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有个采茶女,名唤春缘。不但容貌是采茶女中最出挑的,手艺也最为娴熟。家中有儿待娶妻的,有不少都相中了她,希望她能嫁过来为自家开枝散叶。
但无论对方给出多丰厚的聘礼,春缘始终不为所动,及笄后不久就与心上人曹为定亲。
曹为是个孤儿,十九岁时来到本地开了间茶铺。与春缘成亲后,夫妻俩合力经营着这间铺子。因其热情的待客之道,客人们都对其十分看好。
尤其是那曹为,别看人身形瘦削,但若是有人故意找茬,他可不会吃亏,回回都能将矛盾合理化解,令人心生佩服。
哪知好景不长,春缘才过门半年,刚刚上手不久,曹为就被人毒死在铺子里。由于曹为原本在这附近的名声就十分之好,事情一出,大伙都挺身而出要为他伸冤。
当时有个人去报官,也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在官府面前胡诌,说是曹为刚过门的娘子给害的,要不然曹为往日那么会办事做人,怎么如今这么轻易就惹上仇家被杀。
官府派人下来查,并未发现春缘有何问题。但动静已经闹出来了,附近的人都开始议论纷纷,直指春缘克夫。
彼时春缘刚怀上孩子,听了外面这些风言风语,哪能定得下心来做事,甚至有好几次险些摔掉孩子。若非娘家人听到风声过来顾她,只怕连这遗腹子也保不住了。
为了不让丈夫的心血毁于一旦,春缘一天也不敢休息。妇人毕竟不好独自抛头露面应对客人,春缘便叫来亲弟弟帮忙,按时给他发放工钱。
有些不知道内情的客人爱说闲话,春缘起初还会解释两句。后来才发现,有些人似乎是刻意过来看热闹的,她便也不再解释,只是等到没人的时候会躲在角落里抹泪。
就这么过了几年,春缘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渐渐地知道了父母的事以及外人的议论,免不了会有些自卑,也不愿意和别的小伙伴玩耍。春缘见此,心中更是愧疚。
最近,城里又兴起了斗茶,听说是来了个茶博士,和人斗茶从来没有输过。
春缘曾经听丈夫提起过这斗茶的艺术,只可惜曹为还没教会她,就离开了人世。
若非这茶博士来了自家的茶铺,春缘怕是无缘解开事情的真相了。
< class="pgc-img">>彼时,茶博士一身儒雅的打扮,云淡风轻地走进来,寻了个靠里的位子坐。对面一个个对手上前,结果统统都败给了他。
就这么过了两三个月,茶博士声名鹊起。近来若要说起斗茶,当地人都会第一个提起这位茶博士。春缘的茶铺也因此而围聚了不少客人,生意也好了很多。
一天,铺子里来了个蒙着面巾的男子,说要与那茶博士一斗。那人虽然看不清面容,但通身的气质丝毫不输茶博士。
春缘为男子上茶水时,看到对方露出的一双眼睛,心中猛然一震:这人怎会与夫君长得如此相像?
男子对上春缘的目光,微微有些愧色,幸而有面巾的遮盖,才不致露馅。
却说茶博士这段时日斗茶连连得胜,被大伙捧高了,自负得很,连对面来者的模样都不肯抬头看一眼。
而斗茶的结果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茶博士居然输了!输给一个蒙着面巾的男子!
茶博士一抬头,看见对面那张万分熟悉的脸,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男子不知对他说了什么,气得茶博士快要呕血。
围观群众起哄议论的声音远远盖过了他们的说话声,除了近处的春缘,其他人都没注意到那男子与茶博士的对话。
只见那男子摘下面巾,露出一张与曹为十分相似的脸来。春缘看了没忍住激动,险些晕了过去,被一旁的弟弟及时扶住。
围观的人多是附近的,看见曹为那张脸,纷纷惊叫出声,比方才喊得更起劲了。
“原来曹兄没死啊,是去向高人学斗茶了吧!”
