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1日,四川成都,傅傅白天在服装公司上班,晚上出门摆地摊。她称自成都允许临时占道摆摊后,她收入增加了,520那天买了一辆奥迪奖励自己。傅傅也在网上直播摆摊,吸引了不少粉丝,一位江西小伙专门跑来跟她学习。
这位90后美女的事被媒体报道后,大伙都感觉摸到了商机:地摊真来钱!
无独有偶,在河南郑州出现了一位奔驰哥。健康路夜市,河南小伙王兰波摆摊卖瓷器,不仅赚回以前做餐饮赔掉的钱,还买了奔驰车。此前他也在商业街卖过瓷器,2018年,王兰波在夜市租下摊位,每天出摊4小时,营业额比商业街店铺内高出三倍。
一位摆地摊的“资深人士”分享了他的经历:
我在广州摆了6年地摊,2017年在老家市里买套120平米的房子总发去71万多,去年还花了11万多给装修好了,贷款28万现在还房贷一个月2300钱……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学历没 技术又没有父母的资金撑腰的90后依靠打工有几个能在市里买得起房子的。所以说摆地摊也是一条出路,我现在此时此刻都还在摆地摊。
摆地摊的美女能日卖四千元,竟然买上了奥迪。小编看到此事,顿时像跟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蠢蠢欲动了。啥也不干了,摆个地摊多好啊!人家美女有水平有能力能日卖4千,小编的要求不高,日卖一千即可。即使有20%的利润,那还每天净赚200呢!关键是干这营生自己还是老板,省的看领导眼色了!
特别是那些月收入仅有1000元的6亿中国人,干脆都摆地摊去吧,他们只需要坚持干几天就摘下月收入1000的帽子了,脱离贫穷更是指日可待。
不过,常识告诉我们,天底下哪儿有这么容易就能挣来的钱呢?
冷静一下,再次审视一下四川的奥迪妹。她的收入有哪些呢?一是地摊的收入,再者有上班薪水。另外,直播应该也能捞点钱。三份收入让她有能力买奥迪。不过她买的奥迪是二手的,这也间接证明了她的收入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多。另外,至于每天的4千多块钱,它指的不是纯利润而是卖出去的货。
如果摆地摊能发大财,那么“先富起来”的就不是那帮搞房地产或办实体企业的人,而是小商小贩。可在生活中,大老板大人物住的是别墅豪宅,开的是宝马奔驰。他们幸福得不要不要的,小商小贩们却风里来雨里去的面有菜色难色,他们还常常被城管撵东撵西而不得不东躲西藏的挣点提心吊胆的钱。他们难道就是真正的富人阶层吗?他们固然可以装穷,但从城管对企业老板和对他们的态度来看,感觉迥然有别。
退一步说,如此地摊真的可以给人们带来那么大的财富,摆地摊是完全可以成为支柱产业的。我们的地摊之所以没有成为支柱产业,很可能就是城管当初的“撵东撵西”而被耽误了。若取消城管、全民摆地摊,是不是就能迅速推动GDP的增长呢?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感觉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90后美女能日进4千,这并非普遍情况而是个例。毕竟,人家本来就是在服装公司发货的,她本身的地摊生意就是卖服装的。她的进货价格绝对要比一般的经营者有价格优势。货比三家,是消费者的一般购物方式,一个价格的因素就能给这位90后美女助力一把。她仅是个特殊的个例,不具有一般的普遍性。
摆地摊虽然门槛不高成本低,但是利润也并不可观。很多人都是为了脱离生存的困境才会去摆地摊,还有部分人是业余时间抽空去摆摊赚点零花钱。虽然现在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风。这位女孩能成为“佼佼者”肯定也与自身努力脱不开关系,但她不应成为一般人模仿的对象。我们还是踏踏实实赚钱比较好,媒体过分美化这些“个例”很容易把公众带入误区。
日,一段拍摄于长沙某酒吧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两名DJ正在打碟,其中一人是个小伙,举着话筒负责炒热气氛;而另一名DJ身穿荧光色皮草外套,一头浅金色假发,正在打碟。
网传信息显示,一名网友在长沙一酒吧蹦迪时,发现台上DJ竟是一名老奶奶。老奶奶女儿回应称,妈妈今年66岁,白天炸臭豆腐,晚上没事就去酒吧玩,现在还学会打碟了。
有网友称,这位老人是湖南某知名餐饮文化公司的合伙人董顺桃,而这段视频里,酒吧背景灯管中出现了董顺桃的形象logo,引发了“炒作”的质疑声。
↑66岁DJ董顺桃
