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翠叶的孙子俊俊喜欢看着奶奶做牛栏糍。
?炊熟的牛栏糍要放在风口吹凉。
如果你要问开平人最传统、最纯真的年味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回答你——牛栏糍。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食物?与牛又有什么关系?近日,记者来到开平人余翠叶家里,一探牛栏糍的究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玉廉
走访“整糍高手” 逢年过节有人拜托制作
牛栏糍,又称牛栏丸或牛卵糍,是开平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传统年糕。开平乡间传言,吃了牛栏糍,希望人和牛一样,在开春时节把田地耕犁得更透彻一些。不过,这一说法是不是牛栏糍名字的起源目前则无法考证。
腊年廿八一大早,今年60多岁的余翠叶带着92岁的婆婆杨桂好和5岁的孙子俊俊一起回开平簕冲老家,制作当地过年必备的牛栏糍。余翠叶一家早就搬到开平市区居住,为什么要劳师动众回老家制作牛栏糍呢?“因为这里有一口烧柴的大锅。”余翠叶笑着说,牛栏糍必须要用大火炊75分钟左右,一口烧柴大锅会让出品更有保证。
余翠叶是亲戚朋友当中有名的“整糍高手”,逢年过节都有不少人拜托她帮忙制作牛栏糍,她总是笑着答应,而且分文不收。采访当天,记者正巧遇上两位来余翠叶家拿牛栏糍的大姐,作为年轻一代,她们要么忙于工作,要么不会这门手艺,只好求助于余翠叶。“她的手艺好,人也好。”两位大姐对余翠叶赞不绝口。
手艺在婆媳之间传承
数十年不变的味道
“前两天已经做了几批,不够分,所以今天还要做一些。”说着,余翠叶将刚买来的粘米粉过了一遍筛子,让粘米粉更加细腻。据余翠叶介绍,她制作牛栏糍的手艺来自婆婆杨桂好,杨桂好年轻时非常能干,如今虽然年逾九十,但依然耳聪目明,手脚灵活。现在,媳妇更加能干,杨桂好也乐意当起助手,婆媳俩分工合作。“我年轻时,没有现成的粘米粉卖,每到腊月廿五六,家家户户都要泡米,然后把粘米舂成粘米粉。”杨桂好回忆说。
在婆媳俩的分工中,杨桂好负责烧水烧火这类比较简单的工作,而搓揉粉团这样的力气活就由余翠叶承担了。要搓揉好粉团,滚烫的开水是关键,只见余翠叶将烧好的开水缓缓加入粘米粉,然后将粘米粉不断搅拌,难度最高的就是趁着热劲,不停地搓揉粘米粉,使之成形。要知道,那可是滚烫的粉团,因此下手不仅要快,还要用巧劲,不然只会把手烫伤。搓揉粉团还是一件力气活,要不停地搓揉半个小时,这是对手力、腿力和腰力的大考验。为了制作牛栏糍,余翠叶还专门请人打造了一张用于搓揉粉团的小凳子,约半米高,坤甸实木材质,还加了几根钢钉,非常结实。“只有这样的凳子才能承受搓揉粉团时的大力气。”她说。
约半个小时后,粉团已经非常光滑,而且一点也不粘手。接着,余翠叶从粉团中取出一大块,搓成长条,再分成一个个小粉团。“搓牛栏糍一定要用力,将粉团搓得结结实实的。”她说着,用手掌按住小粉团,不停地转压,不一会,一个比乒乓球稍大的牛栏糍就做好了。除了一个个圆圆的粉团,开平人在制作牛栏糍时,还喜欢做一两窝“鹅仔”,寓意畜牧兴旺,有时候,还会用粉印格打几个“粉印饼”。
别以为辛苦搓好了牛栏糍,就大功告成呢,还要把牛栏糍一个个码好,然后上锅用大火隔水炊熟。“像这么大的牛栏糍,最好是炊75分钟,时间如果太短,口感就没那么好。”余翠叶说,在炊的过程中,还要在15分钟和60分钟时揭开锅盖,在糍上各撒一次水。据介绍,这是杨桂好祖传的经验,是为了增加糍的湿度,防止表层开裂。此外,余翠叶强调,炊牛栏糍时中间一定要看看锅里的水是否足够。“如果把水烧干了,可是不好的兆头。”她说。
