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红餐网
作者:洪君
装修看似土却很有味道,菜品看着很乡土却很讲究。近些年,深圳、长沙以及株洲等地的餐饮业正兴起一股“土味”潮流,一批“乡土风”餐厅成为新晋“网红”,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这种被餐饮人誉为“院子餐饮”的新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
< class="pgc-img">>前不久,红餐网发布的《曾经火爆的农家乐,如今大片倒闭!为何人们不再去了?
》在等平台上引发热议。
作为“土味”的代表,农家乐的衰落让人唏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土味”就没有市场了。
红餐网(ID:hongcan18)注意到,近年来,一批主打生态健康、原汁原味的“土味”餐厅悄悄崛起,并持续受到消费者追捧。
这些餐厅没有现代化的装修,没有标准化的流程,有些甚至连固定的菜单都没有,却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闯出了一条路!
01.人均100-200元,一批“土味”餐厅受追捧
黄泥土墙、竹栅栏、红灯笼、吊挂在屋梁上的腊肉腊鱼,堆积摆放的一篮篮土鸡蛋、辣椒、南瓜等食材、随处可见的犁耙、锄头、箩筐……各种土气的农家元素组成了一家餐厅,乍一看,宛如农家小院和集市的结合体,这就是近两年在深圳以“土”走红的网红餐厅——农耕记。
据红餐网了解,农耕记主打湖南土菜,其门店乡土气息浓厚,菜品价格也比同类店贵30%,却是当地出了名的“排队王”,生意很火。
< class="pgc-img">>△农耕记,图片来源:农耕记官方微信
而近年来,像这样靠“土气”走红的餐厅,除了农耕记外还有不少,比如湖南的王捌院子、西乡柴门、三菜一汤、超鲜等。
王捌院子,开在村落里,门店就做成乡间院落的样子,炒菜全部用柴火灶,每天的菜单不固定,由当天的食材决定……从里到外也是“土气”十足,可天天竟也人流如织,不预约甚至根本吃不上。就这样一家餐厅,人均竟然还在200元左右,简直不可思议。
< class="pgc-img">>△王捌院子俯瞰
超鲜,开在市中心的升级版“农家乐”,主打乡间的湖南“湘野菜”,各种带泥的农家菜、鸡、鱼等食材全部摆放在前厅,让顾客看菜下单,在当地也很火,一般到晚上七点左右,所有的菜就基本卖完了,来的晚又没有预定的顾客只能剩啥吃啥。
这些餐厅到底怎么回事?
02.土却不low,3个特色让顾客心甘情愿买单
红餐网深入了解发现,上述餐厅虽然不尽相同,但在经营模式上却都有3个非常明显的特色,而这或许也是它们集体走红的原因,具体如下:
(1)定位细分到农家菜、土菜,主打原汁原味
和常见的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等地方菜馆以及各类快时尚餐厅不同,“土味”餐厅在定位上不会强调广义上的菜系类别,而是细分到“农家菜”或“土菜”,客群定位为追求健康、原生态或是原汁原味土菜的人群。
比如农耕记,做的是湘菜,但其品牌定位强调的却是“湖南山里菜”,对外宣传的口径也是“山里菜,城里卖”。
王捌院子以乡间院子办酒席为原型,围绕“院子文化”下功夫,品牌定位为湖南的“院子菜”。
餐厅的场景和菜品打造会围绕这个定位进行,尽可能做到“原汁原味”。比如,农家菜的烟火气是很多人向往的,为了营造烟火气,很多门店的菜品都是明火快炒,有条件的甚至会用上农村常用的柴火灶,比如西乡柴门。
< class="pgc-img">>△西乡柴门内成排的柴火灶
(2)食材每日新鲜供应,开放式厨房现点现做
大部分食材原产地搬运,出品强调新鲜、本味,也是“土味”餐厅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菜品新鲜,每天进货的食材有限,“看菜点菜、售完即止”的点餐模式也成为餐厅标配。
以王捌院子为例,有知情人士透露,王捌院子的时令菜系从不接受市场采购,基本上都是自家种植的,每天的菜品限量供应,售完即止。每天,店员会把的新鲜食材分类整齐地摆在厨房外面,这就是现成的菜单。
< class="pgc-img">>△王捌院子团队在益阳挑选新鲜的芦苇笋
图片来源:王捌院子官方微信
据了解,在王捌院子,顾客坐在座椅上是点不到菜的,必须走到厨房,看陈列的食材以及一块手写着“今日菜单”的小黑板,才能点菜下单。
点完菜后,店员会直接把食材拿进后厨,现点现做,顾客可以通过开放式厨房目睹一切。
< class="pgc-img">>△完全开放式的厨房
图片来源王捌院子官方微信
(3)门店设计“集市化”,氛围打造土而不low
据红餐网(ID:hongcan18)观察,这些大火的“土味”餐厅在场景的打造上,也一个很大的特色——“集市化”,虽然“土”但却不low!
