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是一个热点话题,高达99%的死亡率。新东方和洪泰基金创始人俞敏洪更是直言:我不主张大学生创业,我从不投大学生创业项目。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但是,有一个大学女生,从进入大一就开始创业,从开花店开始、再到礼品店,在大学期间,她的店铺有十几家,把清华大学的东门都包围了。2008年,当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还没有想到要送外卖,美团外卖的创始人王兴还深陷饭否网的泥潭时,她的外卖已经送达了千家万户。到2017年,她的外卖年销已经达到了2.8亿,她开的餐饮连锁嘉和一品已经在全国开了162家店,她就是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
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
一、用2000块押岁钱创业,大学就开店16家
1992年,刘京京刚考入首都经贸大学,就被各种创业的思潮打动。当别的女生进入大学都开始花前月下时,她却悄然拿出了几年来攒的2000块押岁钱,盘下了一家只有两平米的花店,没白没黑的干了起来。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花店给她来了意外的惊喜,攒下了十几万。她又瞄准了消费升级,做起了精品店,大学毕业时光精品店就开了8家,与此同时,还有台球厅,美发店。在清华东门外,她的店面有十六家之多。
嘉和一品门店
二、天灾来临,她贷款给员工发工资,共度时艰
2003年,危机来了。非典肆掠。她的门店都被迫关闭。十几家店,三百多员工,需要发工资。很多人劝她把员工遣散了,刘京京说:"既然是你自己选择,就不要把困难转嫁给别人,就算自己这次赔光了也不怕,大不了重头再来。"她咬牙,从银行贷款,也把员工的工资发了。她相信,困难总会过去。
她的勇气和毅力感动了很多员工,很多员工一直跟随她干到现在,在嘉和一品,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比比皆是!
三 选择了正确的品类,东山再起
非典过后,刘京京痛定思痛。她意识到整个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已经升级,需要专注和专业了。
她开始研究自己的各个门店,最终她选择了餐饮。
刘京京有个习惯,做决策之前,她一定会亲自做一份详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把每个问题想得透透彻彻。对餐饮也一样,她认为首先就要选好品类。
她研读了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大量餐饮相关书籍,发现自古以来,"喝粥"是最为认同又有效易行的食补养生之道,而且市面上以粥为特色的餐饮店不多,这是个很好的商机。
说干就干,她立即关闭了其它所有门店,嘉和一品诞生了。由于品类选的好,她的粥店开业即火爆!
四 匠心品质,营养配餐
刘京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品牌,粥类的第一品牌。所以,取名"一品"。要用匠心品质,打动消费者。
豆
由于意识到了健康养生是餐饮的发展大趋势,刘京京在粥品开发上,就特别的注重营养搭配。当别的都要讲保质期的概念时,她坚持的标准是最佳营养期,最佳口感期。每一碗粥,各种食材精确到克,烹制时间精确到秒。有一次,她听说自家的八宝粥用的是一级红豆,一级的红豆虽然已经很好,但还有特级的红豆,她坚持要换特别的红豆,虽然消费者吃不出来,喝然这一个动作,全公司一年要多花几十万,但她认为,这是必须花的钱,这是对品质的不懈追求。
中央厨房
为了保证品质,当只有6家店时,她就想建中央厨房,因为她认为,建立品牌的基础是日积月累的始终如一的品质。只有建立中央厨房,才能保证"百店一味"。但她测算,一建中央厨房,必然会亏损,只有到20家店时才能赢利,但她立排众意,一意孤行,建立了中央工厂。
嘉和一品的品质,不但赢得了消费者的胃蕾,而且赢得了消费者的心,在北京嘉和一品迅速崛起,成为粥类的第一品牌。
五、站上外卖风口,逆风飞扬
2008年,刘京京敏锐得注意到了北京的白领午餐是一个大问题。很多白领一到中午吃饭就发愁。她立即投入到了外卖产品的开发中,这个时候,饿了么还在大学宿舍打游戏,还没有想到做饿了么送餐平台,王兴还困在饭否网不知明天会怎么样,外卖平台都还没有创立。
智能保温柜
她把外卖的核心痛点归结为两条:即时性、保温性。
她从京东的发展上看到,送货上门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保证即时性。
她和乐栈联合开发了智能送餐保温柜,能保证当餐品送达到顾客时,还能保持60度以上,让消费者吃到热气腾腾的菜品。
嘉和一品粥
外卖平台起来后,她果断与平台合作,她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己专心把产品和营销做好就可以。由于粥这个品类在外送过程中,温度和口感不容易流失,特别适合做外卖,2017年,嘉和一品仅外卖就做了2.8亿,成为粥品类当之无愧的老大。
六、构建学习型组织,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
刘京京立志要打造一个有幸福感的企业,员工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话来说,就是有要成就感。让员工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企业做大做强,共同成长才会有成就感。
刘京京不但建立了1000平米的培训中心,而且还每年派大量的员工外出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构建一个能让员工持续成长的企业。2018年,外卖进入下半场,竞争白热化,她连续三期派公司外卖高管团队参加了外卖爆单实战营的学习,提升外卖的整体竞争力。
有了这些绝招和布局,嘉和一品未来三年门店数要增加到300家。
关注更多外卖、餐饮创业、品牌打造干货,请点击下方精品课程栏目。
>莉,与众多的普通人不同,她不想过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生活,她喜欢生活里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挑战,所以她放弃就业,选择自己创业。小莉曾说过:“虽然比上班的压力大,但既然已经走上了餐饮创业这条路,就要从创新中获得生机。”然而小莉是如何在美食中发现商机,并踏上餐饮创业之路的呢?
