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包皮面斜旗旗
——孝义传统美食之12
俗 语
包皮面,斜旗旗,
全耍媳妇好手艺。
接亲待客吃一顿,
嚯溜一口下肚里。
传统
美食
孝义人管“白面”叫“好面”,管高粱面叫“红面”、“韬黍面”。好面者,顾名思义,白白细细,顺口好吃的面也。而红面、韬黍面,则褐红粗糙,口涩难咽。
改革开放前,农村“以粮为纲”,为“农业学大寨”、“过黄河”(亩产达400斤以上)、“跨长江”(亩产达600斤以上),多种高粱、玉茭等高产作物。小麦属低产作物,东部平川地区,亩产最高可达百十来斤。西部山区梯田,亩产多不过几十斤。所以,人民公社计划种植便减少了小麦播种面积。东部平川社队即使种一些小麦,也是为“割了麦子回茬谷儿”,一年赶两茬。久而久之,小麦便显得十分金贵、奇缺。小麦奇缺,白面也便稀罕起来。
正因为白面稀缺,农家媳妇儿们就想方设法,巧手做美食。“包皮面斜旗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传统
美食
所谓“包皮面”,就是用精细雪白的白面,包住褐红粗涩的红面,用相当于拳头大的一块白面,包住三四倍于白面的红面(高粱面),用擀面杖将包好的面团擀薄,再用菜刀将面片切成类似揪片大小的“旗旗”状(就是菱形状),俗称“斜旗旗”。白面包的红面越多,显示媳妇的手艺越巧。这样切好的斜旗旗,刀切面呈三层,上下两层是薄离离的白面,中间一层是厚厚的红面。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三合板儿”。
做包皮面的关键在于和面。白面与红面是单另和的,这就有一个软硬适应的问题,就是白面与红面必须和得软硬度差不多,互相适应。如果白面和得软,而红面和得硬,包住之后,用擀面杖擀几下,硬红面就会挤破白面而失去了包的意义。为使粗糙的红面和得软一些,一般是用开水扑红面。这样也可以增加红面的韧性。
包皮面包好后,擀面也得讲究。先将包成的面团,用擀面杖从中间向边沿间次压一遍;再十字交叉压一遍,然后从中间向边沿吃住劲儿擀,直到擀成薄片。以使白面里包着的红面均匀地分布开来。
传统
美食
包皮面除了做斜旗旗外,还可以做包皮面掐圪瘩、包皮面切尖尖(面条)等面食。
人们之所以要这样用较少的白面包着较多的红面吃,一是为面下锅煮沸时不易消汤,可以节约粮食;二是为精细的白面包着粗涩的红面,吃起来顺口好咽。在白面稀缺的孝义农村,女人们创造性地想出这样的妙招儿,又巧妙地包制出两白夹一红的“三合板儿”,真也令人惊叹!
勤俭节约,细水长流,是孝义农村一般人家处家过日子的好习惯。就是这样的包皮面斜旗旗,普通人家半月二十天也很难吃上一顿。只有遇上有客人或家人过生日,才能吃这包皮面斜旗旗拌炒菜。
霍锁昌说他们田家沟有一户人家,娶过一个擅做包皮面的巧媳妇儿。过门儿后,巧媳妇儿为露一手儿,连着吃了几顿包皮面,今儿是包皮面斜旗旗,明儿是包皮面掐圪瘩,后儿是包皮面面条,直吃得老公公心疼得说了话,这媳妇子还能养活起?这样上顿下顿包皮面,还不吃塌家当!至今,这段故事还为村民传为笑谈。
—————
【注】
*韬黍面:孝义土活高粱叫“韬黍”。韬黍面,即高粱面,又叫红面。
*吃住劲儿:孝义方言,不可用力过猛的意思。
*单另:孝义方言,单独另做的意思。
*消汤:孝义方言,面条下锅后,经沸水煮,面条表面会有一部分面消融在沸汤里,这就谓之消汤。白面精细,消汤量特少,煮过面条的汤是清单单的。而红面粗糙,消汤量大,煮过的汤几乎是稠糊糊的。
*明儿、后儿:孝义方言,即明天、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