。这种手段很类似“饥饿营销”。
大益茶线下一家门店内展示的产品 。
圈子:
K线、大盘指数应有尽有
货品判断真伪靠“看天窗”
在大益茶的圈子里,炒茶越来越像炒股。罗浩自认为是投资大益茶的“散户”,他推荐给记者两个查看大益茶走势的平台“找找茶”、“大益行情网”。
在上述这平台上,一款款不同年份、品名的大益茶分别有着自己的“唛号”,类似于每家上市公司都对应着自己的股票代码。输入这样的唛号,便能查询到对应大益茶产品当天的价格、涨跌幅、最新行情走势分析。
大益行情网上显示的“1801千羽孔雀”价格走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找找茶这样的平台,还做了一个大益茶的“大盘指数”,每天会根据行情显示大盘指数的涨跌幅。
在大益茶的交易圈里,“建仓”、“做空”、“做多”也成为常用术语。罗浩告诉记者,其所在的大益茶交易相关微信群里,基本上都是处于满员状态。
除了用一些股票的术语,大益茶交易圈中还有很多听起来十分专业的名词。
罗浩给记者展示一箱开了“天窗”的大益茶,纸箱上有明显的大益茶标识。所谓的“天窗”,便是在大益茶纸箱外壳上开了两个小孔,能够识别纸箱内的货物情况,业内以此来判断真假。
罗浩展示给记者看的自己已经出手的开过“天窗”的大益茶。
罗浩告诉记者,在大益茶的买卖圈里有着自己的行业规则,大多货物会追求“原封”,即保持出厂时的样子不变,连最外面的包装都没有打开过。
那原封上面有什么信息能表明真伪?面对记者的提问,罗浩回复称“看塑料封条、看箱体”。
泡沫:
炒茶期货“多空大战”
有商家货款损失超2亿元
除了上市茶的投资,圈子里还衍生出来的“期货交易”,一般对尚未上市的大益茶产品,投资方按照一个预估价格来进行交易。看好这款茶走势的人“做多”,不看好的人“做空”。
罗浩3月下旬买的“7542”就是按照期货模式购买,他非常看好这款茶的未来走势,与放出“空单”的投资者进行了一个“10天期”的交易,“10天后不管这款茶的价格是涨是跌,他都要按照我们约定好的价格给我。
这背后是一场“多空战争”。
这样的私下“期货交易”中,双方基本上都没有见过面,更没有签订买卖合同。那如何保障买卖双方不会违约?
“这就是凭据”,罗浩给记者展示一个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是交易对方提供的时间、到货日期、价格等信息以及提供的银行账户内容,自己回复确认交易的聊天截图。罗浩称,银行汇款单也会成为交易凭据。
聊天记录做凭据是否有用?到期后对方不认怎么办?
