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门要戴口罩吗?
进公共场所有什么要求?
现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
1.为什么要修订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
今年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德尔塔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当前暑期人员外出流动多,机场、港口、码头等主要出行中转场所人员大量聚集,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受长期持续的疫情影响,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减退,存在接种疫苗后就不用再戴口罩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落实防疫措施和个人防护方面出现漏洞。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防护意识,防范疫情传播风险,我们对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强化防护要求。
2.公众戴口罩有什么最新要求?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们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3.新的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包括哪些,戴口罩有什么新要求?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
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4.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
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5.与之前“三重”(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相比,这次修订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三重”的种类由原来65类增加到85类。在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方面,增加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等10类场所和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在重点人群方面,增加了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等10类重点人群的卫生防护要求。
6.“三重”防护指南重点强化了哪些要求?
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对所涉及的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进一步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闭环管理”,强化了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清洁消毒和应急处置等措施要求。对所涉及的重点人群,加强相关行业职业人员,特别是一线职业人员严格执行戴口罩、疫苗接种、消毒等防护要求,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7.对棋牌室(麻将馆)等有哪些防控的新要求?
棋牌室(麻将馆)是此次指南修订新增的场所,也是一类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密闭的场所。
针对此类场所,一是提出对进入场所的人员检测体温和核验健康码,防止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场所;
二是降低棋牌室(麻将馆)的顾客数量和停留时间,增加牌桌之间的距离,减少人员的聚集。
三是要求棋牌室(麻将馆)的人员戴口罩。
8.商场、游泳、健身等生活服务类场所,防控措施有哪些新变化?
一是增加了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体温和健康码正常者方可进入;
二是细化了管理措施,提出对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做好服务引导等人性化管理措施;
三是提升工作人员防护等级,工作人员要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9.公众居家生活需要提高防护措施等级吗?
公众的防护措施等级要求没有变化。但是公众要继续强化第一健康责任人意识,居家时加强通风换气,做好清洁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有症状时及时就医;外出时,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保持安全距离,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参加聚会、聚餐等活动。
10.对市内游船(观光船)有哪些防控要求?
市内游船(观光船)是此次指南修订新增的场所,主要的风险点是人员聚集、空间狭小且相对密闭。
基于上述特点,一是宜停止使用全封闭的游船(观光船);
二是通过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核验等措施防止有症状者或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
三是采取预约购票、间隔就坐等方式降低人员的密度;
四是游船(观光船)内人员全程佩戴口罩。此外,游船(观光船)要继续落实好通风换气、清洁消毒等防护措施。
11.对旅游景点开放或半开放演出场所有哪些防控要求?
近期一些城市的疫情与旅游景点开放或半开放演出场所密切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在此类场所公众放松了个人防护,同时场所未有效控制观众数量,增加了暴发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做好入场检测登记,严格门岗管控,对入场人员实行核验健康码和体温检测“双登记”,正常者方可进入。
二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有症状及时就医。
三是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推广在线实名制购票及电子票,鼓励使用在线支付,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四是加强现场巡查,安排专人做好演出现场管理,提醒观众正确佩戴口罩,对号入座,保持安全距离。取消演出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
12.对建筑工地等场所有哪些防控要求?
建筑工地的主要风险是人员流动性大,易聚集,架子工、钢筋工等户外作业工种人员防护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二是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是加强来访人员管理,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正常者方可进入。
四是优化施工工艺和工序衔接,降低施工现场不同作业队伍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五是加强作业岗位工作人员个体防护。
13.对跨境铁路客运和道路客运等有哪些新的防控要求?
一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
二是细化提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防护等级。对于负责入境火车或汽车的司机、乘务员、保洁员、搬运员等,在工作期间全程戴颗粒物防护口罩,戴一次性手套;其他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戴一次性手套。
三是通过合理组织运力,限制售票、包车团组人数等措施,分区分级控制铁路和道路客运的客座率。
14.对口岸、码头、机场等高风险场所,有哪些新的防控要求?
口岸、码头、机场等高风险场所是“人、物、环境同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导致近期聚集性疫情暴发关键风险点。
对此类场所,一是加强入境人员和车辆信息管理,确保闭环式“点对点、一站式”转运和无缝对接,实现从“国门”到“家门”闭环式管理。
二是加强入境货物检测和消毒,强化冷链物品追溯管理,并做好检测和消毒等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定期进行督导和抽检评估。
三是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个体防护标准。高风险岗位人员要相对固定,登记造册,实行闭环或封闭管理,增加核酸检测的频次。
15.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出了哪些新的防护要求?
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高风险人群,主要对养老机构和居家的老人两个方面来提出防护要求。
对于养老机构:一是入口处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探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并进行登记,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
二是封闭管理期间,不允许探访。非封闭管理期间允许探视的,控制探访人员数量、活动区域和探访频次,必要时可实行预约管理。
对于居家的老人:一是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有慢性肺病、心脏病的老年人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戴口罩。
二是避免前往人员聚集、空间密闭的场所,如棋牌室(麻将馆)等。
16.对入境航班、机场保洁人员、司机等高风险岗位有哪些防护要求?
