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悉尼2月16日电(记者 顾时宏)澳大利亚悉尼上海商会和悉尼天同餐饮集团于16日在悉尼华人重镇伊思沃德区(Eastwood)上海天同餐馆举办了一场以电视剧《繁花》风格和海派文化为主题的龙年新春茶话会。来自悉尼各界人士华商及上海籍侨胞近百人出席了茶话会。
当地时间2月16日,澳大利亚悉尼上海商会和悉尼天同餐饮集团在悉尼华人重镇伊思沃德区(Eastwood)上海天同餐馆举办了一场以电视剧《繁花》风格和海派文化为主题的龙年新春茶话会。记者 顾时宏 摄
茶话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悉尼上海商会会长卞军先生首先致辞,他向来宾们致以新春的问候,并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茶话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派文化和澳大利亚华商尤其是上海籍华商及侨胞对澳大利亚经济和多元文化的贡献。
当地时间2月16日,澳大利亚悉尼上海商会和悉尼天同餐饮集团在悉尼华人重镇伊思沃德区(Eastwood)上海天同餐馆举办了一场以电视剧《繁花》风格和海派文化为主题的龙年新春茶话会。澳中商业峰会主席杨东东致辞。记者 顾时宏 摄
在活动中,澳中商业峰会主席杨东东、天同餐饮集团董事长杜军等、澳大利亚河北同乡联合会会长任泽岩、悉尼上海商会名誉会长曹佩青等分别在茶话会发言。
出席茶话会的嘉宾们认为,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华人华商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建设中积极宣传祖国、宣传上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广海派文化,作出了长远恒久的贡献。
电视剧《繁花》首映以后,悉尼天同餐饮集团专门设计了与《繁花》相对应的菜肴菜单。与会代表说在悉尼可以经常感受到上海发展的魅力、海派文化的浪漫,感受到沪籍乡亲对本地社区的积极影响。
茶话会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嘉宾们纷纷表示,这次茶话会让他们对繁花风格和海派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完)
<>文由 MIMOSHOW(mimoshow.com.au)授权转载
自 2006 年至现在,悉尼知名的餐饮企业上海天同集团,秉持着让每一位客人都可以品尝到经典上海佳肴的精神,已经从 Ashfield 的原始总店扩展到 Eastwood, Sydney CBD ( World Square ) ,Chatswood 和 Hurstville。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间具有沪式风情的饮食场所,独特的室内装潢想法可以追溯至 1940 年代的上海,当时中国最繁华忙碌的城市。墙壁上的壁画展现出了上海的黄金年代,也让所有在场的饕客们见证了老上海的繁华缩影。老板娘还偷偷透露,牆壁上也贴着老板 Aaron 小时候的照片呢!小编瞄了一下还真是可爱,大家下次去也蒐罗看看。
今天 MiMO 小编来到了上海天同小厨 World Square 分店,除了要来和上海天同集团创始人糜征孚 Aaron 聊聊上海天同集团的创立背景和故事 , 也要大啖上海天同小厨最具口碑的美食。
同样身为美食爱好者的 Aaron 和他太太 Jennifer,从创业至今七年来,不变初衷的就是要提升悉尼当地对上海美食的层次。说到上海天同,绝对不能忽略的一道菜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有耳闻,那就是鼎鼎有名的生煎包啦!说到生煎包,Aaron 和 Jennifer 都自豪地说是绝对美味的,甚至就连国内的厨师来到悉尼吃上海天同的生煎包,都说比国内上海的还好吃!
鲜嫩多汁的生煎包是上海天同小厨的招牌,份量足口感又扎实,几乎是人吃人爱。猪肉的部位是严格筛选的,馅料的调味也是由中央厨房监管,所以不管是到哪一家上海天同小厨去吃饭,都可以吃到鲜美的生煎包,品质控管非常好的。
Jennifer 也大方地介绍了更多道隐藏美食,小编我个人偏爱的就是红油抄手!饱满的内馅配上香气满溢的红油和香葱芝麻,完全掳获了小编偏爱面食的心 !偷偷跟大家说,早在来採访之前,小编就已经吃这家的红油抄手不下十次了,荣登小编最爱?
