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 旖旎
顾客的口味越来越“刁”,餐厅菜品越来越大同小异,餐企想从“味道”上独树一帜很难。
酱油一直是餐厅的“灵魂”调味品,它逐渐替代盐和味精,帮助餐厅形成菜品味型上的壁垒,满足顾客口味上的升级需求。
正因如此,这也让酱油的行业规模突破800亿元,每年以8%的速度在增长。
基于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拥有150年历史,全球第五大食品和饮料企业卡夫亨氏,在中国“酱油”赛道不断加码,近日推出全新升级产品——“味事达蒸鱼豉油”。
究竟新产品的入局能为餐厅味型带来哪些创新灵感?又能给餐企带来哪些利好呢?
150年全球食品饮品巨头,
推全新升级版蒸鱼豉油“加码”800亿酱油赛道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酱油市场2018年销售规模约为920亿元,2017-2020年预计销售额将保持稳定增长,复合增长率约为10%。
疫情期间,调味品市场的龙头企业也逆势崛起,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靠酱油拥有高业绩和高股价,可见这一市场潜力巨大。
究其根源,这与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饮食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食客越来越追求新鲜、品质、特色的餐厅菜品,所以如今对于餐厅大厨的考验标准也越来越高,这也不得不逼迫整个行业进行不断的迭代升级。
但餐饮业是一个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由于原材、调味、烹饪技法有限,味型很难有所创新,想要走差异化路线其实并不容易。而眼下市面上的大多数调味品,已然不能满足餐企菜品升级的需求了。
正是洞察了餐饮业进退两难的窘迫局面,卡夫亨氏推出了全新产品——味事达蒸鱼豉油。
卡夫亨氏是全球最大的食品与饮料公司之一,2020年净销售额逾260亿美元。公司自1984年进入中国,其在中国主要经营两大业务单元,包括: 酱料及调味品、婴幼儿辅食。其中,家喻户晓的品牌有亨氏、味事达、广合、美味源等。
此次进军“蒸鱼豉油”品类赛道,卡夫亨氏不仅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方面加大投入,还深入了解了中国顾客的口味需求,赋予餐厅菜品“领鲜的力量”,助力每位大厨不断开创新境界,激发更好的食材本味。
114位厨师试味,鲜而不咸,八味提香
助力餐企菜品升级
为了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全新蒸鱼豉油,卡夫亨氏对114位专业厨师进行访谈、试味,经过了上百次筛选与比例调配,才研发出这样一款适合餐企的调味新品。
1、蒸鱼豉油全新口味升级——“鲜而不咸”
针对目前市面上的大多酱油已经让顾客产生“味觉疲劳”,不能满足餐厅菜品升级需求,甚至很容易打破食材原本味道的问题。
卡夫亨氏采用纯物理压榨特殊工艺,使每一滴酱油都包含黄豆酱油精华,激发更好的食材本味。
此次的蒸鱼豉油在市面原有产品基础上,重新研发创新升级,主打“鲜而不咸”,不仅能让食材焕发本身的新鲜,也让“咸”味适中。
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在“少油少盐,品质优先”的健康生活理念下,食客越来越重视食材本身的“鲜”味,而卡夫亨氏味事达系列,作为酱油十大品牌之一,也一直将“鲜”味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和宗旨。
2、114位厨师试味,8香领鲜,助力餐企菜品升级创新
在此次的新品研发中,卡夫亨氏味事达更是独创8香秘方,匠心打造蒸鱼豉油。
基于去腥提鲜、增香解腻、回甘生津的寻香标准,从传统香辛料精选8道臻材,综合香料及应用菜式特点,通过与114位专业厨师访谈、试味,上百次筛选与比例调配,使风味各异的香料与酱油豉香完美融合。
“粤菜以蒸、炒为主,味事达蒸鱼豉油色泽鲜亮、咸度适中,不仅能够带出鲜味、还抑制腥膻味,增加复合香气,让菜肴鲜得出众,口感层次丰富。” 中国烹饪大师南厨宗师欧锦和说。
