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沙人,79年的·· 2002年正式开始徒步户外,旅游·· 2008年第一次用相机开始光影之路···
鳌太的风景不错·· ·只可惜那次带的是卡片机··
单反太重了
你们看帖子的时候能看得到帖子里的照片不
这就是我穿越鳌太时穿的鞋
55块钱买的·· 够雷人呀··
在西安买的特产,做干粮的·· 我是真的发誓·· 我一辈子都不会吃这东西了
我在山上吃了五天··
鳌太线上没温度··没真情··
我照片都没准备好··这几天太忙了··
在生死面前··哭确实很正常··你们没试过人在绝境面前的那种害怕··
我们平时都说不怕死不拍死·· 是因为自己没经历过死亡··
像这样的地方,能见度也就十几米,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雨里风里雾里行走的
第一天就要上升到2900米
嗯咯··最高3700多·· 一般都是在3200-3500之间行走的
那种苦和累确实很难用文字来表达·· 它和武功山的差别太大··
我第二天为了赶时间把食物都丢了·· 只带了四天的干粮·
8月2号开始进山,一直到7号出山,5天半的时间,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本来是6天的行程,硬是被我掐掉了半天,负重差不多50斤进山,到后来第二天同行的驴友下撤后我为了追前面北京的驴友,我丢掉了我的副包,一部分药品,粮食,减负到35斤,把6个半小时的路程硬生生的只用了4个小时,
虽然当时已经考虑得很周详了,但还是会有诸多变化的因素,真的很后怕,没有炉头,没有功略,没有地图,没有水,打火机在高海拔的地方打不着,
如果那天我追不上前面的驴友会怎么样?
如果那天我迷路了,天气没有那二分钟的放晴会怎么样?
如果那天一直找不到营地和水源会怎么样?
因为没有水,不敢吃干粮,差不多7个小时的赶路只靠一个苹果来维持,在石海迷路的第二天下午,恐慌得都快哭了,感谢上天,就二分钟的太阳,雾散了,让我看见了山尖的路标。
这个就是丢掉的副包
@hare 我也想啊·· 就一个卡片机还是借别人的·· 不好丢
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 我还是会想起那天下午的情形·· 丢东西减负·挖掘自己的体能潜力·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本来是约了重庆二个驴友一起的·都是他们走不动·· 第二天就下撤了·· 所以
这是第一天,在扎营,海拔2998米
那种苦和累确实很难用文字来表达·· 它和武功山的差别太大··
我第二天为了赶时间把食物都丢了·· 只带了四天的干粮·
这是第一天,在扎营,海拔2998米
这是我的装备。,黑色的是副包,第二天下午丢弃了。
这个是第二天早上丢弃的食物,
三人约伴,为了减轻负重我没带炉头,是那二个重庆驴友带的
确实很苦逼···在山上没炉头烧火··吃了三天干粮··
有高压气罐··和普通的不一样·
那年的我,142斤
但是锅盔抗饿··确实能救命··
在山上泡一杯紫菜汤··加几粒葡萄干··把锅盔掰碎泡着就已经是很美味的食物了
@浮生 这样的路能搞个行李箱··· ??