“我看呐,这茶博士还是过于自信了,怎会在人家的地盘上献丑……”
“回来就好啊!妻儿都在等你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茶博士怒不可遏,知道自己上当了,起身就要走。
男子连忙制止:“我并非曹为,我是曹为的孪生弟弟。今日前来,就是为了替我兄长抓捕杀人凶手!”说罢,伸出手来直指茶博士,言明要他杀人偿命。
当下,身后突然涌出一队人来朝着茶博士而去。大伙见是官府的人,忙都往旁边避开。
< class="pgc-img">>事到如今,茶博士没了退路,在众人面前万分难堪,对着自己的师兄恨恨道:
“原来上次死的不是你,没想到不止是师父,连老天爷都如此偏爱你!这一步,是我算错了……
本来想着你死了我就能高枕无忧,要是没有你,现在全城的人都知我的茶艺才是最佳的!而你留给众人的印象不过是个被毒死的可怜虫罢了……”
原来,茶博士和曹为的弟弟乃是同门师兄弟。
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亲儿子的茶博士,反而得不到师父的亲传,反倒是抱养的曹弟得到了师父的偏爱。
眼见着师父一日日传给外人的手艺远比自己要多,茶博士愈发不甘,渐渐地恨上了这个师兄。
曹弟叹息道:“你永远只相信你看到的那些……其实师父他老人家把省吃俭用的家产都给你留着,就等你……”
茶博士听到这里更加气愤了,往地上吐了口唾沫,道:“这个老头子算计半生,会不知最珍贵的是什么吗?他把茶艺都传给了你,你现在倒是会装好人了!”
见说不通,曹弟眼含愧疚地往春缘那边看了眼,最终决定把真相说了出来。
原来,在茶博士出生前,其父收养了曹为兄弟。有天曹为突然不见了,师父一直以为是被狼叼走了,多年为此而耿耿于怀,将对曹为的愧疚都弥补在了曹弟身上。
后来师父有了儿子,也就是茶博士,仍旧没有改变偏爱曹弟这个习惯,只想着日后将家产留给亲儿子以作弥补,哪知会招致如此怨恨……
师父死前的两年里,曹弟总说感觉自己的兄长没死,便提出要去找寻,这事只有他们二人知晓。
不巧,曹弟还没回来,师父就死了。
见没了阻拦,茶博士迫不及待要去找师兄斗茶。结果误将开茶铺的曹为当成自己的师兄。
当时茶博士也是蒙了面巾,见曹为不肯与他斗茶,便认定是师兄借着师傅的宠爱看不起自己,一不做二不休就将人给毒死了,哪知死的并不是师兄。
曹为被人毒死那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的,又因有春缘“克夫”的闲话流传,以至从外地来的曹弟都知道了这事,这才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兄长。
但当他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兄长是因给自己挡灾而死,顿时觉得没了脸面去见嫂嫂一家。
那茶博士自以为灭了最大的对手便没了后顾之忧。杀人的事情渐渐平息后,醉心于名声的他忍不住又出来与人斗茶,哪知被抓个正着。
茶博士被官府的人带走前,春缘扑上去大哭大闹:
“你这个杀人凶手!你是平了心中的恨意,而我们一家却让你给拆散了!我们娘儿俩还要因你而抬不起头来!