不用放冰箱保存
放清水浸泡不会变质
在红红大火创造的高温高湿环境下,牛栏糍得到了充分的热量和水分,在75分钟揭开锅盖那一刻,朦胧的蒸汽中,一个个牛栏糍雪白晶莹,十分可爱。蘸豉油吃,是品尝新鲜出炉的牛栏糍的最佳吃法。牛栏糍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调味料,只有淡淡的米香和软韧弹牙的口感。俊俊忍不住抓起一个牛栏糍,蘸上一点豉油,就一把往嘴里送。
做好的牛栏糍是开平人除夕夜团年的其中一个重要角色。“牛栏糍、煎堆、糍仔、桔子、甘蔗是团年祭祖时必备的。”余翠叶介绍,祭祖后,牛栏糍就可以吃了,通常是在大年初七“人日”这一天,家家都会吃牛栏糍。“将牛栏糍切成片,既可以加入腊味、香芹、蔬菜一起炒,也可以煲糖水,都很好吃。”她说。据了解,制作好的牛栏糍不用放冰箱,可以一直吃到农历三四月而不会变质,而保存的秘诀就是泡水。“将牛栏糍放入清水里浸泡,每天或隔天换一次水,途中避免沾惹油花就可以。”余翠叶说。靠着一桶桶清水,开平人将牛栏糍完好地保存着,想吃的时候把它从水里捞出来,切片煮软,就变成一道道美味,成为开平人过春节最传统的年味。
< class="pgc-img">>寒提”也叫“团提”,是实心的米粉糕。
< class="pgc-img">>
台山的咸汤圆汤料足,非常美味。
< class="pgc-img">>很多棠下家庭坚持着过年做“寒提”这种传统美食。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春节。妈妈会提前准备各种好吃的美食,将家里布置一番,以迎接春节的到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都感慨年味变淡,但是不管怎么样,过年一家团圆总离不开个“吃”字。江门有很多春节特色美食,例如棠下的“寒提”、台山的咸汤圆、鹤山的炒米饼等。打算赖在江门过年的小伙伴们,除了买新衣、吃大餐、拜年逗利是外,要想春节过得更有“味道”,不要忘记吃江门特有的春节美食。
“寒提”
“寒提”也叫“团提”,是实心的米粉糕。“寒提”吃法很多,可切片或切丝条,然后加些菜和腊肉,配上调味料在锅里炒或者水煮均可。“寒提”在棠下有好多种叫法:沙富等地叫“寒提”,仁厚就叫“寒T”,天河、横江、虎岭就叫“罕”。其实,标准叫法就是“团”,寓意团团圆圆。
咸汤圆
不要理所当然认为汤圆就是甜的,台山的咸汤圆决不能错过。咸汤圆里面通常是没有馅料的,其精华在于煮汤圆的汤料里,汤料有紫菜+鲜耗+虾米+瘦肉+猪肝+葱花等,口感丰富,非常美味。
“吹大齐”
鹤山春节特色美食“吹大齐”,做法是将面团搓成杯状,如吹气球般吹成小球,封口后放入油里炸,受热膨胀成排球大小。吹时皮薄,炸后黄白色,皮厚则焦黄色,油炸时十分考手艺,需要不停用勺子滚动小球均匀受热至成品为止。“吹大齐”形似女人乳房,据说源于尊重,制作过程不容男人插手,更不让男人看制作过程。
油糍
油糍是台山人过年过节必备美食,分咸甜两款,白色是咸的,馅料有猪肉+虾米+葱+芝麻,棕色是甜的,馅料有柿饼或红枣+糖+芝麻。油糍为圆饼状,上锅油炸后卖相一般,但味道非凡。
咸鸡笼
咸鸡笼是一款传统地道的开平特色过年点心。将糯米粉与粘米粉搭配搓成面团,然后包上馅料(虾米、叉烧粒、花椒、葱粒、马蹄粒、鸡蛋丝、萝卜粒、香芹粒、花生粒等10多种),上锅用热油慢火炸熟而成,色泽米白而不是金黄,入口松脆软滑而咸香,口感绝对一流。
萝卜糕
萝卜糕是江门人每逢过年时必备的贺年糕点之一,意为“高升”,跟吃年糕的意头相似。随着时代的进步,萝卜糕配料已经不再只是使用以前的腊肉、腊肠,而是选用更加名贵优质的食材,如元贝、火腿肉、虾米等等。