呵呵···那样的话真的会把命都丢山上的
一天到晚就是石头山···
我第一次走无人区··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无人区的魅力··
这个是药王庙,第二天下午经过这里。
确实··高反··气候··逞能··都是死亡的重要因素
户外活动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放下攀比,放下喝彩,放下掌声,放下名与利,世与俗,所有的都放下”这是一个老驴写下的,早些日子看到了,觉得很好,就把它摘录了下来,难道不是吗?!其实还有很多细微的事情都是驴友精神,这么多年的行走,我也做到了,那是一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
走完鳌太下来,也深深的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驴友为“鳌太”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很难用言语和文字去表达这些东西, ---说句实话吧:“死在鳌太线上的驴子都是二B,而活着走出来的比死去的更二B。
在鳌太逞能的人很多··很多人都是为了装逼去的·
现在的户外很多人都不是为了看风景·· 锻炼身体··· 也就是去发朋友圈装个逼而已··
爬山这回事永远都不要掺杂装逼的成分在里面·· 不要冒进·· 要多学习户外知识·
现在在酒店里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人还会间隙性的晕乎,会象在山上一样喘不过气来,只是偶尔看到自己在键盘上跳动的手指才会想到,我回来了,我回到了这个市侩,虚伪,尔赢尔诈,物欲横飞的世界里了,因此我还要继续装B,继续装下去。
其实当年我是带着情绪去走鳌太线的·· 那几年点背·· 运气太差·· 就是想找个地方把自己虐成狗···看能不能转运··
这个我真不记得了,一百多公里吧·
只记得第四天的时候走了40公里·· 把自己都练废了
大得吓死人··背个几十斤的包都能把你吹跑··
这是第二天的营地
那是死于无知···人不可能跟大自然抗争··
这是第一天的营地,还算好,被驴友称为五星级营地
基本上也找不到很背风的地方·· 就是把所有的风钉都用上···
户外的衣服都差不多··他两是朋友·· 买的一样的衣服
其实从鳌太回来后想得最多的还是关乎人性方面的东西··
这是第三天的营地,我到得比较晚,没地方了,只能在树林边缘扎营,都是小石头和斜坡
@挑挑 鳌太的东西·· 所有的东西都留着·· 包括内裤·· 哈哈
只是可惜水壶和杯子都遗失了·· 陪我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 挺惆怅的
胸前的这个水壶丢了,65式的军用正品,用了几年
图片里的杯子在一次爬山后丢了,怎么找都找不到,75年的,我用了三十几年。。想死的心都有了。
@一默如雷 现在还有去穿越的·· 山始终在那里·· 它不可能难住徒步者的步伐
@_拯救地球者。 不好·· 我这个是仿品·· 背负系统真的差
我其实也不是盲目自信·· 事前做了很多功课·· 去武功山明月山拉练·· 每天骑车·· 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的鳌太攻略··
从鳌太回来后我就陆续把自己的装备都升级了·· 轻量化的装备确实对身体很有帮助·
对·· 二次武功山-明月山重装穿越··三次武功山重装
在生死面前·· 谁都说不好自己会怎样选择·· 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自己的选择··
@泥巴.刀客看你的战备应该当时缺乏必要的常识。长时间徒步装备是很讲究的,重量可能是致命因素。举例说,简单的一个水壶,我的容量大、太空铝的。因此,祝贺你的幸运,但我既不为你鼓掌也毫不羡慕。非常抱歉我说的实话。
鳌太丢队友事件很多·· 展现人性的劣根性··确实在山上的人我觉得没有对错·· 那就是人的本性···