一想到这段时日对一个杀害我丈夫的凶手如此敬重,我就感到无颜再面对我死去的丈夫……你这样猪狗不如的东西,死一千次也不够……呜呜……”
< class="pgc-img">>曹弟连同着春缘的弟弟上前,才把春缘给劝了下来。
官府的人对这样的杀人凶手丝毫不客气,但茶博士浑不在意,疯疯癫癫道:“师兄啊!托你的福,如今我的茶艺可是全城皆知了……你可是我的大恩人呐呵呵……”
在互联网上县城的形象有个特点就是“土”,很多时候代表了管理水平低。如果在网上查“全国最大的县城”,你会发现很多省会城市都神奇地名列其中,比如武汉、长沙、石家庄、济南、合肥,还有天津……
最离谱的居然有西安和南京这两个古城,我只能猜测是本地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更高的期望吧。
那在县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县城里的人,其实也分好几大类,这也是为何网上对县城的描述如此不同。
最标准的就是普通的原生居民家庭,这些家庭大多至少两代人都在县城居住。几十年下来认识的人非常多,长辈大多有稳定而又中等的收入。住房不是以前单位分的就是自建的。这些年可能搬入了商品房,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大部分县城的房子没有房产证,可是照样可以交易。
对于这些家庭有一个描述就是“三十岁就可以看完一辈子”。这些人并不对自己有太大的想法了。最多考虑的都是子女,这些父母大多没有受过很高教育也没有很大见识,对于孩子接触的新东西一般也不理解。
操心的就是升学就业结婚这三样。心目中如果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自然最好。自己想办法砸锅卖铁给孩子凑首付。
如果不行就回老家考个公务员,那就可以算是扬眉吐气光宗耀祖了。考不了的就自己想尽办法给孩子弄个“正经”工作吃财政饭,然后赶快结婚生孩子自己帮着带。
比标准家庭低一些的,就是那种从乡镇或者村里来到县城的家庭。这种家庭有的是父母带着孩子在县城定居,有的是父母出钱为孩子在县城买房。
这种家庭在县城中就比较边缘化,因为社会关系大多不在县城里。而县城的“关系”氛围又非常浓,外来者融入并不容易。长辈操心的事情大多也是孩子的上升,如果不能通过考试进入重点大学,回到老家考公也是最优解。
在县城里,这种外来家庭吃上“公家饭”是最快融入当地、提高地位的方式了。这种家庭在县城的生活就比较一般,很多人对于县城的负面印象大多源自于此。
县城另一个饱受吐槽的,是它的房价,这些年来伴随着大城市房价大涨,县城的房价也是水涨船高。很多经济比较不错的县城,房价可能和所在市的房价差别不大。
这就造成了很大一个问题,如果是乡镇或者农村家庭,在县城或地级市甚至省会差一些的地段,购房成本的差距没有太大差别。
去年抖音上有个小伙伴说他原本打算回县城。结果回去一看吓一跳,差不多的新房,他老家县城8000,所属市里不过一万。他们的省会属于弱二线,房价好的房子两万三万,但是一万多在偏一点地段也能买到。而且省会的工作机会比起县城多不少,他父母亲戚都是镇上的,去县城还是省会没有多大差别。这样一来选择就很明确了,于是他在省会买了个比较偏的次新二手,打算骑驴找马以后置换。
按他说的“傻X才在那个破县城八千多买房子”。其实本来县城房子并不贵,但2016年前后他们县城搞新城大拆建,现金补偿使得很多人拿到大量现金。拿到钱的人也多选择置换新房,结果造成了一轮房价暴涨。
比标准家庭高的家庭,大多是较富裕的生意人和有一定职务的公务员家庭。这些人属于县城的精英家庭,不但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且拥有覆盖全县的社交圈子。这种家庭的生活就比较好了,基本可以用爽地飞起来形容。很多人回到县城,发现生活简单又美好,大多也是因为家庭条件在当地就属于比较优越的。
精英家庭一般都会追求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在大城市会尽量买房。要是回到县城,努力为孩子通过关系,弄到有编制的工作是第一选择。也就是考公务员,并为孩子在后续发展中提供全力支持。
这种家庭,才有所谓“县城只要大城市一半的收入就可以买买买”,“小镇青年更愿意消费”这些说法。
在2010年,北大博士冯红旗以在河南中部地区挂职的机会,写了博士论文,也就是著名的《中县干部》。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长时间的热议。其中重点讨论的就是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世袭”的情况。
在县城这种环境里,中县的情况很常见,县城因为缺乏活力和流动,各种职业的“世袭”非常普遍。很多店铺生意都是两代甚至几代人做,几十年连地方都没动过。而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工作,依靠上一代的关系和运作,起步就可以比没有背景的快。等到十几二十年后,有背景的职务也自然要高。