“期货交易一般都是圈子里面的人玩”,罗浩称,自己已经属于较为谨慎的玩家,如果卖货都是去茶叶市场交割,一面交货一面给钱。
根据裁判文书网显示,2021年3月,因炒茶期货价格暴涨,已经有商家遭受损失,并提出4000万元的索赔。而其实际损失或达数亿元。
根据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0)粤1971民初3896号显示,2014年4月左右,东莞市万江心叶茶叶商行经营者黄小燕经朋友介绍与谭英权相识,谭英权自称在东莞万江茶叶城从事大益品牌茶叶的生意。后心叶商行与谭英权双方开始进行茶叶生意往来。经统计,截至2020年1月16日止,谭英权尚未向心叶商行交付的茶叶实物数量巨大。2020年1月18日左右,谭英权忽然失去联络,心叶商行多次联系谭英权无果。经心叶商行初步估算,心叶商行损失高达40000000元。特向法院提起本案诉讼。
被告谭英权辩称,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茶叶的市场价暴涨,谭英权在该交易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心叶商行与谭英权约定的交易方式是期货交易,谭英权一般都在约定交货的前3天采购茶叶实物并交付给心叶商行。因为茶叶单品涨价超过谭英权的预期,谭英权一直是垫钱购买茶叶交付给心叶商行。2020年1月18日左右,由于茶叶行情暴涨,谭英权将自己的所有经营资金及心叶商行预付的货款全部用于采购茶叶实物,都不足以按约定向心叶商行交付预定的茶叶实物。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认定,心叶商行与谭英权建立了买卖合同关系。根据谭英权与心叶商行双方在庭审中的陈述,因谭英权自2020年1月18日之后无法向心叶商行交付货物,亦没有向心叶商行支付回购茶叶的款项,由此导致心叶商行存在损失,法院对此予以认定。
根据判决书,谭英权应当向心叶商行赔偿货款损失合计210521294元。现心叶商行仅要求谭英权赔偿40000000元,属于心叶商行自行处分其权利的行为,法院予以支持。
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大益茶店店主宋先生告诉记者,很多的大益茶线下店也会参与到炒茶客的投资中。宋先生告诉记者,如果记者买了茶后可以存到店铺内,未来涨价再卖出去后,店铺还能帮助记者发货。
对于未来的市场,宋先生说,“谁也说不好市场怎么样,没人敢保证这个茶明年是多少钱。”
“我不搞期货,我搞现货”,广东的一位薛先生介绍,自己用四万多的价格拿到一件新出的“7542”。这款产品出厂价1.5万元、总共发出货品只有8000多件。而此前在市场上出现了两三万件空单,“现货可能剩下只有五六千件,很多空单最后会变成耍流氓。”
薛先生说,期货交易危险更大。“很多10天、15天期的,等到最后一天要对单了又没有货,很多都耍流氓跑掉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云琦 彭硕 编辑 徐超 校对 李世辉
年春节即将到来,酒水市场一片火热景象。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相比往年,今年白酒节前促销力度明显减小,一二线品牌价格有增无减。尽管如此,飞天茅台、五粮液(74.400, 3.20, 4.49%)等名酒依然供不应求。
综合电商调研数据同时显示,近一个月内,价格较高的酱香型白酒销量明显超过了售价较低的清香型白酒,呈现出“酒不在多,贵在精”的消费现象。此外,葡萄酒市场也在年前呈现出一定热度,其中50元以下的进口葡萄酒更受线上消费者青睐。而在国产葡萄酒中,长城、张裕销量合计约占半壁江山,曾与两者并称“国产葡萄酒三驾马车”的王朝葡萄酒,已被远远甩在身后。
白酒打折力度较去年减少
新京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随着春节临近,酒水市场逐渐升温,但今年节前的打折力度相较去年明显减少。
2月11日,新京报记者在几家大型商超看到,500ml茅台飞天酒的标价为1499元/瓶,500ml装52度五粮液标价为1099元/瓶。而多家卖场的茅台酒销售展柜内,仅零星摆放着两三瓶茅台飞天酒。
中端价位白酒中,洋河52度天之蓝5A级标价为488元/瓶,同时推出了“买一瓶立减80元”的促销活动。而标价为458元/瓶的52度牛栏山经典二锅头,也打出了“买一瓶立减50元”的促销价。
而价格更低档位的红星43度百年500ml(醇和红坛)售价为155元,同时标注“买一瓶返20元”。洋河42度大曲500ml(新天蓝瓶)售价为98元,泸州老窖(58.590, 3.14, 5.66%)52度精品头曲500ml两瓶装售价为168元,两者均未推出优惠活动。
一名超市酒水销售人员表示,目前除极少数不太畅销的低端酒外,大幅打折的酒类产品并不多。“部分酒水会进行限时优惠,比如在某个周六小幅降价。”而在去年春节前,不少中低端白酒均打出了“买一赠一”、“买一瓶返现金”的促销招牌,其中一些产品售价甚至比平时价格下降近八成。
这位销售人员透露,目前最受消费者青睐的还是知名中高端白酒品牌,“即使没有折扣,基本上也不愁卖。一旦推出小幅减价活动,就会被一抢而空。”
一些酒类卖场尽管没有任何减价促销措施,茅台、五粮液等一线白酒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景象。而在一些电商平台,酒类商品的促销也均以秒杀、满减和推出礼盒装等方式为主,打折力度较往年有所缩减。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的价格也较为坚挺。
