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重庆人吃饭的时间了,向来喜欢麻辣的我们,其实有着多种丰富的选择。这一次,不是火锅,而是铁锅牛蛙。
< class="pgc-img">>先来看这一份蒜香味型的,在牛蛙的表面,覆盖上了一层蒜蓉,带有浓郁的蒜香。如此光鲜亮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看似清爽,实际上依然还是很油腻的。
< class="pgc-img">>牛蛙肉看起来是金黄色的,非常诱人的感觉。表皮应该是经过油炸,有一种酥脆的口感。混合着蒜蓉,不算很辣,但是味道独特。
< class="pgc-img">>光有牛蛙自然也是不够的,搭配上一些色彩艳丽的蔬菜,让整体外观更加喜人。正所谓色香味俱全,首先吸引大家的就是这外观。
< class="pgc-img">>再来看另外的一边,光是从这颜色上来看,就知道它走的不是之前的路子。颜色比较深,同时各种辣椒也非常显眼。
< class="pgc-img">>只不过,在这些辣椒当中,却又还隐藏着紫苏。紫苏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调味品,具有驱寒的功效,类似于我们常用的生姜。
< class="pgc-img">>这铁锅牛蛙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除了能够吃到牛蛙之外,还能够利用这个锅底来煮上一些其他的菜品,正好充分利用了这丰盈的调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相比较而言,之前的蒜蓉就不太适合继续烹煮食材,而这麻辣味较重的锅底,就非常适合,有内涵就是不一样。看看最后这锅底的模样,就知道大家有多喜欢。
>蛙火锅一直不温不火,在多数人看来,属于“弱势品类”。
然而,在其他品类“门店负增长”的时候,它却不疾不徐地实现了小幅净增长。
牛蛙火锅的红利,究竟有多少?弱势品类该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一起来看。
1
牛蛙火锅
有增长、有机会、有痛点
先看一组来自窄门餐眼的数据,时间是2020年。
< class="pgc-img">>▲ 来自窄门餐眼数据
不难发现,看似火爆的品类,关店越多,从这个角度看,牛蛙火锅无疑是一片蓝海(目前全国仅有2000多家营业门店)。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牛蛙相对于酸菜鱼、烤鱼等品类,确实弱势——他们的关店数都比牛蛙火锅的开店数多几十倍。
小品类,盯上的人也少,这就造成牛蛙火锅的品牌前三名,占了40%的市场。(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牛蛙火锅门店数前三名分别是:蛙来哒、老佛爷铜炉蛙锅和蛙小侠。)
< class="pgc-img">>▲ 牛蛙火锅
餐饮人不做牛蛙火锅的原因有很多,一些老板表示,供应链是大痛点。
牛蛙养殖地以广东、福建为多,但季节性太强,容易断货,而且还有一些食安问题。
一位郑州火锅老板说,两斤的牛蛙最多出一斤肉,要么9两,算下来成本太高。
这些虽然都跟供应链脱不开干系,但是,供应链稳了,牛蛙火锅就一定会兴起?
< class="pgc-img">>2
牛蛙火锅该如何“自强”?
从根源上讲,牛蛙的品类认知,远不如鸡鸭鱼肉——这牵涉到“母体文化”。
比如“鸡”,易养殖、很常见,另,鸡同“吉”音,在中国人的认知里,鸡肉的应用场景多为喜宴、聚会之类,且古已有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就是一场“约吃鸡”的朋友小聚。
另外,鸡肉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炖鸡汤、补身体”。
这两年,猪肚鸡和椰子鸡的兴起,正是暗合了“鸡汤补身体(养生、健康、营养)”的母体文化认知,疫情又推波助澜地放大了这个认知优势。
< class="pgc-img">>▲椰子鸡
再如鱼,国人素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鱼谐音“裕”,有“富裕、丰裕”之意,应用场景多为大宴。
与鸡汤不同的是,鱼汤虽然营养美味,但在中国母体文化中,不如鸡汤功效认知广、深,所以,以鱼汤及周边产品为主打的品牌,一直出不来,其根本原因就是“认知太弱”,而且应用场景狭窄。
像在火锅业,还是烤鱼和酸菜鱼较为风行。
< class="pgc-img">>▲烤鱼
即便是虾,国人也有广普认知。
牛蛙却是个“舶来品”,上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发轫于90年代,加之供应链不成熟、品牌少,认知程度低,市场教育成本一直很高,以至于很多火锅店在用牛蛙时,不得不“借力其他品类”,像美蛙鱼头、牛蛙爱上虾之类。
当然,牛蛙火锅起不来,还有一个关键点——很多人不敢吃牛蛙。
所以,牛蛙火锅出头的第一步,是要“重塑认知”。
< class="pgc-img">>▲ 牛蛙爱上虾
>>牛蛙火锅第一要务:重塑认知
品类认知需要切合场景,否则顾客基本无感。
像提到“吃鸡吃鱼”,人们就会想起宴席、聚会。这就是品类切合场景。
看几个例子。
香飘飘,最出名的口号是“连续六年全国销量领先,一年卖出十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这个口号的潜台词是“我的产品很热销”。
在竞争对手还不强大的时候,这么喊,基本没什么问题,随着对手的崛起,你绕三圈,我能绕八圈,信任状就失了效。
后来,香飘飘改了口号,“小饿小困,喝点香飘飘”。
