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扫描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题: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扫描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当年,农民们谈起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境界更高的愿望时说,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说。“金扁担”的故事引发了大家深入思考。
新华社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挑上“金扁担”。各地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夯实稳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瞄准“吃得好”
< classname="pgc-img">>大农机在黑龙江省浓江农场收获水稻(2017年9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 classname="pgc-img">>拖拉机在哈尔滨双城区进行机械化玉米播种作业(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 classname="pgc-img">>在哈尔滨双城区,拖拉机手使用自动操作设备进行机械化玉米播种作业(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初夏,三江平原秧苗青青。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镇种植户申云强站在地头远望,绿油油的稻田郁郁葱葱,一片生机。
前几年,申云强种的水稻是圆粒品种,每斤水稻只卖1.2元。“身边不少人种长粒优质品种,每斤能卖1.5元。” 申云强说,“大路货”越来越不挣钱,今年改种了市场紧俏的长粒优质品种。
“水稻种植全程可追溯,大家买我们的大米,能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种粮大户孙斌说,如果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消费者就不会买账。
孙斌今年流转8400亩水田,其中4500亩种有机水稻,已签订销售订单,实现“未收先售”。
产量、收益有保证,品质也要更安全。今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近60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水稻面积达3200万亩以上。
“现在不能只看量,还要看质。”提起农产品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今年合作社按照绿色标准,种了11万亩大豆,都是高蛋白品种,更适合做豆浆、豆腐等豆制品。
国产大豆主要用于制作豆制品,是城乡居民植物蛋白消费的重要来源。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面积占全国近一半。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豆面积恢复到6000万亩以上,进一步满足国内大豆食用消费需求。
在河南省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的2100亩小麦迎来丰收。实测显示,小麦亩产超过1300斤。在小麦播种之前,邱守先就和面粉企业签订了合同,全部播种市场需要的优质品种。小麦收获完,过秤后,由面粉企业从地头拉到加工厂。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李军说,河南近年来不断优化调整小麦结构,今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350万亩,订单率超过90%,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农产品品种、质量和安全需求持续提高,产粮大省农民们正根据新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绿色优质水稻、大豆、小麦种植。
告别“望天收”
< classname="pgc-img">>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种粮大户孙斌(左)在桦南县水稻分子育种研发中心温室大棚查看育种水稻长势(2019年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 classname="pgc-img">>5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调试免耕播种机。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 classname="pgc-img">>农民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的稻田中插秧(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手机一点就能浇地、施肥,在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镇的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示范田里,该镇东风村党支部书记李其河正在学习用手机控制设备。
“有了这套设备,即使遇到干旱天气,也能实现丰收。”李其河说,过去种地“靠天吃饭”为主,农业抗风险能力低,现在有了科技支撑,基本可以实现旱涝保收。
田成方,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大举措。2020年底,我国将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中原大地,小麦迎来丰收。河南省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今年丰收来之不易,先是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春管节奏,后来出现条锈病、赤霉病,又遇到干旱。“专家指导预防病虫害,田间有自动喷灌设备,保住了我们的收成。”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离不开气象服务。今年4月,黑龙江省多地出现降温、强降雪天气。桦南县梨树乡种粮大户孙斌在手机上收到气象信息后,及时组织农民加强苗床管理。“如果没有精准的气象服务,秧苗受冻,生长受阻,抗病能力将明显下降。”孙斌说。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全省有17.2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及时接到气象精准服务信息。