名酒“涨声一片”不愁卖
一家大型超市工作人员直言,与往年涨价但销量增加有限不同,今年酒水价格普遍有所抬升,“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感觉酒更好卖了,更多人愿意多花点钱喝好酒。”
为迎接白酒市场的春节销售黄金季,中高端白酒纷纷涨价。2017年12月,500ml 52度水晶瓶五粮液市场零售价从969元上调至1099元。2018年1月起,53度500ml飞天茅台指导零售价从1299元上调至1499元。
剑南春52°产品提价至439元/瓶,较前次提高21元。此外,红坛酒鬼酒(21.160, 0.72, 3.52%)从498元上涨到568元,水井坊(44.980, 3.27, 7.84%)典藏系列上调40元,井台系列上涨30元。
日前洋河方面也宣布,自2月15日起,洋河海、天、梦系列将全面上调出厂价,终端供货价也将大幅上调。其中,海之蓝每瓶上调4元,天之蓝每瓶上调6元,梦之蓝系列的梦3、梦6、梦9分别上调15元、30元、60元,且在配额外分别再涨10元、20元、60元。
有业内分析认为,生产成本提高、需求增加、消费升级是推动白酒品牌涨价的三大因素。而自2017年以来,整个高端酒市场就呈现出量价齐升态势,二、三线白酒也借势快速提价。
针对涨价,在发改委的敦促下,一些酒企出台了更严厉的管理措施,限制价格过快上涨。安徽、贵州、东莞等地则按发改委要求启动了烟酒市场价格巡查。据报道,安徽省物价局自2月8日开始,要求地市每天上报一次白酒市场价,并抽检大型商场名酒价格。
业内分析认为,在需求旺盛的节前市场,本就供不应求的高端白酒价格不会立刻下滑。而受益于消费升级大趋势,价格上调的名酒品牌仍然“不愁卖”。
中高端白酒网上也更受追捧
酒类年货在线上的表现如何呢?易知数据向新京报记者独家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月9日至2月8日的一个月内,在京东、天猫和淘宝等综合电商平台上,春节前最热销的酒类仍是白酒,其销量占比接近全电商平台各类酒总销量的五成。同时,因2017年大部分白酒涨价,节前白酒单价也普遍较去年同期更高。
而从白酒香型来看,价格更为适中的浓香型白酒销量最高,约占白酒总销量的51.66%;其次是价格更高的酱香型酒,占比为28.07%;价格较为亲民的清香型占比约为17.1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节前酱香型白酒的销量明显超过了清香型白酒。而按照易知数据提供的2017年度综合电商线上销售数据,去年清香型白酒销量占比为27.44%,高于酱香酒的21.10%。
分析认为,这表明今年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销量明显增加。易知统计数据也显示,近一个月内,综合电商平台白酒销量最高的前三个品牌分别为茅台、五粮液、洋河,占比分别为24.64%、9.08%、6.17%。
牛栏山(5.87%)、泸州老窖(5.68%)、西凤酒(3.69%)、汾酒(3.24%)、江小白(2.41%)、红星(2.29%)和古井贡酒(62.350, 1.25, 2.05%)(2.27%)紧随其后,占据白酒品牌综合电商线上销量前四至十名。
而根据2月9日京东到家发布的《2018国民年货消费大数据报告》,其酒饮客单价增长幅度已超越销量增长幅度。消费者对于酒饮的品质追求已超越数量追求,呈现出“酒不在多,贵在精”的消费现象。
葡萄酒价格亲民成热销年货
除传统白酒外,葡萄酒也成为今年春节市场的热销品,且多数葡萄酒的价格较为亲民。
易知数据综合电商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表现出明显偏爱,无论在销量和销售额方面均明显高于国产葡萄酒。其中,进口葡萄酒销量占比为73.56%,国产葡萄酒占比为26.44%,二者相差悬殊。
在进口葡萄酒中,“拉菲”仍是中国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品牌,其线上销量占所有进口品牌总销量的11.16%,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奔富和第三名的卡诗图,后两者分别占比3.80%和3.1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线上渠道进口葡萄酒走俏,但葡萄酒主销价格段集中在50元以下,占比高达59.06%;其次为50-100元,占比27.36%;而高于100元的葡萄酒销量占比不足14%。
在国产葡萄酒中,长城和张裕的线上销量最为突出,分别占比29.09%和27.92%,合计销量超过国产葡萄酒总量的57%。而曾与两者并称“国产葡萄酒三驾马车”的王朝葡萄酒,销量占比仅有3.07%,甚至落后于莫高、通化、长白山(10.780, 0.26, 2.47%)。
京东到家《2018国民年货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年货酒桌的“花魁之争”中,其红酒总销量已超越白酒,位居榜首。同时,低度数果酒类销量涨幅居第一位,成为新晋网红,此外消费者也开始关注健康酒。
京东到家分析认为,红酒、低度数果酒销量增长,改变了白酒一统天下的年货习俗,说明消费习惯已呈现多样化升级。