“闽菜烹调风格清鲜、和醇、荤香不腻,重点突出‘鲜’和‘香’。味事达蒸鱼豉油的豆豉香在与食材调配上咸淡平衡,自然提升食材的‘原鲜’,改善了海鲜菜品较为单一的风味。” 中国烹饪大师殷俊表示。
不仅仅是粤菜和闽菜,现在很多餐厅都在探索还原菜品的本味,不断创新升级来锁鲜、锁香,卡夫亨氏蒸鱼豉油全新升级系列的推出,就是要帮助餐厅在菜品上味型创新,增加顾客的复购。
3、还原食材本真,大厨更易调整菜品“味型”
升级版蒸鱼豉油不仅入口醇、舌尖鲜、回口甘,特定发酵技术还让酱色更红亮,渗透力更强,更容易帮菜肴增色,提升菜品颜值,同时也更能激发食材本真香味,为餐厅大厨提供了菜品烹调时的独特灵感。
比如在清蒸时,蒸鱼豉油可以充分释放浓郁豉香,激发食材本味;白灼时,它可以突出豉油的鲜甜平衡,用超强渗透让食材充分入味。炒、爆、焗时,它可以提升食材的锅气,在不打破食材原有鲜味的基础上,用适度的提味还原食材本真。
也就是说,此次推出的蒸鱼豉油在味型上的迭代升级,在满足食客对复合口感、特色风味的追求之下,也让餐厅大厨更容易去调整菜品的“味型”,让菜品鲜味出众,层次多样。
职业餐饮网总结:
对一家外资食品巨头来说,要研发中式酱料和调味品,的确是非常大的挑战。
但作为全球食品和饮品巨头,他们更能洞悉全球餐饮行业的趋势,而为了能够拥有贴近本土口味,卡夫亨氏将亚洲总部迁址中国,无论从味型上的创新,还是产品上的迭代升级,都看到了这个全球巨头的匠心。
在巨头的入局之下,您觉得餐企能否获得一些利好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观点。
菜品7分靠调味,还有3分靠餐厅”。
注:本文为“红动食刻联动大咖直播季”期间,以《餐调标准化如何赋能连锁餐饮》为主题直播对话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有删减。
餐调作为行业刚需产品,其如何助力餐饮品牌,实现跨门店菜品口味一致?餐调标准化对于连锁餐饮拓展新市场、开设新门店的赋能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日前,红动食刻邀请到川海晨洋总经理王洋与餐饮供应链主理人小白,深度探讨餐调如何赋能连锁餐饮。
< class="pgc-img">>本期节目嘉宾
樊宁
红餐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和经济学双学士,澳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近年来专注于餐饮产业研究及品牌营销服务,连续多年参与《中国餐饮发展报告》的编审工作。
王洋
川海晨洋总经理
川海晨洋专注餐饮定制30余年,拥有50项自有专利技术设备,服务全球6000多家餐饮企业,触达近10万家门店,满足不同的差异化定制需求,提供全餐饮调味解决方案。
小白
餐饮供应链指南主理人
红餐网旗下MCN合伙人,12年头部餐饮供应链经验,全网垂直粉丝60W+, 服务餐饮品牌200+。
观点·红动食刻
01.
餐饮调味标准化的意义是什么?
王洋:标准化的核心意义,第一是安全,食品安全是红线问题;第二是成本和效率,专业的工厂更有集采优势,批量化生产的效率更高;第三是稳定,让三个门店或千家门店的口味做到统一,就是调味标准化。
小白:餐调标准化能保证每家餐厅都能够打破地域局限。原料标准、工具标准、动作标准,是连锁餐厅的基本要求,而供应链企业在原料端把原料标准解决了。因为有后端的供应链不断地提供好的、稳定的、高性价比的产品,才能让品牌突破百店、千店、万店。
樊宁:无论是从食品安全、成本效率、出品稳定性,还是餐饮门店的扩张效率来说,餐调标准化都有重要意义。
02.
在爆品打造上,川海晨洋有什么经验分享?
王洋:餐饮的风向、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随时都在变,我们的对策是观测各个渠道的底层数据,做个“风味雷达”。
结合“风味雷达”,我们从去年开始做游学走访,希望“食小味成大事”,走进小地方去寻找有意思的市井味道。再通过我们标准化研发的能力,把这种小众口味放到大市场上。
同时,我们和合作伙伴正在尝试打造原创爆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怎样能做出爆品口味?根据口味怎样做出爆品菜品?在菜品的基础上,怎样去孵化出一些爆品项目?
03.
餐调标准化能力提升,
是否会加剧下游餐企的同质化竞争?