如果比精英家庭更好的条件,就是当地大企业的老板和领导班子成员了。这种家庭子女大多不会留在县城里,出国或者在一线城市才是他们的选择。
二
如果说有哪伙人最爱公务员,那无疑是县城人。
在县城上班和大城市有个很大区别,就是相对可以选择的不多。只有不多种类的工作,以至于在县城,很多人眼中只有两种工作:吃财政饭的和打工的。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情况,就是之所以县城热衷考公,一大原因是县城中吃财政饭的人比例比较高。
我国现在的是“层层复制”,也就是说,中央的主要架构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套班子,省、市、县三级都完全复制,再往下就不复制了,如果继续复制,官僚体系会大到爆。而且中央政府的主要部委,都向下复制,比如中央有财政部,省政府有财政厅,市县政府有财政局。
所以县城拥有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公务员数量非常多。而这里又是附近地区的资源集中区,医疗教育资源集中,医生老师这种事业编制也比较多。
所以在县城里,“吃公家饭”的人很多。一般一个数十万人的县,有编制的公务人员有两千人左右,其实这点人只是正规公务员人数。要加上参公人员和医院学校这种事业编的,可能就要超过6000。再加上数目不等的退休人员,工勤这种临时性人员。一个县财政养活的人数,很容易超过一万。
在这之外,银行、信用社、移动联通这类国有大企业,员工也被县城的人认为是有“正经”工作。
一万多人,相对于一个十几二十万人的县城,比例就不低了的。
甚至个别地方高到离谱,比如曾经引起热议的佛坪县。县城常住八千人,两千多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班或者退休的。
当然这么多人也不都在县城,下面乡镇也有人吃财政饭。但是一般县城距离下面乡镇是很近的,这些人大多都在县城安家。加上县城人和人的距离更近,所以县城几乎每个人都有吃财政饭的亲戚朋友。
有接触才有比较,不论公务员还是事业编制,工作环境和待遇比起县城大多数工作还是要优越的。这是县城追求考编的基础。
这也形成了中国绝大部分县城的一个特色,可能整个县里完全没有任何产业,只是通过财政给公务员花钱,公务员平时去吃饭消费,拉动了整个县城的经济。整个县城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围绕“财政”展开。
接着说说县城的工作收入。
这个各地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过比大城市肯定是要低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一对一比较,就是相同工作才有可比性。
大城市很多收入很高的工作,在县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很多人说老家的人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啥工作,却收入很高,觉得应该不是啥正经事,而且大概率不会持久,劝你尽快回来考个编制。
总的来说,普通县城里多数人的平均收入在两三千之间。少量工作有收入高的,不过比例很少,不算在内。
而且县城的企业,很多都不太规范,各种金险的缴纳不规范。或者只交一两种或者缴纳基数按照最低标准来,甚至很多干脆就“折现”了。
这方面一比,吃财政饭的优势就更加显出来了。因为这些人的收入是按照级别定的,全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没有那么大。再加上吃财政饭,各种金险一般都是会交齐的,缴纳的比例还很高。
所以即使从经济角度看,考公在县城都是一个划算的事情。一般的县城,财政饭的收入比平均收入还是要高的。即使拿到的工资和吃财政饭的人一样多,甚至更多一些。如果把缴纳的金险算上,他实际上你的收入比他还是要少的。
至于有人说公务员升迁难,这个倒是确实,而且现在大家并不避讳“政治资源”一说,也就是说,咱俩都在一个单位干活,你有资源很快升上去了,大家也没啥说的,毕竟出了大学一两年就接受现实了。
整体而言,只要能力运气情商都正常在线,不捅娄子也不天降猛男,一般在这条路上最后都差不多。干二十年大多能熬到弄个科级(县城对科级干部喜欢提一级叫处长)。虽说很多只是待遇,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已经在县城的圈子里够用了,县城流动低,20年下来基本没有不认识的人,有点小事都多少帮得上一点忙了。
而医生教师之类也是这样,积累年资和经验做到主任医师和高级教师都不难。
有人说县城里的人对吃财政的人尊重,这更是合理。
面对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以后的处长或主任医生,当然非常值得尊重。相比起来,一个过年才从大城市回来住几天,所谓“月入XX万”的白领,在县城里的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觉得你那玩意不一定能持久,短时间赚得多有啥用?