不断发展的农业保险进一步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去年,黑龙江省遭遇长时间低温寡照、多雨天气。黑龙江垦区赵光农场种植户李月刚种了300多亩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00多斤。
对这个产量,传统农业灾害险不会理赔。近几年,赵光农场开展了“保险+期货”试点。李月刚就是参保农户之一,去年每亩大豆获理赔50多元。
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启军说,“保险+期货”模式规避了农民最担心的受产量、价格、灾情等因素影响导致收入减少的风险,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未来将逐步扩大试点面积。
挑好“金扁担”
< classname="pgc-img">>农民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的稻田中插秧(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 classname="pgc-img">>5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 classname="pgc-img">>5月7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离不开机械化。在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大型智能农机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前几天,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的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完成了近1.5万亩耕地播种。今年,这家合作社新添置了两台大型免耕播种机,耕作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多。
“一台大型免耕播种机,能顶100人左右。”合作社负责人丛建说,这两台大型播种机用220马力拖拉机牵引作业,一天能播种1500亩。今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90%。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越来越好。不久前,在黑龙江垦区新华农场的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自主转弯、自动对行,当地种粮大户孙超切身感受到了智慧农业带来的便捷、高效。
传统高速插秧机一般需要三人配合,一人操控机器,另外两人装秧苗。孙超说,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去一名机手,不仅节约了人力,还大大提高了插秧效率。
炎炎烈日下,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正上演一场农机“会战”。金灿灿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正收割小麦,打捆机紧随其后回收麦秸。在数百亩连片麦田里,“只见农机不见人”。
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符说,人工收割小麦,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收1亩,而普通收割机一天能收100亩小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效益却大幅提升。
农业现代化,科技至关重要。告别传统喷洒农药除虫的方式,洞庭湖之滨的产粮大县——湖南省汨罗市不少农民走出了一条用科技推动生态种植的路子。走进汨罗市屈子祠镇范家园村的千亩水稻种植基地,100多盏太阳能杀虫灯像“卫士”一样立在田埂上,这是汨罗市众惠种养专业合作社今年新添的“秘密武器”。
“用了绿色防控技术,以后点灯不花钱,杀虫不用药。”该合作社负责人徐德飞告诉记者,太阳能杀虫灯白天蓄电,夜间亮灯,田里的害虫受灯光引诱会“自投罗网”,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参与记者:宋晓东、孟含琪、薛钦峰、张志龙、周楠)
< classname="pgc-img">>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农机队伍准备进入麦田作业(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 classname="pgc-img">>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收割机在麦田中作业(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 classname="pgc-img">>收割机在河南省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的麦田中作业(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 classname="pgc-img">>收割机在河南省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的麦田中作业(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如果不了解焦裕禄的前半生,就不会理解焦裕禄做出的选择。
他早已拥有“强悍”的人生。他在日军控制的黑煤窑里九死一生,在家乡的土地上参与解放县城,在土匪遍地的村里躲暗杀、斗匪首……他是一位在生活的磨难中锤炼出来的战士。
淄博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副院长焦玉星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看待焦裕禄,不能仅把他看作是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在职务之外,他的精神力量、人格光辉才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学校乐队的台柱子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现属淄博市)北崮山村西头的焦家祖宅里。
焦裕禄故居。环球人物记者 隋坤/摄
当时焦家开着油坊,生活尚可。父亲焦方田喜得次子,视若珍宝,请来私塾先生起名。先生叹世道艰难,便起名“裕禄”,乳名“禄子”:“裕是富裕的裕,禄是高官厚禄的禄。”后来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谈起父亲的名字时说:“旧时的乡村,过上富足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