小莉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在自己没有凭借餐饮业创业时,作为上班族的业余爱好就是吃,吃遍所有美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外出旅游时,她们路过风格迥异的烧烤店时,被里面的装修风格所吸引,于是好奇心驱使下就进店品尝。正是因为这样的机会,让她有了涉及餐饮业的想法,于是她辞掉了稳定的工作。
在21世纪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古话的作用微乎其微,只要没有名气,再好的产品,销量依旧是巨大问题。因此,小莉充分利用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先是在朋友圈搞了开店打折大酬宾活动,再结合线上的推广以及入驻一些知名的餐饮平台。主打回头客路线,增加销量。不久,小的莉憨烤鱼店算是在当地商圈彻底打响了招牌。
创业有两种担忧,一种是不敢面对、害怕丢脸的担忧,它会让你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一种是担心结果不如预期的担忧。
本文来自生意小哥,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据相关部门统计,餐饮业是少有的几个女性从业者大于50%的行业。在餐饮业中,从前厅、到后厨,离不开女性的身影,但在2016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女高管在餐饮公司所占比例不超过5%。
现在,越来越多女性成为连锁餐饮企业的“掌舵人”,并在任职期间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内参君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餐饮行业奋斗的女性群体!
餐企老板内参 余从 | 文
餐饮行业中的女掌门
气质不同,气魄相同
- 海底捞CEO:杨利娟
2022年3月,海底捞市值蒸发近3500亿港元后,品牌创始人张勇卸任海底捞CEO,时年43岁、被称为“最牛服务员”的杨利娟接任。
杨利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昭告大家,“最牛服务员”这个称号不是白叫的!
2023年2月24日晚间,海底捞宣布集团2022年扭亏为盈的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超13亿元。26日,海底捞股价大涨。最高涨幅接近20%。
- 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Belinda Wong)
王静瑛2000年1月加入星巴克,2011年出任星巴克中国总裁,2016年升任星巴克中国CEO,2019年出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
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中,星巴克门店从400多家变为5200多家。在她的带领下,中国市场成为了星巴克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王静瑛担任星巴克中国总裁期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了4家与众不同的旗舰店,还启动了一系列提升伙伴体验的投资计划,包括:为全职咖啡师和值班主管提供“助房津贴”;成立星巴克中国大学,持续为伙伴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 旺顺阁创始人:张雅青
54岁的张雅青带着她的旺顺阁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国八条,和疫情下的暂停堂食。
张雅青抗下疫情重压,转危为机,走上了餐饮品牌创始人IP路,主动“当起了明星”,让顾客对于“餐饮明星”有了新的定义和认知。餐饮人具备多年产品和餐饮运营经验,在流量的加持下,为自身品牌打call,展现品牌风格,实现经营上升。
- 蛙来哒创始人:罗清
罗清做蛙来哒已经有近13个年头,从一手创办蛙来哒开始,做到了牛蛙赛道的头部品牌,再到规范整个赛道,罗清带领着牛蛙品牌穿越了时间周期。
