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虎年开工第一天,杭州、南京、苏州、扬州、合肥等地纷纷飘雪。
时值正月春雪,现实中江南婉约雪景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文徵明 《寒林晴雪图》、唐寅 《柴门掩雪图》等两相对照,顿感江南的冰清玉洁,一派肃穆静谧。
皑皑白雪,在中国传统诗、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唐代柳宗元的诗境。
“闾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南雪不寒。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阑干”;“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装束”则是描绘江南的雪景。
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更仿若在今天的西湖雪景中重现。
杭州雪景
杭州西湖断桥残雪 (图片源自 橙柿视觉)
翩翩飞雪中泛舟西湖(图片源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包一圣)
翩翩飞雪中泛舟西湖(图片源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包一圣)
浙江省博物馆雪景
杭州雪景
扬州雪景
扬州瘦西湖雪景 (图片源自 扬州发布)
扬州瘦西湖雪景(图片源自 扬州发布)
扬州个园雪景(图片源自 扬州发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雪景(图片源自 扬州发布)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雪景为题材的绘画数量众多,涉及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各画科。以山水画而言,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
明代沈周在看到王维《万峰积雪图》后,曾写出如下题文:“城中十日暑如炙,头目眩花尘土塞。僧楼今日见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古栟修柳枝袅矫,下有幽簧侧从碧。隔溪胶艇不受呼,平地贯渚无人迹。”
从五代、宋元到明清,历代许多画家对雪景山水都颇有会心处,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或深得王摩诘之遗意,气韵简淡,意境悠远;或自出机杼,独具风神。
古画中的雪景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一作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杭州)人。南宋画家,宋宁宗时为画院待诏,并赐金带。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
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远景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少皴多染,以显其阴阳向背和层次变化。坡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画面左下方的景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前后掩映,如双龙对舞。
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由于经过近九百年的氧化,绢已发黄、变暗,使得用蛤粉点染的白雪历久弥新、晶莹璀璨。画面右下角为细波荡漾的湖面一隅,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无际,把观者引入深远渺茫、意蕴悠长的境界。
元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九峰雪霁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
图中描写的是山中雪霁的景象,画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简繁合一的精品。
南唐 赵幹 《江行初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唐画院学生赵幹《江行初雪图》可以说是江南雪景山水的经典之作。
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 树木笼雾, 江岸小桥, 一片初白, 寒风萧瑟, 江水微泛, 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 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 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 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另外, 画中树石笔法老硬, 水纹用笔尖劲流利, 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 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值得一提的是,画前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唯一传世书法真迹:“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
明 唐寅 《柴门掩雪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柴门掩雪图》为明代画家唐寅的佳作,描绘雄伟险峻雪山图景,气势磅礴中又有清隽潇洒,人物与景色协调统一,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绘画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画中屹立着一座山峰,挺拔直插云霄,雪后的山中非常的幽静,在这美丽的冬日雪景中一位行人正走在雪中,或许他是被前面酒家飘出来的酒香所吸引,或许是为了拜访山中隐居的朋友。山中一位隐士正在伏案读书,缕缕的香炉烟飘散在空中,一切在雪景的冬日中都显得静谧、安详。唐伯虎自题:“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炉头煮酒香。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
明 文徵明 《寒林晴雪图》上海博物馆藏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皆有雪景山水传世,如沈周《灞桥风雪图》、唐寅《函关雪霁图》、仇英《剑阁图》等,其中文徵明的雪景山水画存世较多,据统计,现藏于各大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的作品有十幅(卷)多,如《雪桥策马图》(南京博物院藏)、《湖山雪霁图》、《山居雪霁图卷》、《雪景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寒林晴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关山积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阴晴雪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溪山积雪并草书咏雪诗合卷》、(传)《雪满群峰图》、(传)《雪山觅句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传)《雪山跨蹇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溪山冬雪图》、《雪山行旅图》等。
