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个仿佛自带“隐身衣”的省份,紧邻着首都北京,算得上是“天子脚下”,但存在感似乎并不高。连带着河北的各种特色美食也一个比一个低调。河北的美食虽说低调,可千万不能小看,个个都独具特色,且美味自成一派。说说河北的10种“低调美食”,低调到走出省外几乎无人知,但好味道却全是本地人的心头爱。
< class="pgc-img">>一、西河肉糕
西河肉糕是河北石家庄深泽县的一道特色传统小吃,采用绿豆和红薯淀粉为主料,以驴肉粒、驴油、驴汤作为辅料,混合调好放入盆中蒸制而成,蒸好的肉糕色泽发亮,闻起来香味十足,久吃不腻,是当地宴请宾客不可缺少的名吃之一,西河肉糕在河北多地也被称为驴肉焖子,还经常作为驴肉的搭档一起被夹入火烧里,瞬间给驴肉火烧增加了一种软糯鲜香的口感。
< class="pgc-img">>二、牛肉板面
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一种名为“安徽牛肉板面”的美食在这里遍地开花,每条街道上至少会有一家板面店。牛肉板面虽被冠以“安徽”,但它还确实是河北的特色美食,有着石家庄的专属味道。牛肉板面的原型是安徽阜阳的羊肉板面,上世纪八十年代,阜阳人千里迢迢来到石家庄打工,家乡的美食自然也跟着一同而来,可石家庄人似乎对羊肉接受度不高,就用牛肉代替羊肉粉墨登场。
< class="pgc-img">>一碗红润油亮的肉汤,一勺鲜红的辣椒,一根根筋道宽大的板面,再来上几粒不太起眼的牛肉,正宗的牛肉板面才算大功告成,条件好的再加上一颗卤蛋、两块豆皮,食客就只管尽情享受这碗麻辣鲜香、咸香爽口的板面。来到河北不吃一碗安徽牛肉板面就离开,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毕竟除了这里,即使跑到安徽阜阳你也尝不到如此正宗的安徽牛肉板面。
三、缸炉烧饼
“城府千层四方方,芝麻万点心计长。奈何八挂炉中烧,纵到唇边更放香”,古人用此诗所赞颂的就是河北的缸炉烧饼。缸炉烧饼起源于清朝年间,一位厨师创办了一家熟食铺,主要卖包子和吊炉烧饼,这位师傅不断改进工艺,将吊炉更迭为了缸炉,没想到烧饼经过缸炉的烤制,皮薄酥脆、层层饼芯都溢着清香,招揽了大批食客,缸炉烧饼此后声名鹊起、好评如潮。缸炉烧饼外壳和芝麻被烤得焦黄,入口香酥鲜美,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要是再配上一碗咸香的饸烙面,那就是一份绝美搭配。
< class="pgc-img">>四、唐山麻糖
麻糖是唐山独一无二的传统名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名为“麻糖”的甜品小吃,但唐山的麻糖却与众不同。唐山麻糖看起来形似一朵典雅的白牡丹,片片薄如蝉翼。主要原料就是常见的小麦粉、白砂糖以及蜂蜜,经过唐山人的巧手制作,配上桂花饴糖,蜕变成了一块块香甜酥润的美味小食,麻糖可以说是唐山人颇为骄傲的美食。
< class="pgc-img">>五、香河肉饼
探寻河北的美味,基本离不开两大元素驴肉和饼,河北人爱吃驴肉,更爱吃饼。夹驴肉的火烧,贴在缸炉中的烧饼,还有包着满满肉馅的香河肉饼,都离不开饼的存在。香河肉饼曾被誉为“北方第一饼”,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前身更是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当时游走在北方草原的突厥族在招待客人时就会用稀少的面来做皮、厚厚的牛羊肉馅做成肉馅饼,后来制饼的方法流传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回回地区,到了明朝大批的回族人迁移到河北香河一带,这种肉饼也随之而来,并被传承发扬光大,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香河肉饼。
< class="pgc-img">>香河肉饼一般是用一斤的面、两斤的肉以及一斤的大葱共同烙制而成的,一张肉饼直径长约二尺,又大又厚实,用油烙好,外皮焦黄酥脆,内馅鲜嫩香醇,油而不腻,蘸着醋,就着蒜,吃起来就是一个“爽”字,这样皮薄肉厚的香河肉饼能不好吃才是一件“怪事”。
六、柴沟堡熏肉
柴沟堡作为河北省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子,却诞生了一种全河北数一数二的美味肉食——熏肉。清代乾隆年间,柴沟堡一位名叫郭玺的商人开了一家熏肉铺,他通过总结前人制作熏肉的经验,久而久之自己也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熏肉工艺,大大提升了熏肉的美味,据传,慈禧太后品尝后都大加赞赏,还被钦点为贡品。
