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氏族谱》手抄本
<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寻找任庵先生记
作者:陈学芳
作者简介(往上滑阅↑):陈学芳,女,生于70年代末,湖南新邵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现执教于新邵县城某高中;兼修心理学,喜向史察人心,爱游走观世态,最懒行笔论说。
-正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读高中,一日去邻村同窗好友家,好友奶奶问我家何处,我答是车家桥
人,又问是谁家的,我答姓陈,爷爷字晓筠(汗,好像长辈们都喜欢查“户口”)。好友奶奶迭声说,知道知道,原来你是任庵先生家的。
任庵先生,是我高祖父。小时没怎么听祖父说起过他的父亲,倒是无数次听他说起他祖父任庵先生。
自小就知道,出生长大所居住的房屋就是任庵先生所建。房屋楼上存放着他坐过的太师椅,用坏的轿子,装顶子用的匣子。不止于此,家中的各种家居用件上也时时可见任庵先生的名讳:豆腐匣子上,糍粑印模上,八仙桌上,锡酒壶上……
就这样,高祖的遗产在他离世几十年之后,仍在守护和方便着我们的生活。
年岁渐长,对任庵先生也越发好奇,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怎样的能量,让他百年之后的子孙仍能感受他的存在。在祖辈和父辈的无数次讲述中,渐渐勾勒出他的大致轨迹。
他是清末生人,早年潜心科举,曾中秀才,可未及求得功名,清朝即废除科举,而后清朝灭亡。任庵先生之后曾以塾师为业,但因性格急躁,不忍学生顽劣,旋即离业。后即行走乡间,热心公益,为人息争止执,因此名闻一方。
再一次关注任庵先生,是因与旧永宁三都人士微信群内谈论车公桥由来及典故。议论车公桥与车万育关系之余,也记起曾听说任庵先生参与重修车公桥。可时过月久,车公桥旧址今只余几个歪斜的桥墩,修桥碑记更是无存,任庵先生的参修一说终究只是口传无证。
车公桥
转机来得意外之快。上周五(2019年3月8日),父母亲与满叔在老家阁楼上收拾整理旧物,母亲无意中翻出一个小木匣,随手打开,里面全是老辈们留下的各类文据!
当晚,经父母亲、满叔和我粗略整理,其中有任庵先生亲笔所抄《陈氏家谱》,辛未年(公元1931年)大水随笔记,修桥置地的购地凭据,修桥筹资收条存根……
修桥置地的购地凭据
大水随笔记
修桥筹资收条存根
因而获知,
任庵先生,名道衡,字秉钧,生于同治己巳年(公元1869年),晚清国子监大学生,逝于公元1952年,享年八十有三。
生逢乱世危局,未能登朝辅国,却能安居乡间,护佑家小之余,奔走四方,修路桥遗泽后世,息纷争享乡邻美誉,终得寿终正寝,其生可谓无憾矣。
究其何能于乱世全身,从所遗竹杖上题款可略知:“实者其心,劲者其节,藉以辅行,颠危不态怯。”
题款所遗竹杖
任庵先生对竹之钟爱,也体现在他为我祖父所取的名讳上,我祖父,名希竹,字晓筠(jun),筠,竹之别称。这个名号,可见其对孙子的殷殷期盼,期望我祖父能在动荡的年代看淡荣辱,坦对风雨。
我祖父虽只粗识文墨,一生务农,无成大业,但无论人生如何艰难,都不改忠厚善良,热诚助人,而为邻里称道。
祖父之姊,闺字淑娇,适黄信大户李家,系李公普生之儿媳,李公荫垣之孙媳。初婚之时,正值李家鼎盛,姑祖母协姑祖父耕种为业,全无骄盛之气。后逢家族大变,姑祖母自泰然处之,勤俭度日。含辛哺育四儿四女,殊无怨声。其行其德,堪为妇典范。
我等后人,生逢盛世,更当勿忘耕读传家,笃学勤业,守节专诚,颠危不怯,承振家声。
——2019年3月12日成于湖南新邵
谨录任庵先生所书《新化五区水灾记》于后
附录:新化五区水灾记
车家桥及塘边两处大桥并山口里之大路,均于民国二十辛未年夏六月二十四夜,日间暑晴,夜半沛然下雨,将天旺时,洪水滥无涯际,共被倾摧。车家桥路当通衢,秋后捐资,兴工两载,克图恢复。塘边之桥,路较偏僻,难于捐款,不复修。山口里之大路,继车家桥桥成后修复。金家排田凼、大路上与大路下一线田中之巨石,皆由山口里河内洗来堆积。此水永固千古未有,全镇上下沿江田屋路桥暨生命财产冲毁、淹没、丧亡者不可胜数。今志之,俾后人亦知当日之猛水巨祸耳。
——任庵氏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