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两种风格,尤其以“细文”山水画名世。文徵明的雪景山水也有此种风格差异,基本上延续了其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特征。文徵明终生服儒科,深受儒家文化熏染,追求温润平和的风格,推崇精致、秀润、淡雅、含蓄的画风。这在其雪景山水中表现地也非常明显。
《寒林晴雪图》虽然画了高山积雪的环境,却山崖滋润,树木舒挺,笼罩着温馨宁静的气氛。构图以高远之法,布影极繁,用笔淡而精细,几可算得上小楷入画,其严谨处让人惊叹。
明 蓝瑛 《溪山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盖,枝桠彷佛披上白衣,展现万千姿态。山巅和脉岭及岩石缝隙,则布满了银白色晶莹闪烁的苔点。蓝瑛在画中运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颜料,让丰富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表现雪后放晴山景瑰丽的景象。画中央有一条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着红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着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
清 石涛 《雪景山水图》
此幅雪景山水册页,属石涛十二开画页中画法最为怪异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涂抹,墨色翳润,山峦皑皑白雪,用极简括皴笔草草舒写,笔断意贯,气脉成章,显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
清 弘仁 《西岩松雪图》
画面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以勾勒为主,画雪景“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阳面留白,阴面着墨,树木墨色较浓。构图繁密,笔法清健,意境高古。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本文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资料、相关古画赏析及扬州发布等)
责任编辑:陈若茜
<>传统文化里,秋的意味比较深远,它既是丰收,又是多愁。立秋最广为流传的风俗就是贴秋膘——夏天吃不好,身体消瘦,需要囤积些脂肪过冬。大概古人深谙生活不易,创造机会让自己放肆吃喝,做一天快乐肥宅。
< class="pgc-img">>
初白、小米|文
开开心心地做个吃瓜群众
如果今天晚上不下雨且空气质量比较好的话,你可以试着找找北斗七星。
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古人称之为“申”的方向。如果你有幸找到,恭喜你,你离夜观天象神机妙算又近了一步。
如果你今天看到有人抱着一片西瓜,煞有介事地啃出“立秋”两个字,不要奇怪,他只是在啃秋瓜。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镯除暑气和避免痢疾等疫病。
这一风俗也叫“啃秋”或“咬秋”,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北京的习俗是立秋当天早晨吃甜瓜,晚上吃西瓜。江苏各地立秋时刻吃西瓜咬秋,认为可以防治生秋痒子。
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秋咬的是西瓜,并且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清朝张烹《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在上海郊区农村,咬秋这个习俗变成了向亲友邻舍馈赠西瓜。平素吃的都是自家所种之瓜,这天必须吃亲友送来的瓜,除调换口味外,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种植技术。
如果你看到两个人肩抗着一杆大木称,下面悬一个竹筐,孩子就坐在筐里称体重。也不要奇怪,这叫“称人”。
在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在立秋这一天,人们要称量体重,并将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称得的体重相比较,看看经过了一个夏天人们是瘦了还是胖了。
体重轻了叫“苦夏”,所以瘦了就要补,于是立秋称人也是秋天开始“贴秋膘”的一个信号。
相比活泼有趣的民间风俗,宋代宫廷过立秋更有浪漫情怀。
宋时立秋,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在古代,是一个特有仪式感的事儿?
相比立春,立秋被现代人重视的程度弱一些,但在古代,它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节点。它和立春一起被确定的。
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记载,上古时代,人们已经将自然时间分为四时和八节了。四时好理解,就是春夏秋冬。
八节是啥呢?指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从日夜长短的角度来看,就是日最长、夜最长、日夜平分以及四个季节的开始。
这是谁提出来的呢?老顾认为是淮阳太昊陵里躺着的那位人文初祖。他说,伏羲他老人家创制了八卦图,又区分出八个节气,从而教化百姓不违农时。
还有一种说法,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拿着小棍观测日影,初步初步敲定了“二至”和“二分”的日期。
在此基础上,到了春秋战国,滑县老乡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里,已出现“立春”、“始雨水”、“日夜分”、“立夏”、“日长至”、“小暑至”(小暑)、“立秋”、等13个节气的名称。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年),汉武帝制定太初历,二十四节气逐渐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这些节气之中,有的逐渐演变成为节日,如立春、清明等。
按照字面来解释,“立”是“开始”;所以,立秋春意味着暑热退去,秋天将要到来。季节转换在现代人看来在平常不过,都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但在遥远的周朝,逢立秋那日,天子要一本正经地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都城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在仪式感这方面,汉明帝更是做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了要率领文武百官在洛阳西郊迎秋外,他老人家还下了规定:所有人穿白色衣服,马车上套上白布,旗子也用白色。
虽说场面有点瘆人,但足以证明,古人对立秋足够重视。
北方人贴秋膘还是吃饺子!