首先,不管是农耕记、西乡柴门,还是王捌院子、超鲜等,都会将成堆的新鲜蔬菜、鸡、鱼、腊肉等食材分门别类地用菜篮子陈列在入门处或是开放式厨房旁边供顾客挑选,由于数量、种类众多,颜色又鲜艳,营造出的视觉冲击感非常强烈。
此外,顾客看菜下单,点一个菜,店员就拿起一个递给后厨,更增添了一种旧时集市买卖的热闹氛围。
< class="pgc-img">>△左上角小黑板所写的,即为王捌院子当日菜单
图片来源:王捌院子官方微信
除了将菜品陈列变成“装饰”外,大部分品牌餐厅的装修设计还会围绕一个乡土主题展开,比如村庄、院子、农舍等,听起来很像传统的农家乐,但其实,它们和粗放式的农家乐完全不同。
传统农家乐的环境和氛围是没有经过设计或粗放式的,而在这些土味餐厅店内,就连一砖一瓦的摆放往往都经过精心设计,土钵、土罐、土炉、土路等,处处有景,格调淳朴却不粗糙、脏乱。
03.市场大却不好做,土味餐厅也“挑”老板
土味餐厅为什么这么火?好做吗?有前景吗?
相信很多餐饮人看完上述内容后都会发出三连问,针对这几个问题,红餐网也专程请教了这类餐厅崛起的见证者之一——红餐网专栏作者、资深餐饮人西哥。
采访中,西哥把王捌院子、西乡柴门、超鲜、农耕记等品牌餐厅统称为“院子餐饮”,在他看来,虽然这些品牌在环境场景的打造上各有不同,但模式和逻辑其实是一致的。
“‘院子餐饮’是在详细分析目标客群消费心理的基础上,由团队反复探讨、试验后设计出来的,把产品结构、定价策略以及体验感等融为一体的新模式。”
< class="pgc-img">>△西乡柴门,图片来源于品牌官方微信号
在他看来,“院子餐饮”出现,其实是大时代的产物。“天下苦秦久矣,高端人群厌烦了华而不实的楼堂馆所之后,这种返璞归真的打法就应运而生。”
而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在于其具备溢价功能的环境打造以及和环境相匹配的产品设计。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自然环境的加持,是具备溢价功能的;有了自然环境的加持,再做好产品的品质化、系统化的精心挑选和设计,就能让顾客心甘情愿的买单。”
据西哥预测,未来,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高品质、高定价、高利润的院子餐饮模式很可能会诞生新的一批“区域王”。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餐饮人开始蠢蠢欲动了,但且慢,各种模式都有利弊,“院子餐饮”也是如此。
(1)单店打造投入较大,形式重、复制难
一方面,“院子餐饮”的菜品大都是现点现做,对后厨面积和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另一方面,门店强调氛围的深入打造,布局往往也会需要较大的空间,面积太小容易流于形式,这两点决定了这类型的餐厅走的一般都是“大店”或“超级大店”。
比如,王捌院子光后厨就有300平米,各个院子加起来的面积更是不可深究;开在深圳市区里的农耕记,自然环境加持较弱,单店面积也压得相对较小,但普遍也在5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一家分店面积也达1400平方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农耕记官方微信
这么大面积的店,投入自然不会低。王捌院子创始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其长沙店投入了800万才建成。
这种大店的另一个问题是复制难,做一家店容易,要做十家店、一百家店就难于上天了,有没有资金还好说,现炒怎么保证口味、厨师团队怎么培养、供应链怎么保证,这些才是真正的大难题。