饱满的馄饨沾满红油再配上葱花,一口接着一口。
当然,也不能漏掉薄皮多汁的灌湯小笼包和美味上海鮮肉锅贴,內馅一样扎实饱满多汁。
上海天同小厨所有的面食饺子类都是当天现包现做的,吃起来口感绝对新鲜。
厨师们除了对面点类下功夫,对煎煮炒炸类的美食当然也是讲究的。下面这几款佳肴色香味俱全,都值得大家去尝一尝。
?松鼠活鱼
?黄桥烧饼 (甜 / 咸)
?湖南龙腾鱼香
?金色小刀切
香脆的外皮配上软嫩的馒头,再沾上浓郁的炼乳,不论是做开胃菜还是饭后点心都顺口好吃。
如果你也是对中国美食有讲究的人,如果你对生煎包也是跃跃欲试,不妨来一趟上海天同小厨品尝一下美味的沪式料理。平均消费一个人大约是$15 ~ 之间,小编建议可以多找几位朋友一起来分享美食,可以点更多道料理唷!
上海天同小厨 CBD 分店 (World Square 楼下)
Tel: 02 9261 8832
Fax: 02 9264 8850
Address: 644 George St, Sydney 2000
本文章为 MiMO 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欢迎访问官方网站 " 最美食 "(zui.ms)全球域名最短的美食网站
微信公众号 "Bestfood 美食中国 " 公共微信号(BFIC888)和 " 最美食连盟 " 新浪微博
" 最美食 " 是国内首家中英文美食网站,致力于创建链接食客、餐厅和数字媒体的内容网络和生态系统,为热爱美食人士带来非凡的体验和乐趣。目前我们已经采访了 1000 多家餐厅,美食评论与 100 多万多美食订阅用户分享。欢迎上海、北京、广州的特色餐厅和酒店邀请我们的美食作者到贵店试菜采访,也欢迎您向我们推荐您心仪的餐厅,推荐时请提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敬请垂询:bestfoodinchina@163.com, 或微信:simonxinpan。
>食节之憾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烧、烤,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山西面食文化。且不说花馍、锅盔、馓子、石子饼、太谷饼等面点,单“煮面”一项就演练出削、剔、拨、擦、抿、压、拉、搓等20多种技法。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成就了山西人对面食的喜好。这种喜好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流传千年的面食已不再只是充饥的食物,它已演变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日本明星食品株式会社长卜厚昌元先生考察山西面食后如是说。
2006年12月,山西捧回了“中国面食之乡”的桂冠。当时,与山西竞争这顶“帽子”的还有陕西和甘肃。
“陕西的面食虽然品种不及山西丰富,但是极有地方特色,不冠地名的有卤面、油泼面、棍棍面、龙须面、木樨面、酸汤面、蛋黄面;冠以地名的有岐山臊子面、韩城大刀面、永寿长寿面、汉中梆梆面……”在当年10月西安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餐饮博览会上,陕西公然与山西叫板。山西被中国烹饪协会委托的专家组审定认可后,陕西人的反应最为强烈,至今耿耿于怀。
“能把‘中国面食之乡’这块牌子扛回来,真不容易,但是我们没有利用好这块牌子,如果牌子回来后,我们的面食节能跟上,再把自己的品牌企业重点扶持起来,我们的山西面食就会走得很好。”8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山西省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冯守瑞感慨。
2003年,借太原市建城2500周年契机,太原市举办了第一届面食节,为了扩大影响,产生太原市的品牌效应,面食节被太原市政府冠名为“2003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
冯守瑞告诉记者,2003年面食节,山西省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专门从太原各饭店抽调面案师傅,并聘请音乐舞蹈专家来导演面艺表演,“一共培训了20来天,配着山西锣鼓、音乐,出来后整体效果很好,后来,许多餐饮企业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了自己的面食表演团队。在面食节上做面食表演的人被高薪‘挖’到了日本、澳门。如果面食节一直延续下来的话,绝对会成为山西面食对外宣传和发展的亮丽名片。”
那一年的迎泽公园人山人海,毕竟,这种国际性的面食产业展览交易盛会在山西,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
