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位美国美食家涉嫌发表对华“不友好”的言论,遭到美国网友群嘲。然而,意外的是,他的言论竟然被一些网友力挺!
?美食家批评美国的“山寨”中餐厅不正宗
美食家安德鲁·齐默恩在一档由Fast Company杂志(美国一份商业月刊)主办的节目中说,“我要拯救所有人的灵魂,让他们不用再吃中西部那些‘山寨’中餐了。”
“I’m saving the souls of all the people from having to dine at these horses—— restaurants masquerading as Chinese food that are in the Midwest.”
安德鲁·齐默恩(Andrew Zimmern)是美国旅游频道(Travel Channel)《古怪食物》(Bizarre Foods)节目的主持人,周游世界,因尝遍所谓的“恶心”“有毒”的食物而出名。
他点名批评美国知名的连锁中餐厅“华馆”(P.F.Chang),称其是“骗人的东西”(ripoff),并计划自己在美国中部开设200家中餐厅来拯救中国菜。
齐默恩在采访中表示,他从小就喜欢中餐,热爱中国文化。他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自己的平台,为人们展示来自中国的美味,并且想把中餐向外推广,哪怕只有一点点。
I'm obsessed with Chinese food and culture since I was a little kid. I'm now trying to use my platform to show people what beautiful big flavors are from that culture and kind of move it out forward just one little degree.
他准备在中西部地区开餐厅,给人们“介绍”热辣椒油、手切面条以及“真正的”烤鸭。
……Zimmern claimed that he decided to open the restaurant to "introduce" people in the Midwest to hot chili oil, hand-cut noodles and "real" roast duck.
如今,他已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区的一个商场开了自己的第一家中餐厅。
? 美国媒体却不买账
然而,齐默恩的这番话却没有得到美国媒体的认可。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华裔美国人Ruth Tam认为他的言论是在侮辱美国的中国菜。
(《安德鲁·齐默恩失去了一个机会——赞扬而不是羞辱中餐厨师》)
Ruth表示自己不同意齐默恩的看法。她认为,齐默恩口中那些“山寨”中国菜其实是一种“入乡随俗”,是针对美国人口味进行的改良,并不能称之为“山寨”。
美国的中餐可能起源于移民首次开店的沿海城市。中餐在亚洲顾客较少的中西部地区仍能发展壮大,这样(本土化)的能力巩固了其在美国的惯有地位。
Chinese American food may have originated in the nation’s coastal cities, where immigrants first opened shop, but I’d argue that this cuisine’s ability to thrive in the Midwest with fewer Asian patrons cemented its lasting role in this country.
虽然这些“山寨餐厅”没有达到齐默恩对于正宗的标准,但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为外来食品创造了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模式,使得中餐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成为美国人认同的一部分。
These “horses---” restaurants may not clear Zimmern’s bar for authenticity, but despite adversity, they created a time-tested model for immigrant food and helped make Chinese food not only ubiquitous, but part of American identity.
而且,Ruth认为,美式中餐并不是想成为“正宗的”中餐。中国厨师把中餐美国化,因为开餐馆是很多移民初来美国时的生计来源。直到今天,如Peter Chang(华馆的老板)这样的厨师还在继续为适应美国人的口味而重新改良中国菜。
Besides, Chinese American cuisine is not trying to be “authentically” Chinese. Chinese chefs Americanized their cuisine because the U.S. restaurant business was and is an economic lifeline for new immigrants. To this day, such chefs as Peter Chang continue to successfully remix Chinese cuisine for American palates.