再说了,讨好本地公务员和医生,说不定明天办事就能用得上了,你挣钱又不给他花,他干嘛重视你?
如果你像东哥回老家那样,成箱子给乡亲分钱,别说什么主任,就是亲爹也扔一边去了,大家肯定来巴结你。
三
这里要说说县城的消费。一句话就是中国物流如此发达,全国东西价格都差不多的。
现在大宗商品是全国甚至全球统一价格了。县城需要的大量物资也多是外地运来的,所以东西价格和大城市基本没有大的差别。
县城相对低的是人工费和商铺租金,如果某样消费中这两样占大头,或者当地时令产品,这些相对性价比就会更高一些。最明显的就是饮食类了,很多美食up主拍摄县城的食物,尝味道之前很多都感叹分量真足啊。弹幕也一波表示“馋哭了,这在XX至少XX起步”。
而产品如果是从外地来的,很多时候因为物流和转手,甚至还要更贵一些。
很多人说县城大多都相对封闭保守。这是真的,人口流动性比较小,老人比例相对大,传统产业的人多,体制内的人多。人们的接触面小,很多时候大城市的流行,在县城却无法流行起来。这也是人的意识一旦形成,想改变一下是非常难的。
所以县城里面娱乐大多比较传统,如果要去KTV唱歌找人很容易,如果打麻将打牌都不用找,喝酒更是能把你喝吐了。但是要是玩剧本杀的,那真的是为难当地人了。
相对缺乏流动,使得县城显得没有什么活力。从正面可以说是“恬静”,从反面可以说是“死寂”。
这里要说说县城的几个经常被诟病的地方。
比如说县城是人情社会,对于在大城市的社恐人,非常的不适应,节后返城对各种亲戚的吐槽是保留节目。比如县城里办事都喜欢找人,即使正常程序完全不会遇到问题的事情,也要找人。比如县城的人对“干部”有宗教式的向往,酒局作为县城的交际场,坐上手的一定是有职务的。如果有上级政府部门来的,本地干部即使职务等级相同也要坐下手。比如县城里的人都喜欢议论别人,一件事情很容易几天内就被所有人知道。
这一切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县城作为一个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区域。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城市里那样一板一眼,实际要被传统乡土社会的习俗约束。但是传统习俗又不再能公开使用,很多就变成了潜规则。
潜规则的存在基础就是共识,很多时候要多数人认同方可。如果出现强硬不认可的人,潜规则要依靠多数人施压。
比如两个人打架伤了人,按照城市里说法“打输住院,打赢坐牢”。但是县城里面很多不是这样,只要没有打到刑事案的地步,就有转圜的余地。打人的家里亲友会被发动,通过各种渠道找被打的人亲友,想方设法让对方不主动追究,好把事情“平”下来。
其间各种拉锯博弈,最重要的是寻找到两家都认可的“有面子”的人从中说和。
打人的目的就是避免法律处理,被打者目的就是要精神物质两方面补偿。一般以打人方掏钱+登门道歉认错+各种保证为主,其间双方都要有人作为见证。事后也要散布出去,以此维护被打者的“面子”。
比如县城里面要拆迁遇到钉子户,如果按照法律,直接推土车推平,实际上哪里敢这么做?在县城里,首要是把钉子户情况统计出来,然后分别处理,其中常见的一个方法就是包干:发动钉子户亲友劝说,一家一家搞定。
曾经有个县城拆迁,一共冒出22个钉子户。书记认定了22个县里干部,每个人都和钉子户是三代之内的亲戚。你劝不通就不许来上班,工资奖金都给你停掉。以至于县税务局副局长抱着铺盖,搬到当了钉子户的小舅子家住,足足赖了五天,最后终于“做通了工作”。
县城里面,事件的处理,只要不是严重违法。很多都有潜规则的影子。所以人们对于事情,找人成了一种本能,不论什么都喜欢找人,动用潜规则试一下。
这样一套体系的运行,需要整个县城是个人情社会,任何两个人都要尽量容易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联系的要足够紧密,也就是人情网要够密够紧,遇到事情才能“兜”的住。所以县城里面热衷交际,热衷联系,这样自己才能和整个网紧密联系,如果遇到事情别人才帮你,潜规则才能对你开放。
《教父》开头的经典场面,殡仪馆老板来找老教父“主持公道”。老教父说你自从生意好了就不再和我来往,现在有事来找我,还和我提钱?要掏钱雇我帮你?
