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41年,科长接起“总部”电话,司令员上前一把掐断,拯救了我军
1941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到危急时刻,晋察冀军区“总部”的电话响了起来,一位科长接起电话,说:“我们的位置在……”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身边的司令员一把掐断了电话。然而就是这个举动,拯救了我军。
这个司令员是谁?他为何掐断电话?又为何拯救了我军?
一、郭天民守二分区
这个司令员是郭天民,1927年加入我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1938年担任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司令员。
郭天民性格豪放,但打仗方面却尤其细心,他时常提醒部下:“战场是残酷的,危险的,不论何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晋察冀军区是日军的心腹大患,百团大战后,日军调整政策,决定集中兵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围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陷入残酷而艰难的苦战。
二分区是晋察冀的咽喉地带,十分重要,因此成为敌人“扫荡”的重要目标,但郭天民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没丢掉一寸土地,还扩大了根据地,周总理后来称赞道:“郭天民很能打。”
二、“总部”电话
1941年,日军出动部队合击晋察冀军区机关,为躲过敌人,军区机关转移到了二分区,正是郭天民的地盘。
郭天民知道自己的分区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时敌人与我军只有半山之隔,稍不注意就可能暴露,郭天民特地派了参谋、科长放哨。
在这紧张的时候,军区“总部”的电话响了起来,二分区的一位科长接起电话,询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对方回道:“这里是总部。”
一听是总部,这位科长放下防备,恭敬地说:“请问总部有什么指示?”
对方语气急促地问道:“你们现在在哪里?把位置告诉我们,以便做进一步的安排。”
这位科长没有多想,便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我们的位置在……”此时郭天民赶紧上前抢过电话,掐断电话线,制止他继续说下去。
郭天民表情严肃,他警惕地问:“你干什么?为什么要暴露我们的位置?”
科长一头雾水,他答道:“对方说是总部啊!”
郭天民再次追问:“总部?是什么总部?对方叫什么名字?你都问清楚了吗?”
这位科长哑口无言,除了听到对方说是“总部”,其他信息一无所知。
见他答不上来,郭天民说:“对方身份还没搞清楚,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回答对方的问题?”
看着郭天民满脸严肃的样子,这位科长身上直冒冷汗,他很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没有问清对方身份就轻信是总部,如果对方是敌人,郭天民没掐断电话线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就算对方真的是总部,日军也有可能窃听他们的电话内容,从而得到重要情报,所以这种机密是不能在电话中说的,这通电话很可能是日军打过来的。
郭天民的担心很有必要,在最初的反“扫荡”战役中,一些军区就发现,敌人总是追着我军的机关轰炸,猜到敌人可能掌握了我军的电台呼号,当时聂荣臻立即下令:“所有电台停止一切和外界的联系。”
后来我军派出伪装电台,果然迷惑了日军,可见对方确实掌握了我军电台。
三、郭天民:立马撤
郭天民没空教训人,他立马下令:“分成两队,从南北方向撤离,立马撤!”
于是部队赶紧收拾了重要东西,连夜撤退。撤退途中,他们看到月光下隐隐约约一片人流,正是日军,之前的电话是谁打的不言而喻。
郭天民刚刚带军撤离,日军就来到了之前郭所在的地方,结果扑了个空。因为郭天民的谨慎果断,部队逃过一劫,最后军区和二分区都安然无恙。
逃出来后,战士们都心有余悸,感叹道:“真是好险啊!差点就被敌人发现了,多亏了郭司令员。”
郭天民常年游走在敌人中间,每次都能成功脱险,这离不开他的准确判断和心细如发,身边的士兵都说:“跟着郭司令员,我们这心里踏实啊!”
结语
日军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抓到我军,还给我军提了个醒。不过,就算当时那通电话真的是我军总部打来的,不接也是最稳妥的做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