(2)门槛并没有想象中的低,浮于表面死得也快
有些餐饮人可能会觉得,院子餐饮看起来也就那么回事,造造景,再请几个师傅明档炒几个土菜,自己带团队去王捌院子、农耕记这些店走一走,回去也能依样画葫芦做一个出来。
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环境和菜品层面来看院子模式,不了解其真正的内核,那估摸着也就能赚一阵风口上的快钱吧,等模仿者一哄而上或是顾客厌倦后,没有真本事的人还是会被淘汰。
以院子餐饮最活跃的湖南株洲为例,株洲的院子餐饮现在越来越多了,当大家都表现出清一色的小院风时,要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就得不断深挖顾客心理,探索升级。
据了解,王捌院子、老渔村等较早的一批“院子餐饮”已经开始2.0版的探索了,空间布局、审美品味都在加速升级,不再一味走“土”了。
小结
目前来看,“院子餐饮”的模式抓住了一块市场空白,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餐饮人切勿生搬硬套,一定要理解清楚这种模式的逻辑后才可以付诸实践。
<>< class="pgc-img">>丨职业餐饮网 旖旎
开餐厅不招厨师招农民,而且年龄均在40-60岁!
用原生态食材、小吃手工现做现卖,还专门开800平的大店!
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一家店开在商场里,会火吗?
相信大多数餐饮老板,都在对着手机屏幕频频摇头,但是袁家村的“进城店”就是这么干的!
目前袁家村小吃集合店已在西安A级综合体开14家直营店,每家店700-800平方米,人流如织日日爆满,年总收入高达3亿元。
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商场小吃集合店,能够如此火爆受欢迎,今天就跟小编一起实地探店吧!
手工现做+低客单价,种类多样实惠吸客流
对于顾客来说,现在对于一餐的要求,不外乎两点:实惠!好吃!
通常意义上,因为高额的商场租金,想要做到低客单价难。
而商场店对于效率和翻台率的需求不断上升,想要现做现卖更难。
袁家村的商场小吃集合店却成为一个例外,有着自己的定价和玩法。
1、手工现做,现做现卖
< class="pgc-img">>(凉皮铺位设置了灶台、水缸,还有蒸笼蒸屉,从蒸米皮,到切米皮,再到加调味料,两位师傅全都在现场操作完成。)
< class="pgc-img">>(粽子铺位的左侧有两个灶台,是用来烧水现煮粽子,右侧则是包粽子的现场操作区,两位阿姨用新鲜粽子皮和粽米,相互配合现场包粽子。粽子皮和粽米都是现泡现洗的。)
< class="pgc-img">>(袁家村的商场小吃集合店,所有的小吃都是手工现做,除了拥有大家熟知的凉皮、肉夹馍等西安小吃,还有袁家村特色的煎饼、糖油糕、浆水鱼鱼、醪糟、捞凉粉儿、驴蹄子面、酸辣粉等二十余种特色小吃,每家铺位大概10平米左右,有自己的灶台、操作案板区,实行明档化,整个现做过程顾客都清晰可见,小吃售价也仅在8-16元左右,有量化和价格公示。)
2、特色小吃摊,还原村儿里场景
< class="pgc-img">>(以往的美食档口都是统一的铺位设计,在袁家村的商场小吃集合店,各家铺位装修设计都不同,像是捞凉粉和豆腐脑的铺位,都是还原了村儿里的小吃摊形式,矮矮的操作台,阿姨们坐在凳子上给你现场调制,顾客仿佛回到了村儿里的集市上。)
3、零售+展示,村儿里原生态新鲜食材
< class="pgc-img">>(米、面、油辣子、食用油、食用醋、粗粮、各式调料,既是商场店的原料展示区,也是袁家村农副产品的零售区)
4、装修彰显关中特色
< class="pgc-img">>(红砖砌墙、编织席为顶,间或辅以极具年代感的传统物件,仿佛回到了旧时的关中。)
袁家村式小吃进城店,模式新在哪儿?
