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是稳增长、促消费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扩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产业。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餐饮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压力大、困难多。近日,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六个方面明确要求深化细化具体举措,督促各地狠抓落实。当前,抓好餐饮业恢复发展的转型机遇,既要靠政策支持促进,也离不开行业主动作为。
政策支持,关键在精准。比如,针对各地区、不同类型餐饮企业经营压力的差异,要明确扶持政策适用的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加快出台相关补贴措施。再如,对坚持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要有奖励措施,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而在民生相关的领域,可以探索相应鼓励措施,如通过政府购买提供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等。餐饮业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群众的消费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坚持精准施策、跟踪问效,才能发挥出政策的红利效应,有效降低餐饮企业的综合成本,帮助企业尽快恢复发展。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能否“化危为机”,考验着餐饮业的韧性与潜力。今年5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1.1%,1-5月累计同比下降8.5%。实现“深蹲”翻转,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与困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当前的政策性纾困,主要集中在开源和节流,是为了让广大市场主体挺得住、过难关。更进一步,餐饮企业要有奔头、谋发展,还需调整战略战术,积极应对疫情,努力打好提质增效、开拓新蓝海的主动仗。
图源网络
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引导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积极践行《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全社会引领“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的时代风尚。由阿拉善盟市场监督管理局、阿拉善盟消费者协会向全盟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广大消费者发出如下倡议。
落实主体责任,增强自律意识
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有关规定,积极践行《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等要求,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贯穿到餐饮服务消费的全过程。建立党组织的餐饮单位,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制止餐饮浪费和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工作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传承勤俭节约美德
各餐饮单位要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就餐,杜绝浪费”的用餐文化,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弘扬勤俭节约美德。
完善管理措施,做好科学备餐
提倡各类餐饮单位结合自身经营特点,精准采购、科学储存、适度加工、合理配餐、减少厨余垃圾。各餐饮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烹饪技艺,减少原材料采购、备料中的浪费行为。
细化节约举措,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文明理性消费
餐饮单位要在醒目位置展示“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等提示信息,通过在菜单中标注食品份量、建议消费人数等方式充实菜单信息,从业人员熟练掌握菜品情况,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鼓励通过“光盘优惠”“光盘积分”等方式,引导更多的消费者践行制止餐饮浪费。
倡导理性消费
提倡广大消费者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自觉抵制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珍惜粮食,注重膳食均衡,合理搭配菜品。外出就餐和网络订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各餐饮单位要自觉做中华礼仪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在餐厅摆放“节约食物、杜绝浪费”“适量点餐、剩餐打包”等提示牌或宣传画。
创新经营服务方式
倡导并践行餐桌文明,积极推行“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方式;带头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提供环保打包服务。
关注重点领域,优化供餐方式
鼓励婚宴服务提供者优化菜单设计,合理搭配菜品和主食,提供公筷公勺。倡导商务宴请提供者采用分餐、单例菜品等方式供餐。鼓励团餐企业定期更新菜单,适时调整菜式,满足用餐人群口味和营养需求。
延伸文明领域,创新服务模式
鼓励在餐饮外卖平台点餐页面描述菜品口味、分量等内容,推广小份莱或半份菜,方便消费者选择。倡导自助餐提供者采取巡桌、点选等方式,及时调整菜品出餐量,并引导消费者少量多次拿取食物。
阿拉善盟市场监督管理局
阿拉善盟消费者协会
2024年4月10日
报记者 夏金彪
据北京市商务局消息,为加快全市餐饮消费回暖,根据北京消费季活动总体安排,7月18日起,北京市将面向全市消费者发放“重逢美好”餐饮消费券,由政府和提供餐饮类服务的平台企业共同出资,推出外卖类、到店类、养老助残类三种消费券累计1亿元,惠及在京消费者及餐饮企业。据了解,此前,浙江、江西、四川等多地先后发放餐饮消费券,刺激餐饮业复苏。
餐饮业一直是消费的重要支撑。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餐饮业复合增长率为8.6%,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长期保持在11%左右。餐饮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是就业安置重要的“蓄水池”,餐饮业稳定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达4.7万亿元,餐饮业的直接从业人员在2000万人左右。受疫情影响,2022年以来餐饮业收入明显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餐饮收入下降8.5%;今年5月餐饮收入仅为3012亿元,同比下降21.1%。
今年“五一”前夕,北京再次发生聚集性疫情,为配合疫情防控,北京各类饭馆堂食关闭一个多月,对餐饮业影响巨大。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北京餐饮收入453227万元,同比下降高达54.9%,远超全国平均降幅。
为促进餐饮业加快复苏,6月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加快出台相关补贴措施、落实好社会保险助企纾困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发挥好商业保险支撑作用、支持老年助餐消费等六个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为餐饮企业减负。
目前,各地在为餐饮企业减负的同时,也针对餐饮消费低迷,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千方百计鼓励和刺激居民进行餐饮消费,以激发餐饮市场活力。针对北京餐饮业受疫情严重影响的状况,7月初,北京市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对餐饮等生活服务业给予扶持,并将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发放1亿元餐饮消费券,推动餐饮市场有序复苏。
从各地实践来看,发放餐饮消费券产生了三大积极效果。
一是发放消费券鼓励居民出门消费用餐,可以快速拉动居民餐饮消费意愿,满足人们对美食、美好生活的需求。所谓“民以食为天”,在现代社会,餐厅不仅为消费者满足餐饮需求,还是“人间烟火气”和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二是发放餐饮消费券可以通过杠杆效应撬动并疏通受阻的实体和线上消费循环,帮助餐饮企业获得终端客流的快速恢复,激发餐饮市场主体的活力,拉动消费进一步增长。
三是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发放消费券促进餐饮业迅速恢复,为保就业、保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