有些网友认为齐默恩过于“傲慢”。
St Paul Gopher: 看来我们还真得感谢安德鲁用热辣椒油和宽面条来拯救我们糟糕的口味呢。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在他的新餐厅开业时听听他发表的孤芳自赏的傲慢言论。他得控制自己,接接地气。
也有网友表示赞同Ruth的看法,他们已经吃习惯了美式中餐,觉得很好吃。
我们从小到大和犹太裔美国人吃着同样的中餐。谁知道呢?到了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川菜热潮。当时我在波士顿的唐人街工作,那里的食物又正宗又好吃。面包房做的蒸蛋糕,简直太好吃了。我很怀念。
? 顶不住压力,齐默恩道歉
随着舆论压力越来越大,齐默恩在《明星论坛报》发表声明称,承认自己的评论稍显傲慢。他愿对自己的话负责并澄清说,双子城地区很多人都会在商场里吃中国菜,他希望能让他们接触到“最优秀的中餐以及美式中餐”。
In a statement to the Star Tribune, Zimmern admits his comments sounded arrogant. He took responsibility and attempted to clarify, saying many diners in the Twin Cities area eat Chinese food in malls, and he hopes to expose them to the "greatness of Chinese and Chinese-American cuisines."
随后,他在个人的脸书账号上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声明,表示“对自己最近发表的言论非常抱歉”(how sorry I am for my recent remarks)。
他说,“我会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我想向那些因为这些话而感到冒犯或伤害的人道歉。食物关乎每个人。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在食物、音乐等方面,白人不断从其他文化中获利,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I am completely responsible for what I said and I want to apologize to anyone who was offended or hurt by those sound bites. Food should be for everyone, and yet culturally there is a terrible and centuries old history of white people profiting off of other cultures, in food, music, and elsewhere.
“华裔社区感到不安是完全合理、合法而且可以理解的,我很后悔自己是始作俑者。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目的或者语境都不重要了。感受最重要。”
The upset that is felt in the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is reasonable, legitimate and understandable, and I regret that I have been the one to cause it. That is the very last thing I would ever want to do. And in this case neither intentions nor context matter. Feelings matter.
他说,“对很多食客来说,他们所认识到的中餐就是在机场快餐厅和购物中心所见到的食物。我希望能够打开这些人的眼界,让他们看到中餐、美式中餐以及做出这些食物的人的伟大之处。”
For many diners here the only Chinese food they know is what they see in airport fast food kiosks and malls. For those folks, I hope to open their eyes to the greatness of Chinese and Chinese-American cuisines and the people who put it on the plate.
? 出乎意料,齐默恩得到中外网友力挺
尽管美国媒体和有些网友对齐默恩表示不赞同,但出乎意料的是,还有很多很多网友对齐默恩表示支持。
有网友留言称,齐默恩说的没毛病!
@Eliot Ware:我吃过华馆的菜。齐默恩说的没错。
作为一名地道的中国“吃货”,我完全同意齐默恩的看法。公平地说,许多在美国的中餐馆都是“美式中餐”。有的餐厅甚至准备两份菜单,一份是地道中餐,一份则都是“美式中餐”。
@ShawninMPLS: 我周末去了Lucky Cricket(齐默恩开的中餐厅)。是的,它可能确实是"低配版的"正宗中餐,但它真好吃。明尼阿波利斯的很多中餐厅确实很难吃。郊区很多炒面和自助餐厅很糟糕。
更有很多网友吐槽,在很多地方吃到的都是“假中餐”。
@ShawninMPLS: 作为“冒险饮食”的代表,齐默恩应该对那些过度依赖食物服务卡车和瓶装烤鸭酱料的餐厅点名。很多中西部的人甚至都没有尝过美国化的中餐,他们吃的只是被酱油腌制的鸡肉。
@VincentChene:出国旅游的时候,发现有太多假的中餐,还卖的特别贵。我们需要把真正的中餐介绍给全世界。
? 中国经济的崛起必然带来中餐国际地位的改变
网友们之所以支持齐默恩,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美国的“另类”中国菜已经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口味而变得“四不像”。而这样的“四不像”显然不可能持续下去。
中餐曾是“价格低廉”的代名词,但今非昔比了!
据美国媒体Quartzy报道,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必然使中餐不再像100年前那样,是廉价、填饱肚子的代名词。
100多年来,大多数的美国中餐都是快餐、廉价、填饱肚子的代名词。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Chinese food in America has mostly been thought of as something quick, cheap, and filling.
