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名故事 | 三市街:一路财气共和春
本文共计 2740 字 |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图为:三市街老照片 民国初年
三市街位于昆明早先近日公园南面,南起金碧路,北抵正义路,全长约400米、宽10米,形成于元代,是中庆城(昆明)闾阎之冲,商贾云集,闾市纵横,极为繁盛。
清代,此路东面有珠宝玉器市场,谓之“珠市”(宝善街西段),西靠“羊市”(南通街曾有羊市口,已消失),南近“鱼市”(今尚存鱼课司街),乃三市交合要道,故名。
1954年,老街并入正义路,尽管如此,百姓习以为常,仍呼三市街。1999年,恢复原名。此街不长,巷道不少,有二允巷、仁寿巷、知化巷、教子巷、先知巷、银珠巷和盐店巷等,尽管都已消失,但留下了许多故事。
一直以来,三市街都是存放记忆的地方。滇越铁路通车后,西风渐进,虽然古风依旧,埋首操持传统买卖的商人已感受到社会变革气象:商品流通范围扩大,与外国资本日益频繁联系,洋货入滇,土产出口量增加,民族资本在发展。三市街以及首尾相接的金碧路和正义路逐渐成为省城核心商圈,昆明人把“城里”的概念定位于这个片区。
1923年,当局改建大南门,以利交通,三市街也进行全面修建,扩宽为五丈五尺(约16米),车道为石块铺就,两旁是三合土人行道。街道两廊建成两层楼商铺,与旧城民房不同,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拱券门、百叶窗、哥特式设计等西方建筑手法运用得很娴熟,房屋风格多为中西融会杂糅,体现出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色,另外还遍植行道树,疏浚修缮下水道。
颇具眼光的商家纷纷在此设商号,外地商人也赶来开店铺,整条街显得富华绮丽:琳琅满目的棉纱店、首饰铺、绸缎铺、洋行、金子铺和大馆子一家紧挨一家,门面光鲜亮丽,高大且整齐干净,招牌清一色黑漆金字,光华灿烂。
省城昆明有600多年历史,京城来的封疆大吏、本土提拔的高官贵爵,还有沾亲带故的世袭乡党、游走黑白两道的财东富豪云集于此。
有钱人一多,自然讲究也多起来了。昆明谚语:“饥者图一饱,阔人求味道。”可见讲究吃喝、追求体面。为了应和口腹之欲,本地餐饮业从古到今一直很是红火。
三市街旧影 (詹霖 供图)
三市街上有家大馆子叫“共和春”,名声和规模在省城数一数二,顾名思义,主人要“乘共和春风而发展”。它由朱仲和、李耀卿等五个股东共建,各自都明确约定的权利义务,是为昆明饮食业最早实行之股份制。原先开在金碧路西段金碧公园内,1938年,公园改为昆华医院,饭店迁到三市街南段西廊(原五华区文化馆)。寸土寸金之地,沿街都是商铺,“共和春”只能退缩于后,但“酒好不怕巷深”,门面虽小,还要走过10米的狭窄甬道。进到里面却豁然敞亮,整个格局为典型“一颗印”四合院,面积极大,约300多平方米,用餐主要在正中花厅和南边大餐厅,可放40多张10人座大团桌。
“共和春”做的是高档买卖,餐厅宽敞,摆设讲究,圆桌圆凳全是硬木,墙上大理石挂屏字画出自名家之手;美食配美器,餐具很精致,景德镇的瓷碗瓷盘瓷酒盅,甚至有瓷调羹,这在一般馆子不见。所用筷子也有讲究,一般人等档次稍低,安排竹筷子,若是高官显贵前来或规格较高者必用乌木筷。不只是厅堂华丽,院坝也宽敞,几张石桌石墩置于院中,供食客休息,盆栽四季常绿花木点缀其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共和春”开业之初很红火,赚了些钱,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多就负债累累,原因是股东为市井中头面人物,交际太广,朋友甚多,来吃饭者多是抹不开面子的老熟人老关系且官府要员居多,或免费或优惠或打白条,结果亏空极巨,最终难以为继,只好撒手,全盘顶给曲靖人萧银仙。