对于罗清来讲,一开始,她只是想开好一家饭店。但当她想把牛蛙品类做到一个长期稳健发展阶段时,发现上游养殖端、流通端、下游经销端,跟未来长远相关的发展问题,没有人能够去解决。
她和团队花了四年多建立牛蛙三级的完善检测机制,保证到从2019~2020年通过全部的三级检测体系的建立,能够保证门店牛蛙的食品安全合格率可以达到98%~99%。
过五年多的持续推动,现在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合格的牛蛙比例比五年前可以说翻了5-6倍。所有人已经对牛蛙赛道的食安、药残整体的管理思路、意识的建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火烧云老板娘:黄静浩
火烧云老板娘黄静浩是餐饮老板做个人IP的头号案例之一。某音某博某书小破站全平台同名,都叫“火烧云老板娘”。
运营着北京上海5家高分云南菜馆的黄静浩是互联网上生动有趣的人。关注时尚穿搭,关注被遗弃的小动物,关注美味的食物,关注最新的传染病,关注钱存银行结果被告知存折为空的民生事件,关注2022年春天的上海……
……
别人眼中的“女性餐饮人”
女性餐饮创业常会被视为“天真地做不切实际的梦想”。
“女生创业最想做什么?无非就是奶茶店和烘焙店,会觉得开一家店时光安稳、岁月静好,完全不考虑一些现实因素,又吃不了苦、又做不了什么考察,最后往往被割韭菜……”
他们的言语谈吐中总是透露着对于“女性餐饮从业者”的刻板印象。
但内参君曾在操作一个选题时,碰巧接连几位受邀者都是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餐饮人,她们向内参君讲述了她们的创业故事。
接通电话,并没有想象中的雷厉风行,从最开始的创业理念、客群定位,到落地选址、装修设计,再到门店运营,每个环节都亲身参与到其中,用温柔又坚定的声音,向内参君娓娓道来:
“在装修时,我们请到了泰国的设计师,因为这家店想还原出泰国河边的热闹感觉,但又想给顾客空间和隐私感,会和设计师一遍遍沟通细节……”
“我去过泰国好多次,因为我是做外贸出身,为了这家店,我还创办了一家外贸公司,专门用于做我们品牌的供应链。现在,周边有一部分品牌用原材料和酱料也是我们的……”
“当我发现我们的客群从单纯的年轻人升级到家庭群体后,针对现有菜单马上进行了升级,增加一些口味更加温和、更适宜消化的菜品……”
和人们印象中不同的是,在餐饮行业中,女性会更加敏锐的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会更加细腻有温度。就如同让海底捞用“免费做美甲贴片”服务再度引爆社交平台一样,这也是一位在海底捞女性从业者的提议。
“禾苑·前里”创始人英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因为我也是从餐厅基层员工做起的,能感受他们在工作中这身衣服到底舒不舒适。”在她的餐厅,从板材装饰,到餐具、火炉和女顾客用的小披肩,贴心的细节无处不在,甚至餐厅里的每一个茶杯都形状各异,都是她亲手挑选的。英子说:“这是作为女性从业者、经营者对生活的理解,我只是把它融入了我的餐厅里。”
“禾苑·前里”创始人英子
>终端门店的女性餐饮人
直接连接消费者,给予最真情的服务
终端门店是餐饮品牌的神经末梢,这里有更多的女性餐饮从业者,她们承担着看起来细枝末节、但非常重要的工作。
她们有的在前台,从事引导或者协助点单类的工作。在有更多座位可供选择时,贴心地将顾客引到离喧闹的包间远一些的位置。在顾客购买产品时,告知可以获得优惠的付款方式。
她们有的在后厨,不动声色又有条不紊地完成门店的大小订单,高效又可靠。比如麦当劳后厨的姐姐们,解冻食品、腌制食品、裹粉、下油锅、滤油,出餐。客人吃完后,女性餐饮从业者又将清洗餐盘,清洁灶具。
北京一连锁火锅店会把重庆本部的服务员经过培训后,提供北京新拓的店中工作岗位。这些年纪普遍在五六十岁的嬢嬢们会操着一口“重庆味的普通话”,亲切地招待每一位顾客。会提醒菜品不要点多可能会吃不完,会免费送上碗冰粉等等,尽管手脚并非特别麻利,但给人“邻家阿姨”般的亲切感。
现在,餐饮业的女性从业者数量超过2000万,相较于2009年的1000万,上涨了一倍有余,占到了3000万从业者总数的三分之二。
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餐饮老板内参祝广大女性餐饮从业者节日快乐!这些年辛苦了,往后的日子请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