< class="pgc-img">>柴沟堡的熏肉不单指熏五花肉,还有猪头肉、猪蹄、排骨等十多种,精选后的肉料放入老汤中,再配以十几种香料慢煨,再用指定的柏木烟慢熏,做好的熏肉皮烂肉嫩,呈诱人的紫红色,肉皮透亮有光泽,食用起来肥肉部分油润鲜香且不腻,瘦肉部分软嫩可口不塞牙,烟熏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七、棋子烧饼
如果说新疆人热衷于烤馕,那么河北人绝对热衷于烤烧饼,河北的烧饼形式多样,在河北美食里占据了半壁江山,前有缸炉烧饼打头阵,现有棋子烧饼来压轴。棋子烧饼形如其名,只有象棋棋子大小,别看人家小,人家还是颇有“内涵”的,包肉、包糖、包腊肠、包火腿等等都不在话下。
< class="pgc-img">>棋子烧饼是一位书生向卖缸炉烧饼的老板提议后改良的,烧饼做成棋子一样的个头,包上豆沙馅,有滋有味还便于携带,老板也乐于采纳真的做成了棋子烧饼,小小一颗烤的外焦里嫩,香甜酥软,很受大家的欢迎。后来一位唐山的老板,将猪肉包进了棋子烧饼里,掰开那叫一个肉香四溢,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风味美食,棋子烧饼也逐渐成为唐山的特产小吃。
< class="pgc-img">>八、沧州火锅鸡
在沧州有句名言叫做“来沧州不吃火锅鸡,就不算来过沧州”,初闻火锅鸡是不是以为这是一道来自川渝的美食。火锅鸡是沧州的一道特有的美食,沧州人把麻辣鲜香的火锅和鸡肉搭配在一起,没想到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重油重辣的火锅没有遮掩掉鸡肉的鲜美,反倒将鸡的美味提升到了“巅峰”。
< class="pgc-img">>在沧州几乎每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家火锅鸡,就如石家庄的牛肉板面店一样密集,甚至沧州还有一条街是专门卖火锅鸡的,来到这里随便进一家,点上一锅,等待着一锅美味上桌,大口的炭火铜锅,装满了鲜辣的鸡块,艳红的辣椒以及饱满的花椒,看一眼就足以“口水直流三千尺”,吃一口那叫一个麻辣鲜香,一锅下去都直呼好不过瘾!
九、金毛狮子鱼
来到河北就不得不提到冀菜里的一道名菜——金毛狮子鱼,金毛狮子鱼是由石家庄中华饭庄的名厨袁清芳创制出的一道菜品,选用鲤鱼改刀成薄片,再用剪刀剪成细丝,挂糊炸至金黄,最后用玉兰片和火腿丝烹炒勾芡淋在鱼身。制作而成的鲤鱼,鱼丝蓬松,色泽金黄形如狮子,吃起来也是酸甜可口。若是大家有机会到河北石家庄,可以去见识品尝一下这道独具特色的美味。
< class="pgc-img">>十、驴肉火烧
河北的驴肉火烧算得上是河北美食中名气最大的了。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是人们给予驴肉的最高评价,驴肉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把驴肉吃得最有滋味的还要数河北人,将驴肉用陈年老汤卤好后切丁,夹入刚打好的酥脆火烧内,驴肉色泽鲜嫩,吃起来香而不柴、香味悠长,搭配着麦香味十足的火烧,很是过瘾。
< class="pgc-img">>驴肉火烧的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的保定漕河镇,相传因当时负责运粮的漕帮与运盐的盐帮都想称霸码头,经常大动干戈,终极一战后漕帮大获全胜,设宴时便将俘获来的毛驴炖煮熟夹在了当地的火烧内,驴肉火烧就由此诞生。在河北现今的驴肉火烧主要分为保定和河间两个流派,虽都名为驴肉火烧,可还是有区别的,保定的驴肉火烧是圆的,驴肉是卤的,而河间的驴肉火烧是长方形的,驴肉是酱的。如果想去河北尝一尝驴肉火烧,可千万别搞错了。
< class="pgc-img">>——老井说——
河北的美食低调富有内涵,毕竟坐拥着山河湖海以及草原,物产自然也很丰富,有着多到数不清的美食,河北菜的风格多样,比如靠海的秦皇岛、北戴河人吃海鲜的功力更高,靠近塞上草原的张家口、承德人更善于吃牛羊肉。上述的10种只是河北美食的冰山一角。欢迎河北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推荐更多的河北美味分享给大家!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芮玉琪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地震四十周年,提起四十年前的今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又勾起我对40年前亲身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经历的追忆。