专家分析认为,京东到家的统计口径较小,其分析报告虽然反映了红酒销售的热度,但从整个年货市场上来看,白酒仍然是绝对的主角。此外,年货酒水品种确实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着宠物经济的持续升温,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期。精细化宠物健康管理成为宠物消费新趋势,带动宠物食品、养宠用品等产业向智能化、专业化、多元化升级。与此同时,宠物主的情感需求愈加得到重视,一批个性化、定制化的宠物服务应运而生,为宠物消费市场增添更多活力。
近年来,宠物消费市场十分火热。一方面,宠物摆脱了看家护院的属性,逐步向家庭成员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追求情绪价值的消费走热,尤其是年轻养宠人群增多,更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
由剩饭剩菜到鲜肉主粮的食物升级,注重情感交流的宠物健康和关怀服务……如今,宠物食品、用品及医疗保健等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人宠情感交互相关市场也开始萌芽。宠物消费市场现状如何,有哪些新趋势、新动向?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个宠物消费相关市场。
精细喂养催生多元市场
宠物食品是为宠物制作的食品,大致可分为主粮、零食和营养保健品三类。作为宠物刚需产品,宠物食品占据宠物消费市场一半份额,其特点和趋势,也被视作整个宠物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记者了解到,有关“吃”的花费占据了年轻“铲屎官”们的主要养宠支出。“90后”“沪漂”郭锦云从小就生活在有宠物陪伴的家庭,独自生活后,她拥有了一只自己的宠物。“常买的狗粮最近正打折促销,一下买了60斤。”郭锦云告诉记者,她一年的养犬支出超过2万元,购买狗粮、各类零食及带宠就医是主要支出。
生活在北京的公司职员王兰君拥有3只橘猫,月均养猫支出在500元左右,日常有关宠物食品的花销占养宠消费的“大头”,“每个月买猫粮、罐头等食品的花费将近400元”。
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其中宠物主粮、宠物营养品、宠物零食的复合年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7%、15%和25%。
宠物食品消费需求增长明显,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带来了产品销量的增加,更带动了相关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宠股份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预计净利润约2.25亿元至2.55亿元,同比增长112%至141%。在营收构成上,以其2023年半年报为例,宠物食品及用品占比96.37%。其中,宠物零食、宠物罐头、宠物主粮占比分别为63.57%、18.10%、13.37%。路斯股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同比增长26.80%。从产品看,公司主粮产品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肉干、肉粉等产品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也较为显著。
随着“80后”、“90后”成为主力消费人群,宠物食品消费需求也愈加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传统喂养观念在逐渐转变。宠物主越来越注重精细化喂养,对产品品质,尤其是天然、安全、健康、营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雀巢大中华大区雀巢普瑞纳宠物食品业务负责人陈晓东表示。
多元的需求催生出更为细分的市场。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可选择的猫粮狗粮品牌超过200个,产品类目不仅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宠物,还可细分为天然粮、五谷粮、鲜肉粮、冻干粮等品类。一些商品甚至标注具有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帮助塑形等功效。
京东发布的《2023中国宠物行业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高肉含量宠物产品市场快速增长,从谷物向肉粉、冻肉、鲜肉迭代升级。此外,随着大量宠物即将迈入中老年,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宠物粮添加保护骨骼成分,超过70%的用户希望在宠物粮中增加保护肠胃功能的成分。
来自重庆的张萌就是经常购买宠物营养品的消费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养的比熊犬已步入老年,因此在选择狗粮时特别在意品质,除了购买特殊年龄段的狗粮,她还为宠物加入了不少营养品。