牛栏糍
牛栏糍是开平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传统年糕,做好的糍会浸在水里保存。吃法有多种:趁热时沾下酱油就可以吃,或将它加上腊味、香芹、蔬菜一起炒,也可煲糖水。
炒米饼
江门有一首流行的儿歌:“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拿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说明江门一直都有春节做炒米饼的习俗。炒米饼松脆、甘甜、可口。根据传统习惯,一般都在春节前几个星期就制作,过年时品尝。
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会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发糕做法简单,先将米粉用净水稀释成糊状,再将煮成浆状的黄糖倒入粉浆中,并下适量发粉,搅拌均匀,接着将粉浆舀到装着一个个小碗的蒸笼里,放到锅中猛火蒸约20分钟,小碗中的粉浆就变成了球状并开裂如桃花的发糕。
炸蛋散
炸蛋散是用面粉、筋粉、鸡蛋和猪油搓成条状,放入油里炸,炸到浅黄色时便可捞起。炸蛋散是鹤山人几乎每家每户过年必做的小吃,是农历新年迎宾接客的必备美食。
粉白糍
传统的糯米糍多数是花生馅或豆沙馅的,表皮裹粘层椰蓉,而在台山海宴及周边沿海的镇,当地人做的糯米糍很有特色,个头有桃子般大小,圆乎乎的表皮裹着一层白色的粉,叫粉白糍。味道很好,但必须当天做当天吃,不然会融化哦!
★延伸阅读
在棠下,没有“寒提”的新年是不完整的
“快来帮我搓粉做‘寒提’吧!”在距离除夕还有约两周时间,家住蓬江区棠下镇大林村的黎姨就开始喊老公和儿媳帮忙做“寒提”了。在1月12日这一天,吃过早餐,黎姨和家人就开始忙活起来,3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做“寒提”,忙得不亦乐乎。
在春节来临前,棠下镇的街坊都忙着准备许多好意头的美食,例如炸煎堆,寓意煎堆辘辘,金银满屋;炸油角,寓意油角弯弯,家财百万。而有一种象征“一家团圆、和睦、生活快乐”的美食——“寒提”最受欢迎。
“‘寒提’制作不简单,首先浸米,然后磨浆,将米浆在热锅里烙硬,再反复手搓成糕团,最后是蒸熟,整个过程一家人要忙一天。”黎姨说,“寒提”蒸熟后需要晾干,然后放在盘里用自来水浸泡保存。黎姨告诉记者,“寒提”吃法很多,可切片或切丝条,然后加些菜和腊肉,配上调味料在锅里炒或者水煮均可。
“以前,每年都炸煎堆、油角,但现在我家已经好多年没做了。”黎姨说,因为每次做煎堆、油角都比较费功夫,而且吃了煎炸类食品易上火,所以久而久之,嫌麻烦、怕上火就没做了。现在不少棠下人过年都不会自己做煎堆和油角了,想吃都会去市场买。不过,有很多棠下家庭还是坚持着过年做“寒提”这种传统的美食,例如黎姨一家。黎姨一家每年过年前都会做“寒提”,一部分用来自己吃,一部分用来送礼。因为很多亲戚朋友都想要,黎姨今年做的“寒提”也比往年多了一些。在她看来,没有“寒提”的新年是不完整的。
文/谭国基
图/谭国基 郭永乐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萝卜糕
萝卜糕。韦宝意 摄
炒米饼
炒米饼。林哲 摄
“寒提”
油糍
粉白糍
咸鸡笼
咸鸡笼。劳搌民 摄
牛栏糍
牛栏糍。劳搌民 摄
“吹大齐”
炸蛋散
炸蛋散。李华 摄
发糕
来源:江门文旅、江门日报、邑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