我是1969年12月从溧阳应征入伍,来到驻河北保定中国人民解放軍陆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炮兵团,这是一支守卫北京南大门,有着光荣历史,为中国解放事业、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地震降临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凌晨,白天的军训累的我们正睡得很香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地震啦!地震啦!”的呼喊声,我从睡梦中被叫喊醒,有的战友光着脚跑到宿舍外,我手里拿着军装,我们大家都在宿舍外议论地震时的情景,不到半个小时,连里总值班干部吹哨集合,把全连带到大操场,全团集合,听军首长传达抗震救灾的电话会议精神,军长简要的作了地震情况介绍,命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并命令一一二师立即向北京进发,执行抗震救灾的任务。当一一二师奉命去北京的半途中,又接到命令,说震中不在北京而是唐山、丰南地区,紧接着又改变行军路线,向唐山丰南进发。
我们团是28日下午4点接到命令,6点出发的,当时冒着倾盆大雨向唐山灾区梃进。因我军是摩托化装备,经一夜急行军,29日上午就到达唐山郊区,但再往前行进就遇到了麻烦,前方陡河大桥己被震塌,部队无法过河,同时部队也没有配备舟桥,我们部队等了1个多小时后,团长请示上级后决定迂回到天津,再从天津去唐山,多走了几百公里,直到29日的下午1点多部队才进入唐山震区。
我们看到震区路面已毁坏,人多、车多,十分拥挤,从城里往外拉的伤员一个个躺在车上,盐水瓶挂着、有的用自行车驮着已死的亲人……面对这一幕幕悲惨的场景,战士们个个含着眼泪,心中十分着急。但由于路上交通混乱,再加上有的公路震后塌陷成一条条深沟,像一口要吞掉我们似的。进城后看到马路两边有不少尸体,躺在路边的伤员不断地哭喊着,先到的部队医生在为他们清洗包扎伤口。
第一阶段 抢救及掩埋尸体
我们部队来到了唐山体育场后,全连战士放下背包就参加抢救伤员,天黑时我们每人喝了一碗用游泳池水烧的小米粥,晚上我们立即以班为战斗小组投入了抢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劳累一天,有谁还能大口大口的吃饭呢?但我们想到唐山人民遭到这么大的灾难都挺下来,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我们连有一个四川籍战士李成为(四川贡县76年新兵)得了菌痢,病情严重恶化,连队立刻送往我军104医院和上海医疗队,经医生的全力抢救,才把他从鬼门关抢救了回来,可他一出院又投入了战斗,这样的事迹在我们部队是数不胜数的。
第二阶段 安置灾民
在救人和处置尸体的同时,又着手安置灾民,安置好灾民的住宿,让他们能安全过冬,那也是抗震救灾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当时国家穷,没有帐篷,部队的帐篷也很少,战士只能在汽车上睡觉,当时眼看北方的气温一天比一天低,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部队全体战士依靠群众,全力解决灾民的住宿,同时要求商店、火车站、医院、学校等恢复运作,尽可能为灾民服务。由于当时建筑材料紧缺,我们就地取材,利用倒塌房子的木料、砖头,利用地震时冒出来的一堆堆泥沙,战士们学着砌墙,当起建筑工人,为了赶在入冬前安置好灾民,我们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在抢建简易抗震房。当时唐山火車站就是我们团冒着大雨修建的。
我们连驻扎在北方交通大学和唐山市土杂品仓库,这是一个塌陷区,驻地周边全是新埋死尸的坟冢,有时还闻到一阵阵臭味。北方交通大学留守处人不多,死亡的人相对少,大多数开始自救砌简易房,但有一位怀孕六个月的女老师叫刘玉香她没有能力砌,她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只剩下孤身一人。当时我就带着六个战士,利用中午休息和饭后的时间帮她盖好了一间8平方左右的小房子,并用泥粉刷平,糊好报纸,当把这间小简易房交给刘老师时,激动的刘玉香老师含泪道谢,但我们每一个战士都感到这是应该做的,如果到我们撤出唐山时还有灾民没有房住,那就没有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抗震救灾任务,我们走得是不会安心的。