红星新闻记者与董顺桃取得联系,她确认视频中的人确实是自己,但她否认炒作,“去年我丈夫去世了,再加上我退休了,为了排解心中的忧虑和打发时间,在身边的年轻朋友建议下,我去酒吧蹦迪,现在每周都会去一次酒吧。”
66岁DJ实为湘派臭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已有3家连锁店
“我本来就是炸臭豆腐的,炸了一辈子,我不想继续沉浸在油锅里面了。”董顺桃对红星新闻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董顺桃生于1955年,于1985年开始炸臭豆腐,是湘派臭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4年出现经营危机时,长沙某知名餐饮文化公司的创始人与董顺桃开始了合作,“我出技术和监控品质以及负责加盟商,品牌的推广和经营由对方负责。”红星新闻记者检索资料显示,去年10月以董顺桃名字直接命名的品牌臭豆腐连锁店开业,以董顺桃个人画像作为品牌形象的巨幅广告也成为店家招牌。
对于去酒吧做DJ疑为商业推广的质疑,董顺桃称“根本不是炒作,大家误会了。”据她介绍,从去年10月至今,自己的臭豆腐连锁店已经开了3家,计划将开设更多,但现在自己已经不用每天亲自炸臭豆腐,现在主要工作是巡店,负责品控,“现在我退休了,加上去年我丈夫去世,为了排解心中的忧虑,身边的年轻朋友就带我去酒吧蹦迪。引发关注的那个打碟的视频,是自己第二次登台表演。”
66岁DJ董顺桃
董顺桃表示,自己年轻时候也喜欢跳舞,现在也经常都跟年轻人玩在一起,“从去年丈夫去世后,我开始常常和年轻人玩在一起,这对我的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董顺桃公司的一位年轻员工告诉红星新闻,“平时她喜欢打篮球和KTV,也喜欢去酒吧蹦迪,我们年轻同事平时去酒吧过生日也会邀请她一起。”
董顺桃告诉红星新闻,她几乎每周都会去一次酒吧蹦迪,也对打碟产生了兴趣,于是就请朋友推荐,拜一位专业的酒吧DJ为师,跟他学打碟,也买了时尚的衣服和假发,专门为表演打碟的时候穿,“我觉得自己的登台表演还发挥的可以,也会继续去蹦迪。”
酒吧负责人:对方主动联系 今后拟每周表演一场
视频中的这家长沙某知名酒吧负责人娅竹告诉红星新闻,1月23日晚董顺桃老人确实出现在酒吧打碟,整个过程约十分钟,这是董顺桃第一次在自家的酒吧担任DJ。
关于视频中出现的董顺桃logo的灯光等,引发炒作质疑,娅竹表示,双方确实有过前期的沟通。“有一位不确定是董姨的女儿还是朋友的人,提前与我们联系,说是有一位66岁的喜欢打碟的老人,想尝试在我们酒吧当一次DJ。”娅竹说,正好自家酒吧也致力于推广“国潮”文化,对于这样的想法,也很有兴趣,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也因此提前做好了一些准备,但娅竹称,在前期的沟通中,对方并没有提到董顺桃的身份。
“一开始我们也有担心,主要一方面是担心毕竟是老人,酒吧里的环境,老人的身体是否吃得消;另一方面是因为老人第一次上台,我们担心客人的接受度不高。”娅竹认为23日的那场表演很成功,现场气氛很好,董顺桃也准备了自家品牌的臭豆腐请全场顾客吃。
娅竹说,目前酒吧已与董顺桃方面达成协议,每周董顺桃都会抽空来担任一场DJ,但娅竹表示,双方未有任何经济方面的来往。
红星新闻记者 沈杏怡
编辑 张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源:湖南民生网
编者按
有人说,“地摊经济”看似低端,但背后却连接起了两端——一端,是大众的日常消费需求;另一端,是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需求。聚焦个人,中人社传媒现推出“小摊故事”系列报道,记录热闹的地摊经济背后,小摊主们草根生存和创业的艰辛,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韧劲与灵活应对之道。
地摊江湖里从不缺美食,品类繁多、口味丰富,你可以向老板提各种要求,但有一个需求大多数人可能满足不了你——可以坐在这吃吗?问出这个问题,大多数老板会用眼神告诉你:“嘿!兄弟!那会挡到我的生意!”但在长沙市银双社区新天地小区有这样一个麻辣烫摊,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你都可以坐下来慢慢吃。在摊主彭征东经营之下,这个小摊成为了一个既有口味也有人情味的“深夜食堂”。
彭征东的麻辣烫小摊。
无辣不欢
“吃辣吗?”
