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烧饼博物馆馆长李爱宗告诉记者,周村自古商业发达,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出现“商贾云集,天下货物聚焉”的盛况,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随商贾而来的不仅有天下的奇珍异货,还有各地的饮食习俗。早在汉代,就有贩卖胡饼的商贩来到周村。胡饼很厚,形如圆鼓,两面粘有芝麻,当地的饼店师傅结合焦饼的做法加以改进,烤出酥脆可口的大酥烧饼。
“不过,大酥烧饼还不是今天的周村烧饼,只是它的雏形。”李爱宗告诉记者,周村烧饼的出现,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郭云龙。清光绪年间,郭云龙来到周村当烧饼学徒,艺成之后在鱼店街开办了“聚合斋”烧饼铺。有一次,当地有名的巨商孟洛川请郭海亭喝茶,并拿出京城福顺老店制作的点心“面薄脆”请他品尝。这种薄薄的点心烤得微黄,吃起来比大酥烧饼更酥更脆。郭海亭受到启发,回家后开始试制更薄的大酥烧饼,最后终于做出了薄、酥、香、脆的周村烧饼,“聚合斋”也成为制作周村烧饼店的专业作坊,所做的烧饼多次被清朝皇室征为贡品,名满天下。
现如今的周村大街上,周村烧饼博物馆成了八方游客不得不去的景点。虽然已是驰名中外的特色地方小吃,但周村烧饼的原料却简单得让人难以想象:面粉、芝麻、白砂糖、食盐。博物馆负一层是烧饼现场制作间,一阵阵诱人的烤芝麻香不停地刺激着游人的味蕾。在通往制作间的扶梯两侧,贴满了百余张男女老少吃烧饼的照片,其中不乏外国人。他们吃着烧饼,洋溢着幸福微笑的瞬间,感染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周村烧饼加盟的生产制作工艺虽经多次改良,但仍旧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1998年,刚上任的周村食品厂厂长张兆海亲自登门请回了已退休在家的食品厂烧饼老艺人郭芳林、姚焕乙、梁文超等,请他们对周村烧饼的配方、生产工艺、操作流程再进行规范整理,并传授给部分一线工人。正是通过一代代烧饼艺人的口传心授,这套传统手工技艺才能流传至今,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对该项目感兴趣,请留下您的电话和姓名以及您的宝贵留言,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