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记忆》——碑林人的城市文化情结集
《碑林记忆》序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原来充满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老城风貌渐近消亡了。若不是西安那一圈又高又厚的城墙,西安与其他城市又有何异?
西安,世界上四大文明古都中最古老的一座城市,历时13朝,何其雄浑壮阔,何其灿烂辉煌。碑林区作为这一方历史文化沃土中最为集中深厚的一个区域,深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浸染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味道。
《碑林记忆》一书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了碑林区、碑林人对碑林历史文化和现实创造的灿烂成果,同时也展示了碑林区、碑林人在打造国际化都市、建设美丽城区中的现代风貌和时尚靓影。我向读者推荐这部书,期望大家能从中汲取一些历史营养,获得一些文化启示。
是为序。
吴克敬
大唐东市·乐居场
萧 迹
友谊路是西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分友谊东路和友谊西路,从道路名称上便可知这条马路历史不会很悠久。但是,就在同样历史不悠久的友谊东路33号西安铁路局的北面却曾是历史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大唐东市。
我们今天常说买东西,就源自当年盛唐时期的东市西市。东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就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安铁路局以北的地方,甚至交大校园部分仍建在东市东街道之遗址上。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北街宽120米,东、南、西三面各宽122米。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主要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
西市与东市虽然都是商贸重地,但侧重不同。西市因距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东市则由于靠近兴庆宫,周围坊里大多都是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所以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经营的商品多是上等的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我们知道,唐长安城有三大宫殿群又称三大内,即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兴庆宫因位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故称为“南内”。
唐代时的兴庆宫范围,东至今仁厚庄与理工大西部,西至今兴庆西路,南至今咸宁西路中段,北至今东关长乐坊路南,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做藩王时期的府邸,后玄宗登基后大规模扩建,成为长安城三大内之一,也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还是他与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
兴庆宫内建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建于龙脉之上,沉香亭旁的假山,形状似龙,甚至假山上树木的载种都很有讲究,今天从高空看去,依然是一条卧龙的样子。
因为兴庆宫的这一重要位置,在兴庆宫南边便自然地促成了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居住区,唐玄宗李隆基的兄长宋王等人亦住在东市附近的隆庆坊,号称“五王子宅”。
这里既然是皇上重臣居住的地方,自然的东市便“不得不”昌盛繁华了。
东市除了商贸的繁荣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娱乐功能,那就是大唐最负盛名的红灯区。具体方位就在今天西安铁路局的北面,称之为乐居场的地方。想当年,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醉卧红袖,烟雨红尘。文人们常在此喝花酒,听花曲,赏花人,品花食,出美文,造就了大唐文化的昌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曾感叹过,作家最好的创作场所就是妓院,白天安静便于休养创作,夜晚则激情四谢,灵感飞扬。不过,那时的妓女除了要求年轻美貌外,还要诗、琴、书、画样样精之,至此方可开坛迎客,如果不懂五言七律,连上岗证都办不下来。
当然,今天的乐居场已没有了当年的红烛闪烁人娇媚, 觥筹交错频酒醉了。
然而,今天每当我在秋雨绵绵的夜晚徜徉在乐居场时,我似乎还能够闻到浓浓的胭脂花香,如果遇到一个清风朗月的日子,我还能听见酒酣中的李太白正在唱吟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