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一个包子铺合影吗?
不是因为包子口味有多独特
而是因为铺面的高颜值!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高安路近淮海中路
上海图书馆边上的一个沿街包子铺
最近一传十、十传百
成为吸引很多人专程来打卡的“网红”
别具一格的优雅色调
古朴与时尚交融的独到设计
让这个烟火气十足的路边小店
完美融入历史风貌区的整体气场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今天的《魔都幸福图鉴》
话匣妹带你来看包子铺变身记
>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天青色等烟雨”还是“莫兰迪色系”?网红包子铺变身记:我怎么这么好看……>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00:00>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02:20> > > >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梧桐掩映之下的这家包子铺
木质的店招和菜单透着古朴
两扇镂空铁艺窗户合起
拼出“伊丽包子”店名
满满的文艺小清新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
莫过于它独特的色调
那是一种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绿
有人称其为“天青色”
更多人索性称其为“莫兰迪绿”
设计师谭若霜却说
这是精挑细选出的“高安绿”
完美融于高安路的一种绿色
“
从高安路上春天梧桐刚出芽的新绿到一些历史建筑门上绿漆呈现出来的灰暗的绿色,在这之间取渐变色,一共产生了10种绿色,在我们这套色谱里面,最后挑出来的一个结果总是跟风貌融合的。
”
谭若霜跑遍了高安路
乃至于整个衡复历史风貌区的角角落落
包子铺从整体构型
到装饰元素乃至于字体风格
都能在风貌区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出处
“
它的圆洞口的大小其实跟原始的车库门是一样的尺度,白天的时候是一个营业场所,晚上的时候把门闭上,那就是一家人生活的空间从里面透出来,万家灯火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景。
”
“伊丽包子”并非新店
它已经在高安路上开了整整17年
一点不夸张的说
周围很多居民都是从小吃到大
店主陈昌义来自安徽
2003年盛夏,31岁的他来沪
无意间看到街边这间16.9平方的店铺招租
有面点技艺的陈昌义与房东一拍即合
就这样,“伊丽包子”铺开业了
为衡复风貌街区添上一缕最家常的“烟火气”
店里的肉包子、茶叶蛋、豆浆、馒头……
成了周边居民寻常的早餐
每天凌晨三点店里开始忙活
真材实料的诚心
扎根守业的恒心
让小店一天下来最多能卖出四五千个包子
16.9平方米的铺面里
上百个笼屉堆得杂乱逼仄
有时候只得向外谋空间
笼屉摆在外面
环境脏乱的问题随之而来
多年前的“伊丽包子”
和随处可见的包子铺没啥不同
热气腾腾,乱哄哄,油腻腻
成为高安路整体风貌的一个断点
但对于居民来说
却又是承揽烟火气的刚需
是关还是留?
天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辉说
他们斟酌再三
决定引导店主进行改造
“
今年,街道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多次走访调研,以自治共治的方式开始一场以‘伊丽’为样板的街边小店风貌更新改造。改造前,特地邀请街道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居委会和房东、经营户在一起召开意见征询会和沟通协商会。从3月12号启动以来,街道全程牵头统筹,设计师、社区规划师全程技术指导。
”
“
‘伊丽包子作为淮海路进入高安路的第一个点,怎么能够让它符合风貌街区的景观?改造方案最初建立在高安路、高安路18弄‘一路一弄’的品质提升和精细治理的项目理念中。请社区规划师做了7大类38要素的设计概念。今后风貌区的房屋比如说大修也好,业态调整也好,店招店牌的更新改造也好,一定是参照这个模式去定位的,要符合我们风貌的导则。
”
改造项目街道补贴一部分
陈昌义自己拿出一部分
当时心里想弄弄干净就好
今年四月下旬
当“莫兰迪绿”的门窗
实木的店招
亮堂的操作间
亮相于眼前时
老陈和家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满意的不仅是外在
设计师帮他把店内的动线和流程都进行了优化
从备料、蒸制再到销售区
分得明明白白
第一次
在小小的铺子里
他有了一小块专门休息的区域
“伊丽包子”重新开业后
价格依旧、味道依旧
老陈说:“一装修好了,连我自己都以为是家咖啡馆,我们看上去舒服,心里开心,每天把卫生做得也勤快,做到极致。一天要给它擦上几遍,我们的维护和保养也要跟得上这么高的品质,你说对吧?”
老店“新开”,老客没有流失
还新加入了不少年轻的“食客”
故事也有不少
几个月来
有从高安路搬去浦东的阿姨
特意周末赶来买肉包
还有从小学开始天天买包子当早餐的年轻人
携家带口来这里追忆“打卡”
更有家住苏州的美女食客
专程买了两大袋包子带回苏州
让父母品尝……
说到这里
老陈眼里泛起了泪光
“
自己在上海也住了17年,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我还是保持自己的初心,每天亲自品尝配料。我一生中就这一门手艺,就想把它做到极致。让新老顾客吃得放心!
”
包子铺变身了
接下来还有
垃圾房、五金铺、便利店、中介店的改造
曾经留学意大利学历史建筑修复的
博士谭若霜说
我们希望把历史的线索、传统的技法
与现代技术结合
让这些业态不一的“断章”连成华彩
整个街区会呈现出它的历史风貌
同时又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