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风靡一时的小肥羊,如今却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其中的原因,竟是因为它被国际餐饮巨头百胜收购后,迅速走向了衰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溯那段曾经的辉煌,探寻小肥羊消失之谜。
在遥远的一九九九年,内蒙古的钢铁工人张纲创立了小肥羊。他以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创意的理念——吃火锅不占小料,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短短几年间,小肥羊如日中天,成为了中国火锅界的领军品牌。张纲,这位曾经的钢铁工人,凭借着他的江湖气息和一群好兄弟的支持,成功将小肥羊打造成了餐饮业的璀璨明星。
在创立小肥羊之前,张纲曾经历过种种艰辛。他和一群兄弟下海经商,尝试过各种小生意,甚至曾因为资金紧张而睡在火车站和大马路上。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张纲更加珍视兄弟情谊,也让他更加懂得如何经营一家企业。
小肥羊的成功,离不开张纲和他的兄弟们的共同努力。他们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品。同时,他们也深知人脉的重要性,通过广泛的社交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加盟商和投资者。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小肥羊每三天就要开一家新店,百分之八十都是加盟店,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正是这种依靠江湖义气的高速扩张,为小肥羊埋下了隐患。很多加盟商在交了钱、拿了配方后,便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经营。服务质量、口味品质、食材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小肥羊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尽管张纲后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通过引进高管、调整策略等方式进行改革,但已经难以挽回颓势。
二零零八年,小肥羊成功登陆港股,成为中国的火锅第一股。然而,这并没有为小肥羊带来转机。反而是在这一年,国际餐饮巨头百胜看中了小肥羊的市场潜力和品牌影响力,决定对其进行收购。对于张纲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毕竟,面对国际资本的强大实力,他或许认为将小肥羊交给更专业的团队来管理,会是一个更好的出路。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被百胜收购后,小肥羊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百胜的管理层对于小肥羊的经营模式和品牌理念并不认同,他们试图将小肥羊改造成一个更符合国际标准的餐饮企业。然而,这种改变却让小肥羊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消费者也开始逐渐流失。
此外,百胜还对小肥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和重组,导致很多原有的员工和加盟商失去了工作和生计。这种变革给小肥羊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也让其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动摇。
< class="pgc-img">>最终,小肥羊在百胜的管理下逐渐走向了没落。曾经的火锅一哥,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回忆。而小肥羊的消失,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创新和实力,更需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倒一杯八二年的可乐,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品味出小肥羊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落寞。然而,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应该为小肥羊曾经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和独特体验而感到庆幸。毕竟,它曾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于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
#小肥羊为什么没人吃了?#?
左传——庄公十一年》中有一句话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译为: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王朝兴替,其亡也由帝王。任何一个王朝衰败和灭亡的轨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同样,商业也是如此。
上文说到,小肥羊,火锅界曾经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宫廷秘方+锡盟羔羊+不蘸小料的独特吃法,让它红极一时。仿照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加盟制度,让它以三天一新店的速度,开遍了全国各地。
可在上市以后,创始人团队却急流勇退,把股权一步步出让给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国际连锁快餐巨头百胜集团。
外国管理层的水土不服也好,竞争策略的失误也罢,如今的小肥羊早已是风光不再。
< class="pgc-img">>连锁加盟,野蛮扩张;着手改革,全国第二;
2000年,也就是成立的第二年,小肥羊开始在上海、北京、深圳试水直营和连锁加盟店体系。最高峰的时候,3天就能开一家新店。才刚刚到2001年年底,小肥羊就已经遍地开花,拥有了445家加盟店,集团销售额达到15亿元。
小肥羊虽然开店的速度跟闪电似的,可在管理制度上却远远不达标。张钢也从快速扩张的狂喜中冷静了下来,开始琢磨着要收一收,不能让盲目扩张毁了小肥羊。
2004年,张钢拿出5%的股权,把蒙牛负责投资上市的副总裁卢文兵给挖了过来。
卢文兵,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是蒙牛香港上市的策划者、推动者,2002年成为蒙牛主管投融资和上市的副总裁。2004年,卢文兵调任小肥羊任常务副总裁,2007年4月,卢文兵正式担任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公司总裁。