“吃。”
“左边还是右边这个,左边这个比较辣。”
“那要左边这个。”
……
晚上6点到7点,是小摊的第一个“小高峰”。
要不要辣、几分辣,每个顾客到这里来吃麻辣烫,彭征东首先都会进行询问。迎面来的是一个年轻女生,与斯文样貌不一样,她径直选择了最辣的那一款辣椒酱。“他们家就是这个辣椒酱够味!”细细一看,女孩的额头上已经有了一圈细密的汗珠。
“麻辣烫麻辣烫,不够辣还有什么味!不同的辣度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彭征东笑着说,摊子上的这两种辣椒酱都是他自己准备材料熬制,每天要吃掉两大罐。
在“吃货”美食家众多的星城长沙,一个麻辣烫小摊要做出自己的味道,仅仅靠辣椒酱怎么够?“汤底做得好,配料才算锦上添花。”为了做好汤底,彭征东花了1万多元拜师学习,并且自己进行了改良。
“可以介绍一下您的改良过程吗?”记者问。
“不能说,不能说,这也算商业秘密哩!但是绝对干净卫生。”彭征东又开始往锅里倒汤底。顾客们喜欢加汤,每隔半个小时,他都要向锅里加上一轮汤。
晚上6点到7点到一个小时时间里,顾客来来往往,彭征东几乎没有落座。“我去年偶然来彭哥这里吃了一次,便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就连着来吃了几天,如今更成了这儿的熟客——冬天坐在这里吃,夏天打包回去吃。”一名顾客笑着对记者说。
早起的“夜猫子”
过了晚饭饭点,顾客渐渐变少,彭哥一边收拾上一个顾客吃完后留下的碗筷,一边发出了小声叹气。小摊生意看上去并不差,还有什么烦恼的呢?
“这两个月是我们最难熬。”在记者看来很不错的生意,彭哥却并不满意。正值盛夏,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就是一台天然的“制汗机”,光顾的人自然变少。“冬天我这里都是要排队才能吃到,忙起来我穿着短袖都不觉得冷。”他说。
也因为不算忙碌,彭哥有了时间与记者闲聊。2015年,他从西安一家机械企业辞职,决定自己“当老板”。在长沙市银双社区租下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门面,早上卖肠粉油条,晚上摆摊做麻辣烫,一直干到了现在。
“晚上最早也要12点多才能睡,早上6点半就起床,身体累但是心里舒服。”彭征东说,“心理舒服”是舒服在两个地方:一是创业之后,收入都由自己决定,他踏实肯干,做小摊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二是辞职之后,他与家人终于可以不再分居两地。
张春华,彭征东的徒弟兼帮手。
做出人情味
疫情期间迟迟无法开单,今年4月,在长沙一家装饰公司工作的张春华选择了辞职。他的妹妹是彭征东麻辣烫店熟客,他自己也来吃过不少次。现在他计划开一家餐饮小吃店,找到彭征东说想过来帮忙并取经,没想到彭征东马上就答应了。
就这样,张春华成了彭征东的徒弟兼帮手。一人打包,另一人就算账;一人招呼客人,另一人便收拾桌椅碗筷。“把我的这些技能分享给别人,别人也能来我这帮帮忙,既是共赢也是交朋友,这是多好的事。”彭征东说。
“我现住在彭哥家里,早上也会来跟他帮忙。社区里有一个老人,只要他早上过来,彭哥都会免费给他送早餐。”张春华说,跟彭哥学开店,确实值了。
9点多,一对刚散完步回家的母子在小摊前停下了脚步。
“妈妈,我想吃这个。”5岁的小男孩指着锅里刚刚煮熟的肉丸说。
“忘记带钱出门了,要不我们明天来吧?”孩子妈妈说。母子正准备离开,彭征东赶紧拿出一串肉丸递了上去,说:“没事儿,算我请孩子的!”
“人情味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抹掉别人一个零头是有人情味,你帮一个小忙也是人情味。我觉得我这个摊子挺有人情味的。”彭征东笑着说。
偶尔晚上收工完,彭征东会打开一罐啤酒,就点宵夜解乏。这时社区居民杨大哥就会登场。杨大哥最喜欢到他的摊子上来吃宵夜,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计民生,都是他们的聊天内容,有时聊得兴奋,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最近,他们甚至还在筹划一起开一家羊肉粉店。
晚上12点,彭征东准备收摊,再过6个小时,他又要开启新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