2004年,第二届国际面食节成为一大亮点,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加文化体验,全面展示了当代山西面食文化的精髓和海内外特色面食风味。“加强餐饮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结互动,搭建面食产业链、面食旅游链、面食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各地企业的横向联系,扩大与世界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中国乃至世界面食发展态势,提高中华面食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丰富旅游内涵,促进山西面食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举办面食节的宗旨在这届面食节上得到很大体现。
在连续举办3届面食节后,2006年,面食节在悄无声息中戛然而止。
停办多年后,2014年8月,面食节在太原市食品街再次开幕,除了那口被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为“世界最大削面锅”的“顺溜祥和锅”,面食节再难激起人们的涟漪。
山西食品工业产品约50%由省外调入,其中谷物磨制类产品、方便面食品90%以上由外省调入。素有面食王国、小杂粮王国著称的山西,却捧着“金饭碗”在“讨饭”吃。
杂粮王国之惑
山西面食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式面点高级技师王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过自己的忧虑:“山西面食今后的发展,还不一定是哪个民族的事情。”
1983年,王建军还是太原实习饭店的一名面点学徒工。当时,实习饭店接待了一个来自日本的30多人考察团,这个团队带了12部摄像机,将山西拉面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记录。
3年后,王建军随山西民间艺术访问团赴日,在一座百货大楼进行面食表演时,竟在现场播放的资料片中看到了当年在太原实习饭店的镜头,可见这一资料片在日本民间流传颇广。
1989年,王建军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厨房设备博览会上,看到日本拉面机问世,这让王建军惊出一身冷汗。日本将餐饮产业工业化的速度令人惊叹,郁结在王建军心中许久的忧虑,似乎正露出端倪。
事实上,与意大利面一样,日本拉面也来自中国。如今味千、博多、味增等日本拉面品牌早已分布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甚至在有“中国面食之乡”美誉的山西,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天津包子、兰州拉面、西安扯面、北京炒面、上海烧麦、东北大馅饺子、重庆小面……拉走了一拨拨的食客,山西的“削面刀”、“擀面杖”面临严峻的挑战。
山西粮食作物品类丰富,除玉米、小麦、水稻等大种粮食,更有高粱、荞麦、莜麦、稷黍、豆类等粗杂粮作物。因此,山西也被称之为“世界的杂粮王国”。
五谷杂粮都是面的原料。小作坊生产和营销状态,使得作为山西面食产业化基础的种植基地,正遭受着市场的困扰。
以荞麦为例,目前,山西已建成寿阳、大同、朔州等三大苦荞种植基地,曾呈现出了种植基地蓬勃发展的形势,但近年来呈萎缩趋势。
山西文化晋餐研究院院长、山西面食文化专家,同时身兼山西江南餐饮集团党总支书记的李星民,曾做过一份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制约杂粮种植农民增收,表面看来是产量低、市场需求问题,实质是种植规格化与标准化程度不够,还没有形成真正产、供、销一体化。“在传统饮食中,寿阳苦荞面与定襄苦荞面,是两种不同做法的主食化产品,除老年人还在食用外,因其口感粗糙,味道苦涩遭年轻人嫌弃。江南餐饮集团旗下的全晋会馆,经多年研发仍不能对传统苦荞面成功改良。没办法,从日本进口回一台苦荞面生产设备,生产出的面条光滑爽口。因为资金问题只买了一台机器,如果将生产出的苦荞面条作为主食,根本供不上,只好凉拌当菜卖了。试想如果能以江南苦荞设备为基础进行研究和设备再生产,扩大苦荞面的主食供应,就可为苦荞种植农户提供稳定的需求量,提高杂粮的种植积极性和种植规模。”