王洋:菜品7分靠调味,还有3分靠餐厅。餐厅如果想在基础味型上改善出品或形式,取决于他们本身的个性化升级和二次开发。我们一般不会把产品做满,那样容易损伤餐企的个性。
小白:上游企业想提供更多标准化、便捷的产品给到下游,但下游餐厅作为需求载体,顾客又喜欢吃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意味着产品永远在变。从品类上来说,只有够火,才会形成强大的后端,倒逼好的服务和高的性价比。
樊宁:从上游到下游,品类是不停向前发展的。要在相对同质化的竞争中,寻求并放大自己不同的点——在相同中孕育出不同,这是推动我们整个餐饮品类不断向前进步的原生动力。
04.
怎么看待调味料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关系?
小白:定制化需要一定的体量去支撑,便于预测产品的销量。有些日料小店门店数量不多,但品质很高,他们会选用像豚骨拉面汤、炒面汁等标准化的产品,等品牌发展到成为大型寿司店或连锁料理店,它们才会定制酱油、烧烤汁、烧鸟汁。
王洋:定制化更像是进阶的玩法,我们打造了一个标品库,希望能够覆盖和满足大部分普适化的需求,给客户更多试错的可能性。而餐企要把握好节奏,在什么阶段启动定制化,在此之前标准化对品牌来讲更有性价比。
辣味,才有滋味。
< class="pgc-img">>题图:红厨网摄
作者:林林七
编辑:长乐未央
作家梁文道曾说过,近三十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饮食上越来越重口味。的确如此,一份《中国味感喜好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当下最受18~40岁人群欢迎的味道是辣。
近几年,“口味具有成瘾性”也成为判断一个餐饮品类能否大火的指标。酸菜鱼、辣子鸡、麻辣烫、卤味等经久不衰的菜品其口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具备“成瘾性”。
那么何为成瘾性味型?具备成瘾性的味型都有哪些?在调味上有什么方法?
< class="pgc-img">>何为成瘾性味型?
成瘾性味型主要围绕辣做文章。虽然我们常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但是辣味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由于辣椒含有辣椒素,人在吃下辣椒时,辣椒素会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会出现心率上升、呼吸加速的情况,同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产生一种愉悦感,这是一种“良性自虐”,也是成瘾性味型的原因由来。
当下餐饮市场广受欢迎的成瘾性味型主要有香辣、麻辣、酸辣、煳辣、甜辣等,其对应的代表菜在各餐厅也是销售火爆。那么这些味型的特点是什么?烹饪方法又是怎样的?代表菜有哪些?
< class="pgc-img">>麻辣
众所周知,川菜味型极其丰富,在酸、甜、苦、辣、咸、麻的基础上,衍生混搭出许多复合味型,例如麻辣、椒麻、鱼香、荔枝等等。要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得是麻辣。
提到麻辣味,就不得不提到花椒和辣椒。在我国,花椒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两千年前,我国就开始用酒浸花椒制成椒浆。魏晋以后,花椒的药用功能和饮食调味功能被逐渐开发出来。此后,花椒在烹饪中被广泛使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麻辣味型的麻味主要来自于干花椒、花椒粉、花椒油、藤椒油及青花椒等,辣味则源于干辣椒、辣椒粉、辣椒油、小米辣等。
麻辣味的特点是“辣而不燥,麻而不烈”,因此在调制时会适量加入盐、白糖、老姜、大蒜、葱、酱油、鸡精等进行调味,利用咸味、甜味、香味、鲜味来辅助和味,才能达到效果。
四川麻辣火锅