县城里很多人和事也是如此,对某个人的一种极低评价就是“平时不处人,有事找人帮忙,就大桌小桌摆出来了,结果一个来吃的都没有。”
而对干部的尊重也源于此,潜规则的运行,除了多数人认同,很重要的是发生事情,必须要有足够“面子”的人从中说和。首先这个人要有值得大家认可的身份,然后做事要公道,最好还要会说话能讲出道理让大家信服。
在县城的环境里面,最合适的自然是有干部身份的人了。特别是本地出身大家都认识,长期在当地担任一定职务(并不需要很高),说话做事有水平的人。
我在前面说了,县城里面吃公家饭的比例高,干部也多,比起有钱人,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些人。干部工作稳定、收入比较高、受大家尊重,手里又有权力可以帮人,这使得县城里面对于“吃公家饭”如此向往。
有小伙伴可能会问,县城里有哪些发财机会。
其实在县城怎么成为富翁和大城市差不多,多数都是依靠运气、胆量、谋划实现的。
大城市有的东西,如果有利润,很快在县城里就会出现。如果你发现某个东西在老家县城没有出现,第一反应千万不要是要去填补“下层市场空白”,因为很可能是这东西不适合当地情况,特别是可能因为你不在当地才不知道的原因。贸然想当然的一下踩进去,很可能发现是个大坑。
而且县城的人还会奇怪“这么明显的大坑咋掉下去的,怕不是瞎啊”,真的是双重打击。
我亲眼见过的,就不限于在县城卖JK,卖手办,卖安德鲁貂,开卡游店,开逃脱密室等等。大多是热闹几天,然后因为没有足够客户,很快就垮了。不过县城一般都有大城市的“平替”,也就是廉价版本的各种东西,奶茶在大城市二三十一杯,县城里八块,只是里边既没有奶也没有茶,都是味精和糖的勾兑,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同时也有一些人,是依靠某些其他方式致富的。
比如搞垄断,有的是垄断某样产出,矿石、农产品、土特产任何一样都可以。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河北保定一个地方在河道违规卖沙子,一晚上能卖157万。
有的是垄断销售,比如每次打黑都能看到报道,黑恶势力在蔬菜批发市场搞垄断几种蔬菜销售,一个县的规模,每年就能获利上千万。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也是县城作为人情社会的结果,因为人和人的关系紧密,监管就会变松,只要不是有人存心闹大,一般就那样运转下去了。
不过现在很多县城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大城市的吸引力,特别是最近二十年,随着全国城市化率提高。县城的年轻人流出非常多,很多人到了更大城市生活。伴随一个定居大城市的年轻人,县城里可能这一家几代人积累的资金都会被带到大城市。这也是大城市房价大涨的一大基础。
而人是一切的基础,虽说县下面乡镇和村也有人到县城生活。但是这种全国性流动不是平均的,于是一个问题就显得很尖锐:部分县城的空心化。
原本县城设立,基础是古代商品和人的流动慢,每隔一段距离,自然会形成一个中转站。但是随着现在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每隔百里左右一个县级政府,很多时候显得不必要。所以这些年来,很多县级行政区划消失了。大多数是靠近大城市的下辖县,因为城市扩张,变县成区;少数是有些人口和辖区太小的县,与大县合并。
在此之外,很多经济发展一般的县城,在最近十几年中,财政上有个大问题。
很多小伙伴可能知道,分税之后地方和中央的财政权责不均,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平衡各地的财政。全中国除了几个发达省份,财政收入都比中央的转移支付还要低。
