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报道,据泰媒消息,10月29日,泰国总理兼国防部长巴育主持召开疫管大会,会上通过自11月1日起,最高严控区(深红区)府域从此前的23府减少至7府,其中尖竹汶、来兴、洛坤、陶公、北大年、也拉和宋卡;最高管控区(红区)府域从30府增加至38府;管控区(橙区)府域从24府减少至23府;高监控区(黄区)府域从0府增加至5府,其中包括那空帕侬、难府、汶干、莫拉限和沙功那空。
< class="pgc-img">>另外,曼谷、甲米、攀牙、普吉4府被列为旅游试点区(蓝区),自11月1日起,允许在蓝区府域餐厅内售酒、饮酒。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来源:考宋)
一些美食家口中评价一道菜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有锅气”。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如今在一些消费者间有了新定义——“菜肴现做”,也就是餐厅不用预制菜。这种撕开包装复热一下就能吃的菜肴从B端下沉到了C端后,才让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在餐厅花大价钱消费的菜肴,换个环境出现在超市的冷柜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费。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截至目前,对于使用预制菜,尚无哪家餐厅主动在就餐前告知消费者。
堂食消费者
费时费火的“大菜”可能是预制菜很多人不知情
北青报记者7月30日在一家连锁餐厅内观察发现,餐厅内有部分菜品在下单后,厨师会从冷柜中取出一眼就能看出成品模样的面点、肉类,上蒸箱或者铁板上煎烤,加上配菜或淋上佐料后装盘上桌。
由于该餐厅明厨亮灶,这些操作消费者都可以看到。但是北青报记者在问及就餐人是否认可餐厅使用预制菜时,不少消费者表示反感,并且其中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吃的就是加工后的预制菜。
对于餐厅使用预制菜的看法,北青报记者也随机采访了50名消费者。这其中明确知道自己消费过的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有近40%的人,但是在这不足20人中,知晓中式正餐品牌使用预制菜的则不足5人。
在对哪些菜肴不可能被“预制”的选择中,50名被访者中除了2人选了“全部均可”外,其余被访者均选了如“东坡肉”“辣子鸡丁”“花椒烤鱼”“佛跳墙”“毛血旺”等“大菜”。但是上述菜肴均有知名品牌的预制菜在售。而这一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如果是速冻包子到店再热,这样的预制菜我能理解,但是为什么印象中费时费火的‘大菜’、炒菜也是预制菜?”一位被访者表示。
询问餐厅
是否使用预制菜 餐厅大多语焉不详
北青报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很多餐厅对自己使用预制菜一事不愿对消费者表明,尤其是一些客单价高的餐厅。
北青报记者在一家知名江浙风味连锁餐厅咨询服务员所点的菜品是否有预制菜时,得到的答复为“都是现做的”。但是,在因某道蒸品口感不佳叫来餐厅负责人询问时,对方则表示,这道口感不佳的菜品是预制菜,可能在化冻时没有掌握好时间才导致上述问题。
在另一家人均客单价超过200元的中高档中餐厅中,服务员也没有对北青报记者询问是否有预制菜一事进行正面回应。不过,该店一道据说需要制作半小时的菜,在点餐后5分钟就上了桌。
在北青报记者过去一周探访的近40家连锁中式正餐、中式小馆和网红中餐厅中,仅有5家的服务员表示餐厅里有部分菜品用了预制菜,其余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有趣的是,一些没有正面回答的餐厅中,还在销售自己家推出的预制菜礼盒。
业内人士
预计未来3年至5年 中国预制菜行业有望达万亿元
北青报记者7月31日了解到,预制菜成了今年食品产业中最热的话题。有机构分析,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2年至2026年预制菜行业的增速在20%至30%左右,未来3年至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元餐饮市场。
这巨大的市场,B端也就是商业客户,占据了约80%。这其中也不乏中式正餐餐厅。有企业公开表示,其菜品实现了95%的预制化。
有餐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餐厅完全不用预制菜的很少,尤其是在商场、购物中心内的餐厅。简单来说,一些并非餐厅特色的甜品、中式点心,工艺相对复杂一些的凉菜,主食类的包子、饺子、汤面等大部分餐厅都会采用预制菜。不仅如此,一些餐厅的部分热菜也会选择预制菜。
“预制菜能解决餐厅很多问题,比如出餐速度、后厨人手不足、连锁餐厅的味道统一等。也有一些餐厅是迫于无奈,比如所在的商业体禁止明火或对后厨有特殊的消防要求等。”该餐饮业内人士表示。
预制菜行业内人士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预制菜不同于“料理包”,是一种中餐标准化、便捷化的趋势。实际上,预制菜大致分为只需要加热的成品预制菜,和需要烹饪的半成品预制菜。一些很费时、费人工的菜肴更多地被企业的“中央厨房”制作成预制菜出现在餐厅的后厨。
“很多连锁餐厅用的是自己中央厨房的产品,为的是食品安全、减废和统一口味。当然也有节省人工的考虑。有的是餐饮品牌和一些大供货商的联合研发。供货商不乏一些上市公司,他们的一些预制菜品质甚至不输给靠着同类菜闻名的餐厅。”该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预制菜的应用,一些耗时耗力的菜肴也更多,且以更优惠的价格走进了餐厅。
建议
律师:应建构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虽然有消费者认为只要安全、快捷,餐厅使用预制菜也可以接受,毕竟享受了相对的便捷。但仍有消费者表示不理解中式正餐餐厅使用预制菜。“快餐里的宫保鸡丁18元,大餐馆的58元,要都是只加热就好的预制菜,我去大餐厅吃饭到底图什么?图它排队等位?图它热菜快?”
预制菜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远不止如此。包括由于使用同一供货商导致的不同餐饮品牌口味趋同的问题;预制菜难对原材料溯源的问题;对冷链要求很高的速冻类预制菜是否严格冷链,进而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到餐厅吃饭却没有“享受到”厨师的手艺算不算欺骗消费者的问题等等。
可以明确的是,以目前的预制菜行业水平,如果餐厅不提前告知,消费者很难判断菜肴是现场烹制的,还是用预制菜加热的。
对此,有律师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消费者本来不想吃预制菜,因为经营者没有告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实际上就违背了消费者真实的意愿,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是如果以此来维权,消费者本身也存在着举证困难。律师胡钢表示,应建构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外,多地消保组织也关注到这一问题。江苏省消保委7月29日表示,该委一直关注预制菜市场,近日其与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餐饮协会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地区预制菜相关团体标准。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鑫
们的节目报道了市南区闽江路上一家饭店设置无人售菜摊,义卖蔬菜抗击疫情的事。这家饭店将蔬菜以成本价销售,所得钱款将全部用于抗击疫情。报道播出后,饭店的做法得到很多市民点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今天,我们的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发现来买菜、献爱心的市民更多了。
< class="pgc-img">>上午10点,记者在现场看到,义卖摊位前聚集了不少的前来购买蔬菜的市民。挑选蔬菜、扫码付款,即使没有管理人员,摊位运营也是井然有序。店主告诉记者,昨天的报道播出后,今天前来购买蔬菜的市民明显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奉献爱心的队伍当中来。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位市民购买了一袋价值十几块钱的面食,却把一百元钱放进了收银箱,就转身离开了。
< class="pgc-img">>义卖持续三天来,已累计售出菜品近三吨,收到善款7000多元。第一天的销售额已全部捐赠给青岛市慈总会,店主还利用部分善款,再加上自己出资,购买了1万只口罩,免费发放给市民。
来源: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