川渝火锅是麻辣味型的代表之一。其锅底由火锅底料和老油加高汤、味精、干辣椒、花椒等调制而成。其中上面厚厚的这层老油是提味的关键。这里分享一款麻辣老油的制作方法:
郫县豆瓣500克、干辣椒125克、辣椒粉50克、花椒粒10克、豆豉30克、芽菜50克、冰糖100克、八角20克、草果20克、小茴香30克、白蔻10克、沙姜5克、桂皮10克、香叶5克、姜片50克、葱段150克、大蒜100克、醪糟汁100克、胡椒粉20克、菜籽油1000克、牛油250克。
锅中加水放入干辣椒煮5分钟至透,捞出后用刀剁碎成糍粑辣椒,然后在锅中加入菜籽油和牛油烧热,放入姜片、葱段、大蒜低温炸香,下郫县豆瓣小火炒至酥香,加入糍粑辣椒、辣椒粉、花椒粒翻炒均匀,下豆豉、醪糟汁、冰糖、芽菜和各种香料一直小火炒制半小时,炒出香味后离火加盖静置,冷却后过滤掉渣,这就是麻辣火锅的老油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凉菜麻辣味汁
凉菜麻辣味汁的调制相对简单得多,以夫妻肺片的麻辣味汁为例,需要用到辣椒油25克、花椒粉10克、精盐4克、白糖8克、鸡精5克、酱油5克、香油5克、香菜节20克、芹菜节20克、花生仁10克、熟白芝麻5克、卤水或鲜汤20克。将精盐、白糖、鸡精、酱油、卤水或鲜汤放入碗中调匀,加入辣椒油、花椒粉、香油就可以淋在做好的菜肴上,之后再撒上香菜节、芹菜节、花生仁和白芝麻。
麻辣干锅
麻辣干锅的调制也不复杂,以干锅仔兔为例,取干辣椒15克、花椒5克、郫县豆瓣30克、八角5克、火锅老油50克、精盐1克、味精5克、料酒10克、酱油5克、芝麻油5克。先将兔肉码味之后放入油锅炸至表面发干捞出,然后锅中加油,炒干辣椒和花椒,再加郫县豆瓣炒至油色红亮,再加入炸好的兔肉,加入八角、料酒、酱油等一起煸炒入味,再加入辅料炒至断生,最后加入火锅老油和芝麻油,炒香起锅装入干锅内即可。因郫县豆瓣有咸味,所以在码味时加入少量精盐即可,炒制时不必再加盐。另外,花椒也可换成青花椒或者花椒粉、花椒油。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制
水煮
水煮类菜肴也是麻辣味型中的经典菜式,以水煮牛肉为例,需要干辣椒10克、花椒3克、郫县豆瓣30克、精盐1克、酱油7克、料酒5克、味精3克、食用油80克。锅中放油将干辣椒、花椒炒香,再将炒香的干辣椒和花椒剁细或用搅拌机打碎,将凤尾、蒜苗、芹菜等配菜炒至断生后盛入盆中垫底,锅中炒豆瓣至油色红亮时加入鲜汤,加入其它调味品,待汤汁沸腾并熬出香味之后,加入码味上浆的牛肉煮至断生,倒入盆内,撒上干辣椒碎和花椒碎、蒜泥。锅中倒入食用油,烧热后淋烫于菜品的表面,烫出干辣椒、花椒、蒜的香味即可。
< class="pgc-img">>酸辣
除了麻辣,酸辣也是时下流行的复合味型。酸鲜香辣、味感清爽的酸辣味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都适用,叫人食指大动。尤其是在夏季,酸辣味的菜肴更是受人追捧。
以前调制酸辣味比较简单,酸味主要来自于醋,辣味以胡椒粉或辣椒为主,随着烹饪原材料和调味料的不断变化,现在的厨师更多地灵活运用剁椒、野山椒、大红浙醋、白醋、番茄、柠檬汁等各种食材和调味料去调制酸辣味的菜肴。
在这里,红厨网也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酸辣味调制方法。
醋和红油为主调制的酸辣味
以醋和红油为主调出的酸辣味,常被称为红油酸辣,多用于酸辣凉菜的制作,如酸辣拌黄瓜、酸辣凉粉、酸辣莴笋等。做法也简单,取精盐、辣椒油、酱油、香醋、香油调匀,淋在菜肴上即可。醋要选用香醋,忌用白醋。另外,香油虽有增香的作用,但是不宜多。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制
醋和郫县豆瓣为主调制的酸辣味
以醋和郫县豆瓣为主调出的酸辣味多用于热菜的制作,如酸辣牛蛙、酸辣鱼块、酸辣豆腐等,这种酸辣味以郫县豆瓣提辣、以香醋调酸,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稍微减少郫县豆瓣的使用,辅以泡椒或野山椒提辣调酸,酸辣味会更加鲜美。
泡菜和胡椒粉为主调制的酸辣味