早年的移民们到美国开中餐馆以维持生计,他们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得中餐也处在社会底层,食品专家们称这种现象为“味觉等级”。
Earlier waves of Chinese immigrants opened restaurants as a way of getting by; their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placed Chinese cuisine at the bottom of what food studies scholars refer to as the “hierarchy of taste.”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菜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网站在一篇题为《新一轮中餐厅挑战“廉价”的定式思维》的报道中,引用纽约大学食品研究学者Krishnendu Ray的观点,他认为移民者的祖国越富有,越发达,他们所带来的本地菜肴就会越有地位,越贵。
…the richer the immigrants from a country, or the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the country, the more prestigious — and expensive — the cuisine.
Ray还提到,随着中国持续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以及移民越来越高的经济与受教育水平,会提升中餐地位,使其享有更高的文化威望。
According to Ray, as China continues its rise as a global superpower, and as wealthier and more educated immigrants move to the United States, one side effect is the nascent rise in the cultural prestige of Chinese food.
美国高档中餐厅数量激增,对口味正宗的诉求也日益增加
如今,美国纽约的高档中餐厅数量激增,更多的中餐厅不再一味迎合美国的当地口味,而将原材料选择、环境布置、口味正宗作为首要考虑。
Today, New York City is seeing a proliferation of upscale Chinese restaurants that prioritize ingredients, ambience, and authenticity over catering to American palates.
这些新开的中餐馆背后是一群向更高社会阶层迈进的年轻一代老板,他们所关注的,已经从生存转向寻求自我表达。这种趋势正改变着中餐在美国的形象,最终还可能重塑美国人对口味的追求。
…the young, upwardly mobile restaurateurs behind these newly-opened eaterie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self-expression than survival. It’s changing how Chinese food is perceived in America, and ultimately may reshape Americans’ ideas about taste.
美式中餐在努力“去美国化”
Krishnendu Ray教授在接受Quartzy采访时表示,如今我们在纽约中餐厅里看到的,一个是升级(upscaling),一个是重新定位(reorientating)。
Ray认为左宗棠鸡吃得越来越少了,在某些方面,这是味觉上的“去美国化”(de-Americanization),以及味觉的升级换代。
You have less of General Tso's Chicken. In some ways, it is de-Americanization of the palate and upscaling of that.
你在国外吃过中餐么?留言板里聊聊你对他国中餐的感受吧!
编辑:胡雨濛
实习生:李芸、朱晨
精彩推荐
月谈记者 顾小立 吴燕霞 赵宇飞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新阶段,生产生活在逐渐恢复正常,但人们同时也遭遇新的困扰:随处都需填写的个人信息可能并没有得到妥善保管,炎炎夏日已到空调却不能开,体育课在一些学校竟成了“烫手山芋”……这些被普遍忽视的“小事”让人闹心,应该引起更多重视。
小事一:登记缺章法,
表格随处扔,个人信息竟“裸奔”?
现场还原: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场馆、经营场所逐渐回归往日的开放状态,不过进门前的填写、查验环节还是不少。半月谈记者还发现,各单位、各场所对健康信息的管理要求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在多人就餐时仅要填一人信息,有的则要填许多繁琐信息。如除了要填写联系方式外,还要求填写详细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极端的还要填身高。群众质疑,这样的登记是否必要?个人信息的保护谁来负责?在一家刚复工的KTV门口,几张写满了顾客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的登记表被随意堆在桌子一角,一阵风起,两张登记表被吹到了地上,几分钟过去,竟无人捡起来妥善保管。
记者点评:尽管不少地方在如何测温登记方面出台了规定,但具体到基层单位时,仍存在无序现象。在健康码使用日益便利的前提下,公共场所是否还有必要完成繁冗的信息登记手续?同时,确保相关信息的收集有度、合理、安全,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小事二:没“令”不松口,
有“方”难执行,空调难开为哪般?
