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气色堂·谈阿胶膳食】阿胶车轮饼
清乾隆年间,洋河古镇有一家小酒店。店主叫林善巧,大家公称他"巧师傅";他的老伴,被人称为"巧妈妈";闺女林婉如被人称为"巧姑娘"。
巧师傅一家手艺高超,生意兴隆。地方乡亲送他一面"三巧酒馆"招牌和一副对联。
上联是:善做淮北面点
下联是:巧作江南佳肴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桃源(今泗阳)县境。听说洋河古镇风景秀丽,又有美酒佳肴。遂和大学士纪晓岚乔装成商人,乘坐马车来到洋河。他们到了街头,一眼就见到了三巧酒店门上那副对联。乾隆帝颇为不悦:"哼!乡村小店有多大能耐,竟敢夸此海口?就是朕御膳厨,也不敢出此大言呀,真是狂妄至极!"
君臣二人步入店中,乾隆帝发话道:"看你酒店不大,可是门口贴的那副对联口气不小啊!"
巧师傅满脸堆笑:"嘻嘻,门口对联是乡亲送的,您老不必介意!小店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客官多加指教!"
乾隆皇帝冷笑几声;"嘿嘿!今天不吃饭,照我的车轮形状做成饼;金黄酥甜咯吱响,好看好吃又好听……"纪晓岚接过话头:"店家听了,你们既称为三巧,要运用巧手,精心制作,如能做好此饼,我家老爷重重有赏!"乾隆帝又接着补充道:"如做不好此饼,我就要砸你招牌,撕你对联!"
巧师傅躬身施礼,轻声慢语说:"不知客官何时食用?"
乾隆帝道:"现在刚交巳时一刻,限你在一个时辰内,做好此饼。等我们观赏街西美人井之后,即来此用膳!"说罢,二人离店而去。
要讲巧师傅手艺,真算是九州第一,四海无双。几十年来,珍馐名馔做的何止千万?可是按照车轮形状做饼,还要达到好看、好吃又好听……还真没听说过哩!巧师傅不敢怠慢,立即和老伴、女儿一起商量做饼之事。
巧大妈提出,以生猪大油为主料,拌上白糖做馅心,包出饼来鼓溜溜像个车轮;巧姑娘认为,单用猪大油做馅心未免太腻,还需掺些核桃仁、瓜子仁、金桔饼、糖桂花、红绿丝之类,才能达到颜色多样,爽利可口;巧师傅提议,要做好这特殊食品,必须打破框框,闯出新路,制作饼面皮,我想使用水、油掺合和面来做,下油锅炸才能酥而不板;巧大妈又作补充,还必须使用纯油和成另一种面,与你那种水油面揉合起来再擀成面皮包饼,这样经油一炸,既能沾唇即碎,酥脆适口;在外观上,饼皮又能现出美丽的花纹,令品尝者吃得舒心,看得顺眼。
巧姑娘说道;"好看的饼皮有了,好吃的馅心也有了,可是那咯吱响的好听,又如何能达到呢?"
三口人相对无言,想不出办法……
活泼天真的巧姑娘,见二位老人低头无语,为做饼犯愁,很是心疼……她拿来两块冰糖,分别塞到父母口中,叫老人边化边想。可老两口哪有闲心思化糖?三嚼两嚼就把冰糖咽下肚子。
巧姑娘听到父母嚼冰糖发出的响声,禁不住一蹦多高,拍手大笑:"哈哈,难题解决啦,不用再愁了。"老夫妻四只大眼紧紧瞪着闺女,感到莫名其妙。巧姑娘说:"要是在车轮饼馅心里,再加上冰糖,吃起来不就能听到咯吱的响声了吗?"真是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了。
难题解决,马上分工:巧大妈负责办馅心,巧师傅负责和面,巧姑娘负责擀面皮。不多会工夫,好看、好吃又好听的车轮饼,就在洋河古镇诞生了。
店里的车轮饼刚刚炸好,门外乾隆帝和纪晓岚也恰好回到酒店。
没等客人张口,巧姑娘就把热气腾腾的车轮饼端出来放到桌上。
乾隆帝板着脸,拿起筷子,夹着车轮饼左观右看,真是金黄溜圆,花纹绚丽,非常好看,找不出一点破绽。他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甜酥松脆,满嘴流香,非常好吃,找不到丝毫缺陷;他又细细咀嚼,听听格吱格吱响,声音清脆,非常好听,找不出半点漏洞……
巧姑娘因长相甜美,又会烹饪,乾隆一向很喜欢这般温柔勤劳的汉女,遂告知自己乃当今圣上,当夜临幸了巧姑娘,携回大清后宫敕封为恭嫔,林恭嫔在偌大后宫无不思念家乡,但不得不每日笑脸迎人,长此以往她郁闷难抒,致其气血不顺畅。乾隆爱之心切,令太医取补益气血的阿胶来滋养恭嫔,才见其好转。林恭嫔痊愈后,想开了,觉得乾隆如此关心自己,也要为了宫外家族命运,去讨好乾隆,以借机巩固帝宠,孝敬宫外的二老。林恭嫔便重操旧业,每到宫廷节日,都要亲自以阿胶为食料,做成一盏盏阿胶车轮饼,不仅口味香甜滑口,还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令乾隆皇帝,太后和六宫嫔妃无不喜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