以泡菜和胡椒粉为主调制出的酸辣味,流行于风味饭馆,多用于某些泡菜风味菜肴的制作,如泡酸菜腰片汤、泡菜鱼、泡菜烧鸡等。这里的泡菜并不单指泡酸菜,而是泛指泡酸菜、泡萝卜、泡姜、泡椒等泡菜。由于此类泡菜的酸味已经足够浓郁了,一般不另外加醋调味,而是直接把泡菜煸香再煮出酸味。另外如果担心辣味不够,可适量添加泡椒、野山椒来达到增辣的目的。
老陈醋和小米椒为主调制的酸辣味
以老陈醋和小米椒制成的酸辣味多用于冷菜制作,比如酸辣蕨根粉、酸辣荞面等。将老陈醋、野山椒汁、生抽、凉白开、精盐等兑成酸味汁,淋在装盘的蕨根粉或荞面上,最后撒上小米椒圈,拌匀即可食用。
黄椒(或剁椒酱、泡椒酱等)为主调制的酸辣味
黄椒酱是产自海南地区的一种辣椒酱,因色浅黄而得名。黄椒酱自带酸辣味,所以在烹调时多制成汁或酱使用。常见的菜肴有酸汤肥牛、酸汤桂鱼等。将黄椒加入芹菜、野山椒、洋葱、大蒜、芫荽、小米椒、鲜汤等熬成酸辣汁,就可以用来烩制桂鱼片和肥牛等菜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制
冬阴功酸辣味
冬阴功是泰餐的代表菜。因其酸辣味由多种原料调成,味感特别,也有不少厨师借鉴冬阴功汤的做法去熬制酸辣汤料,例如冬阴功炒饭、冬阴功火锅。冬阴功的做法其实也不复杂,锅中放油烧热,再放入泰国酸辣酱、泰国香椒膏、番茄酱/番茄沙司、泰国咖喱等炒香,接着加入鲜汤、小米椒、香茅节、芫荽头、泰椒汁、椰奶、精盐、鲜柠汁、鱼露、南姜粉等,烧开后熬制20分钟至出味后滤渣即可。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制
< class="pgc-img">>煳辣
煳辣味也是川菜味型中颇具代表的味型。它以煳辣椒的香气为主调,特点是麻辣煳香而不燥,香辣醇厚。煳辣的香味是由干辣椒节在油锅里炸成煳辣壳而产生的,因此火候的控制尤其重要,火候不到或太过都会影响味道。根据菜式的不同还可以适量添加精盐、酱油、白糖、醋等调味品加以调味。
煳辣味原本是热菜中的常见味型,多见于宫保系列和炝炒素菜等,不过近年来,煳辣味也逐渐开始在凉菜中运用起来。和烹饪热菜不同,用于凉菜时需要提前制作煳辣椒和煳辣椒油。
制作煳辣椒油最好选用干小米椒和大红袍花椒,这样炝出来的煳辣味更突出,同时也兼备麻味和香味。制作时,先往锅中放油,烧至五成热时,下入姜片、葱节炸香捞出,待油温升至六成热时,下入小米椒节和花椒炝香,之后捞出不用,再另取干辣椒节和花椒炝香,捞出不用,随后将油锅端离火口,待油温降至四成热时,再次取小米椒节和花椒炝香,这时捞出来的棕红色小米椒节就是煳辣椒节,锅中的油就是煳辣油。煳辣椒节和煳辣椒油装碗晾凉,用保鲜膜封好,放上一晚上就可以拿来拌菜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制
煳辣荔枝味是煳辣味的代表,分为大煳辣荔枝味和小煳辣荔枝味,两者的区别在于酸甜程度的不同,前者更甜,后者更酸。常见的煳辣荔枝味菜有宫保鸡丁、宫保腰花、宫保大虾等等。烹调时,先将主料码味,再将酱油、姜、葱、蒜、白糖、醋、料酒、水豆粉、鲜汤、味精等兑成芡汁,起锅烧热至油温六成,投入干辣椒节、花椒炸至棕红色,放入主料炒至断生再放入芡汁,收汁亮油即可出锅。
川菜文化学者石光华曾分享关于制作煳辣味菜品的关键,首先干辣椒要选用色红皮韧、手感饱满的辣椒,不要空壳,也不要皮色泛黄。去蒂之后,剪去两端,抖尽辣椒籽,将干辣椒剪成1厘米长的节,洗净后用温水浸泡15分钟至干辣椒微软。这是煳辣的香味来源的关键。接着起锅烧热,烧热后改成小火放入姜片、蒜片、葱段炒香,再放入大红袍花椒和泡过的辣椒节,用热油逼出辣椒中的水气,辣椒中的糖分会慢慢焦化,产生焦糖煳香。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制
结语
餐饮行业有这样一句话“产品是餐厅的第一竞争力,而口味则是产品的第一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的工业化和商品化,辣味无疑是时下占据主导位置的口味,想要保持餐厅菜品的新鲜感和竞争力,辣味想必是绕不过去的一关。
那么各位大厨又有什么辣味的拿手好菜,于辣味菜肴上又有什么烹饪心得呢?一起来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