相对的很多县的财政压力就更大了。因为国家的转移支付,到了省里大多都优先发展省会和重点城市,分到县里的资金,一般只够保证政府的日常运转。如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更多资金。
但是大多数县的资金是不足的,没有资金就无法发展,不发展经济就没有更多的财政收入。这就成了个循环。
于是很多县政府在这些年里,大量地发行了地方债。因为行政级别低,县城发行债券的数量有限,于是县城通过各种投资公司筹款。
这些钱利息比普通的债券高很多,我曾经见过最高年化17%的债券,项目说明是中部一个县城投改造当地设施,如此夸张的利息,后来果然延期了。
整体而言,只有一小部分县城发展了起来,走上了正循环。很多县城花了大量的钱,最后只是把城建搞上去了,自身产业却没有发展。钱花了没有产生效益,最后等于被白白浪费掉了。甚至资金不足,没有完工留下一堆烂尾工程。
但是借的钱要还的,这使很多县的财政非常紧张,甚至全年财政收入连借款利息都不够。这几年因为地方债到期无法偿还,时不时有暴雷的新闻,将来也是个大麻烦。
以前我写过一篇《“鹤岗化”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的命运》,对于大部分县城我也是这个判断。
四尾声
大家应该有种感受,我国的剧烈城市化这两年开始明显减慢了,尤其是疫情之后,可能更多的人重新思考人生和社会,对大城市可能没那么憧憬了,甚至有不少人带着一、二线的积蓄回县城待着了,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适应。
而大城市高昂的房价,让太多的学历不占优势的小镇青年大概率得回县城去。这样一来一回,今后可能会倾向于稳定,整个社会格局也慢慢定下来。
财富总量上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大。
生活质量方面差距却不会太大。
其实现在大家应该有感触,小地方跟大城市的生活差距并不大,基本上大城市用啥,他们也用啥,可能差别是你用大品牌,他们使用质量可靠,价格便宜,没有品牌的同质化产品。我回去老家就有个感触,北京有啥,那边就有啥,不过都是低配版本。
不过成熟社会就这样,给每个人一个合适的生态位,既可以去大城市拼一把,也可以去县城里过稳定的生活,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心态调整好,每个人都能过得挺不错。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吧。
这种阴雨绵绵的天气,不来点热奶茶的话,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啊。”很多人对奶茶这种饮品情有独钟,无论是在商场、写字楼还是学校的周边,总是能找到一两家奶茶店的身影。
一杯奶茶通常十块钱到二三十块钱不等,琳琅满目的品种,香甜可口的味道,也让它受到许多女顾客的青睐。如今的奶茶店也越开越多,一些“网红”奶茶店更是层出不穷。
近日,深圳市光明区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了一则珍珠奶茶的比较试验结果,媒体报道称,10个品牌的珍珠奶茶均被检出含有咖啡因。这一结果又让奶茶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茶水里有咖啡因还能成新闻?也有奶茶爱好者惊呼:“我说怎么喝完睡不着觉了!”那么奶茶里究竟有多少咖啡因?喝一杯奶茶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呢?
1杯奶茶里面究竟有多少咖啡因?