现场还原:5月以来,全国多地气温快速回升,一些地方白天气温已屡次突破35摄氏度,“烧烤模式”的提前来临让百姓对空调的使用需求大幅增长。在一些写字楼办公室,不少上班族虽然自备了电扇、湿巾纸,但仍无法在闷热的环境下安心工作。在东部某省,虽然省一级层面已出台了疫情应急响应期间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使用指引,但半月谈记者在入住一些酒店时,仍被前台电话通知“最近中央空调不开放”。当问及“是否得知省里的最新规定”“何时才能再开”时,酒店回复“要等市里通知”。
记者点评:在新冠肺炎扩散蔓延初期,为最大限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不少地方要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减少或暂停使用。然而,这项“出生”在冬天的要求,在疫情形势已发生变化的夏天,是否还要原封不动地执行下去?尤其是,有的省份在本已有相关指引与细则的情况下仍难落实,更不应该。毕竟,炎炎夏日不会因为“文件没发”“通知没到”而迟来一步。
小事三:倡议书一贴,
宣传单一发,公筷沦为面子工程?
现场还原:半月谈记者前往某连锁中餐厅用餐,虽然在餐厅入口看见了印有“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海报,但在餐厅用餐时,商家并未提供公筷,一些顾客也未主动提出使用公筷。有顾客说,有的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要求使用公筷,担心引起同餐人员的反感,有的则“从来没有这个习惯”。一些小型餐饮企业负责人透露,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提倡公筷公勺,但多数是“凑凑热闹”“赶个时髦”——倡议书一贴,宣传单一发,广告招牌一写,“面子”上配合配合相关部门,至于“里子”上到底执行多少,“既不好说,也说不清”。
记者点评:疫情之下,人们对生命健康高度重视,此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无疑会事半功倍,不应因为疫情缓解了,压力减轻了,而把推广公筷公勺的议题抛在脑后。要防止新风尚成为躲进账面里、躺在总结上的“面子工程”,警惕各类有名无实、走马观花的“表演”让文明新风的推广走样变形。
小事四:精力难分散,
安全存隐忧,体育课成烫手山芋?
现场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相继复学,“体育课如何上”“体育考试怎么考”的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出台了疫情防控下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意见,但不少家长、老师对体育课的开设仍有顾虑。学生寒假“宅家”时间太长,一下子锻炼是否可以承受?本学期文化课教学时间本就紧张,是否还能“分散”精力到其他方面?疫情期间户外运动到底如何防护,要不要戴口罩?近期一些地方接连出现学生体育课上猝死事件,更加剧了各方的担忧。有中学体育教师向半月谈记者坦言,尽管现在多数学校不敢明面抵制体育课,但总觉得这是“烫手山芋”,不知如何对待。
记者点评:学校复学后通过合理的健身引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抵御病毒侵袭的重要手段,无论如何不可偏废,不可缺位。不能为了一时的“赶进度”或“保稳定”而对疫情防控下的体育课“另眼相待”。具体的开展形式和防护举措,社会和教育部门应共同做好研究,抓好落实。(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0期)
源:钱江晚报
外婆家外卖推出的“小份菜”,菜价更低、销量也更好。
“呀,绿茶也开始改变了,居然看到了一人份套餐,菜品还蛮多的,真是越来越懂我们单身狗了。”在杭州朝晖一家写字楼工作的小萌是个外卖党,她发现,以往只能同事们一起点的知名连锁中餐厅,现在陆续都开始推出了单人外卖。
绿茶的一人食、外婆家的小份菜……这些连锁中餐品牌外卖之所以悄悄变脸,背后都是90后外卖规划师张亚琳在操刀。
在我们身边,有些职业随着技术发展而消失,与此同时,包括外卖规划师在内的另一批职业随着产业升级、服务消费兴起而出现在我们身边。什么是外卖规划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杭帮菜开始发力外卖小份菜
价格更低销量也更好
这个星期还没过完,小萌已经把绿茶的单人套餐都点了一遍。“一共四种,我最爱的是绿茶葱香烤鸡套餐,里面有一份烤鸡搭配三份素菜以及米饭,算上包装费、配送费,用上美团会员无门槛红包,到手29.9元,跟快餐盒饭价格差不多了。”小萌告诉记者,如果直接点葱香烤鸡,价格是35元一份,小份菜不仅划算,而且更适合一个人。
外婆家的情况也很类似,记者注意到,在美团平台上,外婆家专门开出了一个外卖小份专区,目前里面一共有四种半份菜,包括酸菜鱼、糖醋里脊等堂食也很热销的菜品。以酸菜鱼为例,记者对比了一下,酸菜鱼小份菜里的配菜,跟正常版一模一样,只是份量一律减半;价格方面,正常版45元,半份菜是25元,如果按照一荤一素一米饭的单人标准搭配,40元可以搞定。
张亚琳告诉记者,在杭州,小份菜是2018年开始推出的。对于新生代消费者来说,生活节奏快,碎片化带来了更多独处,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游越来越日常。
“相对来看,杭帮菜天然就很适合做外卖。”在张亚琳看来,这些连锁中餐品牌,本身已经在老百姓心中积累了品牌知名度;更关键的是,杭帮菜一直走的是亲民价格路线,无论是产品结构、定价方式,还是消费场景等,杭帮菜与外卖天然契合。
张亚琳透露,包括外婆家、绿茶等在内的几大杭帮菜餐饮品牌,在美团外卖平台上都跻身正餐连锁品牌交易额TOP10。
外卖进入精细运营时代
规划师平时都做点啥
作为一名外卖规划师,是不是天天都得点外卖?