当时我主要负责101机务段、唐山市木材建材公司、北方交通大学留守处的联络工作,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抢救-些灾区群众的重要物品也是我们的任务,当我知道81岁的老教授少福午有重要的精密仪器和交通部急要的<连云巷一号碼头防波堤设计图纸>还被压在废墟里时,我又带领四名战士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帮他从废墟中扒了出来,当时为了扒图纸我腰部受伤至今未好。总之一切为了灾区人民,我们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
第三阶段 撤离唐山执行新任务
抗震救灾进行快到尾声,我们也要奉命撤离唐山了。11月7日深夜,通信员把我叫醒,说团吴润忠副政委找我,当时我心里想怎么深夜找我,难道又有什么紧急任务吗?我用最快的动作穿好军装到连部见到了吴副政委,吴副政委指示我:“你去唐山木材建材公司弄六块纤维板(当时纤维板也是救灾计划供应物品),部队又要有新任务,是撤出唐山灾区写标语用的,我们明天要撤回去执行新的任务。这个单位是你管的,相信你一定会完成任务。”接受任务后,我迅速找到了木材建材公司党委书记李霞,把情况同他讲了,并要求他做好保密工作,不能让唐山人民知道,给群众带来麻烦。不多时,六块纤维板拿来了。
11月9日凌晨3点我们起床打好背包,把住宿区卫生打扫干净,吃好早饭,7时上车返回保定。但唐山人民还是知道我们部队要撤回的消息,不少市民还是排在市区马路的两边,送别我们,他们有的边哭边往车上抛糖果、苹果,个个哭的象泪人一样,我们的战士也含着眼泪,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朝夕相处100天的唐山人民。
100天的抗震救灾,是我人生中极不平凡的经历,唐山地震有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有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相当于三倍汶川地震。我目賭了这场灾难,也亲身参加了这场战天斗地的伟大抗震救灾工作。使我深刻体会到当时全国人民积极支援抗震救灾的场面。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抗震救灾的一百个日日夜夜,由于我身先士卒,表现突出,被师党委批准荣获二等功一次。
今天的新唐山,是唐山人民发杨唐山精神,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唐山精神永远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报设计:钱程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题:治霾记
新华社记者
一份新出炉的“成绩单”让人欣喜。
5月底,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十三五”以来,PM2.5已实现“六连降”……
6月6日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CBD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2013年,空气污染频发,公众一时“谈霾色变”、饱受“呼吸之痛”……当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正式向雾霾宣战。各地铁腕治污与精准防控相济,区域协同与攻坚行动并举,打响史无前例的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年,是中国向雾霾宣战的第十个年头。从“盼蓝天”变为“拍蓝天”,大气治理的成果写进了老百姓的朋友圈。但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仍存差距。
2020年9月3日拍摄的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和远处的CBD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战霾,仍是进行时。
打响“呼吸保卫战”
早上8点,北京市民邹毅来到国贸桥附近的固定点位,拍摄以天空为背景的照片。2013年起,他坚持每天拍摄同一地点的天空,记录空气质量的变化。“一开始,几乎每周都有几天是灰蒙蒙的,心情也很沉重。”邹毅说。
这一年,全国大部分城市PM2.5监测系统开始试运行,这种细小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大,令人谈之色变。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1月9日8时左右拍摄的北京市西城区一片住宅区;下图为2013年1月12日8时左右,同一片住宅区被雾霾笼罩。新华社发(王跃岭摄)
“爆表”成高频词,“霾天”常与冬日“相伴”,N95口罩愈发紧俏……重拳治霾,刻不容缓!