不少消费者并不知情
发起调查的深圳市光明区消费者委员会指出,他们的本意是针对消费者担心奶茶中添加各种甜味剂等问题进行调查,多次传播后,《10款奶茶检出咖啡因》这样的标题明显变了味。
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项目主管谢靓:“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担心奶茶当中添加了各种甜味剂,关注糖分过多会长胖的问题,更有消费者担心奶茶中会不会有塑化剂,是不是加了奶精这些成分。根据消费者的担忧,我们就检测了脂肪酸、甜味剂、塑化剂、咖啡因和糖分这五个方面。调查的十款奶茶中我国关于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没有的。”
谢靓介绍,本次检测,没有检测出反式脂肪酸、甜味剂、塑化剂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检测的10款奶茶平均每千克含有258毫克咖啡因,浓度是传统美式咖啡的一半。但也有奶茶的咖啡因含量要比传统的美式咖啡都多,值得消费者注意。有一款奶茶的咖啡因浓度高达每千克522毫克,换算成一杯奶茶的咖啡因含量为365毫克,该检测机构测算,1杯这样的奶茶,咖啡因含量相当于7罐红牛或3.5杯中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总量。
谢靓:“我们这边最高的一杯米芝莲的丝袜奶茶,咖啡因的含量相当于是3.5杯中杯美式咖啡,儿童、孕妇或者是老年人或者是一些有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的人就不适合喝奶茶。”
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针对1600名消费者的一项调查发现,有16%的消费者完全不知道奶茶中有咖啡因,只有11%的消费者知道,奶茶里含有大量咖啡因。其他消费者对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不明确,在记者的采访中,的确发现有不少消费者是看到这条消息才认识到,自己喝的奶茶,居然有大量咖啡因。
消费者:“不知道它提神是因为咖啡因提神,只知道它提神。这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事情。”
消费者:“我们在日常到奶茶店来购买奶茶的过程,标识上好像也从来没有写过奶茶有没有咖啡因,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很难判断奶茶里边到底都有什么样的成分。
想知道比较试验中还有什么发现?
一起来看看!
每天喝一杯,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吗?
一杯奶茶里咖啡因的含量相当于7罐红牛或3.5杯中杯美式,如此大量的咖啡因,每天喝一杯,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吗?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介绍,奶茶的咖啡因含量的确不低,因为冲煮的时候大多采用碎茶叶长时间加热,会比普通茶水更浓。
云无心:“我们说奶茶就是奶+茶水,实际上所有的茶水中都含有咖啡因。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可能有很多比我们平常喝的茶还要高一些。就是因为茶它会加入糖,它就会改变茶水本身的苦涩风味。所以他会倾向于把茶泡得浓一些,然后奶茶味就会更浓,就说会更好喝。”
云无心表示,该测试虽然有一定科普效果,但“喝一杯奶茶等于喝七罐红牛”的比较,没有意义,因为红牛饮料的提神作用并不完全靠咖啡因,而我们喝咖啡的量也不会像奶茶那么大。
云无心:“就量而言,它也就是几百毫克的咖啡因,而且拿去跟别的什么咖啡红牛比是不合适的,因为奶茶,它都是大杯量非常的大,你一杯咖啡可能是150毫升200毫升,你这个奶茶可能是五百六百毫升,再说红牛本身是一个能量饮料,它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比如说牛磺酸,维生素,它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饮料,你拿它来比其实就是没有意义的。”
云无心介绍,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生物碱,在许多植物中都能被发现,能使吞食含咖啡因植物的昆虫麻痹。同时咖啡因也是人体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驱走睡意,使人恢复精力。按照国内外公认的标准,成年人每天摄入400毫克以内,孕妇摄入200毫克内的咖啡因是没有风险的,也就是说,即便是调查中发现的,一杯有365毫克咖啡因的奶茶,也没有超标。
消费者应关注奶茶中大量的糖和脂肪
此外,深圳市光明区消协的检测发现,在含糖量指标方面,含糖量最高的一款奶茶,一杯奶茶里有近60克糖,约合13.5块方糖,这意味着,只要喝一杯这样的奶茶,所摄入的糖分就超出了人体一天建议摄入的50克。此外我们日常饮食还会再摄入糖分,最终造成糖摄入超标,引起肥胖、龋齿等问题。因此,云无心建议,消费者与其担心奶茶里的咖啡因太多,不如关注奶茶中大量的糖和脂肪。
云无心:“奶茶对于健康更大的影响或者说危害,其实是要考虑它的高热量。对于消费者来说,提醒大家,你要喝奶茶,要注意含糖量,我们现在营养指南里建议大家每天摄入的糖总量限制到50克以内,这一杯奶茶或者一瓶饮料,其实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