有资料显示,2014年,我省餐饮业企业达到52030个,却无一入选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规模以上餐饮和食品工业企业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后;山西食品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于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出口交货值仅占到全国的0.1%。另一组数据显示,山西食品工业产品约50%由省外调入,其中谷物磨制类产品、方便面食品90%以上由外省调入。这么大的蛋糕,山西“拱手”让给了别人。
“一碗面”里的乾坤
为什么日本拉面可以进军中国?“我1999年去日本考察时,它的工业化高到什么程度?它所有的面都是机器操作;鸡汤、鱼汤、骨头汤等调料都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餐厅操作间只有一个大的储藏柜,前面有一口锅,煮面都是一个格一个格的,面一两、二两都是标准的,面熟后浇上汤,上面放个鸡蛋,一碗面就好了。没有工业化做支撑,山西面食很难发展。”山西省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冯守瑞说。
冯守瑞说,1999年,她就想着组织开个面食节,“有一次我去北京开会,时任山西省省长刘振华也在北京开会,我就去找他。谈了近1个小时,刘振华就问我:山西的面食能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做成产业吗?能做成品牌企业吗?那会儿大家就觉得传统的手工面食,做连锁是有困难的。当时整个中国的餐饮业品牌连锁寥寥无几。”
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山西面食没有标准化,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以“兰州拉面”为基础的马兰拉面为例,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餐化研究,1993年建店,形成了中国传统餐饮与现代快餐相结合的中式快餐模式。在标准化、工业化、连锁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在北京的知名度一度仅次于麦当劳、肯德基,位居连锁快餐排名第三。
“山西的面食没有标准,各自为战,厚薄不一,长短不一。卤料也没有标准,这是我们山西面食走不出去的主要原因。如果山西面食有个统一标准,很快就可以复制到全国。否则你永远走不出去!”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饭店业商会会长屈启晓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山西面食品种繁杂,光刀削面就有勾刀削面、平刀削面、刀砍面等种类,规范起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你让所有人都削成一样不太可能。师傅决定着面的品质,这个很难统一。”
尽管执行标准难,有一点已达成共识:行业标准,是山西面食产业化、连锁化的必经之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山西国际面食学校、“顺溜”、“面乡情”、“海外海”四家企业,由商务厅牵头,正在给山西刀削面制定标准。山西省饭店业商会也专门设立了面食专业委员会,准备研究制定一套面食标准。
事实上,虽然没有统一标准,各大餐饮企业都制定有自己的面食制作工艺流程,山西会馆服务总监李坤告诉记者,他们饭店的刀削面必须是三棱形,柳叶状,七寸长,薄是3毫米。
冯守瑞认为,山西面食的发展短板,不在于面的长长短短,而是口味问题,“一定要在口味上创新。”
对于山西面食的卤料问题,山西会馆服务总监李坤深有体会,“我们在参加哈尔滨美食节的时候,人家就不认咱的卤料,得按人家的要求做。山西人的卤料口味跟外地的不一样,山西人认为好吃的卤,未必能得到外界的认可。”
冯守瑞给记者讲了一件事,“米太太”台湾牛肉面是上海天同餐饮集团旗下的第三个品牌,最近正在澳大利亚的悉尼酝酿开业。“它的一碗面汇集了各地著名食材:山西的面和醋,客家的酸菜,宜兰的葱,四川的豆瓣,闽浙的黄酒,陕北的臊子和广粤的卤等,用这么多地方的东西,来提升自己的口味。这就是理念——口味的标准化、精细化,人家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做这碗面的。”
“吃一碗‘米太太’牛肉面只需要15分钟,他们熬牛肉面的汤头就要15个小时。为了给自己的牛肉面店做前期宣传,他们在悉尼中央商务区摆摊,用机器人削面,老外排队吃面!一碗面凭什么吸引老外?那就是口味!”冯守瑞说。
山西面食如何突围,请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何玉梅文/图
7月“书香漫晋”活动名单公布,请参与活动的小伙伴们赶快来查看名单。在山西新闻网公众微信号(sxrb-com),回复“书香漫晋”即可查看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