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看似普通的红牛饮料,一场本是信任有加的交易……湖州南浔警方顺藤摸瓜,竟追踪到几千公里外的一处废弃寺庙,牵扯出一宗跨省特大生产、销售假冒“红牛”饮料案。
1月9日,湖州南浔警方经过两个多月的专案经营,在浙江省公安厅、湖州市公安局的支持协调下,出动警力30余人,成功破获一起跨省特大生产、销售假冒“红牛”饮料案,抓获以犯罪嫌疑人周某龙、叶某选为首的制假团伙12人,成功捣毁一条从广东云浮市制假销往浙江、江苏等全国各地的销售渠道。
薄利多销是陷阱
孙先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做酒水分销生意已经有些年头,但2020年下半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急匆匆走进了湖州市公安局南浔区分局练市派出所的报警大厅。
孙先生有个微信好友叫吴某林,吴某林曾在南浔镇一大型超市做销售部门经理,孙先生每次来南浔进货买饮料都会跟他联系,久而久之,两个人便熟悉了,虽然接触不多,但孙先生对吴某林印象还不错。
后来,吴某林因工作调动去了江西南昌,两人的联系也就慢慢变少了。2020年8月22日,吴某林突然联系孙先生,并在聊天中得知孙先生最近红牛饮料生意做得不错,销量很大。于是,吴某林便主动向孙先生提起自己有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在红牛总公司上班,可以通过同学的关系弄到特价红牛产品。
当时正是七、八月份红牛销售的旺季,孙先生想到平时自己正常红牛批发价要108元一箱,吴某林那里只要105一箱,如果量多还可以再便宜一点,确实是不错的生意。出于信任,在谈好价格后,孙先生二话不说便立马支付了15000元定金给吴某林,订购了1000箱红牛。
2020年9月16日下午,孙先生便收到了由一辆红色的箱式货车送来的第一批货,并按照事先约定向吴某林支付了尾款89000余元。由于首次交易顺利,很快在2020年10月2日孙先生又向吴某林订购了第二批红牛,并让吴某林把货直接发到在温州分销商仓库,按照约定货收到后支付了尾款141000元。
孙先生最初进货时并没发现异常,一直到2020年10月9日,孙先生联系的一名分销商告诉他,有客户多次反映这批红牛跟平时喝的味道有区别。
随后,孙先生将此情况通过微信等形式向好友吴某林反映,可所有发出去的消息都石沉大海,无法与其取得联系。这时,孙先生开始怀疑其进购的红牛饮料很可能为假冒伪劣产品。
孙先生立即抽取两瓶同一批次的红牛饮料,通过湖州总经销商发往北京红牛总公司处鉴定,最终鉴定出来这批红牛确实是假的。
意识到受骗的孙先生立即向练市派出所报了警,同时联系名下几家已经拿货的分销商将货收回,及时挽回损失,案发时已收回1766箱,还有734箱未收回。
千里追踪捣窝点
侦查员通过对此案团伙资金、物流等大量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一个以广州籍周某龙、叶某选为首,集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制售假冒“红牛”饮料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通过开展循线侦查,侦查员一点点锁定了主要制假售假上下线涉案成员、销售仓储点、物流公司、制假窝点,一步步摸清了制售假冒犯罪链条及相关网络。
经过两个多月的专案经营,在浙江省公安厅、湖州市公安局大力协调和支持下,2021年1月9日,专案组成员分别在广东省云浮市、浙江省绍兴市等地,抓获以周某龙、叶某选为首的制假团伙10人,查扣成品假红牛饮料4800余箱,制假原材料30余吨,生产假红牛生产线一条,瓶罐、外包装等制假配料5万余件,涉案价值1300万余元。
据办案民警介绍,专案组成员到达云浮市后对制假窝点展开了数日的排摸。期间,他们一方面要克服连日作战的疲惫,另外一方面还要担心口音暴露身份的风险。最终,在当他们追查到隐藏在新兴县六祖镇某村一废弃寺庙内的窝点时,还是让侦查员们大吃一惊。
现查明,2020年7月份以来,以周某龙、叶某选为首的制假团伙,购置了灌装流水线、打码机等机器设备,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某村一废弃寺庙内,组织工人根据一张贴在桌上的来源不明的配方调制并抽取井水混合,以灌装方式制造假冒红牛饮料,后通过网上销售等方式销往浙江、江苏等全国各地。
“红牛”饮料为大众所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假冒“红牛”饮料如何识别?办案民警介绍,以周某龙、叶某选为首的制假团伙生产的假冒“红牛”从外包装上和颜色上肉眼很难识别出来,经过现场真假“红牛”对比后,只有通过微信扫瓶子底部的二维码或者用手触摸开盖口处的凸凹感才能识别开来。假冒“红牛”瓶子底部的二维码是扫不出来的,开盖口处手摸起来有明显的凸凹感。
假饮料的危害有多大?
