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年,
上海的王阿姨在某直播平台上,
结识了播主赵某。
当得知王阿姨至今未婚、无子女,
对王阿姨更是嘘寒问暖,
认做干妈,表示愿意给她养老。
对方以卖惨人设骗取王阿姨的同情,
以患癌、被黑社会追杀、
被法院催债、女友怀孕等理由,
多次向王阿姨借款,
先后骗取其养老积蓄近55万元,
实际将所获钱款用于基金投资、个人消费。
聊天记录显示,赵某称呼王阿姨“妈妈”,
经常嘘寒问暖,
多次表达“妈妈,我想你”,
“你永远是我妈妈”,
“等我好起来了我赚钱养你”。
近日,赵某因犯诈骗罪获刑十年六个月,
并处罚金十万元。
来源: 新北方
< class="pgc-img">>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
在大变局之下,或许,搞乡村产业会成为农业农村老板、创业者翻身的重要机会。
本文将从乡村产业面临的问题、潜在机遇、五大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发展建议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class="pgc-img">>一、乡村产业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产业除了受到政策青睐之外,其客观性问题也存在,这些问题也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困难。
1. 产业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乡村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对气候和市场波动敏感。例如,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占据大部分耕地面积,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变化,农民收入极易受到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创新高,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依然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单一产业结构还使得乡村经济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当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或遭遇病虫害时,农民往往无法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导致经济损失。
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地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拓展。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供应不稳定则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通讯不畅则使得农民难以获取市场信息,难以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
3. 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短缺,产业发展缺乏动力。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许多乡村地区缺乏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4. 创新能力不足
乡村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能力有限,大多停留在模仿和低端加工阶段,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导致产品难以打入更广阔的市场。例如,许多乡村企业的产品包装粗糙、品牌意识薄弱,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以上4个问题非常迫切,除了企业之外,地方政府也要出台相应政策来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 class="pgc-img">>二、乡村产业的潜在机遇
除了问题之外,乡村产业也迎来3大发展良机,这些机遇帮乡村产业带来了消费力、发展潜力。
1. 消费升级带动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有机、健康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为乡村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有机蔬菜、生态养殖肉类等产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价格远高于普通农产品。
2. 乡村旅游成为新热点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生活向往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持续增长,乡村旅游收入占乡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提升。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这些政策为乡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政府为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所以,乡村产业需要借助这3大机遇加强自身产品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自己更符合市场需要。
< class="pgc-img">>三、乡村产业五大商业模式
在市场与政策的助推下,乡村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加快产品与产业的变现,这才是乡村产业的突围的关键。这里提供了乡村产业5大商业模式,给各位农业老板和创业者借鉴。
1. 卖产品
这是乡村产业最基础的商业模式,即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生产农产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或中间商。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高品质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例如,某乡村地区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产业,将有机蔬菜直接销售给城市超市和高端餐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案例背景: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的三瓜公社,通过电商特色产业模式成功实现了农产品的多元化销售。三瓜公社由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组成,其中南瓜电商村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核心做法:
1)电商平台建设:引入多家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等),建立官方旗舰店,形成线上销售网络。
2)文创产品开发:开发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获得市场认同。
3)合作社与订单农业:成立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式供应。
< class="pgc-img">>2. 卖服务
乡村产业还可以向服务领域延伸,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机械租赁服务、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等。这些服务不仅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例如,某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通过提供种植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案例背景: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通过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将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转化为高端服务产品。
核心做法:
1)村集体领导与村民共治:组建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共同开发经营公司。
2)个性化服务产品开发: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开发个性化、高端化的关中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餐饮等。
3)统一管理与服务:成立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对服务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市场推广。
成效:
1)袁家村品牌价值显著提升,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2)村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 class="pgc-img">>3. 卖体验
结合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乡村产业可以开发农事体验、民宿、农家乐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生活。这种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还能带动当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例如,某乡村地区开发了亲子游项目,让游客在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购买当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实现了农产品和旅游收入的双重增长。
案例背景: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的计家墩理想村,通过“乡村+X”模式打造乡村生活示范区,提供丰富的乡村体验服务。
核心做法:
1)多元化业态布局:开发主题民宿、餐饮、会晤空间、书店、市集、手作工坊、亲子乐园等多元化业态。