“其实我点的并不多,自己服务的品牌大概每个月点一两次,更多的是看后台数据。我们需要对数据敏感,对影响数据的因素也要很敏感。”张亚琳说,作为一名外卖规划师,职业定位是,站在品牌的角度去考虑,希望在不损耗商家利润率的同时,帮助商家提升外卖交易额。其服务对象是外婆家、绿茶等几家总部位于杭州的连锁中餐品牌,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基础的外卖搭建事宜,还要制定线上外卖的全年运营规划个性化解决方案等。
张亚琳解释,外卖对传统餐饮业的重构与冲击,类似于电商之于传统零售。对于线下餐饮品牌,发展外卖业务是顺理成章。不过,对于这些餐厅来说,外卖相当于在自己的堂食之外另外经营了一个渠道的生意,需要有独立核算的指标来进行评判,同时,外卖的数据更全更精准,更适合进行数据化经营。
张亚琳举了个例子,比如,之所以推出一人食、小份菜的项目,是因为能够帮助满足更低客单价的用户,提升同等客单的消费体验,最终实现营收增长。
“外卖运营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在乎的指标特别多,我们通常需要分析许多数据,从各项指标的浮动上,找出逻辑关系,分析出问题源头,并及时给予改进的方案。而如果商户交易额出现了下降,首先要关注流量(曝光)、访问转化、下单转化率、客单价等,尤其是前面三个数据。访问转化率,下单转化率影响因素极多,包括线上店铺装修、活动、评价、菜品供给等等。拆解起来的因素可以讲几天课。”张亚琳说。
此前,杭州某餐厅也推出了外卖小份菜项目,但张亚琳却及时叫停了该项目,原因是差评率上升了。“首先,不是所有的餐品都适合小份菜。”张亚琳解释,有些菜品本身量就少,再做半份的话,体验感就不好了。另外,小份菜选择的包装也很微妙,太大会觉得分量少,太小又会觉得性价比不高。
是品牌外卖咨询师也是预判师
月入过万,团队7人都是90后
张亚琳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普通文职。因为想要更多挑战锻炼自己,2014年加入美团,最早是到店团购部门的BD(商务拓展)。“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骑着电瓶车扫街,一个月拜访了将近200个商户,那也是人生中皮肤最黑、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间段。”
2016年外卖大连锁部门成立之后,张亚琳被推荐到新部门,成了一名外卖规划师。“重点是要擅长沟通,善于学习。”现在,张亚琳所在的团队负责总部坐落在华东的品牌,小伙伴一共有7个,都是90后,大部分和她一样,从BD转过来。张亚琳透露,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付出与收获能够形成正比,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像她这样现在的月收入有1至2万元。
张亚琳最想对商户说的一句话是:相信我们是专业的。在传统认知中,生活服务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新职业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众,“专业”在转型升级的服务业中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张亚琳解释,自己现在的工作相当于品牌外卖的咨询师,除了提高线上交易额之外,对于接下来的发展也会进行预判。
“部分杭帮菜接触外卖晚了一些,但是在我们看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张亚琳解释。外卖是餐饮的一种渠道,不管进入到什么渠道,最终都会回归到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上,回到餐饮的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