脱离农耕时代之后,人们对节气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以前伴随着土地,靠天吃饭时那么大了。
北方人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吃上。
贴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续至今,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还有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根据老北京的习俗说法,立秋当天要多吃肉,储存下足够的资本用以过冬。
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
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
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东北这时候吃饺子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带来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沈阳人自古就有好吃的习惯,并且是什么季节吃什么,在这方面东北的沈阳人特别的在意和讲究。
比如说立春那天吃春饼;头伏饺子二伏那天煮面条;端午时节包粽子;立秋包饺子。
山东莱西一带立秋日民间也吃饺子,有“立秋的饺子入伏面,吃了哽天不出汗”之说。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有着地域独特的贴秋膘习俗。比如山东莱西地区也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浙江一带流行食秋桃,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当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广东的习俗则是要吃点叉烧肉;四川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而立秋对一些地方来说,意味着忙碌的开始。
< class="pgc-img">>延津县僧固乡德士村,是河南蟋蟀交易市场的发源地,号称“河南第一虫交易大市场。自1997年村民老董的蟋蟀在上海赢得冠军后,这里蟋蟀名声大振,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蟋友”来此收购。
立秋,河南新乡延津蛐蛐交易市场也火爆了起来,市场上人头攒动,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板商家聚集在此,只为能淘到一只心怡的蛐蛐。
每年差不多从立秋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就会有人毫不吝啬地投入精力和财富到搜寻蟋蟀(俗名蛐蛐)的工作中,为的是从这种仅能存活百天左右的昆虫中,挑选出更能“战斗”的佼佼者。
一般来说,斗蛐蛐的过程最长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巴掌大小、材质不一的圆钵是它们的战场,对垒的双方在斗草的撩拨下周旋,瞄准时机跳将上去狠咬一口。
为了这近乎电光火石间的较量,不少蛐蛐玩家们要在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远赴异乡,在田间地头大路边呆上个把月,风吹日晒,从“撬子手”或者二道贩子那里,花费不菲的金钱将优质的蛐蛐收入囊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号外号外
< class="pgc-img">>我们终终终终终于又要招聘了!
如果你
渴望深入发掘和传播河南文化
如果你
对于文字创作有着独到的触感和坚持
如果你
能够360度无死角玩转微博抖音公众号
或者你
只是单纯地渴望有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
无处安放的才华
那么 我们诚挚地欢迎你加入豫记
招聘岗位:
内容主笔、新媒体运营、内容实习生、新媒体运营实习生
薪资面议
简历投递邮箱:
yujimedia@163.com
(邮件标题:应聘+岗位+姓名)
温馨提示:随件附寄个人作品效果更佳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桃之夭夭
图:来自网络
刘军是我们小镇的邮递员,从我二十年前嫁到这个小镇,他就是这个镇唯一的邮递员。
二十年来,风里雨里,他每天穿着一套邮局专用的绿色衣服,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车后架上一边一个搭着两个同样是绿色的挎包,俨然成了这个小镇的一道绿色风景线。
邮递员的工作时间跟邮局职工的工作时间一致,早八点晚五点,但是刘军每天六点就到邮局了。
因为我们镇就他一个邮递员,工作量非常大,而他还是个极有责任心的邮递员。
刘军每天早早去邮局,把当天要送的东西分门别类装好,七点就骑着自行车准时出发了,有时要送的东西多,他要忙到晚上九点多钟。
二十年,沧海桑田,国家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小镇也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二十年前是书信往来的年代,现在网络普及,人们都在网上买东西,刘军挎包里的书籍和杂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鼓囊囊的快件。
唯一没改变的是刘军的出行工具,依然是那辆绿色的自行车。在岁月的洗礼下,那辆自行车犹如年迈的老人,已经不堪重负。刘军也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变成了鬓角初白的中年人。