2)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手工艺体验、亲子互动等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乡村生活。
3)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元素,传递新美学观,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成效:
1)计家墩理想村成为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2)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的整体活力。
4. 卖衍生产品
乡村产业还可以依托自身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衍生产品,如手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品等。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吸引力,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某乡村地区利用当地竹编技艺开发了一系列竹编工艺品,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工艺品的产业升级。
< class="pgc-img">>案例背景:
台湾台中市新社区的薰衣草森林,通过连锁品牌模式成功开发了多种衍生产品。
核心做法:
1)品牌建设与运营:以香草文化为核心价值,打造多个休闲农业品牌(如薰衣草森林、王妈妈香草原等),形成多品牌战略。
2)衍生产品开发:依托品牌效应开发各类衍生产品(如手工艺品、农产品包装等),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3)体验式营销:通过薰衣草田、咖啡馆等场所提供体验式营销服务,增强游客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同。
成效:
1)薰衣草森林成为台湾热门休憩区和文创经典案例,年营收达数亿台币。
2)衍生产品的销售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的附加值收入。
< class="pgc-img">>5. 卖专利
目前,很多乡村产业或者乡村手艺人、文化传承人,都拥有独特的技能或技术,这些技能或技术通过申请专利之后就可以加快产业与技术变现,从而获取高额的专利授权费或转让费。比如,专利拥有者除了用于自己的企业之外,还可以通过专利授权或者品牌授权的方式再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复制,从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案例背景:
陕西宝鸡擀面皮是地方特色小吃,去年的销售额突破55亿元,同时,其还拥有62项专利技术。如今,陕西宝鸡区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将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理念相结合,创新推出发酵专利技术,还原工艺、保留口感。
核心做法:
1)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申请专利保护。
2)专利运营与转让:将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或对外转让、授权使用,获取经济回报。
3)专利技术产业化:通过专利技术产业化,比如设计出擀面皮机器,把专利技术与科技相结合,从而实现专利技术商业化。
成效:
1)专利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专利运营与转让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应用。
以上5个乡村产业商业模式就是“跳出产品或者产业发展农业”的核心思路,乡村产业要深度挖掘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新工具、新商业寻找新机会。
< class="pgc-img">>四、乡村产业发展建议
其实,乡村产业机会与挑战并存。如何快速发展乡村产业、如何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我这里提供4个建议,也希望大家可以补充。
1. 响应政策导向
乡村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例如,可以关注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了解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确保政策红利得到充分释放。
2. 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乡村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并拓展市场销售渠道。例如,可以建立电商平台或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降低营销成本并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3. 打造独特化品牌
品牌是乡村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乡村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体系。例如,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元素进行品牌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同时,要注重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可。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乡村企业应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例如,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开展内部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建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条件就是立足资源,加快人才建设、推进数字化和品牌化,从而赋能乡村振兴。
< class="pgc-img">>最后,农业行业观察还认为,中国的乡村产业长期根植于中国农业的现状,产业处于小、散、乱等客观情况。破解这些难题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需要地方政府花时间扶持一批乡村产业的标杆企业和跨界的企业家,持续通过标杆和企业家来牵引和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否则,乡村产业很难破圈与突围。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文/罗一波)
民网记者 王斯文
摘韭菜、擀皮、切菜、拌馅、烙饼……7月30日早上七点半,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妈妈厨房”当值的“妈妈”们戴上厨师帽,系上围裙,在后厨里忙得热火朝天。
“妈妈厨房”当值志愿者正在做面食。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今天是周二,食堂做馅饼,我和老伴都好这一口儿。特意早出门了一会儿,就怕买不着。”家住太平里小区的刘阿姨提前半小时就来排队了,一直和旁边的邻居夸奖“妈妈”们的手艺。中午11点30分,热气腾腾的韭菜盒子出锅了,转眼间就被一扫而空。
这种火爆场面是和平新村社区食堂——“妈妈厨房”每天的常态。自2023年4月19日营业以来,“妈妈厨房”已经运行了15个多月。“我们的初衷是想将社区食堂打造得像家里的厨房一样,让居民品尝到和家一样的味道。”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告诉记者,“由于先期来这里工作的志愿者大多是退了休的妈妈们,所以‘妈妈厨房’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缘起——“做饭这事,咱拿手啊”
在“妈妈厨房”的墙上贴着一张“生日照”。那是今年4月19日,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 “妈妈厨房”一周岁“生日宴”的热闹景象。
“妈妈厨房”一周岁“生日宴”。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我们社区居民有一万多人次享受到了来自‘妈妈厨房’的美味,其中,60余名困难群体和高龄老人获得了免费餐……”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明伟介绍,和平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26个楼院的平均房龄超过30年,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达到居民总数的22%。该社区或独居、或空巢、或残疾、或高龄的居民有67位。
“让居民们就近用餐,这是个大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帮扶等等,大多只能管得了一时,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居民来说,一日三餐仍然是最大的难题。”在和平新区社区工作近20年的张明伟回忆,和平新村也效仿过其他社区,引进第三方专业厨师和服务团队,可由于利润太少,第三方团队运营不下去。换一个要价不高的团队,又保证不了饭菜质量,久而久之,订餐的人越来越少。
“妈妈厨房”部分志愿者代表。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社区里的事不算大,但是想办好,也要靠改革。”
怎么改?张明伟带领社区党委组织了好几次协商议事会,请社区居民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咱们社区年头长,街坊邻居关系都好,热心志愿者也多,人多力量大。既然不能靠外力,咱们就自己干。”在协商议事会上,社区居民王永伟的建议让大家眼前一亮。说干就干!“社区招募有时间、有厨艺、有爱心的阿姨、大婶组建‘大厨’志愿者啦!”通知刚一发出,热心肠的宋建平大姐就坐不住了。“别的不行,做饭这事,咱拿手啊!自己的食堂自己办!”62岁的宋大姐成了社区里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
“包饺子谁也包不过我。”“我烙的馅饼贼好吃。”平时就好张罗事的宋大姐楼上楼下一撺掇,好几个老姐妹都报了名。就这样,在街道党工委的组织下,“和平新村小区妈妈团”“振玉里小区妈妈团”“迎宾小区妈妈团”“合居小区妈妈团”四个“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很快组建了起来。
壮大——“爸爸们”也坐不住了
回想起去年“妈妈厨房”第一次营业,做了整整20斤面粉的大包子,很快被抢购一空的场景,志愿者韩秀琴脸上满是笑容。
“当天中午社区食堂的10张桌子,坐满了吃饭的居民,10元一份4个大包子,还赠送小咸菜和汤。”韩秀琴一顿忙活之后,才发现忘了给自己留午饭。“看着大家满意,咱这些老姐妹们干劲十足!”