商场店房租成本高,投资成本更高!
品类同质化严重,相互间价格较量、利润微薄!
流量大的商场,进驻难,想要获得黄金位置更是门都没有!
< class="pgc-img">>在商场里做餐饮越来越难,除了周末,商场餐饮的排队场景基本看不到,用餐时段,很多商场餐厅满座率不足30%,小吃品牌化入驻Mall就更是难倒了很多餐饮人,但袁家村的每一家商场小吃集合店生意都很火爆,基本投资在600万,9个月就可收回成本。它的模式到底成功在哪儿呢?
一
用“原生态”吸引顾客:
手工现做、新鲜食材、价格实惠、农民的店
很多进驻商场的餐饮,都无法解决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周一到周五的真空期”填满,商场平日客流少,餐饮又要支出员工、房租、食材等一系列成本,如果能让平日的真空期也如周末一般火爆,那经营商场店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袁家村就抓到了这一痛点,先来解决“客流”的问题,把顾客吸引进店里,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 class="pgc-img">>1、原生态手工现做打差异化
因为商场房租成本高、投入高,所以效率、翻台率一直是大家所追寻的,品牌化标准化的餐饮较多,袁家村的小吃进城店反而与其他品牌企业的思路刚好相反,走差异化“手工现做”吸引客流。
如何真正做到手工现做呢?
就是将食物出品的全过程展现在食客面前,从食材开始入手,以凉皮为例,从和面、蒸面皮,切面皮,再到调料,一系列过程从头到尾都展示在顾客面前,杜绝用任何半成品,真正让顾客体会从食材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
< class="pgc-img">>手工现做一直是袁家村小吃最大的卖点,在商场小吃集合店当然也不例外,像是锅贴现蒸现做,粽子现包现煮,虽然费时费工,但是“慢”下来反而成了商场中最大的亮点,也让顾客在商场中有了最好的体验,人气自然就会很旺。
< class="pgc-img">>2、食材原生态增加顾客信任感
食品安全和放心食材日益成为都市人最关心的点,袁家村商场小吃集合店的背后有着袁家村自身强大IP的背书,除了现做现卖,食材当然也是其最大的卖点,像是油辣子、米、面、油、醋,都是村儿里原生态的,当天物流配送。在保证小吃口感的同时,也用最安全最放心的原材料吸引着顾客,让顾客有信任感和踏实感。
3、价格不贵,量大实惠
袁家村小吃集合店的小吃不但好吃,价格也相对来说很实惠,这也成为很多写字楼白领、周边社区的顾客在周一到周五真空期,能够走进袁家村商场店的原因之一。好吃、不贵的一顿正餐、工作餐,让袁家村商场店的人气,即使是工作日也一直火爆。
< class="pgc-img">>4、全店都是地道淳朴的农民
在袁家村进城店,你可以看到牌子上清晰地写着,“农民捍卫食品安全”,“只招农民”。
< class="pgc-img">>吃着村儿里人自己做出来的小吃,从环境到小吃,再到做小吃的人,全方位立体的还原了原生态的就餐印象,让顾客吃了一次就想再来。
那很多人就会问了,袁家村就不怕房租贵吗?没有人员成本吗?20-30元的客单价不赔本嘛?