2015年12月25日,一名市民拍摄笼罩在雾霾中的北京故宫角楼。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到严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到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从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到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从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到“长牙齿”的污染信息公开……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动空气污染治理,打响“呼吸保卫战”“蓝天保卫战”。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1月11日,北京一座立交桥旁的建筑笼罩在大雾中(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下图为2022年6月6日拍摄的北京西二环一座立交桥附近的街景(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新华社发
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及偏公路的运输结构是北方多地大气污染的共性原因。各地一手抓末端治理应急减排,一手抓落后产能“啃硬骨头”式攻坚。
“公司曾经一年限产天数达250多天。”首钢股份迁钢公司环保部部长程华说,每到重污染天,京津冀地区钢铁、水泥等行业曾一律被要求实行错峰生产。痛定思痛之下,公司开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
2019年,生态环境部提出对企业实行差异化管控。A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免除停限产,以倒逼重点行业加快升级改造。迁钢公司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A级企业,企业不仅实现连续稳定生产运营,社会及环境等综合效益也愈发明显。“我们先人一步得到了提质减排的红利。”程华说。
刚刚过去的取暖季,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彰台村村民王志英特别舒心:“以前烧煤时家家户户冒烟,现在拆了煤炉子,换上燃气炉,‘烟熏火燎’做饭、‘乌烟瘴气’取暖的方式彻底改变了。”
2017年12月15日,国网崇礼区供电公司的工人在帮助张承高速崇礼北收费站保养蓄热式电锅炉的供电线路。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2500万户散煤替代,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
6月6日在宣武门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变得更加隐蔽。2017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环食药旅总队,“环保警察”成为打击环境等领域违法犯罪的新力量。
首起适用新环保法的污染大气案、首起非法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5年来,“环保警察”累计破获环境领域刑事案件790余起,刑事拘留2000余人。
到今年,邹毅拍下的“天空”照片已经超过3000张。
游客在北京南宫五洲植物乐园划船(2021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最近两三年变化非常大,蓝天明显增多了。”邹毅说,“如果说蓝天代表颜值,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漂亮,拍照时能大口呼吸,心情也越来越舒畅。”
“气质”提升的秘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这正是“气质”提升的秘密。
6月6日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前门一带。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现在,在京津冀地区通行的柴油货车,一旦被检出尾气超标,必须在限定时间内维修复检,否则会被录入“黑名单”,在京津冀“寸步难行”。
2017年1月5日,在北京市通州区,车辆通过尾气检测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一处超标、多处受限”,源于2020年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也是京津冀首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
近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两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专门加开会议听取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监督,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
工人在位于河北省沙河市的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厂区检修环保设施(2020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穆松林认为,经过近十年努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督察常态化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与此同时,我国已建立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应急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除了雷霆万钧的“组合拳”,还要有科学精准的“绣花针”。
“企业用电数据显示正常生产,配套的环保设施0到6时用电数据为0,可以判定环保设施没有同步开启。”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网上巡查中,石家庄市藁城区一家木业公司因偷排被系统“捕捉”。
2020年5月22日,工人在河北省迁安市首钢迁钢高端汽车板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随着现代感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环保监测早已不靠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土方法”,“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不仅实现了对PM2.5实时浓度的监测,还开展组分实时监测和来源解析,为日常减排、区域重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主任景宽说。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针对地面污染源的科学定量、精准识别,通过数字模拟将天地信息进行关联并科学预测,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科学支撑。
治霾仍任重道远
北京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津PM2.5浓度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山西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30+”……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在景山公园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城市风光(2020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不过,“治霾者”们从未有松口气的想法,始终保持审慎乐观。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毫不讳言。
贺克斌表示,目前我国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每平方公里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依然较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都是需要啃的‘硬骨头’。”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游客在北京前门大街参观游览(2021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和清晰的“新目标”,各地纷纷拿出“实招”“硬招”。
6月6日在宣武门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北京市将针对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含量、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等修订相关标准,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
——河北省针对工业企业污染、柴油货车污染、扬尘面源污染等七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坚持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
这是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曹妃甸口岸一处装有防风网的矿石堆场(2015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重庆市将坚持长期治理和短期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完成中小微企业排放深度治理,推广装配式建筑,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
……
“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持续开展清洁取暖和治污减排,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蓝天常在。”(记者李德欣、巩志宏、田晨旭、倪元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