午餐时间社区食堂热闹起来。人民网 王斯文摄
“起初,我加入‘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女儿和老伴的反对,他们都怕我太辛苦,身体吃不消。”韩秀琴告诉记者,“我今年67岁,做点饭算啥呀!每天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时间过得特别快。”
居住在七纬路的胡桂凤和居住在八经街的洪常芝,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90岁高龄老人。自从“妈妈厨房”开办,她们就是常客,每到11点30分,都会看到两位老人的身影。
“到了开饭的时间,要是没看见他们,志愿者就会到老人家里敲敲门、喊一声。”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吕阳表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妈妈厨房”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份牵挂和惦记。
“妈妈厨房”温暖了居民的胃,走进了居民的心。这一年多,到“妈妈厨房”吃口饭,跟这些大姨们聊两句已经成了很多社区居民的习惯。
今年春节过后,“妈妈厨房”升级了菜单,每周两次面食、三次家常炒菜。“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会在网格微信群内预告第二天的菜单,居民可以根据需要提前订餐,这样也避免浪费。”和平新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史悦伊格说。
和平新村社区助餐群居民点赞截图。和平新村社区供图
“现在邻居们头天晚上看见菜单就开始点赞,一排排的大拇哥哗哗往上翻。”提起邻居们的夸奖,韩秀琴高兴得眉飞色舞。在“妈妈厨房”干了一年多,韩秀琴的老伴到现在还纳闷,“给我做饭也没这劲头啊!?”
看到厨房里“妈妈们”忙得热火朝天,社区的一些“爸爸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妈妈厨房”的志愿者队伍。扛煤气罐、和面、切菜,“爸爸们”也是干得有板有眼。“我老婆一伸手,我就知道她要啥。”老大哥王大舜的表态得到了老伴董艳菊的眼神肯定。
如今,“妈妈厨房”不断壮大。“现在我们共编成了7个小组,有22个人上岗,还有30多名志愿者对应配合7个小组,随时待命,一旦有需要,随时可以顶上。”张明伟说。
模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这些忙在厨房里的“妈妈们”不领报酬,但是可以享受食堂的免费午餐。为了让“妈妈厨房”的模式可持续,凡是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还能享受积分兑换日用品、免费体检等待遇,让志愿者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这些退休了的‘妈妈们’在这里找到了不一样的成就感。”吕阳说。“妈妈厨房”的故事,还吸引了驻街单位、爱心企业向社区提供积分兑换奖品以及慰问品,以奖励“妈妈厨房”的志愿者们。
志愿者们正在准备食材。人民网 王斯文摄
在社区“孵化”下,如今4个“妈妈厨房”志愿团队备案成为社会组织,更加专业有序。食材定点采购、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食品安全措施一样都不少,社区居民都可以监督。“在这儿不仅能吃到可口的家常菜,食材都是新鲜的,我们吃着也放心。”刘女士经常带孩子到这儿吃饭。
“没啥事是吃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咱就吃两顿。”7月末,沈阳遭遇了73年来最强降雨,一些小区出现了内涝。“就在咱们这个食堂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分工抢险排涝,各尽其力。”居民王大舜说。
作为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平台,“妈妈厨房”连续举办了烹饪比赛、美食品鉴会等,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鼓励居民参与食堂的管理和监督,提升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归属感。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仅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互助始终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在沈阳,在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和平区搞起了“妈妈厨房”,沈河区组织了专门帮双职工接孩子放学的“4点半妈妈”,铁西区有“饭堂贤聊”议事角,大东区有“小板凳”议事会……沈阳市注重调动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寻共建共治、全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新路径,这也正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