生命只有一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一默如雷 确实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装备很重要·· 我的幸运也归从于我的户外经验·· 在反复研究鳌太的天气后我选择了一年中最好的天气开始进山·· 但也有很多突发性的东西自己预料不到··未知的太多···终归来说·· 还是你说得对·· 运气不错
有一句话··武功山是练体能的地方·· 鳌太线是练装备的地方··
这确实说得没错··鳌太确实对装备的要求比较高
以现在人的个性··警示其实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 当然咯·· 我绝不会怂恿身边的人去做危险的事情··
装备方面我倒是可以说说我的个人想法··
在装备的选择上我属于实用派·· 南边的山爬过很多·· 总结下来·· 背包,衣服· 鞋是最重要的··
我说的这些是对户外徒步长距离的重装解析··2-3天以上的
我本人对品牌的要求不高·· 每个人的体格和承受能力不一样·· 所以包··鞋·这两样最好是在实体店买·· 试背,试穿·· 选自己最舒服的包和鞋子·
所以鞋子和包的品牌我也不好推荐·· 包最注重的是背负系统·· 所以尽量不在淘宝上买·· 虽然淘宝便宜·· 都是假货多·
冲锋衣裤倒是可以网购·· 能省不少银子··我们一般都是爬2500下的山·· 对衣服的要求不高··
我买过很多冲锋衣··发现网上的价格对比很大··面料都差不多·· 这些都属于功能性的衣服··· 主要是透气和保暖性·· 所以选自己喜好的就好·· 当然,如果是海拔3000以上的山对衣服的要求也比较高
@一默如雷 你那些东西的款式都没过时·· 都是不知道重量··估计比现在的要重
睡袋在2500以下的海拔可以丝绵或者太空棉睡袋·· 5-10度的温标差不多·· 如果资金充裕可以选择羽绒睡袋·· 轻便·体积小··
@一默如雷斤足够了,没必要太多,带多了用不上是累赘
武功山多的是客栈和水源,,这个不用担心
我去熬太前的拉练,为了适应饮食和环境,在武功山重装三天都是吃压缩饼干
去武功山的装备和三天的口粮
这是武功山的金顶,那年界碑被雷劈成了一堆废墟
武功山的云海
补充体力这件事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随便吃什么都可以·· 但是我对水的需求比较大··
@曹金桥 没什么户外经验的还是找个专业的领队咯·· 别冒冒失失自己组织··
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记得锻炼身体,身体永远是一切的本钱。
编者后记:
感谢泥巴刀客的鳌太线的生死分享,感谢全群小伙伴的精彩互动。
平时我们总在说不怕死,不怕死,当你走到死亡的边缘线的那一刻,求生的欲望不是一般人或者平时能想象出来的。
户外有风险,一定是敬畏自然,也看过一些极限运动同挑战极限,登珠峰的一些电影。生死一瞬间。活的很短,死会很久很久,直到永远。
摄影群,是一群挚爱摄影的小伙伴聚焦在一起的小群,小而精的一个群。群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就是分享摄影与摄影背后的故事。喜欢深度也喜欢广度,喜欢灵魂也喜欢野蛮。
昨天同小伙伴在一起,其实我更喜欢聆听,聆听你,聆听着你世界,聆听你的声音。
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极限挑战,对生死的搏斗,对文字的推敲,对爱的诠释,对梦想的坚持,对心灵与灵魂的爱,都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山东欧米奇精选分享:三文鱼怎样做出惊艳的口味?北欧人告诉你
油脂肥厚的三文鱼经过腌制或烟熏,风味饱满之余,更多了一分爽口,鲜艳美丽的色泽光是看着就很开胃。吃法也充满变化,不管是切成薄片做成精致前菜、当贝果夹馅、搭配鲜脆沙拉都不错,是适合随时备在冰箱里的万用食材。
但买过就知道,质量优良的烟熏或腌三文鱼并不便宜。如果市场价格让你难以接受,其实自己做一点也不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轻松制作——