小学时,人生画卷第一次在焦裕禄眼前展开。他最喜欢的是学校里的雅乐队。受爷爷影响,焦裕禄擅长拉二胡,很快成了学校雅乐队的台柱子。
也是在学校里,爱国主义在焦裕禄的心中萌芽了。小学四年级时,焦裕禄在村北头的阚家泉边,写下一篇《阚家泉的风景》:“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那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
后来,时局动荡,少年的命运急遽转向。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了博山县城。在日寇的劫掠下,焦家油坊的经营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家道逐渐中落。读完小学后,焦裕禄被迫辍学。
1942年的某天,回家路上的他隐约听到家中传来阵阵哭声。待跑到家门口,他发现父亲焦方田躺在一扇门板上,已经断气。为了维持油坊生产,焦方田借了一笔外债,没想到最后被讨债者逼上绝路。
焦家油坊旧址。环球人物记者 隋坤/摄
就在焦裕禄准备操办葬礼时,日军却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为由将他押到博山宪兵队。入狱当晚,日军将焦裕禄带到某大楼前,他看到“已有几十人在被审问拷打,有的被吊在梁上,有的正在被灌凉水,有的正被火烧”。
日军用扁担抽打了焦裕禄数十下,直到他晕过去。多年后,焦裕禄对女儿焦守云回忆过这段经历:和他一起以“共产党嫌疑分子”之名抓走的人不少,日军的牢房逼仄狭窄,关了二三十个人,每天夜里都有死人被抬出去,扔进附近的“万人坑”,也不断有人被关进来。
1942年底,焦裕禄被日军押送到辽宁抚顺煤矿当劳工。他后来在自己的干部情况介绍中说:“不到一个月,我们附近村被抓去的20人死了17个,只剩我们三人,但也是带病下窑。”
1943年7月,焦裕禄混进消防队,乘消防车逃出日军魔爪,辗转来到江苏宿迁,并且遇到了新四军。
当他得知家乡博山也有党组织后,立即返回家乡,加入北崮山村的民兵组织。
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党的进步性与革命事业让他找到了方向。”焦玉星说:“虽然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但博山地区仍存在部分顽固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焦裕禄参与了消灭他们的数次战斗,与队伍一起把博山县城从残余日寇手中彻底解救出来。”
1946年1月,在一户村民家中,24岁的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这时入党是绝对保秘的,也未举行仪式,只是党支部书记李京伦念了下党章和几遍党员教材,介绍了下谁是党员,告诉我候补期为三个月。”这份干部情况说明,如今保存在淄博焦裕禄纪念馆(故居)中。
文艺青年征服苏联专家
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到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以下简称洛矿)。焦裕禄一生工龄18年,其中有9年属于洛矿。
焦裕禄抵达洛矿时,这里刚刚筹建完毕。一年后,领导决定选派焦裕禄和其他几位同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进修。
焦裕禄虽是小学文化程度,但到哈工大后,他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立即向老师、同学请教。半年后,焦裕禄与同学们有机会“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但就在此时,洛矿来信:厂里对培训计划做出调整,决定让你们即刻中断在哈工大的学习,到生产工艺先进的大连起重机器厂进行岗位实习。
他攥着洛矿的通知一夜没睡,天亮后,他下了决心:“还是服从安排。”
1955年,焦裕禄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报到。
他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为苏联专家们表演文艺节目,趁机向他们请教俄语。焦裕禄与苏联专家们熟悉后,也从专家那里学会了技术方面的简单俄语。
在解决语言难题的同时,焦裕禄还努力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1956年,带着一身学来的本领,焦裕禄回到了洛矿。
之后,洛矿党委发出“边基建,边生产,试制2.5米双筒提升机,向五一节献礼”的号召。中信重工(原洛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恩隆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专家陆续撤出,他们曾说我们绝对造不出先进的提升机,但我们并不相信这一说法。”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一金工车间主任焦裕禄肩上。他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整台机器的上千个零件一件件地熟悉、研究。那段日子,焦裕禄连续50多天没回家,吃住都在厂房。他经常开会到半夜一两点,开完就在车间的长凳上睡一晚。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一金工车间只用了3个月就成功研制了2.5米双筒提升机。后来,这台倾注了焦裕禄大量心血的提升机,整整服役了49年,直到2007年才被淘汰。
智斗土匪
1962年,从洛矿离开后,焦裕禄再次回到河南开封尉氏县,担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焦裕禄上一次来到尉氏工作是在1947年,他随部队来到尉氏,留任后主要负责剿匪工作。
那时,焦裕禄负责的大营区是著名的土匪窝,其中名头最响的是欺男霸女、杀人如麻的黄老三。
嚣张的黄老三命令手下偷袭区部,要“活捉焦裕禄”。焦裕禄事先获得情报,沉着应对。他带着20多位民兵,“活捉了来活捉自己的土匪”。
然后,焦裕禄张榜公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告示一贴出,无数土匪倒戈,黄老三身边的“勤务官”梁长运也弃暗投明了。
焦裕禄还单刀赴会招降黄老三,但黄老三不仅不投降,还变本加厉地安排手下暗杀焦裕禄。
那段时间,焦裕禄“睡一觉换一个地方”,有时甚至上下半夜睡在不同屋子。多年后,焦守云听母亲徐俊雅回忆过那段日子:“那时候你爸胆子真大,天黑时安排好工作,腰里别把斧子就出门了。”
后来,焦裕禄用计将黄老三抓住又放走,悄悄率队顺藤摸瓜,将黄老三及其党羽一并抓获。
剿匪时胆大心细的焦裕禄,还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团干部,担任过青年团尉氏工委副书记。他曾说:“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行?”