这就把产品纳入了场景中——饿的时候和困的时候。
但“饿、困”场景的替代品太多,像红牛,“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像士力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等等。
说到底,香飘飘还是没找到差异化的场景,去重塑品牌认知,这对于营销、尤其是新零售营销来说,是块巨大的绊脚石。
< class="pgc-img">>▲香飘飘
像王老吉,最早的广告语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消费者基本无感。
后来改成“怕上火,喝王老吉”,把产品纳入“上火”的情景中,这句战略口号就有了价值和力量。
还有如“过大年喝王老吉,美满吉祥”,把产品纳入了“过年”的场景中,以至于现代人过年送礼,常会考虑王老吉。
< class="pgc-img">>▲王老吉
说回牛蛙火锅。
对于这个品类,目前大众的认知很模糊。
像头部品牌老佛爷铜炉蛙锅,口号是“吃正宗铜炉蛙锅,请认准老佛爷”,蛙来哒的口号是“吃蛙就来蛙来哒”。
这两个口号在品牌初创期、没什么竞争对手的时候,品牌以自身角度告诉大家“我是做什么的”,或者将“指令”当成广告语,告诉顾客做什么,都没问题。
< class="pgc-img">>▲ 老佛爷炭火牛蛙
然而,如果弱势品类没有场景化和差异化,消费者对品牌基本没认知,自然很难说服他们。
换句话说,我知道你是做“蛙”的,但你没有给我一个购买的理由,究其根本——我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去买。
至于蛙小侠,口号是“铁锅牛蛙有功夫,文创餐饮超级品牌”,愿景不言自明,理想很丰满,就怕走文和友的老路,玩餐饮又搞文创,结果两样都没做成。
所以,对于牛蛙品类而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立认知,将产品纳入某一或某些场景中。
这需要调研顾客,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进店,进而归纳总结,提炼出带有应用场景的定位和广告语。
< class="pgc-img">>▲ 蛙来哒
>>牛蛙火锅要“跃迁式创新”
牛蛙火锅的第二要务是“创新”。
对于弱势品类而言,由于替代品很多,必须走“跃迁式创新”的路子。
像老佛爷的铜炉蛙锅,将牛蛙与传统铜炉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大众对于铜炉是有认知的、熟悉的,铜锅涮嘛,都见过;而且还可将铜锅一层层码上去,有蛙又有虾,外形如塔,取名“托塔天王”,霸气震撼,给人印象很深。
< class="pgc-img">>▲ 老佛爷炭火牛蛙
对于吃过馋嘴蛙或香辣蛙之类的顾客,这种创新形式很有冲击力,拍照分享自传播,肯定必不可少。
像之前写过的“菜系火锅”,醉码头独创“火锅+川菜”的形式,开创了火锅新品类,将川菜与火锅叠加,顾客有认知,又新奇。
若借鉴“火锅+场景”的创新形式,那就更多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 class="pgc-img">>▲ 菜系火锅(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牛蛙火锅是一片蓝海,任何品类和产品的跃迁式创新,都有可能成为“开创者”,但至于怎么创新,还得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商业模式走。
创新不是瞎想,不能闭门造车,你要去调研、研发、用市场检验产品。
>>供应链并非最大难题
牛蛙火锅要解决的第三要务是“供应链”。
不过,随着供应链企业的增长,技术愈加成熟,对于养殖、运输、加工等体系的完善,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一些供应链企业已经开始运用“液氮速冻技术”了,能最大程度地解决牛蛙“锁鲜问题”,相信不久就能大范围推广。
当然,资本充足的情况下,自建供应链也行。
至于食安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牛蛙养殖业的竞争强度不大。
没有竞争,就不好出精品,任何行业亦如是。
其实,供应链与火锅品牌是共生共长的组合,餐厅的品牌声量有了,销量有了,就会倒逼供应链更加成熟完善,进而提高市场活力,推着行业往前走。
< class="pgc-img">>总结一下,牛蛙火锅要出头,需要思考并解决三个问题:
1、重塑认知。
2、创新。
3、供应链(包括养殖、速冻、运输、食安等)。
小结:
任何一个品牌的崛起,都必须搞清楚一系列问题:
1、顾客的需求点在哪里?是功能需求、面子需求、场景需求,还是别的?
2、我提供的价值在哪里?能否满足这些需求?能否给顾客超预期?
3、我的商业模式能否做好供应?我的战略和体制能否支撑这种供应?
4、如何链接我的顾客?线上怎么传播?线下如何引流?
5、市场空间有多少?是饱和、未饱和,还是空白?
6、竞争对手是谁?我该如何做出差异化产品和策略?
不同答案的不同排列组合,甚至能让做同一品类的企业,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牛蛙火锅也是如此,所幸的是,这个弱势品类目前尚无强势品牌,即便前三甲占了40%的份额,市场仍留下很多空白之地。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牛蛙火锅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