说道这些问题,就要来深究一下它的内在逻辑,创新的商业模式了。
二
用“创新”改变商业模式:
入股合作、农民为主、五五分成
1、投资模式不同——村民入股合作,共同富裕
袁家村小吃街是由村民入股合作开起来的,袁家村的小吃集合店当然也离不开这个模式,因为有袁家村的成功经验,所以小吃集合店的招募,村民的积极性更高。
< class="pgc-img">>在入股份额上,一家店的开店成本在600万元,袁家村采取的还是兼顾公平,已经在小吃街有着大份额的股东在商场小吃集合店就会拥有较少的占比,或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让资金较少生活相对不富裕的村民先行入股,共同致富。
2、总营收刨除成本,与商户五五分成
袁家村的小吃商场店,分成比例是五五分成,统一核算,因为原材料成本是也是自产自销,所以食材成本也可统计,刨除房租成本、食材成本,最后净利五五分成。
< class="pgc-img">>很多人在这里就会有疑问,五五分成,商户能同意吗?
当然,为什么呢?因为袁家村商场店,选对了商户,选对了“人”!
3、商户选择:只招40-60岁农民好管理
大多数美食档口招募的都是生意人或者是职业厨师,家家有自己的模式,对于商场小吃集合店来说,不好管理。在袁家村却不是,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做过生意,但有着自己的好手艺。
只招农民,而且多数是40-60岁的中老年人。
一方面,解决村儿里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能赚钱又能进城体验的好工作,谁能不愿意来呢?
而且对比之下,这个年龄段的村民,欲望较低,积极性较高,比较好管理。
< class="pgc-img">>4、商户淘汰机制,优胜劣汰良性循环
进城店的商户都是通过“比武英雄会”选出来的,不是报名就可以入驻,而是要通过村民严格的筛选,每一个品类都要进行盲测,从中选出最优的,只有商户品类突出,味道好才能进驻。
而且为了保证每个铺位小吃的品质,采取定期的评比淘汰,如果商户口碑和营收较低,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在已有品类上学习晋升,达到合格标准后继续入驻。第二种选择,学习以后如果还是没有明显改善,则选择换其他品类尝试,如果其他品类做的依旧不好,第三种则是末位淘汰。这样的优胜劣汰良性循环,有利于保证整个小吃进城店的品质一直处于上升,而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
职业餐饮网总结:
人们的逛街频率在降低,商场却在井喷式的增长,消费者被持续分流。
做基础餐饮的品牌想要在商场立足越来越难。
转变和创新谋出路的成功概率只有50%,但是原地不动被淘汰的概率是100%。
南派三叔在《沙海》里有这样一句话,“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了”,做餐饮也是如此,如果想盘活迷局,那就要坚守一个定律:转变和创新。
您想知道更多的餐饮创新干货吗?12月12日,在山东济南·鲁能希尔顿,职业餐饮网主办的“2019中国连锁餐饮原创影响力”峰会。20+餐饮大咖,800+餐饮企业家共探创新秘籍!赶紧报名点击链接参会吧!
做餐饮不死法则是什么?800+餐饮企业家集结探讨!济南等你!
>一个菜系都不应该禁锢在经典菜式与传统模式中。
主力军的勇猛,不会阻挡侧围黑马的诞生。湘菜也应该在小炒肉和米粉外有着更多的发展路线。湘菜代表品牌里,有这样一个“非典型”湘菜品牌,它将聚焦的长镜头推向了乡土湘菜,以及浓烈的湘菜乡土文化。
< class="pgc-img">>今天,我们就以这个品牌——农耕记为案例,看看“非典型”的湘菜品牌,为湘菜菜系的发展趟出了怎样的一条新路径?