脏乱差的加工环境、不合规的饮品原料、资质不全的生产主体等无疑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
假饮料大多都是用香精和糖精勾兑,有的短时间饮用不会出大问题,但长期饮用会导致糖尿病等慢性病,对消费者身体会有隐性伤害。
假饮料最直接的影响是对消化系统的危害,可能会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产品里使用的一些添加剂还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受损。例如部分假饮料中含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此原料被称代糖,是神经毒素,会损害神经系统;另外苯甲酸钠等防腐添加剂,过量使用也会造成神经退化性疾病。
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生产假冒产品的不法分子手段越来越多,假冒案件时有发生,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明辨真假,发现假冒商品请及时向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记者:张先登通讯员:茅宇铭、陈露露
来源: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京商报讯(记者 赵述评 翟枫瑞)2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大众点评平台注意到,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会稽山”)与古茗跨界合作推出的新品“酒香沁乌龙”黄酒奶茶目前已在杭州地区首发上市。对于跨界推出奶茶,北京商报记者致电会稽山董秘,截至发稿,企业电话并未接通。业内人士表示,基于目前的市场发展势态,会稽山在此前开发的起泡米酒产品,引发不少消费者关注。此次跨界奶茶,联名推出黄酒奶茶,也是会稽山为打破年轻人市场,而进行的创新。
据了解,会稽山此次与古茗联名推出的黄酒奶茶,售价为16元/杯,目前仅在杭州地区进行发售。对于黄酒奶茶的口感,有消费者给予5分评价并表示,黄酒与奶茶的组合,是第一次听说。虽然这款黄酒奶茶含酒精,但酒味并不重,口感类似于甜酒酿,并且回甘有惊喜感。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黄酒和奶茶的消费群体本就不同,其次也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产品。黄酒企业跨界推出奶茶,是由于奶茶今年相对较火。因此,黄酒企业想通过奶茶,作为其年轻化的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黄酒与奶茶的组合,会稽山并非行业内首家。早在2019年,金枫酒业旗下石库门上海老酒就曾与奈雪的茶联名推出黄酒奶茶。据了解,石库门与奈雪的茶联名的黄酒奶茶,当时仅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门店有售。对于该款黄酒奶茶,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大众点评平台注意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评价均在5分左右。同时,消费者在评论中表示,石库门黄酒奶茶开盖就有很浓的酒香味,但入口却并没有很浓的酒味,带着一点点黄酒味和奶茶味,味道很特别。而有的消费者则表示,石库门黄酒奶茶酒味浓郁,但依然表示味道很好。
事实上,黄酒作为典型的区域型酒类,主要的消费市场均在江浙沪地区。由于大部分北方消费者并没有饮用黄酒的习惯,导致黄酒企业虽然长期布局全国化,但收效甚微。而在黄酒主要的消费市场,黄酒奶茶其实并不少见。
北京商报记者在大众点评平台上将定位更换至绍兴,再针对黄酒奶茶进行搜索注意到,很多店铺均有黄酒奶茶在售,售价基本在20元/杯左右,而除了黄酒奶茶外,还有黄酒冰棒、黄酒布丁等其他与黄酒有关的产品。通过评论了解到,有消费者对黄酒产品味道给予肯定,而有部分消费者则表示,自己旅游去绍兴,购买黄酒奶茶仅仅是尝鲜,对于味道还是无法接受。
朱丹蓬表示,黄酒本身就是地域性很强的产品,因此企业并没有全国化运营的能力。同时,黄酒本身存在受众面小、体量小、品牌认知度低、产品认知度低等诸多问题。跨界推出奶茶,更像是噱头而已。
<>山区检察院 柳岚
上学路上,4岁小儿哼唱完《上学歌》后问我,“为人民立功劳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为祖国和人民做有用的事情。”“为什么要为祖国和人民立功劳做有用的事情呢?”“因为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给的,你要感恩。”“什么时候给的,我怎么不知道?”“默默地给的,就像你呼吸的空气、照在你身上的阳光和吹过你脸蛋儿的风,你还没出生,祖国和人民就给你准备好了。”“嗯!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我记住了,妈妈!”
看着他给自己加油而挥舞的小拳头,我在想,小时候的我唱这首歌时也有这般初心,现在,我还记得我的初心吗?答案是肯定的。
埋头于经年累月的工作,常常会忘记与初心对话,但做好平凡工作的责任心、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和源于自律的不断反省与改进都闪耀着初心的光芒。
9月8日,我受邀给华中科技大学大一新生上入校法治课。虽然已经讲了60余场大大小小的法治课,但每一堂新的法治课到底该讲些什么,我总要几次修改提纲。2017年,我给该校新生讲的是大学生常见犯罪及预防;2018年,我讲的是套路贷和扫黑除恶。今年,为了进一步追求实效,工作之余我到该校官网研究了2019级新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专业、男女比例等,从校学工处了解了针对新生已经开展的法治教育情况,去军训场地实地了解了新生对法律的基本认识。考虑到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活跃思维,学习能力强,几经思索,我最终决定从案例入手,通过介绍实用性的法律思维模式,激发他们对法律的兴趣,在专业学习之余主动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专门请教了演讲辩论专家如何让讲解更有吸引力,请专业人士指点PPT制作,让展示更有“技术含量”。
法治课当天,学生们时而欢笑,时而思索,聚精会神,互动积极,这样的效果正是我心里预设的目标。离开之前,我问一个学生听完课感觉如何,他说他觉得法律生动、实用又有趣,这个答案让我备受鼓舞。踏上归程已是晚上9点半,路灯下的校园一片寂静,我边走边想,今年的授课应该比去年更好一些,刚才的法治课也许只会在这7000多名学生心里荡起涟漪,但希望有一颗法治种子在这片涟漪中沉入心底。
或许有人会说,“都讲过这么多堂法治课了,不用再如此郑重其事。”我并不觉得前期的思考和准备是郑重其事,更不觉得这只是一堂法治课。当我想到自己是以检察官的身份去给一群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祖国未来的希望传递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参与、支持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时,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希望每一次都能输出更多信息,这不仅仅是我的工作职责、社会责任,更是我的一份初心。要问这份温度的来源,我想是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巨大给予,让我始终感受到获得、幸福、安全,而我想有一点点的回馈。
来源:检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