也是在青年团里,焦裕禄收获了爱情。
1950年6月,焦裕禄与徐俊雅在河南省团校举办的培训班里相识了。凭借一手精湛的二胡技艺,他成功引起了尉氏优秀团干部徐俊雅的注意,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取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两人举行了婚礼。
结婚那天,焦裕禄拉了一曲《小二黑结婚》,徐俊雅伴唱:“大伙儿呀,你拍手他叫好,都说你是一个好青年。”
1962年,第二次来到尉氏工作之前,焦裕禄已经患有严重肝病。
重回尉氏,焦裕禄的工作重点已经变成农业建设。
焦裕禄发现,当地负责开拖拉机的机耕队吃拿卡要,于是立马写了一首斥责的顺口溜:“好饭好菜,拖拉机跑得快;无菜无酒,犁不到头就走。”借助口口相传的舆论力量,这种揩农民油水的歪风很快就被刹住了。
1962年12月,焦裕禄带着一身干劲与病痛离开尉氏,调往兰考,成为大众所熟知的焦裕禄。
焦裕禄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直到去世前3个月,1964年春节,他才带着全家人做了一件了却心愿的私事——回到生他养他的博山。在焦家祖宅门前,他伫立许久,默默注视着早已荡然无存的油坊旧址。半晌,他才慢慢走进故宅。
2022年的北崮山村。环球人物记者 隋坤/摄
大年初二,焦裕禄组织了一场家宴。焦裕禄侄子的未婚妻赵新爱以未来侄媳妇的身份参加了那场家宴。她记得当天下着大雪,焦裕禄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时常叉着腰,脸色发黑,滴酒不沾。她还发现,焦裕禄母亲李星英的脸色也非常凝重。
讲到此处,赵新爱在《环球人物》记者面前抬起头,声音不大,伤感地说了一句:“他生病了,我们都能看出来。那次回来是告别,是告别。”(隋坤)
相关报道:传承红色精神 各方共话“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
源:九派新闻
每年逢油菜花开,康佳僮帮奶奶把菜种好,让老人在家有菜可吃,再随家乡人去哈尔滨当泥瓦匠。后来,奶奶年纪越来越大,他决定留村照顾奶奶,过返璞归真的务农生活。今年6月,这个埋藏四年的想法得到落实,其抖音账号@初学务农者 拍摄的“如何干农活”系列走红。
与九派新闻交谈时,康佳僮身边是密集的鸟叫虫鸣,他称这让他睡得安心。他今年27岁,外出打工经历已有12年,干过泥瓦匠,在理发店给人洗过头,菜市场卖过菜。他直言不习惯城市的作息与饮食,开始掉发与失眠后,越发想回到农村。
今年油菜花开后,他没再出门打工。为赚钱,自己摸索着拍短视频。
设备是一部6年前购买的千元手机,画质不够清晰,内存也不够。每次拍摄前,他要把上一段视频发布,原视频删除后,才有内存继续拍摄下一条。尽管如此,短短一个月,他的账号突破30万粉丝。视频中,他教人锄草,如何挑扁担滴水不漏,如何放牛、唤牛、钉牛等。
康佳僮在农村摘萝卜。图/受访者提供
村民不解,说他“年纪轻轻的,天天在家打鱼摸虾!”康佳僮不在意。他的视频下方,更多人留言支持,“爸妈种地供我上学,我在学校学种地”“终于刷到了我这个阶级该刷的东西”。
面对争议,康佳僮写下一段话:“父母辛苦供我们读书上大学,是为了我们过更好的生活,希望我们都能跳出农门。生活的基础离不开柴米油盐,各种蔬菜在自然生长下是什么形态、气味、味道,都是要花时间去体验,去触摸,去品尝。不管是城里还是乡里,都应该有学农务农的机会,通过实践得到一双分辨(食物)好坏的眼睛,更好地生活。”
以下是他的自述:
【1】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想留在家照顾她
我3岁就跟着奶奶,她那时70岁,已是年迈。我懂事起就喜欢帮她干农活,她晒谷,我踢谷、牵袋子,边干奶奶边夸我,我越干越有劲。长大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戴高帽”——把你说得开心,就喜欢干活。
