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先被 " 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 " 王海实名举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到后来因 " 二选一 " 事件被判赔偿饿了么,美团时不时总能处于风口浪尖,甚至在网络上," 天下苦美团久矣 " 成为常见论调。
眼下,美团再度陷入风波。
西北著名连锁快餐龙头魏家凉皮,向美团 " 宣战 " ——在美团 app 上,魏家凉皮店已无法点餐,或显示 " 暂停营业 ",或显示 " 休息中 "。
另有美团骑手爆料,近日接到一个帮买订单,但魏家凉皮表示不做帮买生意,也不接受美团骑手自己购买并打包带走。
近年来,随着商户抽成的提升,对骑手的极力 " 增效 ",让团结于美团的各方,似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摇。
譬如,此番 " 反抗 " 美团的魏家凉皮,在全国拥有近 400 家门店,颇具行业影响力。如事态继续恶化,不排除引发更大风波。这对于宣称 " 与生态链合作共赢,保障合作各方利益,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 的美团而言,势必显得尴尬 ......
1
苦抽成久矣?
大雁塔南广场店工作人员告诉镐京笔记,魏家凉皮在美团平台下架将近一个月。另有魏家凉皮某店长告诉镐京笔记,此次决定," 是老板的意思 ",根结在于抽成比例。
所谓抽成,是指商家通过平台销售商品时,平台会从商家的销售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据上述店长回忆,事发当晚,魏家凉皮才发现抽成上涨的情况。" 开始没注意到,后来一核算,涨了。" 其同时透露,疫情期间,因抽成上涨,魏家凉皮也曾在美团上 " 消失 " 过一段时间,但最终妥协。
至于此番博弈,是 " 短期抗议 " 还是 " 长期抗争 ",有待继续观察。
但暂停美团外卖这段时间,据上述店长称,线上订单已有所下降。
从业 12 年的肉夹馍老板张新(化名)坦言,通过美团销售,基本上辛苦且利薄。据其介绍,关于抽成,美团与商家会约定每一订单的固定比例,也会约定数元的保底。凉皮夹馍起步价基本在 20 元左右,假设保底 5 元,抽成比例可想而知。
张新告诉镐京笔记,他打心眼里,希望魏家凉皮此次能够扛得久一点。毕竟,若是魏家凉皮这种连锁巨头都扛不住,他们这些小店怎么办?
实际上,关于商家与美团的博弈,近年来时有发生。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事件之一,如 2020 年 4 月 10 日,广东省餐饮协会联合 32 家协会在官微上发布《广东餐饮行业致美团外卖联名交涉函》,即为典型案例。
该函称,美团外卖在举国抗击疫情期间,依旧坚持高额佣金以及排除公平竞争的独家条款,让众多餐饮商家不堪重负,餐饮协会在 3 月 10 日向美团发函后并未得到正式回复,不得已将此事公开化。
2
魏家的底气?
敢向美团宣战,魏家凉皮此番博得不少同行好感。
这家快餐品牌,成长经历颇为励志,是少有的从陕西成长起来并逐渐走向全国的连锁巨头。
其创始人魏文军,汉中人,早年先卖水果,不成,后改做凉皮。
20 多年来,在其带领下,魏家凉皮逐渐壮大,在陕西(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商洛、铜川)、兰州、太原、北京、天津等地开拓门店近 400 家,已是西北地区最具规模及知名度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之一。
据闻,魏文军曾在魏家凉皮管理群发过一篇 " 百字长文 "。
其中提到,当他坐在店里,听到邻座拿起馍、送进嘴里并发出 " 咔嚓 " 声的那一刻,激动地热泪盈眶,心中无限喜悦。
对肉夹馍脆度无比关心的魏文军,有着把天下美食尽入魏家的野心。
其先是将各地菜系搬上魏家凉皮的餐桌,后来索性另起炉灶。如今,想吃日料,魏本道居酒屋开门迎客;想吃西餐,点个魏斯理汉堡,大口咬下,地道多汁。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的不少美食 " 特种兵 ",为此坐 14 站地铁,专程到吾悦广场对面的魏斯理门店,体验下巴都鲜掉的快感。
纳各国料理入囊中,魏家便利、魏家咖啡亦有声有色,魏家 " 钱袋子 " 可见一斑。
今年 5 月初的一场停电事故,让魏家凉皮小露 " 肌肉 "。飞鸿肉夹馍小而旧的发电机,与隔壁魏家凉皮大而新的发电车形成鲜明对比,遑论后者店内的星巴克同厂桌椅、官网报价超十万的德国温特豪德洗碗机,路人感慨," 到底是餐饮老帝国,还是不一样。"
业内人士观察,魏家成此 " 帝国 ",说来离不开两点。
一是,将西式快餐的店面运营模式引入中式小吃,此谓创新;二是,拥有完整的凉皮生产线,形成了从原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品质检测控制、物流配送销售,全部自主一体化的生产销售体系。此谓专业。
上述人士评价,此番宣战美团,魏家凉皮还是有一定底气的。
3
美团在做什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另一主角美团,究竟做了什么,又在做什么呢?
美团宣称对待合作方 " 与生态链合作共赢,保障合作各方利益,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且在企业使命中喊出了 " 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 的口号。
但与美团口号相比,商家、骑手为何难以感同身受?
年报数据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根据美团 2022 年报,交易用户数下降 1.8%,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同比上升 14.1%,按理来说,带来的这个增长配送服务量增长并不会太高,但是年报显示配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31.9%,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易单价的提升。
然而,如果对比起美团的投入来看,配送相关的成本增长 15%,这个幅度非常接近于交易笔数的上升幅度,这也体现出,消费者确实多掏了钱,但是骑手可能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
再看商户这边,2022 年美团活跃商家数目 930 万,同比增长 5.1%,相对 2021 年 29.2% 的增速来看,增速放缓明显,而如此低增长带来的营收却是增长了 12.1%,这也反映出单位商户为美团创造的价值提升。
商家数目低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数据显示,2022 年美团交易用户数目同比下降 1.8%,系其多年高增长后的首次下降。
巩固配送服务和佣金业务的同时,美团也开始大幅向新业务 " 输血 ",譬如,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等,力求培育未来业绩增长点。
2022 年美团年报显示,新业务分部收入增长 39.3% 至 592 亿元,主要受商品零售业务的增长,经营亏损 284 亿元,经营亏损率 47.9%,可谓在这一市场激战正酣。
亏损抢占市场,提高客户黏性,后续再提价收回成本并赚取丰厚的利润,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互联网企业的打法,这一招屡试不爽。对应的则是,广大用户买菜时获得优惠的不亦乐乎,相比于外卖行业大战,是不是有熟悉的味道?
人民日报就曾锐评: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几捆白菜。
来源 / 镐京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