莳萝腌三文鱼gravlax
在进入正题前,你知道腌三文鱼不是统称吗?莳萝腌三文鱼还有哪些近亲呢?基本上可分为三种:
❶盐渍三文鱼:Lox
Lox这个词源自意第绪语中的laks,意思为三文鱼。传统做法不经烟熏,只以浓盐水浸泡生三文鱼,多选用鱼肚为主。
❷莳萝腌三文鱼:Gravlax
以盐、糖与莳萝干腌而成,是瑞典传统手法;北欧语grav是挖掘的意思,lax则是三文鱼,意指「埋入土里腌渍的三文鱼」,显现最早将三文鱼埋于沙滩发酵的做法。有时也会加入杜松子、辣根、阿夸维特 (Aquavit) 或伏特加酒调味。
❸烟熏三文鱼:Smoked salmon
和lox类似,都是以盐腌渍,但却有两大不同之处。首先,不只是鱼肚,整条鱼都可以利用;再者顾名思义,多一道烟熏手续,其中又可分为冷熏与热熏,前者保持生食口感,像是lox或gravlax,后者则较扎实且易碎。
OK,在开始制作之前,最好选购生食等级的新鲜三文鱼,接着找到盐糖比例与调味方式,再经过两三天耐心等待就可以大功告成。
一起来看看制作要点:
★盐糖比例★
莳萝腌三文鱼做法简单,盐糖比例自然是美味关键。技术层面来说,盐和糖的作用是藉由渗透压吸出三文鱼的水分。水分减少,微生物自然难以生长。另外,盐能阻挡细菌,避免加速腐坏。
而比例则在于个人口味,喜欢甜一点就多加点糖,喜欢咸一点则多撒点盐。不过本着科学精准的精神,曾经有大神做过盐糖比例的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盐和糖1.5 : 1的比例是最棒的黄金比例。此配方做出的成品既有足够的咸味,还带有一丝甜味尾韵。
★腌制与保存时间★
由于只是稍微腌过,所以这种腌三文鱼的保存时间其实不长。能存放多长则看买来的鱼有多新鲜,以及是否有妥善保存与处理。平均来说,制成后五天左右就会出现腥气。因此腌三文鱼完成后需尽快吃完,一旦闻到异味就不要再食用。
★增添风味★
除了盐与糖,莳萝也是必备食材,另外白胡椒也很常见。如果不喜欢白胡椒的气味,黑胡椒的效果也还不错。
上述几种食材已经足够,但如果想提升层次感,香菜籽、大茴香籽都是很棒的选择。
另外,如果手边没有莳萝,也可以换成龙蒿、茴香叶等香草。如果你神通广大能得到松针,例如道格拉斯冷杉,也能很酷的重现古老手法。
有些食谱会另外加入柑橘切片或汁液,但我强烈建议不要这么做,否则酸度会把鱼煮熟,原理好像秘鲁腌生鱼(ceviche),如果想要取得柑橘香气,磨点柑橘皮是不错的方法。
另外加点酒类也是常见的,例如阿夸维特、白兰地、伏特加等。根据上述实验的重盐配方(盐糖比例1.5:1),每半磅三文鱼搭配几匙阿夸维特或者白兰地也都还是不错的选择。
★绝配酱汁★
Gravlax最经典的吃法是淋上莳萝芥末酱 (hovmästarsås),有些食谱调味偏甜,其实并不适合搭配油脂丰富的腌三文鱼。如果你也是偏好咸味的人,不妨参考下述的酱汁食谱比例,其中只用了一点点糖来收拢醋的酸味和芥末,却不至于呈现过甜的风味,反倒带来一丝清新气息。
瑞典莳萝腌三文鱼食谱
约可制作 10-15 人份开胃菜
腌三文鱼:
两磅带皮三文鱼,请选用生食等级三文鱼,仔细挑掉鱼刺
1 茶匙香菜籽
40 克犹太盐,另多备一些清洗三文鱼时使用
25 克糖
½ 茶匙白胡椒或黑胡椒
2 大把莳萝
酱汁:
3 大匙白醋
2 大匙莳萝叶,稍微切碎
5 大匙第戎芥末(法式芥末酱)
1 大匙糖
¼ 杯菜籽油或橄榄油
犹太盐和胡椒
黑麦面包,切片
1. 以大碗装满冷水,加上盐,让咸度约莫等于海水后,将三文鱼浸泡十分钟。
5. 在够大的深盘中铺满一半的莳萝,三文鱼皮面朝下放入,再盖上另一半莳萝。以保鲜膜包裹后,压上重物,例如罐头等,冷藏一天。
6. 再次取出三文鱼反过来摆放,再重复盖上莳萝、包上保鲜膜、并以重物加压的步骤。此阶段将完成腌制三文鱼,如果只想稍微腌过冷藏一天即可,如果希望质地更紧实、咸味更强烈,则可以冷藏两天。
世界各地因为气候、物产、文化不同,延伸出不同的食物保存方法,实在有趣。而比起烟熏三文鱼,莳萝腌三文鱼在国内则比较少见,如果觉得烟熏味太过抢戏,不妨动手做一道gravlax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