萧某贩鸡出身,接管饭店不到一年就还清欠债,还大有盈余。其经营之道就是贩鸡之道。在“现过现”的前提下,以重视顾客为首要,态度殷勤,即使是挑葱卖菜的也同样热情招待。他对员工要求:“得罪顾客,好比得罪我萧老板的九祖。”马上就叫你卷铺盖滚蛋。优质服务赢得食客,成为昆明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做餐饮必须手脚勤快,懒人干不了这行。“共和春”的小工多半是萧老板的老乡,手脚麻利人勤快,加之滇东北人质朴忠厚,多少又沾亲带故,老板用着放心。莫看萧老板是曲靖人,可这里的堂倌(现在叫领班)都是昆明人,白围腰系于腰下,不太干净的毛巾搭在肩上,袖子卷得老高。他们相对于州县人脑袋较灵活,嘴皮也利索,谈吐清楚,善于跟人交往,加之熟人熟地,见哪样人说哪样话,看碟下菜,得心应手,能把客人招呼得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若有客人跨门而进,堂倌立马迎上:“你家来了该!里边请!”边招呼着边欠身在前头领路。客人落座,热毛巾赶忙递上,双熏花茶沏好,随后站那给你报菜名,几十上百道菜,口味如何?价格贵贱?档次高低?口齿流利,头头是道,听着就是享受。若是第二回来,姓甚名谁、喜欢吃什么、口轻口重、脾气秉性,他都能记住了。请几个人,想花多少钱,只消说一声;要是懒得点菜,他都会安排妥当,非常板扎。你觉得堂倌伺候得好而给小费,他会大喊一声“某某大爷赏多少啦……”让其他客人都听见,给足了面子。
萧银仙另一绝招是“善挖人才”。他深知一个好厨子对于饭馆挺重要!昆明人称大厨为“大师傅”,但凡别家有此人才,只要有拿手绝活,只要会做特色美味,他都不惜高薪“挖”来。“共和春”有自己专用的大师傅,有的老主顾会点名道姓地就要吃那位炒的菜,尤其是大师傅再有点绝招秘料什么的,那就更是他家一宝。当时有名的叶青、叶红等厨艺高手就聚其麾下。20世纪30—40年代,共和春为鼎盛之时,名师名厨荟萃,全套老滇味,整天台面座无虚席;大师傅在原先滇味基础上改进提高,创出不少高档珍馐佳肴,而且还是昆明最先卖海味的馆子。
昆明人特讲究吃喝,甚至到了“食不厌精”的地步。官场上应酬摆宴席自不用多说,富商大贾也几乎天天饭局,再加上昆明人讲究礼尚往来好面子,吃人三餐,还人一席,所以请吃特多。但凡婚丧嫁娶、行业做会、商铺开张,甚至家中娃娃满周岁,哥们兄弟吃賨饭,都会来此聚聚,尽是舍得一掷千金吃顿饭的主。
请宴席要有八盘四冷荤,至于内容丰简,档次高低,就在其中做文章。著名菜肴有金钩玉兰片、糯米鸡、炸香椿、精肉春卷、绣球鱼肚、野鸡卷、青蛙抱玉柱、锅渣、荔枝肉、羊肚菌红烧肉、樱桃肉、公爆肚和狮子头,在全市独占名头;高档菜如鹿筋、海参等独家专长。
“共和春”的酒是零打白酒,用一人高的大肚瓦缸装盛。酒缸上半部施釉,下边三分之二处则不施并埋入地下。酒是正宗玫瑰升,色泽清亮,口味香醇,约有52度。昆明人喜欢喝,普通百姓用他家的滇味卤拼来下酒,实惠而爽口,相当过瘾。
后来,出现了海棠春、东月楼等大馆子,带走相当一批客人,生意不好做了,萧老板与时俱进,开始接待散客。你莫看是“随意便饭”,一般也都是有钱人在这请个客,谈谈事,这里总比小饭馆要清净,环境也好。土桥附近的小财主、金碧路上的帮办、三市街的“纱蛆”和“金老鼠”都是常客。
萧银仙去世后,夫人改名萧金仙,继续经营,直到公私合营为止。据走访过的一些昆明“美食家”介绍,说“共和春”所创滇味特色的菜肴已经失传,是云南地方风味,为昆明厨艺和饮食业做出过贡献。
城市是人市,人多了,什么角色都有,什么情况也出,凡是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都可能发生。
三市街是风水宝地,拥有一路的财气,不仅是饮食、购物和休闲好去处,更重要的,它使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并从这里展开和延伸。
END
推荐阅读
01
昆明地名故事 | 因美味闻名的端仕街
02
昆明地名故事 | 一丘田:望海楼里的棋局
03
昆明地名故事 | 用铜器打出名气的二纛街
04
昆明地名故事 | 先生坡头话今昔
05
昆明地名故事 | 沧海桑田塘子巷
06
昆明地名故事 | 金马碧鸡坊和“金碧交辉”的传说
本文主体内容选自
《昆明地名故事》
昆明市地名和街名命名工作顾问组办公室 编
文中部分文字有删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新媒体设计中心
编辑:张益珲 李爽 张丽园
初审:张益珲 复审:马滨 终审:段兴民
抖音号:ynrmxmt
- 投稿邮箱 -
318674380@qq.com
mikeronaldowen@dingtalk.com
账号运营:新媒体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