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 阿狐哥哥
现在川菜乃至中餐的豆腐菜肴中,麻婆豆腐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头一份“盖面菜”,它的名声已经走出国门了。但是它的“身世”并不显赫,它出自桥头小饭铺,资格的“苍蝇馆子”,还并非主打而是“副产品”。
“麻婆豆腐”全称应该是“陈麻婆豆腐”。它产生的年代在清朝咸丰年间,距今一百五十余年,跨越三个世纪,作为一个名称没有中断过的菜肴,其历史够漫长的了。
在彼时的成都北门外的府河上,有座桥叫万福桥,这个地名今天还在,但是原来的桥在今天人民北路万福桥的下游不远,原桥有墩无拱,桥面平铺木板,上面还有瓦顶,是座简易的风雨桥。一九四九年后,道路交通逐渐发达,新北门大桥修起后,此前被洪水冲毁了的老万福桥就没有再建。当时府河是护城河,靠城一边临河还有高大的城墙,万福桥是新繁县、彭县等地经洞子口、任家湾进成都北门的要道口子,来往人流很大,“苍蝇馆子”老板陈春富的产业“陈记兴盛饭铺”就在桥边。
传说陈春富的妻子娘家姓刘,按照当时的习俗应该称呼为“陈刘氏”,由于她脸上有几颗麻子,人们就叫她“陈麻婆”。还有一种说法是陈春富本人脸上有麻子,而陈妻娘家姓温;由于她是陈麻子的老婆,就被简称为陈麻婆。不管怎样,反正陈麻婆这个名号叫响了,这一叫就是一百多年,可谓史上最牛绰号之一。
陈春富去世较早,饭铺就由陈麻婆继续经营。来这个小饭铺吃饭的,基本是过往的贩夫走卒,陈麻婆了解这些下力人吃东西的口味,做菜特别突出油大味重,受到吃客欢迎。新繁等北边县份运菜油粮食进省城的担挑子或推鸡公车的脚夫,在这里歇脚打尖时,爱从自己的油篓子里舀些菜油,割点黄牛肉(成都人不吃水牛肉),再买些豆腐,交给陈麻婆加工烹调。有牛肉,菜油放得多,又辣又烫,这样做的豆腐有荤有素自然好吃,口口相传,陈麻婆的名声就逐渐进了城,传到住家居民和缙绅先生耳中,于是就有人专程来到河边,在饭铺借碗到河边的市场买了菜油、牛肉(也有人不吃牛肉而买猪肉)和豆腐交给陈家饭铺加工;有愿意在店里慢慢饮一杯的,可到烧腊店买点腌卤沽点酒,边喝边等麻婆豆腐上桌。这个模式,竟然成了七八十年不变的“规矩”。
陈麻婆饭铺的炉灶安置在店堂前面,操作情况一览无遗,任何人愿意参观可以随便,不怕窥探秘密。不过看的人多,学到家的少。其实麻婆豆腐的最大秘密,就是掌锅厨师的功夫,包括对火候的掌握和味道的调配。而且,它的烹制手法和材料选用也是在变化的,到后来连经营方式也出现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