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和机场司机等是高风险岗位人员,也是近期疫情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指南修订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个人防护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具体包括:一是主动接种疫苗,定期接受核酸检测。
二是工作期间非必要不接触其他岗位的人员、非必要不去入境航空器和进口货物等高风险等级场所。
三是清洁消毒过程中应按照相应规范、指南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以确保消毒效果有效。
四是保障入境航班的保洁人员和司机岗位和休息区域等应固定,避免混用和混流。
五是入境航班或国内航班始发地所在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地区的保洁人员收集的垃圾、废物应按相关规定统一处理。
17.对机场装卸工人等工种的管理,有哪些新举措?
机场装卸工人尤其是负责国际冷链货物和中、高风险普通货物装卸的人员是高风险岗位人员,主要从管理和个人防护两个方面提出防疫要求。
一是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二是机场货物装卸工作人员的不同活动区域应予以区分标记,保证物理隔离,相互不应交叉。
三是地面货物装卸、转运、分拣、搬运等操作人员应按货运航班风险及货物类型进行区分,人员应相对固定,避免混排。
四是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个体防护标准。直接接触国际冷链货物、国际中、高风险普通货物的装卸人员,应穿戴颗粒物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或丁腈手套、一次性条形帽、护目镜或面屏。
防护不松懈!
扩散周知!
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答复市政协委员易蕾《关于加强南宁市奶茶店质量管理的建议》称,目前,国内现制奶茶行业的发展正处于逐步规范的阶段。由于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对现制奶茶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和食用期限等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奶茶作为新兴茶饮品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整个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窗口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2044.8亿元。尽管2020年疫情对新式茶饮有一定影响,市场规模缩减至1840.32亿元。从长期来看,新式茶饮还将呈扩大态势,预计2021年,新式茶饮将恢复甚至是超过疫情前水平,市场规模接近2800亿元。
不过,在高速增长的态势下,由于尚未出台国家标准,整个奶茶行业发展处于粗放阶段,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对公众健康的保护,会诱发大量的消费纠纷,又不利于整个行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影响整个行业的前景。
无论是标以网红的标签,还是打着新工艺的噱头,奶茶作为饮品都属于食品类产品,应当遵循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与标准。但标准的缺失,意味着无论从工艺、配方还是质量安全方面,都没有可以遵守的参照,对生产行为进行硬约束。一般来说,食品作为特殊商品具有严格的标准限制,也只有在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生产,才能有效规范生产行为,让食品质量与安全得到兜底性保障。相反,若标准缺失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行事”,想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无论是行业自律,消费监督,还是行政监管都难以找准发力点。
具体而言,食品安全标准的特征包括:规制性、对有限风险的容忍性、利益协调性和强制执行性。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食品安全质量的提升,保障水平的提高,与是否有标准和标准的高低密不可分。食品标准越完善越严格,整体要求越高,食品安全就越有保障,质量也才能达到领先水平,不仅可以在国内处于较高层次,也可以在国际上占据先机和主动。在食品行业,一些食品存在出口与内销之间的质量差异,在安全层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标准上具有宽严之别。
因而,“加强奶茶管理”离不开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奶茶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说明,尽快制定和出台国家标准已迫在眉睫。只有补齐标准缺失的短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差参不齐的现状。
民以食为本,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大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应最大化预防和杜绝真空地带。自然,制定和出台奶茶国家标准,应当在统一认识和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让“日益重视”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 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 qilupinglun@sina.com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海试水含糖饮料分级,大中型商超、咖啡店、奶茶店等均被列入范围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定义,含糖饮料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饮料含糖分级,根本目的在于倡导消费者理性、健康地挑选产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含糖饮料每天增加14毫升,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1%;含糖饮料消费量每增加250毫升/天,肥胖风险增加12%,冠心病风险增加17%,卒中风险增加7%。而每天每多喝355毫升含糖饮料,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1%。
上海试水含糖饮料分级,有媒体评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将从供给端、需求端推动健康消费向前发展。
健康提示标识分为三款,旨在指导消费者优化选择
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介绍,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红色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理性选择饮品。
每款标识主体形状采用立体圆柱形,形似易拉罐,要素包含提示符号、提示语、附加图示、主体颜色,中文字体统一采用“方正大黑”,英文及数字字体统一采用"Arial"。
其中,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提示符号为圆形,内含双手交叉立于胸前的人型图案;提示语中文为“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提示符号为圆形,内含暂停手势的人型图案;提示语中文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添加糖<25克”。
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提示符号为圆形,内含点赞手势的人型图案;提示语中文为“会看标签”。
此前新加坡已施行饮料营养等级标签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此前宣布,从2022年12月30日起,所有在本地销售的饮料,必须在包装上注明A、B、C或D的营养等级标签,列明饮料含糖分和饱和脂肪百分比。其中,A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最低,D级最高。
根据新加坡的新规,每100毫升的饮料中不超过1克糖分和0.7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A级,10克以上糖分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则是D级。C、D两个级别的饮料必须在包装上印上标签,而较为健康的A级和B级饮料则无须印上。从整体来看,果茶、奶茶、汽水品类大多处于C、D级,应当少喝。以可乐、雪碧为例,每100毫升含糖量分别为10.6克、11克,所以被划入D等级。
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均有规定
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到,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应用场景分为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其中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包括预包装和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
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指的是预包装含糖饮料销售场所,如大中型超市、便利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售卖机等。而仅销售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包括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
线上含糖饮料售卖场所采用电子版标识,应在电子菜单醒目位置设置三款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