< class="pgc-img">>产品尽显“土味”
不同于大多湘菜品牌起步于湖南当地的城市,农耕记是一个起家于深圳的湘菜品牌,打出的口号是“湖南乡下菜,深圳城里卖”。
走进农耕记,黄土墙、红灯笼;高高吊起的腊味,成筐的土鸡蛋;辣椒、土豆等被码放在背篓上面的箩筐里;锄头、独轮车、犁耙成为“软装”元素;收银叫“账房”……“土味”在这里被演绎到淋漓尽致,农耕记也因“土”而走红。
< class="pgc-img">>农耕记餐厅一角
事实上,这两年,土味餐饮很流行。在“土到极致便是潮”的精神指引下,一大批土味情怀的餐厅走进人们的视线。
在连锁品牌中,快餐品牌老乡鸡将“土”从“土鸡”食材延伸到营销上,比如80年代风格的发布会,以及创始人束从轩的蓝色套头衫,老乡鸡越土越火。“院子派餐饮”的代表品牌王捌院子,直接将餐厅开进了村落,白墙灰砖的院落,烧菜用柴火,描述一派返璞归真的雅趣。在装饰元素上,东北餐厅将“炕桌”搬进了餐厅,快餐厅摇身一变成为了“大食堂”,连烧烤大排档也将啤酒杯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大号搪瓷杯……土味潮流下,农耕记是深圳的“排队王”之一,王捌院子不预定吃不到,老乡鸡在全国开了1000+门店。
< class="pgc-img">>王捌院子一角
吃“土”成瘾,这背后,有着一个有趣的消费现象。当下的年轻人,消费需求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他们一边追求潮流感、仪式感,在生活中奉行“精致主义”,所以,倡导精致生活态度的新茶饮火了;一边又憧憬回归自然,享受淳朴、生态之美,所以,农耕记(们)火了。
土味餐厅不同于农家乐,又在基因上与农家乐有着重合之处。土味餐厅相当于开在都市里的升级浓缩版农家乐,它将农家乐里的核心服务进行聚焦、升级。如何聚焦,如何升级,远不止摆几个箩筐,拉进来一个炕桌那么简单,它需要品牌由内而外做功课,让消费者看在眼里的,吃进嘴里的,留在脑海中的,都是满满的乡土味道。
造景
在闹市中“造景”,方便都市人随时“穿越”,是土味餐厅最显性的定位。
选址在闹市街头,甚至是购物中心里,土味餐厅擅长在繁华的都市里“建”一处院落,“造”一个市集,呈现出闹中取静,摩登与乡土的反差感。
< class="pgc-img">>农耕记的“景”是一个热市的农村市集,成堆摆放的新鲜时蔬、谷物,让人一眼看去有着市集的喧闹,又带点丰收的喜悦,这样的小景,在城市里难得一见,更是很多异乡人魂牵梦萦的儿时场景。人皆为感性动物,离家越远,原乡情结越浓烈,相较于低线城市,土味情景在都市里会获得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原汁原味
土味餐厅的精髓却不在于“造景”,原汁原味的食材与烹饪手法才是。
< class="pgc-img">>老乡鸡一直强调用的是“土鸡”,农耕记主打的是最“朴实无华”的湖南“老菜”,以“湖南山城菜”为口号。在相关报道中,农耕记“坚持90%的食材来自湖南乡下,用不改良的乡下技艺做正宗乡下土菜”。在此前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栏目的报道采访中,也有顾客强调,原汁本味、新鲜生态等,才是吸引消费的最大亮点。
总结下来,土味餐厅更爱都市,因为在都市打拼的异乡人拥有更浓烈的原乡情结,都市土著则又对乡土元素有着天然的好奇,这为土味餐厅在都市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做好“土味餐厅”,场景是“标配”,产品却是核心,场景易被模仿,依赖于完善供应链的乡土产品,才是各个土味餐厅的关键竞争壁垒所在。
< class="pgc-img">>运营紧跟“风口”
土却不low,又土又新奇,才是土味餐厅们最好的注解,消费者之所以为品牌的“土”而折服,是因为品牌在运营上,远不止于“土”。
农耕记的运营打法,其实一直很具“都市感”,来看看近两年的农耕记都做了什么?