“遗传、营养、饲养、环境、诊疗5个方面影响着宠物的健康。其中,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华生维克生物工程(漯河)有限公司负责人范智杰告诉记者。
2016年,一次逛展经历让从事畜牧行业10多年的范智杰嗅到了产业发展机遇。经过多方调研,范智杰转行进入宠物营养品市场。在他看来,随着消费者对宠物食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针对不同品种、年龄、健康状况的宠物开发的个性化产品也将不断涌现。
智能产品丰富消费供给
除了主粮、零食、营养品这样的刚需产品,各类生活用品也在宠物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宠物用品市场规模预计为443.4亿元,到2025年将达到484亿元。
北京旺时代宠物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阎金胜告诉记者,以养猫为例,宠物用品按功能用途大致可分为洗护、窝包服装、牵引绳、笼具、猫砂、食盆食碗几大类。消费者购买宠物用品的渠道则以电商平台、实体宠物店、宠物医院为主。
“功能、外观、价格、耐久性等都是消费者购买宠物用品时考虑的因素。”阎金胜说。除此之外,养宠观念也在深刻影响着消费偏好。例如,近段时间以来,规范养宠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类牵引绳、出行背包的销售增速显著加快。
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近年来智能养宠设备颇受关注。定时喂水机、喂食机,一键烘干全身的吹毛机,自动铲屎的猫厕所等备受消费者青睐,各式各样的产品满足了宠物主智能养宠、便捷养宠的诉求。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某款智能猫厕所的评价中,多位消费者分享了“解放双手”“不用闻臭味”“出门不担心”等使用感受。
“智能养宠设备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年轻人特别是上班族是目前此类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上海联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林表示,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设备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在张晓林看来,物联网、WiFi集成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是智能养宠市场不断扩大的前提和底座。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智能设备将助力实现宠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健康监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宠物行为数据,也将更好满足消费者科学化、精细化养宠需求,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赋能整个产业提质升级。
养宠产品在升级,购买方式也随着数字生活应用场景的增多而悄然变迁。外卖骑手李岩负责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地区的美团小象超市配送工作。据他介绍,几年前,该站点往来运送的多为蔬果。如今,猫粮猫砂、宠物玩具、修剪毛发工具等各类商品,也频繁出现在外卖订单中。
美团小象超市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小象超市宠物零食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宠物沐浴用品销量增长253%。以李岩经常配送的猫砂为例,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6%。
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秘书长周春华表示,宠物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中小创业者入局,同时一些来自互联网、家电、消费品、医疗、农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进军宠物行业。比如,小米、美的布局宠物家电市场,网易严选发力宠物食品赛道等。这些企业的入局进一步推动了宠物产业的壮大,延伸了产业链条,丰富了市场供给。
宠物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国内完整且高度协同的OEM/ODM产业链,也与供应端产品生产、物流等环节的效率提升及成本优化密不可分,宠物消费品从设计到落地全过程的门槛不断降低。