卢文兵来了后,经过一番仔细考察,提出了六个“化”的发展方向。哪六个“化”呢?服务标准化、连锁规范化、产品精细化、沟通信息化、战略国际化、管理系统化。
一个卢文兵,给小肥羊带来了质的改变。2004年,小肥羊以43.3亿元的营业额,名列全国餐饮企业百强榜的第二名。同一年,公司入围“中国五百强企业”,成了当年唯一一家上榜的纯餐饮企业。
< class="pgc-img">>规模跃进,必然失控;资本入局,两派分化;
问题累积,最终集中爆发,致使加盟店在品牌、菜品、品质、财务等众多层面失控,消费者终端体验变差。
为向更高层次发展,2006年7月,小肥羊引入3i和PraxCapital两家私募基金2500万美元的注资,为餐饮业吸引国际资本开了先河,上市成为小肥羊当时新的战略目标。
2008年6月,卢文兵成功带领小肥羊登陆香港主板,成为首个在境外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被业界誉为“中国火锅第一股”。
当年3i在完成对小肥羊的投资以后,项目负责人王岱宗,肯德基香港公司的总裁杨耀强,还有汉堡王的前副总占据了小肥羊的3个董事会席位。一年后,王岱宗和杨耀强正式接任小肥羊的CFO和COO,也就是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
就这样,小肥羊内部出现了两支管理力量。一支是以卢文兵为首的内蒙籍旧高管,一支则是以王岱宗、杨耀强为代表的国际化新高管。
两派高管水火不容。一边想引入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一边说国外经验在中国水土不服。这边骂整天建这个系统那个系统,浪费资金、开店不力,那边骂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只关注短期利益。双方越闹越凶,怨气连天,逼得人在海外的张钢不得不二选一。
张钢选择了兄弟。2009年,杨耀强出走。2010年,王岱宗离职。
与此同时,小肥羊在大陆的增长也陷入了停滞,国际化经营遭受巨大挫折。
< class="pgc-img">>中国百胜梦,小肥羊入资本狼口。
张钢心里一直有个中国百胜梦,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把小肥羊打造成像肯德基,必胜客那样火遍全球的标准化餐饮品牌,于是还找到了肯德基和必胜客的母公司百盛集团,希望百盛能帮助小肥羊做大做强。
2009年6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3i把名下持有的小肥羊股权卖给了百胜餐饮集团,自己套现退出。打那以后,百胜成为小肥羊的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大约14%。
张刚本以为百盛入驻小肥羊后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没想到百盛进来后却毫无作为,原来不熟悉中国火锅业务的百盛,只想着控股小肥羊完成百胜布局中国餐饮的另一块拼图。
随后百盛不断增持小肥羊股份,并在2011年5月3日斥资近46亿港元直接收购小肥羊。
此时,小肥羊竟然完全进入了美国百胜的狼口,小肥羊开始完全参照肯德基、必胜客的标准化快餐流程,最终导致中西融合失败,昔日中华火锅第一股逐步淡出消费者的视野。
小肥羊还会卷土重来么?请听下回分解。
(假舟楫者)
<>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在中国火锅拥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火锅出现了。作为中国独创的美食,火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
如今说到火锅,大家都一定会提到一家餐饮企业——海底捞!
最近上市刚好一年的海底捞就交出了它的第一份财报。
财报显示:2018年,海底捞的总收入为169.69亿元,同比增幅为59.53%;归属所有权人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60.16%。
除了财报上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在股市上海底捞也成为了大赢家,彻底涨疯了!
2019年以来,海底捞已经实现72%的增长,市值达到了1621.8亿港元(合人民币1388亿元),硬生生将海底捞董事长张勇、舒萍夫妇抬上了全球餐饮业的首富地位!
从海底捞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说无疑是亮眼的,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回望10年前的火锅市场,大家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海底捞会有今天的成绩!
壹
2002年已经创立海底捞8年的张勇第一次带着海底捞走出了成都。
但便如此,实际情况并没有张勇想的那么好,海底捞依旧是不温不火。
而在这时一个名叫张钢的内蒙人却带着一家叫做“小肥羊”的火锅一路从北方打到了成都,打得海底捞措手不及!
< class="pgc-img">>要知道当时的“小肥羊”创立仅仅3年,日营业额已经达到了恐怖的17万!全国的线下门店已经超过600家,年营收额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7亿元,成为了中国本土餐饮的冠军企业!
这个成绩的海底捞来说是望尘莫及的,张勇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肥羊“侵占整个火锅市场。
用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当时的海底捞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2008年如火如荼的”小肥羊“更是成功登陆港陆,成为了第一家火锅上市企业。也是因此,“小肥羊“当时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一切繁花似锦的背后,危机正在悄然而至!
贰
说到“小肥羊”就不得不提他的创始人张钢了。张钢曾在包钢做过4年工人,后来跟着几个工友一起下海经商,创办“小肥羊”之前张钢对于餐饮行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 class="pgc-img">>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钢到西南地区出差,路途中吃到了一种不用蘸料的火锅令他印象深刻。吃完后张钢依旧对其味道恋恋不舍,于是便回去买下了这个火锅的配方。
回到内蒙后张钢结合内蒙的独有特色将这个配方改良了一下,经过反复的调试和很多朋友的评鉴,最终张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独特口味!
于是迫不及待的张钢便四处借钱开起了第一家“小肥羊”!就连张钢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店仅仅3天就被“挤爆”了,30张桌子坐的满满当当,门外还有着多排队等候的人。
< class="pgc-img">>此景之下,张钢又迅速的在包头市新扩张了两家分店,但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满足食客的需求,可以说开一家“爆”一家!
就这样,“小肥羊”开启了它传奇的扩张路,一路从北开到了南,最后甚至还开到了国外!
即便在洛杉矶、多伦多你也可以看到”小肥羊“的门店,成为了世界餐饮界的传奇!