要说这二十年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刘军娶妻生子了。
刘军的老家在距离小镇五公里的一个村子,他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困难户。刘军上边有七个哥哥,他是家里的小儿子,父母早年间就去世了,他是七个哥哥给拉扯大的。
刘军老实巴交,性格有些木讷,少言寡语,家里又是出了名的困难,所以他三十多岁了也没能娶个老婆。
十年前,经村里人介绍,刘军娶了个叫吴翠花的女孩,比刘军小好几岁,只不过精神有点问题,据说她的精神毛病是气的。
几年前,吴翠花考上了一所城里的大学,但是都开学了,也没见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她被人冒名顶替了。
那家有钱有地位,有着撼动不了的根基,吴家只能吃哑巴亏。急火攻心下,吴翠花就变得疯疯癫癫了。
就这样,一个本应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有着体面工作的女孩,成了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和顶替她名字上大学那个吴翠花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吴翠花虽然精神不太好,但是她不打人,不骂人,就是在家待不住,要四处走,看着人就说:你知道吗?我考上大学了,但别人顶下来了!然后就是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笑过以后又是嚎啕大哭。
自从刘军娶了吴翠花以后,他又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每天工作之余大街小巷的找老婆,因为一不留神,吴翠花就坐火车去城里,说要找那个跟自己同名的人,杀了她。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晚风很大,我接上晚自习的女儿回来,见刘军正弯着腰,弓着背,艰难的骑着自行车在风里穿梭,车后架上坐着他的老婆吴翠花。
原来,他防止吴翠花到处走,也为了让她散心,上班也带着她,刘军去送货时,吴翠花就坐在车后架上跟着他到处走。
再后来,他们的女儿出生,刘军的车后架上就经常坐着一大一小两个女人。
吴翠花自从做了母亲后,母爱被唤醒,她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知道给晚归的刘军做饭了,只不过,有了女儿后,原本节俭的吴翠花变得大手大脚起来。
刘军每个月的工资才1500块钱,发了工资他就如数上交吴翠花。
吴翠花有了钱以后,就抱着女儿上街疯狂的买东西。小孩子吃的,穿的,玩的,只要吴翠花喜欢,她全部买下来。
有时同款的衣服她要买好多件,直到刘军的1500块钱全部花完,她才抱着女儿提着大包小裹凯旋而归。
面对吴翠花的怪异行为,刘军没有一句埋怨,哪怕下顿没米下锅了,他也不曾说过一句过分的话。
刘军总说:“翠花的病就是从气上得的,我不能再气她了。”
后来,我们镇上的人都知道了刘军家庭困难,他老婆再买没用的东西,干脆就不卖给她,因为刘军太不容易了,1500块钱,那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呀!
刘军不只对家庭尽职尽责,他对工作的态度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永远做不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也就是为啥邮递员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几十年。
有一次,我在网上买了几张壁纸,货送到了邮局,是刘军给我打的电话,当时我在外地,得晚上九点多下车。
刘军就说,那我等你吧,放到你家门口我怕被别人拿走,我在邮局等你,你下车来取就行。
他的这句话着实把我感动够呛,一个快件而已,他完全没必要这么认真,蛮可以把货拿回邮局,我明天自己过去拿。
当晚等我到邮局的固定取货地点时,见刘军就着昏黄的灯光蹲在地上整理第二天的货物。
当时我万分感动,我说还麻烦你等我这么晚,他笑笑,说当天的事当天办吧,快件到了,我尽快第一时间送到买家手里,省着大家着急。
如果你说刘军这是傻,但有一件事他做的更傻。前年,吴翠花突发脑出血,被连夜送到沈阳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军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户,结婚几年来,手里一分存款没存下。老婆这突然一病,刘军简直是六神无主。好在,他平时人缘好,如今遇到事了,我们小镇的人没有看热闹,有好心人帮他办了水滴筹,还有人亲自开车去医院给他送钱送物。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军的水滴筹捐款达到十几万元。吴翠花出院以后,去除住院费还剩下好几万块钱,出乎意料的是,刘军却把剩下的钱捐给了我们市红十字会。
他的这一做法,很让大家不解,有些人就说他傻,这钱就应该自己留下,家里还有个上学的孩子,到手的钱怎么还能往外推?
刘军就憨憨的笑,他拘谨的说:这钱是大家献的爱心,是给我媳妇的看病钱,不是让我供孩子过日子的。如今她病好了,这钱我自然不能要,把它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现在不需要了,就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
这就是刘军,一个傻傻的憨憨的汉子,但他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身虽贫而志不贫。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很让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