不过,产品同质化现象也随之而来。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宠物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相关企业自主设计研发能力不强,较少进行产品创新。多数品牌倾向于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中“赚快钱”,重销售、轻研发及服务,导致大多数品牌只能在低维堆量式“内卷”。
“高品质是宠物消费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而技术创新能力则决定着产品品质的上限。”在宠物食品企业长期从事猫粮研究的沈星淼建议,相关品牌应探索“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个性服务打开增长空间
如今,情感共鸣成为养宠人士的重要诉求,宠物“家人化”趋势愈加明显。单一的宠物服务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更精准、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服务应运而生。
对于不少宠物主来说,带“毛孩子”出门吃饭是个不小的难题。多数公共就餐场所出于安全卫生方面的考虑,明确禁止宠物进入。随着带宠出行需求的提升,一些餐饮企业也开始探索构建宠物友好餐厅。例如,快餐企业必胜客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开设了20家宠物友好主题店,在店外设置了拴宠牌、宠物友好座椅等设施,希望以此方式吸引集聚更多爱宠人士到店。
除了外出就餐,对于养宠人群来讲,“带它去看世界”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但与普通旅行服务相比,宠物旅行属于绝对的小众市场。携宠出游往往面临交通、住宿、景点准入等多方面的门槛。
资深养宠人士孟瑾有多年的旅行社工作经验,2008年起,她开始组织和发掘专门的宠物旅行服务。2016年,她成立了宠物旅游公司爱宠游,聚焦养宠社群建设,核心用户群体为热爱宠物、喜欢与宠物结伴出游的人群。
孟瑾告诉记者,在宠物保险服务的保障下,公司采用与航空公司合作策划包机旅行、运营线下宠物乐园等方式,打造友好的宠物交流环境,帮助用户解决宠物出游痛点。截至目前,公司已积累近15万活跃用户,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平均客单价在3万元至5万元。
宠物的一生虽短,但与人类的一生相似,既有情感和精神需求,也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消费者对宠物健康越来越重视。网络社交平台上有关宠物医疗和保健的内容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供职于北京一家宠物医院的王雪已有20年从业经历,在她看来,如今的消费者责任心更强,会主动带宠物就医和保健,比如定期驱虫、打疫苗、体检等,年均花费在千余元,宠物主也比较认可这部分的投入。在她的医院,每年接待和服务各类宠物近万只。
王雪告诉记者,由于宠物医疗机构一般需要自负盈亏,因此有部分机构为了盈利存在过度医疗的情况。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宠物医疗机构越来越在意口碑,消费者也倾向于选择有信誉的机构就诊,在信息差被逐渐打破的过程中,宠物医疗的医患矛盾在逐渐下降,消费者带宠就医体验得到改善。
《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宠物犬数量为5175万只,同比增长1.1%,宠物猫数量为6980万只,同比增长6.8%。随着大量宠物逐步迈入老年,宠物殡葬与临终关怀成为养宠人群的重要议题,操持宠物“身后事”的行业也逐步兴起。记者查询企查查平台发现,经营范围含有“宠物殡葬”的企业有4965家,其中4407家成立时间在5年之内。
在宠物临终关怀方面,目前市场所提供的服务已经非常精细。一家位于成都的宠物殡葬企业宣传资料显示,对于过世的宠物,该公司可以提供专车接送、仪容整理、专属善终、告别仪式、火化、入罐、定制专属纪念品等全流程服务。
在个性化、定制化宠物服务不断涌现的同时,也要看到,包括宠物善终产业链在内的一些宠物服务还有待完善,一些服务项目缺乏规范和标准,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周春华认为,目前的宠物消费习惯和趋势表明人们对宠物的关爱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宠物健康和情感需求,这也使得宠物经济持续升温。不过,相关产业发展要在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框架内进行,政策监管也应不断跟进,让宠物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共筑和谐友善的养宠环境。 (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 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