据说当时的”小肥羊“3天就能新开一家店,到了2004年门店已经超过了700多家!
叁
”小肥羊“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惊人的扩张速度和张钢的魄力分不开。
当时,张钢大胆的采用了放权的加盟制。这种制度的运行使得“小肥羊”店面不断成几何倍增长。
但放权加盟制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管理。如何在放权的情况下得到管理的统一呢?
对此张钢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那就是靠一个“义”字!
虽然这个字看起来很江湖气,不符合管理理论,但在张钢这确实很适用。
张钢把加盟者都看作是创业的合伙人,分配了合理的股份。这样,这群人就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张钢,毕竟张钢挣钱他们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在管理上基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张钢是个很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人。
2002年张钢就从蒙牛挖来了孙先红和卢文兵二人,并拿出了5%的股权。由此可见,张钢为人大气,对待人才很重视。
而这一切也为张钢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回报!
卢文兵上任总裁后便烧了“三把火”,如果没有这“三把火”可以说也就没有“小肥羊”的辉煌。
< class="pgc-img">>第一:卢文兵将“小肥羊”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将加盟人员都变成了持股人,使得加盟人更赚钱的同时,管理也更加顺畅。
第二:找出有问题的加盟店,转成直营或者联营的模式,将品牌树立起来,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第三:寻求投资,走资本路线。最终引进了英国的3i私募和普凯投资基金共2500万美元。
可以说卢文兵做的这三件事为日后“小肥羊”的巅峰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了名震四海的“中华火锅第一股”!
< class="pgc-img">>肆
说到“小肥羊”的上市除了卢文兵以外,还有一个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那就是“小肥羊”的首席运营官杨耀强。
杨耀强是当时卢文兵找来的出资方3i集团帮“小肥羊”从肯德基挖来的职业经理人。杨耀强本是肯德基香港行政总裁,在3i集团的推荐下去了“小肥羊”。“小肥羊”能成功上市杨耀强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所以上市后张钢对杨耀强极为信任,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放给了杨耀强。
因为张钢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小肥羊”做成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世界连锁餐饮,因此上市后便一直在海外市场考察,以国内的管理都基本的交给了杨耀强。
杨耀强接手国内业务后一心想提升“小肥羊”的品牌形象,因此提出了加大加盟成本的策略,使得“小肥羊”的加盟费用越来越高。
< class="pgc-img">>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杨耀强在管理方式上比较强硬,因此和加盟者的关系越来越僵化。加之后面这些高成本的加盟店还出现了亏损的方式,更是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最终在股价的压力下,张钢还是站在了管理团队这边,杨耀强也因此离开了“小肥羊”。但自那之后,”小肥羊“的生意也开始逐渐出现问题,生意下滑的很厉害。
就在此时3i集团和普凯两家出资方眼看股价形式不好,便将手中的全部股份都卖给了百胜。
百胜进来后张钢因为知道它们的实力,因此觉得在百胜的帮助下”小肥羊“有望成为第二个必胜客,因此说服了很多管理层将手中的股份卖给百胜,称百胜进来后”小肥羊“股价会大涨。
也是因此,百胜成为了”小肥羊“的第二大股东!而此消息一出,”小肥羊“的股价果真就上涨了15%!
< class="pgc-img">>但谁也没有想到强势的百胜进来以后却是起到了反作用。
百胜对于火锅业务并不熟悉,对中国市场也不够了解,但进入团队以后却十分的强势,处处滞压张钢的控制权。也是因此,双方的矛盾一次又一次的激化了。
最终张钢还是妥协了,他认为百胜至少不是浪得虚名,如果能把“小肥羊”做成第二个必胜客也值了,于是便和自己的管理团队减持了大部分的股权,将“小肥羊”的控制权交了出去。
2012年百胜以46亿港元现金收购了“小肥羊”所有的股份,并宣布了退市私有化的方案,因此张钢的整个团队也被资本踢出了局!
谁想到退市后的“小肥羊”在百胜的带领下一日不如一日,迅速陷入了关店潮,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曾今的传奇餐饮就此落幕。
伍
对于“小肥羊”的失败更多人归结于张钢的急功近利导致自己最终被踢出局。
但以客观的角度来看,这都是那个时代企业家将企业从小做大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奈。对于像张钢这样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对于资本的认知太少了,在国内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学习。
而当团队足够大,还要和市场竞争的时候,他曾今的那套“义气”管理法已经失去了价值,因此他想依靠“百胜”这样的大资本方也是无奈之举。
所以还是那句话“创业容易守业难”,一家公司能否做大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标准化”,如今蒸蒸日上的“海底捞”就是最好的印证!
商场如战场,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下,一步错步步错。在餐饮行业这个准入门槛极低的行业,只有做到“标准化”才能使一个企业活得更长、更久!
如今包头市乌兰道旁的第一家“小肥羊”门店的牌匾依旧悬挂在那里。但门店却已另作他用,据说张钢每次路过那样,都一言不发,然后长叹一声,转身默默的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