我不到10岁就会用牛犁田。先用板子装在牛身后,我站在板子上,把牛的尾巴拉着往后倾。家里种棉花,我也会捉虫、除草,每天作业写完就干农活。
拍抖音教人干农活这件事我特别熟,关于农学技巧,我不看教科书,也不在网上看别人的经验和资料,主要就是向奶奶这位95岁的老农人请教。
我没想到账号会这么快火起来。此前我一直是个喜欢在各个平台记录生活的人,之前有三次流量很好的时机。
最早是2019年,当时我在外打工七八年,回来觉得农村哪里都好,开始拍地上长的各种草,介绍草的名字、特征,涨了三万粉丝。当时每天打开私信都有两百多条,网友以为我是世外高人,是神医,开高价让我开药方,我不是为赚钱居心不良的人,一一拒绝这些要求,我觉得基本的良心和底线一定要守住。
后来我继续出去打工,没再拍视频。去年,我和姑妈们一起去接奶奶,看到她们母女三人年轻时的合影,我想重现照片里的场景,记录40年的变化,又获得了一些关注。
第三次是去年村里下冻雨,村民背着篓子、蛇皮袋,走在冰冻的路上去打年货,大家也很喜欢看。再就是这次,拍“怎么做农活”突然火了。
康佳僮和村民打年货。图/视频截图
今年过完年,又到该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和奶奶告别,奶奶看着院墙愣了半天,一言不发。后面我又看到奶奶在空地上锄草,说是准备自己种菜,因为街上太远了,手里有钱也不好去买,看到这个画面我百感交集。
我想留在家里不是段子,也想通过互联网卖点自产的农副产品,我有信心做好这件事。但当时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没有合伙的同伴,只能单打独斗,二是没有设备,此外,还要办一些证明,我也不是很懂。
现在这三个还没有全部解决,但我仍实现了当初的想法。我在外面打工时,收入好像还没有目前高。
康佳僮教如何挑扁担。图/视频截图
【2】想展现传统牛耕技术,找不到会耕地的牛
我15岁就离开村子去哈尔滨打工,家乡湖北孝感很多人在那边做泥瓦匠。大伙通常是清明后出发,那时家乡油菜花开了,祖坟也上完了。
第一次出远门是兴奋的。我记得很清楚,我那时没坐过火车,那一趟T182列车,坐28个小时才到哈尔滨。火车发动之后,没到两小时我就开始想家。
我们打工的地方是城中村,虽然也是村子,但我就是觉得哪儿都没有家乡好。放假时,我经常花一块钱坐公交车逛哈尔滨,去中央大街看纪念塔,去松花江看人游泳,江对面就是太阳岛,需要买门票坐缆车,我舍不得坐,就看着人家玩。
有一个情节我很难忘,在中央大街一栋很高的商场里,有人在正中间拉小提琴,拉的是情深深雨濛濛的调儿。我小时候从没见过这些,那是一种艺术的美。
我给人洗过头,在菜市场卖过菜,工厂和写字楼都打过工。我适应不了城市的上班时间,动不动要熬夜,吃得也很不健康。后来我掉头发,精神也不好,那时候我就问自己,不健康你赚钱是为什么?回到村里后,我听到蛙叫虫鸣倒感觉宁静,夜晚又黑,睡得很踏实。
康佳僮教如何锄地。图/视频截图
村子里,不管是四五十岁,还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在刷短视频,但他们并不看好我,说我既没口才也没才艺,谁会看我的视频。我去看沟里的鱼,被说“年纪轻轻的,在家打鱼摸虾”,我不同他们解释,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现在有了关注也有苦恼。农产品的生长都是长周期,但视频要高频率更新,感觉很困难,像在“等米下锅”。
我最想把传统的牛耕技术展现出来。牛如何保养,牛棚怎么搭,怎么教牛犁田,怎么走直线,怎么转弯。牛耕技术完全无公害,不破坏环境,不利用汽油资源,非常值得记录传承。现在的困难是,找不到会耕地的牛,传统的耕地农具也没人用,村民都当柴火劈去烧了。农村以前贴对联期望“六畜兴旺”,现在也很少有人养这么多牲畜了。
我仍是一个人,想完全还原所有农耕技巧很困难,不过记录农学本来就是一件值得的事,希望有相同想法的人也回农村记录,传承老农人的技艺。
记者: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