1、以新零售横向布局餐饮生态
堂食之外,农耕记在寻找第二生命曲线。
2020年初,受疫情打击,农耕记在深圳的29家门店,日亏30多万,农耕记开始重新思考盈利模型。为此,农耕记开始在深耕外卖的同时,上线净菜。这场自救行动为农耕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使其在新零售的路上越走越远。
今年6月9日,农耕记与盒马联手首发“快手菜”,成为首个深度参与盒马鲜美生活趋势的品牌之一。包括小炒肉、小炒黄牛肉等经典湘菜在内,农耕记推出多款半成品“快手菜”。借由盒马的配送能力与售卖平台,农耕记的新零售业务渐入正轨。此外,农耕记还推出了“外卖店”,预计到2022年底将开到120家。“堂食+外卖+新零售”,是当下农耕记正在探索的新盈利模型。
< class="pgc-img">>从餐饮业务横向延伸布局半成品新零售,农耕记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对于各大餐企而言,做新零售并不像开餐厅一样驾轻就熟,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就曾表示,针对净菜半成品,农耕记也在探索中。在产品研发层面,既契合半成品的便捷,又保证自炒菜味道上的期待值,这是半成品目前尚待解决的一大痛点;在供应链层面,半成品菜对采购、加工、运输等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半成品的整个盈利模型,需要技术、研发、供应链、渠道等多方力量的配合。
农耕记在研发、供应链等方面的实力,让其获得了做新零售的入场券。但将新零售做成企业的另一个长期盈利点,还有待经过长时间的打磨。
2、加码数智化
当机器人穿梭在乡土集市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即视感?农耕记试过。今年年初,农耕记在部分餐厅引进了送餐机器人。一名机器人一次出餐可以为3-4桌顾客配送,运载量约为人工的1.5倍。
对于机器人进土味餐厅,消费者对此看法不一,有消费者感到很新奇,适合打卡拍照;也有消费者认为稍显违和,且少了人工服务的温度。
而对于农耕记而言,机器人是否与乡土场景相匹配,或许不在其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引进机器人,提升SaaS功能的利用率,农耕记在不断提升餐厅的数智化能力,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流,更多地在于对提效的探索,以及对新盈利模型的完善。
3、做强IP,开拍纪录片
日前,有媒体报道,由农耕记发起的纪录片《美味在民间》正式发车,定位于首档湖南乡村美食纪录片,纪录湖南特色民间美味、湖南风土人情,以及湖南的乡土特色美食,这暗合农耕记的品牌定位。如果纪录片成功,将成为农耕记打造品牌IP,持续输出强文化标签的新开始。
< class="pgc-img">>农耕记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其对湖南乡土文化的诠释。但强文化标签并不好用,相较于产品,文化是一个更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的元素,如果以文化形成竞争壁垒,就必须不断加固。老乡鸡层出不穷的土味营销如此,农耕记开拍纪录片亦如此,唯有不断输出新内容,才能让消费者在保持一定新鲜感的同时强化记忆。
< class="pgc-img">>总结
农耕记的差异化逻辑
说到这里,农耕记的发展逻辑已经很清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差异化定位
作为一个湘菜品牌,农耕记并未循着传统菜系的老路走,从创立之初,农耕记就确立了自己的差异化路线。做传统菜系中的乡土风情,做乡土定位里追求极致土味,这是农耕记的品牌定位。
农耕记的案例告诉我们,做传统菜系,品牌模型的焦点不只在于对经典的诠释。传统菜系的大赛道上还可以挖掘出很多细分赛道,细分的方向可以来自产品,亦可以来自文化,细分赛道上更容易打造差异化壁垒。做乡土餐厅,不只是简单的搬运乡土文化,它的根本逻辑是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乡土文化的呈现最终还需要反应到产品上,才能形成消费。
2、品牌创新
毋庸置疑,农耕记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可圈可点,但长此以往,也可能为品牌造成强文化弱产品的形象。是以,农耕记一直在创新、求变,一方面为了持续强调产品内核,一方面则为了通过创新发展强化前进的铠甲。
所有餐厅皆是如此,文化输出可以成为差异化竞争力的一大表现,但品牌最坚固的铠甲,永远来自产品;面对变化中的消费需求,也只有保持创新的热情,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
< class="pgc-img">>农耕记是传统菜系创新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传统菜系需要更多新势力加入,一边传承,一边突破,去迎合更多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新势力与老字号并驾齐驱的市场,更易形成健康的行业生态,驱动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